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学案设计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8篇《中秋咏月诗词》学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中秋咏月诗词》学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

扬中市丰裕中学     徐菊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

1.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一课时

七.导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

1.     知识结构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 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二.质疑提问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水调歌头》

篇2: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3:中秋咏月诗词

第一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 怎样体会后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第二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篇4: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篇5: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篇6:《中秋咏月诗词》 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 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水调歌头》

(一)   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带。

2.  学生自由诵读。

3.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   疏通课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篇7:《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由《七子之歌》导入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8:13、中秋咏月诗词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一、        目标全解:

1、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 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  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4] [5]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