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活性诗歌的创作与探究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诗歌创作散论散文
诗歌散文的素材积累与创作构思,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就个人创作中的一些粗糙的经验,来论述意象的生成、文脉的连贯、主旨的表达,等等一些问题。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心灵在寻找她的朋友。——意象生成论:
在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忘记自己写作前的材料积累和周密的准备,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让那些经历的与创造的境界在脑海里复活,让他们在自己的眼前表演,在对着自己的心灵诉说。此时,作者仿佛一个机械的书记官,只需要忠实地记录下这些场景和片段,犹如所谓的“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迷狂吧,或者白日梦,她折磨着你,时刻提醒你,写下去,写下去,别停下来,把经历的和幻想的全记录下来。这样的举动可能,应该是肯定的,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延迟了你的许多事物,但你会更满足、更兴奋,也更有成就感。否则,这个她会不停的折磨你,在你安逸的时候,诱你爬起身来;在你闲谈的时候,要求你止住话语;在你小憩的时候,让一些情境,逗你哭笑嬉闹,仿佛中了邪一般,令他人惶惑不解。只有你知道,这是灵感来敲门啦!
一些传统的意向,如:日月水火,梅兰竹菊之类,在你的学习继承中,已在心中扎下了深根。你也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赋予它们以新意。而且会给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不自觉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意向——即,赋予日常经验中事物以特定的含义。这便是你对诗文的贡献,也是对时代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这样说,又能怎样表达呢?不要因为你还不是文学家,不是公认的大师,就对自己缺乏自信。写作发于内心,喷泻真情,诉诸笔端,这是人的自由,就应当有人的信心。
最近吧,我老想像一个场景,如何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表达善意,用一句问候吧。他是什么反应呢?这种设想,也是我们普通人也能计划得到的。合情合理的情形是怎样的,只有待事情发生后,他们才能明了。而你会怎么做呢?“你最近在忙什么,咋白天老见不着你呢?”或者“你好,有件事情麻烦你,有空帮忙吗?”或者,对,应该是这句:“开个玩笑,别介意。马上过年了,娃该有身新衣服了!”他的反应是什么呢?骂你几句吧,或是生气不理,或是在他人面前数落你一番。又能代表什么呢?
三九已完,天气渐暖,啄木鸟在“笃笃”的啄着树干——这又代表着什么呢?年终了,别忙着过年,给自己的身心来一个全方位的诊断,哪里漏电了,哪里电路不通?同事说:“搬地方,丈夫要另买一张床,她不同意。”结果,没有拗过。——这叫什么?借用一段广告语:“恋一张床,爱一个家。”谁还不乐意有张新床呢?——床是家的象征了。
心灵在寻找它的朋友,她绝不会跟着你的意愿去走,该放手时且放手,待后来再去校正吧。或许,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是意象塑造了形象,形象创造了自己。
你说完了她的话,筋力放松了,心情却变得十分沉重。
二、追寻自然的节律。——类同科学的规律:
文学和科学一致之处,在于共同追求和谐统一的终极。文辞表达之中,哪个作者不自觉的追寻乐感呢?每每有一句话诉诸笔端,作者都会仔细揣测语言的可读性,并不只是一个“流畅”可以概括的。或者是说“流畅”的内涵更丰富了。如,肖其声口,模其形态,形神兼备,生动传神。这便是自如地把握了语言的内在节律,令其完全为表达服务。叫“言能逮意”。传统的韵文,散文,古体诗,今体诗,自由诗,在节律方面有典范的作品,成为这方面的范文。即使是现代诗歌、现代散文,起文句实际上也并不完全自由。如朱自清的《春》等名篇,那个不是以音乐性见长呢?
在结构方面,或许,提纲在写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指导着情感的抒发,事件的进展。但,艺术的表现性特点告诉我们,创作不可能为某种范式所束缚。诗歌中,如李白的诗,按律诗、绝句来衡量的话,没有几首归于唐诗,但他是时代的骄子,说他的诗歌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当之无愧的。散文中,如,鲁迅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全没有我们初学写作中的情理呼应的模式,但你不能说它不是经典,它的经典是它符合自身的叙写规律。
当然小说的结构律动更为复杂,单线的,复线的,网格的,回环的,甚至是意识流的。但当把大部头的带着油墨之香的作品捧到读者面前的时候,哪个作者会说得清作品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呢?起承转合吗?太八股了。至于人物的登台,情节的发展,场景的转换,文辞的点缀,等等,都是始料不及的。而,写作如同爬山,必得登顶;如同游泳,必得彼岸;如同竞胜,必夺冠军。——这就是循着实力的规律前行。
在自然的节律里,静静地绽放绮丽的花朵吧!
