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诗句——《题报恩寺上方》(描写夏天的诗句有哪些)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7篇描写夏天的诗句——《题报恩寺上方》,希望大家喜欢!

篇1:描写夏天的诗句——《题报恩寺上方》

《题报恩寺上方》原文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题报恩寺上方》赏析

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即有“众山迢递皆相叠”的远景,又有“一路高低不记盘”的近景,使诗歌富有层次感,读者的目光随之移动,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本诗写景动静结合,富有表现力。颔联中“岩溜喷空晴似雨”的“喷”字形象地写出了水势飞泻、水珠四溅的动态美;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则表现了远山重峦叠嶂的静态美。颔联与颈联一动一静有机结合,使本诗在写景方面富有张力,描摹出了一副清丽生动的山间图画。

《题报恩寺上方》作者介绍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篇2:描写夏天的诗句——《题报恩寺上方》

《题报恩寺上方》原文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题报恩寺上方》赏析

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再写众山的远姿:“众山迢递皆相叠”。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险,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

《题报恩寺上方》作者简介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 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篇3:题报恩寺上方阅读答案

题报恩寺上方阅读答案

题报恩寺上方,作者方干,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下面是题报恩寺上方阅读答案,请参考!

题报恩寺上方阅读答案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睛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阅读问题

1.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阅读答案

1.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2.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颈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考生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的词语,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到达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考生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因而,考生要从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及景物之间关系如何这两个角度去思考。颔联中写了“悬岩飞瀑”“林萝绿荫”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恰好一动一静,因而,考生可以确定动静结合是颔联写景的角度:颈联中写了“迢递群峰”“盘旋山道”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一种是远景,一种是近景,因而,考生可以确定由远及近是颈联写景的角度。

篇4:题报恩寺上方阅读及答案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睛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8.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8.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9.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颈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

【答案】

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考生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的词语,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到达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考生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因而,考生要从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及景物之间关系如何这两个角度去思考。颔联中写了“悬岩飞瀑”“林萝绿荫”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恰好一动一静,因而,考生可以确定动静结合是颔联写景的角度:颈联中写了“迢递群峰”“盘旋山道”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一种是远景,一种是近景,因而,考生可以确定由远及近是颈联写景的角度。

篇5:《题报恩寺上方》诗歌鉴赏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8.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5分).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6分)

答案:

8. 【答案】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报恩寺上方环境的清幽。(1分)前句描写了悬岩飞瀑的.动态,岩上瀑凌空迸射,如晴天里挂起的一幅白色雨帘,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2分)后句子写林萝的静态,林间藤萝,缠树绕枝,遮谷敝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量身其间,以人感到阵阵凉意。(2分)(如答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亦可,但答出比喻只可给3分)

9. 【答案】①使用口语,语言通俗,清新自然,像是诗人召在召唤游人,态度热情。②使用叠词,如“未来”,具有节奏感,让人感到亲切,也表现出诗人出现美景的惊喜之情。③词语精炼准确,如“喷空”的喷字,写出瀑布凌空迸发,水势大,飞泻急,用词有力,把“岩溜”写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特点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篇6:写景诗——《题报恩寺上方》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篇7:写景诗——《题报恩寺上方》

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即有“众山迢递皆相叠”的远景,又有“一路高低不记盘”的近景,使诗歌富有层次感,读者的目光随之移动,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本诗写景动静结合,富有表现力。颔联中“岩溜喷空晴似雨”的“喷”字形象地写出了水势飞泻、水珠四溅的动态美;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则表现了远山重峦叠嶂的静态美。颔联与颈联一动一静有机结合,使本诗在写景方面富有张力,描摹出了一副清丽生动的山间图画。

《题报恩寺上方》作者介绍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