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1篇香水山寺的灯光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水山寺的灯光诗歌
闹钟一响
我上楼顶烧水
折返时
常常与香水山寺
那两束透亮的灯光相遇
在无边的暗夜里
两盏明灯
左右呼应着
想把周围的黛色驱逐
给僧人们带来光明
带来希望
可是,在白雾弥漫的清晨
却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就连山峦起伏的线条
半山腰里的翠竹树木
都让这雾纠缠得
气喘吁吁和抬不起头来
当晨钟响过
僧人们早已团坐大殿
在通体透明的灯光下
在红烛摇曳中
面向如来佛祖
沐浴檀香 敲着木鱼
长声吆吆诵读经文
那种肃穆与庄重
那种虔诚与皈依
其实也是一种信仰
隆冬渐行渐远
大地回春 山河披绿
文艺复兴的春风拂面而来
信佛也是一种文化
为圆心中的梦想
多少人
正撸起袖子 卯足干劲
发力呢
山寺有泉诗歌
当银杏树抽长了叶子,年轮便圈粗了影子
磐老的根,与斜斜的夕阳缠绵
残砖易碎,一粒种子却破壳而出
在阵阵的钟声里滋生,在朗朗读声中温润
当时光植入这片福地,心灵便依荫而凉
自然坦露出汪汪的水,积多成潭成溪
流往默属的归宿安栖,浩瀚而无际
当晨露颤巍巍的.被晨钟激起
几只白鸽把炙热的信念画成一个圆
一个梦,一个尘埃的坠地
那些漂浮的云,演示瞬息
不知道高度,不知道数目
悲或喜叠加成塔,祥与慈喃喃低语
当日子拉长了夜的影子
零星烛火便在山野之间亮了起来
在这辽远的夜里,指引着忐忑的心境
在一片叶子上眺望,聚散无常的云
瞬息交错的浪,起伏无定的林
在一明圆月里攀爬,爬向苍老的样子
蠕动的四肢,用风声磨成四季
在一面钟声里挣扎,每一秒每一分
牢牢的捆绑了躯体,上下滴答左右迂回
在一轮太阳下解脱,褪去阴暗的外衣
钟声清荡,梵音婉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鉴山寺的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总建筑面积5589平方米;鉴山寺属仿唐佛教建筑,其规模之大,堪称广西最大寺院。寺名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
目录简介景色简介地理位置
鉴山寺位于阳朔县月亮山旅游风景区的云集山下。
历史渊源
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是桂林市最早的古寺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其香火旺达1200余年。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由海南岛返回扬州途中,乘水路从梧州抵达桂林,在桂林休整一年,期间鉴真大师常在鉴山寺讲学授戒。由一代名僧妙湛大和尚高徒,上过三个大学的.本如法师出任该寺方丈。
景色经典外观
建筑群体坐南向北,主要殿堂是典型古寺布置方式定位,中轴设有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向设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钟鼓楼、画廊、碑亭;各殿堂是供游客游览、了解佛教文化渊源、进行佛事交流活动、进香参拜的场所;山门东西两侧设有斋堂、香客楼以满足佛教信徒用餐及住宿。
寺内设置
寺内有亨哈二将、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十八罗汉等48尊佛像;其中在18米高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世佛”高达7米。 鉴山寺融朝圣观光、敬香、礼佛等佛教活动为一体。它地理环境优越,与月亮山、大榕树、聚龙潭等临近景点串汇成一大旅游风景区。 鉴山寺交通及周边景点 鉴山寺位于阳朔十里画廊内,抵达阳朔乘自行车约20分钟可以达到景区。 周边景点:大榕树、月亮山、聚龙潭、奇石宫等 景点特色:寺庙,佛像。 游览时间:约30分钟
疏山寺古刹位于抚河右侧,距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四公里。寺周五峰错落,风景优美,寺前平川五百余亩。青山似黛,绿水长流;疏山八景,如诗如画,真乃人间仙境。疏山寺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大修于1981年。何仙舟,后唐官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弃官后迷恋疏山景致而在此筑庐结室,兴建书堂,名曰“仙舟书堂”,隐居读书,是抚州地区最早书堂之一。故疏山原名“书山”。至唐中和二年(881),时任抚州刺史危全讽持书上表,唐僖宗御笔亲书“敕建疏山寺”才由书山更名为疏山。
目录地理位置名人墨迹风水宝地传说收缩展开地理位置历史 疏山寺建于唐朝。唐中和三年,抚州刺史危全讽上表朝廷拨银筹款,同年唐禧宗御笔亲书“敕建”二字,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门前。及成,十方信士云集,僧众千名,佛像三千。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本寺几经仓桑。明洪武二十八年钦命北京龙虎寺道性禅师来寺为主持;清初,朝廷又派杭州云隐戒显大法师为本寺方丈。