三、情感单一的调子。——本着作家的使命:
我要说,也是无数前辈证明了的事实,那就是,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你的作品中一定会吐露真言,表达真情实感。因为,写作不只教育了读者,而且,第一个受教育的就是作者自己,作家就是用良心写作。前提是,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毛病只是品质的附着罢了。邪恶的、反动的人,怎会写作出符合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作品来呢?
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的肩上担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时代重任、历史使命。
为着这样的思想信念,无论他的笔下写出怎样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始终是高度一致的。仿佛日常俗谚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般。当然主题是发展的,是树的分叉呢,还是树的主干?完全在于个人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鲁迅对人的思索,郭沫若对时代的把握,巴金需要时代的洪流,朱自清则描画着唯美的人情自然,冰心女士则追求一种纯粹的基督般的善意。惟其种种,方形成各自风格,让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时代呼唤大师,时代也造就大师,大师是你。为我遮掩在蒙昧中摸索的人们,指点迷津,投射光明的影子——在前行的道路上!
我的诗歌创作谈散文
由于应石家庄市“当代文学函授学院”编辑部主任田浩先生之约,才写下这篇粗浅的文章。其实我没有什么创作经验可谈,不过是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我幸运地结识了缪斯这位高雅的朋友。从此与她不弃不离,共同走过九个年头。九年来,她就像一缕皎洁的月光,时刻照耀着我的思想;她又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她使我的精神富有,使我的生命蓬勃,使我暗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对她的痴迷,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我写诗,靠得是生活与阅读,加上自己的一点悟性。再就是有幸得到了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屠岸先生和学院的田浩先生,以及远观、宋弘雅先生们的悉心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我追寻着古代和现代文人的足迹,慢慢前进。
古人写诗有“三不可”,即:“不可强作,不可徒作,不可苟作。强作则无意,徒作则无益,苟作则无功。”我一向作诗本着前者和后者。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如果强作就会失去自然本色。写诗时,必须要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景着迷,从产生意念到激情迸发,并有强烈的创作冲动。那时写出的诗才会有真情,有意境,才能打动读者。相反,你若对某种事物和情景,见之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而硬是将一些抽象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即使能写出诗来,也会毫无诗味,不过无病呻吟的那一类。
诗歌是崇高的艺术,它可以反映生活的阴暗面,或者是负面;还可以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诗人应该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优雅的文采,并且有担当,有责任。因此,写诗绝不可苟写,要认认真真写,一丝不苟的写。其中包括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练字练句,更要练意。
对于写作,著名作家有高见:“不管你当不当作家,一定要有三个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当诗人更要有这三个能力。先生把“观察能力”放在首位,这说明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观察能力,对于写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细心入微观察宇宙的客观事物,体贴物理情态,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才能有所新的创造。
其次是“想象能力”,我认为想象应该是一只翱翔蓝天的鸟儿,也应该是一匹驰骋原野的千里马。
