刘开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刘开的诗文(12篇)

()

人物生平

  刘开生平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他还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则言之无物;文之成视乎辞,辞不达,则行之不远。”(《复陈编修书》)刘开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进一步阐发了方苞、刘大櫆、姚鼐诸前辈的文论,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刘开虽尊崇桐城家学,但不“拘于绳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为奇”,“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如《食蕨叹》写道:“昔闻力田能免饥,今见老农愁不死。出门回望面石灰,十户七闭三半开。亲里相见各无语,但问何处多野菜。”早年曾游历广东、浙江、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著有《刘孟涂诗文集》1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在亳州写过一首诗:
  小黄城外芍药花,
  五里十里生烟霞。
  花前花后皆人家,
  家家种花如桑麻.....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亳州聘请刘开修邑志,寓于佛寺中。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陡得疾,卒,享年41岁。有大量诗文存世,均收入《孟涂诗文集》。他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非问无以广识”等语,已成为飨世名句。
  降生数月而孤,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牛童,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了能背诵。塾师发现后,邀他到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文章作法,多次赞扬这位文坛新秀。从此刘开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著名作家之一,诗文均为世人称道。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亳州聘请刘开修邑志,寓于佛寺中。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陡得疾,卒,享年41岁。有大量诗文存世,均收入《孟涂诗文集》。

午窗睡起间花落,酒香不解秋怀渴。茶铛风细炉烟清,半瓯绿浅浓如酪。

东坡酷爱密云龙,君之嗜好毋乃同。《茶经》熟读意未足,制器精巧非人工。

()

高树夜凉起,小楼秋思长。含情问鹦鹉,伏枕梦鸳鸯。

露滴自成响,衾寒犹有芳。妾身似秋草,摇落不胜霜。

()

天上余孤月,人间独此楼。惟公堪一醉,与我共千秋。

碧树迷仙迹,青山忆旧游。登临无限意,云水自悠悠。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

白傅风流迹尚存,萧条亭外又黄昏。人间多少英雄眼,不把青衫拭泪痕。

()

江东年少愁风雨,独立空亭望空渚。行行江上止复去,烟水接天天不语。

自云作客沦风尘,可怜未识江南春。前逐飞鸢后乌鹊,山木争号疑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