名人墨迹本寺名扬于海内外,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留下不少的著名诗篇,唐禧宗、宋太宗、宋真宗书写了御扁;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父子、陆游、陆象山等诗人墨迹甚多。今日疏山,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青竹繁茂,奇花似锦,“风景这边独好”。 《次歆太朴良友对何仙舟读书山中见怀之作》:“得谢对何休泽,消遥在岩阿。结庐庇风雨,樊圃搴藤萝。塞坐古人书,日夕犹咏歌。追念少壮日,玩偈亦已多。兢兢事补塞,奈何这暮何。美人百里内,邈若隔山河。兴怀贻好言,缢藉三春花。极言慎芳岁,卷石崇巍峨”。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宋嘉佑二年(1058)进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卒后谥号“文定”。他多次游历疏山,并留有七言律诗一首:“素楹丹槛势凌空,一亩萧然四望通。幽事每寻佳客共,高情还与古人同。满山钟磬苍烟下,绕壑松篁晚照中。曾了功名须到此,长依荷芰向秋风。” 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今江苏武进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建炎二年为吏部尚书、建炎三年出知温州,绍兴元年知临安府。宣和怨念(1124年)被谪临川。宋绍兴二十年(1150)为疏山写记《疏山寺大藏记》。 胡明仲,名寅字明仲,南宋建宁崇安县人,湖湘学派奠基人,文定公胡安国之长子,曾多次游历疏山寺。为疏山寺作有七言律诗一首:手遮西日向书山,及得香鸦敛翅间。未暇捻香参佛祖,且须i被扣禅关。月林散影森森净,风磐传音渺渺间。安得一厘通水竹,杖藜来往寄E顽。 曾纡(1073-1135)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临川南丰人。北宋丞相曾布之子,曾巩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诗人、书法家。宋哲宗绍圣年间中博学鸿词科。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曾布为二后山园陵使,辟为从事。崇宁二年(1103),入元佑党籍,被贬到永州零陵,后遇赦,调监南京、河南税,宁国军节度判官等职。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再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移两浙路。绍兴二年(1132),知抚州。常游历疏山并作有七言律诗一首:“江海相忘二十年,依前肮脏依门边。家风敢谓居士,句话空悲孟浩然。相见风流继莲社,应传图画入斜川。病夫诗思尤艰窘,正似潮回上水船”。 李商叟,名浩,字德远,临川人。宋绍兴十二年进士,官拜吏部侍郎,曾游历疏山寺,并留有千言绝句诗一首:忙中偷得此身闲,杖策西风自往还。今日已偿云水债,篮舆带雨下疏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应试本取为第一,秦桧孙子秦埙居其次,竟被秦桧除名。秦桧死后被赐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江南两路常平茶盐公事等职。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到抚州任所,淳熙七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山洪暴发,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竟被“擅权”罪名罢职还乡。之后又历多次起落。陆游多次游历疏山寺,并留有七言古诗多首(详见后文)。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剑南诗稿》总计存诗9138首,其中在抚州写下的或与抚州有关的诗歌,就有174首。陆游描写抚州的这些诗篇,是抚州历史的`一面镜子,是考察抚州宋代后期地方民情、社会人文、经济面貌以及农工商、儒释道、天文气象、地理风貌、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等情况的借鉴,为抚州人民留下 在陆游关于抚州的诗中,直接以当地的地名为题的就有《发临川》、《抚州上元》、《入临川境马上作》、《上巳临川道中》、《寒食临川道中》、《临川绝无佳酒时得一醉戏书》、《视陂至崇仁村落》、《金溪道中》、《闻金溪陆伯政下世》、《白干铺别傅用之主簿》以及《送李德远寺丞奉祠归临川》、《乾道初予自临川归锺陵李德远范周士送别於西》等;直接以当地的景物名为题的有《登拟岘台》、《拟岘台观雪》、《雨後独登拟岘台》、《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秋晚登拟岘望祥符观》、《别张教授归独登拟岘》、《游疏山》、《疏山东堂昼眠》等。 曾丰(1142-1224)字幼度,号樽斋,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桥西人,与曾巩同宗。于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授永州教授,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勤于政事,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文章名噪一时,因拒绝当朝太师的招纳,嘉泰四年(1204),被罢职回乡。