我在创作《春雪》一诗时,正是春雪飞舞的四月。我伫立院中,仰望着空中纷纷扬扬的雪花,轻盈地飘向大地。望着望着,我的想像就飞向了银河,飞向了月宫。我想:“人们传说中的仙女散花是不是这样的景象,这般的美丽。”那一刻,我不觉得诗意涌向心头。于是,我回屋写道:“轻轻的,盈盈的/带着银河的波光/带着月宫的桂香/旋起洁白的裙裾/是仙女在凌空撒满了梨花……”(这是第一节,共五节)。这节诗,虽说词浅意薄,只是写景咏物,但它无色而有色,有亮度,有味道,有动感,并且物中见人。此诗于春天同在《黑河日报》、《日照日报》上发表。
另有春,我去县里开会。会后一个人走在春光明媚的大街上,享受着浓浓的春意,感到十分惬意!走着走着,便突然想去江边玩玩,于是我就朝江边走去。还没等到走近江边,那热情奔放的风景扑面而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挤进我的眼帘——江边暖阳高挂,江面波光潋滟,岸上新绿拥着初红……在风光旖旎的江畔上,坐着一大排垂钓者。我情不自禁的走到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反复地甩着鱼竿,鱼篓里的鱼却寥寥无几,只装着一篓篓习习的江风。但他们并不为钓不到鱼而焦急,反而悠闲自在。我看着那情景,就像看一副活的、诗意盎然而富有神韵的水墨画。那一刻,我心里的诗直往外拱,就随意口占了一首七绝《春日众人江边垂钓》。诗中写道:“春阳闲挂嫩江天,垂钓人儿一江边。鱼少人多醉翁意,竿长线细甩诗篇。”这首诗写在纸上只修改了两个字,一个是末句的第五字:“甩”字,原为“钓”字。因为改用“甩”字比用“钓”字更有动感,又避免了一个重字,也为此诗增添了点神韵。——七言诗的第五字正是诗家所谓的诗眼。另外一个字,是开头的“春”字,原为“暖”字,现在看来,还是不改为好,因为改后减少了诗的温度。
别看这首诗短小,却基本做到虚实相生,神形兼备,也符合古人所强调的三易(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此诗20在上海一家诗报上发表。
以上谈的是前两个能力。最后的一个能力,就是“表达能力”,简单地说,即是把自己对事物的`所见所思,用精练的文字,将它们组合成诗。但是,说着容易写起来难。是因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艺术结构的手法来表达。名家作诗都很讲究起、承、转、合,四个环节。在一首诗的结构领域中,占重要位置的莫若开头与结尾。一首诗的开头结尾(起、合)最难写。一首诗,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会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开头若不好,反而会失去很多读者。
从写作意义上讲,开头可以开辟一个广阔的意境,引来思绪泉涌可以使思绪顺利展开,就能一气呵成的完成全诗。开头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是曲径通幽,可以是突兀高远,也可以是平淡亲近,但都要根据诗的内容和布局来定。虽然诗的开篇方式种类很多,但都要从立意出发,为立意服务。
我的一篇《秋天的田野》开篇是这样写的:“秋天的田野,挤满了成熟和希望/玉米包金,稻谷揣银/大豆又把铜铃摇响……”这个开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手法,同时又用了“列锦”的艺术手法。这首诗一开始就把丰收的景象展现给读者,把读者的视线轻而易举的引进秋天的田野。这个开头,曾被名家称为生动之笔。
结尾也很重要!好的结尾,如嚼干果,似品香茗,令人回味无穷,给人留下美的想象空间。我们虽然不能像大家们一言九鼎,笔力千钧春雷动,掷地可作金石声。但总得做到一语贯全篇,笔有刀剑之利,掷地有雨打荷叶之音。比如我的一首《留守女孩的眼泪》一诗的结尾:“一个11岁的留守女孩/留下的两行眼泪/湿透了一个村庄。”这个结尾,不仅使意境更加丰满,而且突出了诗的立意,也合乎词浅意深的诗家之语,同时又给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
如果起、合写得精妙新奇,承、转自然也不在话下(承,以为承接上面的开端,而予以发展;转,峰回路转的转折变化,其中包括矛盾冲突和情节行文的起伏跌宕)。
我写诗一向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无论是叙事、抒情、咏物、写景,或兼而有之,都要尽力做到叙事有情,咏物见人,即使通篇写景的诗也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二,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客体,去认识感受事物的本质,甚至把自己变成草木、花朵、江海、湖泊……屠岸先生在《诗刊》卷首语《客体感受力》文中说:“物我合一,就能发现过去从来没发现的东西。”——把客体发现的新鲜的东西,用新鲜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做到:意要称物,文要逮意。
今不揣浅薄,说了这些缭无秩序的话语,实属班门弄斧。文中不免存在着很多缺点和错误,敬请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多多指教!