罢归故里后,开办西山书院,致力于教学和研究。求学于门下者很多,流坑的董氏子弟大多从业于他。董德修是他的得意门生、挚友和妹夫,因曾丰与陆九渊来往甚密,德修遂入象山之门,后成为流坑董氏心学的宗师。他多次游历疏山寺,并作诗。 赵心斋,南宋时著名诗人、文学家。多次游历疏山,为疏山作有七言绝句诗一首:XX招提恰六年,松风萝月故依然。世间万事都休问,燕坐看山是好禅。 陆复斋(1132-1180),讳九龄,字子寿,金溪靓(陆坊)人,陆象山之兄。于宋乾道五年(Ⅱ69)进士及第。先后授兴国教授,桂阳教授,后调金州教授未赴任即病卒。他少时与弟陆九渊读书于疏山书院,后亦讲学于疏山书院。 许忻,南昌人,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藏书家,绝学之士,宋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因得罪高宗、秦桧等投降派而被贬降官,谪居抚州,闭门读书,常往来疏山寺,因慕陆九渊、陆九龄之名,特船载家藏书三车赠陆氏兄弟。 陆象山(1139-1193)讳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先生”,金溪青田(陆坊)人。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先后任靖安县、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宋绍熙二年(1191),出知荆门军,政绩显著。卒后谥号“文安”。他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传道授业,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后经明朝王阳明集大成,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他少时((11岁,十岁“与王光陆九龄共同读书于该山书院,后又在此讲学。有诗《疏山道中》、帖《赠疏山益侍者》等诗文留存(诗文见后)。 曾季,字裘父,自号艇斋,南丰县人。兽巩弟曾宰之曾孙,早年科考不顺,后无意仕途。师事江西诗派昌本中、韩驹,与朱熹、张蛴惺樾磐来。绍兴年间与陆游相唱和,陆游称其“文辞通澹简远”。常往来疏山,并作有七言经理一首:来往疏山四十年,主人与客两华颠。此心不改澄听见,往事休论过乌然。无复山舟遗迹在,官余矮叔一传灯。辟独上穷登眺,古木苍藤带暮烟。 周之翰,华亭人(上海),南京诗人,有《题疏山》、《寒夜拥炉瓶枯冻戏为作下火诗》、《送马秋野千户出征淮西》等诗作于世。他曾游历疏山。并作有五言古诗一首(诗见后文)。 余×,明朝诗人,明天顺五年(1461)曾任XX延平府永安知县。曾游历疏山,并作诗一首:路入千岩紫翠深,溪山好向梦中寻。松风洗净笙歌耳,泉石挽回花柳心。曲水流觞追契事,茂林修竹是出阴。兰亭旧X空磨灭,X仰人间成古今。 艾申,明朝诗人。曾多次游历疏山,并作有七言律诗一首:夹道苍松六月寒,尘埃只隔白云闲。重游恰是十年后,往事空骜一梦间。杰阁谩谔新卜筑,危亭不似旧跻攀。凭谁说与矮师叔,投老求分一半山。 黎近华,明朝诗人。曾游历疏山,并作有七言律诗一首:杖藜徐步兴何长,宛宛岚光接水光。蝉噪荒林桐叶老,风回半野稻花香。却过萧寺寻僧话,又入松轩卧晚凉。雨后徽云山更好,与君行李未须忙。 程文海(1249-1318),字钜夫,号远斋。南城人元朝著名文学家,藏书家,赐官翰林学士,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为归云禅师作《疏山白云禅禅寺修造记》(详见后文)。 吴澄(1255-1330),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幼年聪慧好学,16岁(宋咸淳六年)乡试中选,入元后避兵乱隐居乐安X水岩,从事著述。元大德五年(1301)被荐入朝,授应奉翰林文字,后授国子监丞。著述丰富,尤精研诸经,学术渊源于朱熹和陆象山,在元代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游历疏山,并为题词题匾。 吴会(?-1388),字庆伯,号书山,金溪琅琚疏口人。元明朝学者,吴澄高弟。元至正三年(1343)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隐居著述,因一足病发,自称“独足先生”,著书《独足雅言》二十卷,后改题为《书山遗集》,《四库总目》行于世。 饶埃字仲恭,号率斋,临川人。以儒士荐授翰林博士,兼服务潭王行善,有才望,文章典雅,常来疏山,与吴会(书山先生)相友善,时潭王梦见吴会求序,饶八旖屋会《独足雅言》,并为此书作序。 徐琼(1425-1525),字时庸,号东X,金溪合市大耿人。明天顺元年(1457)登进士,廷试第二,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编修《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弘治十一年(1498)加太子少保。仕途45年,雍容雅度,文辞浩渺。多次来疏山,作《疏山X记》。(详见后文) 吴悌(1502-1568),字思诚,人称疏山先生,金溪琅琚疏口村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初任山东广饶县令,又调安徽宣城,升御史。时应天(今南京)乡试,时严嵩权倾当朝,举子“语多讥讽”,考官被贬,所取贡士不许参加会试,吴悌为举子求情,被贬为两淮盐政。时山东水灾,吴悌在为报告朝廷的情况下,将糟粮救济灾民,而受责以病辞归,居家,布衣素食,创办书院,著书讲学。嵩贬,朝廷召回,谥号“文庄”。吴悌被誉为“实践之儒”,罗汝芳谓其“学继象山”,徐阶曰:“真古君子”,催都玉谓“得罪权贵止于不为官,得罪疏山则不可为人”。著有《吴疏山集》、《皇帝内经素问》等书。吴悌是疏山寺土地施与者吴然的后裔,一辈子与疏山不离不弃,读书讲学均在疏山书院。为纪念他,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其读书讲学故址(疏山寺)敕建崇贤祠、一览亭、复性堂书院、解春秋设祭,盛况空前。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