郑成美2月23日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类型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咏史诗、思乡诗、感伤诗、政治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登高诗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数题材。盛唐诗,以风骨取胜,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珑之作,刘长卿的早期创作中亦多有此类作品。但刘长卿的诗歌最多的还是反映中唐风格的作品,即后人评价的宁静淡远、细致省净那些作品。
1.1 酬唱赠别刘长卿创作的诗歌中,题目中带有酬唱赠别字样诗作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是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诗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两遭贬谪,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体会得异常深刻。因而这些酬唱赠别的诗作不同于一般的敷衍应酬之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释放,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挚意,同时艺术水平也比较高。
1.2 隐逸山水个人身世的坎坷和时代乱离的痛苦,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之中。他在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能吟咏自己的不幸,描写人生的哀愁。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如《使还至菱陂驿渡 水作》、《东湖送朱逸人归》、《齐一和尚影堂》等等,这些作品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有得鱼忘筌之妙。
1.3 感伤身世作为一个性格耿直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谤的打击,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个人身世的感伤、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代表作如《听弹琴》、《送王司马秩满西归》、《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等,内容不胜穷愁哀苦。
1.4 时事民生刘长卿的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影响,写了一些优秀的从军征戍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从军六首》、《疲兵篇》、《平蕃曲三首》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前后的盛衰巨变后、诗人心里刻下了种种痛苦的痕迹,人生感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创作了《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1.5 咏物杂感除了上述作品以外,刘长卿诗歌中还有许多诗人作品中都共有的咏物、咏史、杂感等类型的作品,这些丰富的题材也是诗人生活经历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反映。如《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喜晴》、《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一些咏史诗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等篇,通过追忆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托遥深。
2.1 流连山水、热爱自然
对社会的失望和理想不能实现的彷徨,使诗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更贴近了自然,使他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对自然的流连与热爱,是诗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又一种常见情感。
2.2 深情挚意、依依不舍刘长卿是一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惜,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亲友的发自内心的深情挚意,而在表现与他们的离别之情时则更是依依不舍。
2.3 感伤身世、幽愤不平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4 漂泊无依、故园之思对仕途不顺、尤其是遭受贬谪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家乡不仅仅是容身的落脚之处,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那些美好的季节或是节日中,在那些心灵敏感的诗人的心里,眷恋故乡的情感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作品如《时平后春日思归》、《新年作》等,刘长卿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青山意象,即反映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的眷恋思念和漂泊无依。
2.5 忧国忧民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尤其是生活在一个战争乱离动荡的时代,对国事的忧虑关切也是诗人作品中经常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作如《登余干古县城》等。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极为真挚深刻,而又不乏温厚,恬静中不乏矫饰,这种创作情感可以概括为“雅”和“怨”两个字,两者互相交融,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中。
不管是对友人、亲人的离别之思,还是对故园的`眷恋,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都不是那种酬唱赠答的简单敷衍。经常一篇之中而致意再三,感情似浅实深。
刘长卿性格耿直深切,身世之悲、时事之感,见诸笔端,不免激烈。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又深得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文学真谛,所以实际写出时很多变成了温厚,含蓄蕴藉而不逾矩。后世的诗评者称他“最得风人之旨”。
在刘长卿表现自然风光和隐逸题材的作品中,能看到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出这种赞美向往经常是对仕宦生涯不顺利的一种宣泄。这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只是他心灵暂时停留的驿站,而不是他终生致力的心灵家园。如《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干越亭赠郑校书》、《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等。《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一篇,第三句“解印孤琴在”则暗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储仲君注时议论道:“有此一句,波澜平添,已非泛泛称道隐逸矣。”
刘长卿的的诗作中吟咏风月、侈谈隐逸的,大多数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有的是他急于用世的一种矫饰,当他真的归隐山林时又往往表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这部分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率真可爱。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清才冠世,颇凌浮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活性诗歌的创作与探究散文
诗,是文学的一条主动脉,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影响着文学,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是由于诗歌创作的手法,以及结构的精练,才得以精与简。同时他又包含了其他体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它含蓄,深沉却不轻浅、含糊,它富有感情、梦想、气质,却不空洞与乏味,针对现代诗而言,其困境是不堪言之的,渐渐地滞后于其他文学体裁,与此唤醒我们的诗歌,为现代诗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试探性的提倡——活性诗歌的创作。
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表象,叠合,也不是人们口中简单的吟唱的民谣。虽然它是注入了些民族的东西,但是他们都显的轻浅,不深刻,也不能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叠加,将会被人们所遗弃。也不是只要把它打印在纸页上就能去永恒,令人们所接受和喜好,更多的'是人们在用辨证的眼光和理性的心情去取舍。他们需要的不是浮华,而是一种精髓,需要的不是平面的,而是实在的,内在的。
诗歌是文字的碑,文字是诗歌的路,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石匠,学会雕刻,篆写。诗歌应该具备流水样的声响,具备白云样的姿态,拥有火种样的激情,热忱,憧憬。我们要在追求与向往中去享受我们伟大的自然给予我们的清丽、淳朴,让流动的空气做我们的血液充实自己的灵魂。
要让诗歌具有活性,首先具备的是意境要活,即是让所置的境况不在安静的低俗的词语的面孔里,应该充值的是有音形美,因为声音扣动人们板结的心灵,可以反省一切自然的静与动的谐和,形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状态。其二就是要让词语活性,词语毕竟是诗歌的原材料,不能让诗句臃肿的组合,要做到音韵,形韵,色韵,神韵美;其三就是要让感情活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立足点高远,眼光远,不能把自己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与自己的文字当中,它只有让自己去狭隘。其四就是诗歌要具备交流的活性,从交往中去发现自己,组织自己,不能让歌作为我们的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不能让自己成为诗歌领域的疮疤,让诗歌去无赖的发展、生存。
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活着,还要让我们的诗歌活着,要用自己的激情来为诗歌注入鲜血,充满活性,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有他的最为辉煌的,最为精彩的时刻。人,是这样的,我们的诗歌也同样需要。
摘 要:柳宗元作为一个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优秀文学家,以他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思想遗产、文化遗产千余年来滋养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为官之道,对今天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官员也仍将是一种深深的启悟。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柳州四年。