风水宝地疏山自古被视为“风水宝地”,相传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大将周迪曾屯兵于此.建有将军塔 点将台 跑马场.这些古迹至今依稀可辨.唐朝名士何仙舟也弃官隐居此山.唐中和二年(882年)始创白云寺,后改名为疏山寺
传说.
建寺
传说开山祖师匡仁…… 佛法渊深,俗称“白云长老”,又称“明眼和尚”.他云游至此,结庐打坐,向当地群众募地建寺.群众问要多少地?他答道:“只一袈裟之地足矣.”当划分地界时,长老将袈裟向空中一抛,遮天蔽日,阴影覆盖所及,方圆十里,疏山庄田及五峰胜地,尽在其中.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疏山寺诗中的“可望袈裟覆紫烟”,“半臂袈裟水一方”等句,说的就是这个传说.
三井香泉
寺右有“三井香泉”,相传为“白云长老”锡杖点开,当年建寺所需木材,便从井中吊出.故寺中有联云:“半臂袈裟铺遍五峰胜地,一根锡杖涌开三井香泉”.
凤山寺 ,原名真武观,位于威宁县城东北1公里凤山上,为佛道合一的著名寺观,坐北朝南,由正殿、左右配殿、前殿组成,占地约5000平方米,正殿总长13.8米,三间,进深9.7米,正中须弥坐神龛,供真武塑像,殿前月台上置石鼎香炉,左右配殿均三间,通长11.5米,进深1.5米,盖小青瓦。
目录威宁县风山寺泉州南安诗山镇风山寺威宁县风山寺前殿三间,进深两间,明间两扇大门,各置一尊护法神像,殿前置一对浮雕云龙华表,华表高3米,直径40厘米,蛟龙蜿蜓,形态逼真。1982年三月,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南安诗山镇风山寺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泉州南安诗山镇西北角凤山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圣王。郭圣王,俗名郭忠福,诗山郭山人,生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八月十二日。传说郭忠福长工出身,7岁丧父,牧牛俸母,乡邻郭孝子。由于他自小辛勤劳动,身体不支死于荒野。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四时祈卜吉凶于神,以将军礼祀之,故郭山庙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敕封为“威镇广泽侯”,并赐庙额“威镇庙”。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乡邻增修庙宇,使之殿寝、廊庑、门庭、层阶齐全 。直至宋理宗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并赐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类凤盘舞,从此改名为“凤山寺”。 此后三百年,风荡雨淋,栋宇虽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扩建翻新 。 凤山寺规模,纵为16丈,横1.4丈。寺殿分前后三殿。主(中)殿高1.8丈,夹室各一,东夹室锶尊王、尊妃像,从其坐古藤化身之旧迹,室后为内寝;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金身。前殿高1.85丈,中祀尊王,旁祀崇德侯、显佑侯、黄太蔚、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殿宇疏以庭院,绕以墙垣。垣屋翼于左右 ,有30余间,为寺僧聚纳之处。庙门高1.4丈,明代举人、永春颜廷渠题寺匾“凤山览胜”。门内一巨石,山峭卓立,状若云鬟,昔人喻为凤髻。门外列砖为庭,曲磴层阶穿数而出。
太山寺 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
目录太山寺简介太原太山龙泉寺太山寺简介太山龙泉寺介绍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西2公里的风峪沟太山之上,山脚下有五代后唐名将李存孝的墓葬。“太山”之名始见于《宋书》,相传五代时刘知远招兵买马,有太山勇 士石敢当袖20公斤的大铁锥应征,人莫能敌,闻名于晋阳。这里的山势突兀峥嵘,古柏苍翠欲滴,将龙泉寺裹藏在中间。 据旧方志所载,龙泉寺原为道教昊天祠,始建于7(唐景云元年),毁于金元战火,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时改为佛寺,并将附近的观音、童子等5寺并入。据说当时天旱无雨,地方官员和众百姓齐至太山拜佛祈雨,发现了汨汨而流的泉水,以为是虔诚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寺院冠以“龙泉”之雅名,并在泉水之上修建了龙王庙。自此,太山因有龙泉水而名声大振,远近朝山拜佛之人络绎不绝,龙泉寺里晨钟暮鼓,香火旺盛。