其诗歌充满了悲愤、孤寂、凄婉伤悲的贬谪情怀,同时这种贬谪情怀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亦有变迁。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贬谪;情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洛阳(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仕宦门第。
他“少精敏,无不通晓”,在国运衰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唐,他胸怀“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治国理想,踌躇满志地参加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受诏入朝,被再贬为柳州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经历了这样的坎坷、打击后,在思想、情感上的变迁是极其巨大的,“柳子厚失身遭贬,而悲蹙之意,形于文墨”,其作品充满了令人断肠的贬谪之音。
柳宗元的愁苦忧惧是刻骨铭心的,这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逐客”、“闲人”作为柳宗元的缺失性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永州诗歌独特的心境特征。
在被贬永州之前,柳宗元很少写诗。
今存柳集中有《省试观庆云图诗》一首,可以定为贞元九年他二十一岁应进士试时所作,是今存柳集中最早的诗。
另有《韦道安》一诗写于长安。
除此外,柳宗元在长安时期大多写的是政论文,“济世”、“救时”是其主旋律,充满着政治改革精神。
然而,永州时期的创作主调已经发生变更。
他虽也写过一些济世救时之作,但这时创作的驱动力使他作品的主题转移到“逐客”、“闲人”的永州生活层面上来。
贬永初期,柳宗元的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
他写了一些感愤沉痛的寓言诗。
《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诗中,对失势的独足鸟、背时的笼中鹰、可怜的鹧鸪鸟的咏物托意,也反映了他政治失路后的哀痛,以及象鹰那样“但愿清商复为假,拨去万累云间翔”的热切期待。
然而,“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火高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郯潜构,遗恨意纷纭”(《咏史》)。
世事是如此的反反复复,美好的谷子也会焚烧。
金石也被抛弃,谁来顾及芸芸众生?**骤起千层浪,只有遗恨在人间。
这类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还有《咏三良》、《咏荆轲》等。
作者借史实来说明世事的变化无常,发泄命运突变,失路被弃的怨慨。
面对政治上遭受的巨大挫折,和生活的艰辛,柳宗元的失路被弃性体验一度达到极限,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
他要消解内心极度不安的情绪,转变为随遇而安的“闲人”,做一个闲适达观的“逐客”,也很自然地在饮酒参禅的诗作里渗透出虚无倾向的感情色彩,把它作为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贬永之前,柳宗元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不知孤寂为何物。
贬永以后,他一落千丈,从朝廷命官突然降为戴罪闲员,且谪居南荒,与“蛮夷”为伍,过着“食不知辛咸节适,洗沐盥漱,动逾岁时,一搔皮肤,尘垢满爪”的生活。
一时间,孤单、寂寥、落寞、困苦、彷徨、犹豫、抑郁、寡欢、怨愤甚至绝望,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弥漫着他戴罪的心灵。
柳宗元对内心无法排解的愁闷,除了饮酒、读书来寻求解脱之外,还把目光转向蛰伏心灵深处的佛界,渴望能给他滴血的灵魂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最能表现这一虚无心境的,那当然算是他那些参禅悟道的诗作了。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径》)。
他以为,随缘到任何一地,便可以安居下来,“随遇而安”,这是佛家的最佳境界。
“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
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在参禅中,他深刻领悟到:人生的小小劫难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大千的世界似乎可托在一个手掌当中 。
体悟空虚可以使人回到本原,“清心无欲”可以使人们到达清静美妙的境界。
这类诗作还有《巽公院五咏》等。
他的诗中既充满愤激与苦闷,也充满热切的期待和执着的追求,这成为柳宗元贬永前期的主要创作心境。
在柳宗元贬永后期,大致是从元和五年起,他从永州潇湘河的东边搬到了河西的冉溪筑屋定居(他来后将此溪更名为“愚溪”)。
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对朝廷重新启用的愿望已基本放弃,并以普通百姓的角色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过着一种“甘终为永之民”的生活,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更为丰富多彩,并写了大量反映永州风土民情的诗篇。
柳宗元被贬永州,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如果说,贬永之前,柳宗元还以实际行动投身变革社会的大潮中。
那么贬永之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他开始用自己的文章来实现自我价值。
贞元、元和年间,唐朝文坛上形成了又一个诗文并茂、百花齐放的创作高潮。
在这个高潮中,借用柳宗元自己的说法,他可称是“遍悟文体”,在诗、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独特的文学成就。
他的以山水记、寓言为代表的散文,风格奇特的诗歌,优秀辞赋著作“九赋”、“十骚”等文学作品,均是文学史上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同样为“盛唐隆宋”文化局面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分。
另外,柳宗元的启文,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为启文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无论是从格式、还是用词炼句上都达到了近乎完美之境,为后世启类文的撰写提供了蓝本。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柳宗元被贬诗歌的复杂心境【2】
【摘 要】柳宗元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己任,一朝被贬的命运将他打成了严重的内伤,“入世”“出世”之间,诗人难以抉择,一时寄情山水,一时自感被囚不能自拔。
本文窥探诗人复杂的心境,品析诗人不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复杂心境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强调责任和担当意识,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的文人更是将其奉为圭臬。
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行路难,多歧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苏子泛舟江上追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者是“独善其身”的代表,还有一部分在封建专制制度与“利安元元”“匡时济世”夹缝中挣扎。
一、短暂的山水之间“自得其乐”
在《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景色不逊于桃花源,或者说是作者初来乍到的新鲜感。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清静幽寂的环境,适合于安放作者凄苦的心灵,在自然美景中冲淡了政治失意的感伤。
这样的写作之风受到苏东坡的推崇,“柳之厚之诗,得东坡而后发明”。
在对山水进行审美时,柳宗元暂时摆脱儒家道德观点的束缚,以相对虚静的心态来获取对自然美的直观感受。
心近佛门,优游山水,曾经使柳宗元得到过“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的愉悦。
二、山水之间,飘来淡淡的忧伤
“南州辱署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牌;日午独觉无余,山童隔竹敲茶臼。”恬淡如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是细细品来,陶潜诗与自然合二为一,子厚诗以物观我,在看似恬淡的背后,一颗孤寂的心跃然纸上,是一种寂寞的恬淡,无力的闲适。
再看柳宗元被应鳞评“二十字骨立豪上,句格天成”的一首很著名的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被评为“五言绝句最佳”的诗文历来被人们多重解读,这也是柳宗元诗“孤峭”“悲婉”的最好体现。
在环境方面:一“绝”一“灭”,一“寒”一“雪”,这样清冷寂寥的环境,天地冒着严寒之气,整个宇宙银装素裹,没了声音,没了色彩,在此条件之下孤独应是“抱膝灯前影伴身”,虽孤独仍温暖。
但在天地间那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越来越高大,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万物无生气只是渔翁出场的背景。
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在天地间挺立,不畏严寒、执着垂钓,透过渔翁我们看见政治失意的诗人在肃杀的环境中坚持自我、不屈不饶的精神。
三、被“抛弃”被“囚禁”后的孤独
柳宗元出生高贵,才高八斗,本以为会一展宏图,不料改革失败,面临流放的命运。
顺势而为的小人又发挥着最能言善辩的角色,最终柳宗元一贬再贬,被抛弃在“六千里”之外的柳州。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人这样述说:“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曾将满腔热血洒朝廷的文人,想用“文字占时名”,到头来却是“憔悴”如屈原,十年心酸无处诉说,一句“憔悴”写尽漂泊,与好友刘禹锡的分别又是更艰辛的开端。
被贬之人可以自由与山水建立感情,但在人身上处处受到限制,处处如“囚犯”之感。
元和元年,柳母丧身贬所,在提倡“忠”“孝”的制度里,似乎没了“忠”,尽孝的权利也会被剥夺。
柳宗元被贬之臣不能离开贬所,只能眼望灵车,心随灵车前行,人却止步不前。
这种不自由让文人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周围再好的风景也是一种嘲讽,“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反之,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能增加这种不自由“囚禁”的感觉,永州四周是山,盛产异蛇。
作者虽一时寄情山水,但正如他所说“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出,负墙搔摩,伸展支体。
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闲适是暂时的,方寸之间举目远眺仍是山,他感觉自己被山“囚禁”,于是写成《囚山赋》,赋中对永州一带山的描写,表现了对山的憎恶,最后两句:“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境如此,心那般,时间和环境能改变人,能磨灭人的心智。
只是在这时间长河里,沉淀到最后的只有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柳宗元性格中的倔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自尊、自傲的意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柳宗元身上应是“达则方可兼济天下,穷则未必独善其身”。
诗歌创作的契机与灵感的捕捉
有人说,诗是流出来的,的确,硬憋出来的诗是不会丰满耐读的,缺乏情感和意境。文章和诗歌的创作需要阅历的积淀和提炼,感情的厚重,积累和爆发,对特定的意境意象的深深的感动和升华,以及文句的锤炼和鲜活。
写诗功夫在诗外。接触大自然,走近人和事,有阅历,有回忆,有升华,互为共生,交叉共联。忽然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字眼,某个词语,某一诗句,在头脑中产生说不出的感动,有着急于下笔的欲望,那就立即抓住这个契机,让它在头脑中循环反复,萦绕盘旋,甚至只要抓住某一个突如其来的自以为经典的印象,某个闪着极为奇特的光环的抢眼的景致,捕捉住这一突然出现的灵感,便会成就一篇文章。
去年,住在靠街的二层小楼上,每天早上,天将蒙蒙亮之时,常常被路边法桐树上窗外的一群燕子婉转呢喃的声音吵醒,开始很烦,但是又想在这略有寒冷的春天的早晨,燕子竟然早早北飞而至,倒真觉得春天的来临,燕子翩翩飞起又翩翩而落,呢喃婉转,声声连连,似在诉说见面之欣喜,半年离别之思情,一路所经之风雨,一路旅游之见闻,房前的旧巢仍在,似在迎候主人的回归。于是有感于此,写下一首小诗燕归来:凌晨窗外宛转语,惊我梦中人影去。喃喃叽叽声未息,忙起开门迎故知。翩翩起落似含羞,呢呢高低欲想诉。倒是房前旧时居,含笑无声听燕语。
教室后面有块荒地,远远望去,黄花朵朵,艳黄至极,偶有浅粉小花,间杂其中,依然难夺其依依风情。黄花之下,绿色相衬,并伴有荒草杂陈。人行其间,春气花香伴草枯之酵馨,清新透脾,想若能坐于其间,手托美文一本,有春兰之气可沁心胸,更有文字之韵可透灵智。或坐或卧,令人流连。然观路上教师们,行色匆匆,急急紧紧,又有几人驻足,忘返沉迷?花香纵自鼻息绕,又有谁人驻足闻?这种感觉在脑中回旋萦绕,于是有感于此,写了苦菜花开,感而慨之:苦菜花开满地黄,春荒野绿独倘佯。风情纵显千万种,不驻行人步匆苍。
今年春早,正月十六是惊蛰,二月十七便是清明(阳历四月五)。在几天之前,天气尚冷,然而,昨日一夜南风劲吹,今早风定日出,煞有暖春忽驻之感,河边路旁,柳垂鹅黄,枝条依依,家杨吐蕊,白杨挂绒,榆伸榆钱,杏花依然芬芳,迎春依旧灿灿,正是樱花盛行时,春地已浇,麦苗黝黝,多少生物怀春始,多少花开正此时。傍晚回家,路旁河塘竟然传来阵阵蛙鸣之声,实感诧异,近前闻之,远近蛙鼓声声,聒噪不停,顿觉春暖花开,实有三月阳春,四月春暖之感,而今距清明尚有六七天之遥,正月刚过,二月才刚刚出头,便有风清气明之象,实感惊喜,便写道:今春节令不似往,二月过半清明将。南风一夜吹千里,白杨垂绒柳挂黄。几物怀春几花开,难耐塘蛙竟聒响。
有时,走在路上,无意中便会有一个诗句,有时甚至是一句诗的半句,也要尽量地琢磨把玩,把这一灵感把握住,捕捉住灵感闪现的这一瞬间,然后进行联想,斟酌和推敲,使之丰满,也会成文成篇。
周日骑车回乡下老家,天色将晚,夕阳西下,渐出暮白之色。远远看去,小村上空,绿树之间竟有炊烟缭绕,有公鸡啼鸣,伴有狗叫之声。偶尔,路南路北牛哞一两声传来。村前小河流水潺潺,小桥之上下坡归人,牵牛推车,呼儿唤母之声不绝。村前野地新浇春水,绿色盈盈,春气融融,蛙鸣阵阵。想如今之时,进城之风盛行,尚有农村古朴之气,实有回归之觉,恰如世外桃源之境,于是尚有村落古风存这一诗句便在脑海中旋萦,联想当时意境,正值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之时,于是写出小诗乡村傍晚:夕阳炊烟暮色沉,小桥流水鸡犬闻。新浇春地透新绿,牛耕蛙鸣传童音,谷雨前后忙瓜豆,村南路北晚归人。城里城外迁徙紧,尚有村落古风存。
有一天,下班回家途中,看到路旁绿树渐已成荫,其间花树杂陈,更有槐花渐次开放,红白槐花皆有,与绿叶相映,红白绿错落,更觉心情盎然,然而想此时,万木疯绿之时,尚有枣树依然沉着不语,不吐芳心,有感于此,突然唯有枣树尚无语冒出,于是写下诗句:路旁花树层层密,唯有枣树尚无语。
灵感的到来有时也会闪奇,所以创作者要注意猎奇,要捕捉灵感到来的瞬间,并把对那个瞬间的感动放大,使之意境开阔,典型独具。
四月,暖融融的季节。微风艳阳绿树花香,云飘逸水潋滟。一场小雨过,天澄水澈。漫步在倪伦河河边,流水潺潺,弓桥微波,堤缓廊转,树绿草青,花香鸟鸣,别一番境感。看到桥边石台上,三五钓者聚集,或静观水面鱼花微晕,或扬手甩杆,伸缩有致,情趣怡然,顿有异境桃源之感,灵感陡然而生,把当时的景物相连,意境逐步开阔,便写下四月意象:雨树花鸟鱼,云水亭桥波。四月微风暖,河边钓鱼客。
一日在上班的路上,看到路旁五颜六色的一树树花开,在艳阳中艳丽生辉,着实引人驻足,然而,匆匆的人流,匆匆的车流,竟然无人驻足,于是灵感突现,便借用小花的口吻,写出小花的期盼,并稍加润色,意境升华,便更像是一位弱女子的相思:
春天,那路边的小花(笔名:秋水寒星)
初春,在那满世界的冬的余影中,我为你恣意地呈现着靓丽的鹅黄,向你呈送着我满腹的心事,静静地守候着,守候在你常来常往的路边,期盼着你的驻足,流连地轻轻地托起我,让我在你欣慰的目光中灿烂一时,然而你却蜷缩在我尚能瞧见你的车窗里,目视着远方,风一般地径直而去,留一路漫天的烟尘慢慢地落满我涩涩的心。偶尔,那转动的小轮车,驮着你可亲的身影,路过我守望的路旁,我驿动的心化作摇曳的身影,想吸引你不经意地侧目一瞥,而你匆匆地驶过也牵着我渴盼的目光,随着你远去的身影而渐行渐远。也许你满腹的心事贮满你的匆匆,你匆匆的脚步遗忘了当年的记忆,我不期盼,我不奢望,只求有一天,你能轻轻地踱步,来在我的`身边,哪怕只是默默地,让我伸展着满身的花枝,洒一路芳香,伴你沉静的步履,轻轻绕满你的全身,为你被思虑挤满的头送上一缕曾经的馨香,更期盼着能与你共同演绎一曲浪漫的春之歌。
写文章要善于感动,对身边的事物,景致,要富有浓浓的感情,充满倾心的爱,这样,当独特的景致和异于寻常的瞬间到来之时,便会灵感突生,出口成文。
一日在倪伦河边观景,倪伦河灰砖砌岸,汉白玉围栏,双桥横跨,碧水缓缓。两岸垂柳成行,柳枝垂绦,满头鹅黄色。清风徐徐,柳条微荡,似在彼此微微细语,呓语连连。水面之上,水映天光,垂柳倒影,微波荡漾。岸边花丛,原野路边,老人儿童,笑语欢声。童音阵阵,,哨音连连,想想小时候春日景观,一群儿童,追逐打闹,编织柳条帽,折枝弄柳哨。风筝在空中飞,时高时低。春来到了,多少人出外踏青,赏景怡然?倪伦河上,几只水鸭,叽叽嘎嘎,忽而直立水面,振翅舒筋,忽而猛伸脖颈,嘎嘎一阵,还有几只鹅相伴其中,你语我哝,似在谈着春天的景致,抒发春天的情怀,互问互应,作诗对答。那情那景,着实令人感动,心生感慨,于是写下诗句:河堤春日:柳披鹅黄丝微语,陌上鸢飞童弄笛。谁人共解赏春去,倒是塘鸭对答诗。
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爱,感动产生于感情的迸发。只有捕捉住特定的意境,把感情借助于意境中的特定意象,表达出来,读来让人共生情,有同感,传情达意,做到景,情,人,意,感,一体共生,一诗一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共生,搏以共鸣和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