太山龙泉寺特点
太山龙泉寺坐北朝南,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层层铺开。山门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窑洞式的乐楼台基至今尚存。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进入山门便是前院,迎面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砖砌窑洞,供奉观世音菩萨;上层砖木结构殿堂,原奉佛祖释迦牟尼,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院中遍植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4隅有4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开时节,满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东北隅古树一旁,有一通高5米、宽1米的大石碑,为7(唐景云二年)所立,字迹泯灭,已不能辨识,但碑额上雕镌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风格。
龙泉寺后院
龙泉寺后院的平台开阔宽敞,周砌十字花墙低栏,中间并列着3座八角攒尖顶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正中观音阁为八角形状,黄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筑结构奇巧玲珑;阁中正面靠墙塑释迦牟尼三身佛,阁两侧有四大天王护法神像,其余空处则为立体感极强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其构思独具匠心。观音阁两侧为文殊、普贤二殿,分别有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泥塑。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之北山坡上有一“莲花宝洞”,俗称“皇姑洞”、“崔姑姑洞”,相传唐代某丞相之女不愿入宫为妃,削青丝入空门住在此洞;另一说是有崔姓女子,随父亲做官居住在晋阳,因婚姻不幸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居住在太山莲花洞中。莲花洞之北更高处有一巨石,状若卧虎,巨石中间有天然小洞,传为寺院高僧静坐养心之处。龙泉寺东数十步有龙泉洞,洞上建有龙王庙,清洌甘甜的泉水自洞中流出,此即传说中人们发现的泉眼,每逢天旱,人们便在此处祈祷龙王普降甘霖。
旅游资源
太山龙泉寺地处偏僻,日军入侵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无太大损坏。20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对龙泉寺进行维修,定其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近年,太原市成立了太山文物管理所,投巨资将原上山羊肠小路铺砌为层层石阶,更是锦上添花。游人行走在半山石阶上,如烟如云的浓雾时聚时散,虚无缥缈,山峦绿树飘浮在半空,鸟鸣鹊叫,分外清脆悦耳。登上太山远眺,只见南连龙山、北接蒙山,苍茫浩瀚,云天相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近观树高林密,龙泉寺幽雅安静,自有一股新清的自然美神韵。每当霜秋时节,满山红叶,流连忘返。
太原太山龙泉寺地宫宝函发现
太山龙泉寺,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西3公里处的风峪沟北山腰,始建于唐朝,属于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由于山上缺水,又是文保单位,消防蓄水池的完善刻不容缓。今年5月7日,工人们正在龙泉寺大殿向东的一块空地修建消防蓄水池时,一些石条、石门等出现在工人们的面前。太山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立刻意识到,这些石条、石门可能是历史遗迹,于是立刻打电话通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消息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上派专业人员上山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处建筑基址位于龙泉寺大殿向东约100米的山前坡地之上。发掘清理表明,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上部已经完全损毁了,只残留下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
地宫宝函发掘
打开地宫后,除了精美的壁画,考古人员还在地宫内发现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纹。这令考古工作者们非常兴奋,因为石函上的铭文很有可能提供有效信息,帮助他们搞清楚文物的`年代等重要问题。当他们慢慢清理石函表面、细细认读铭文时,“安息大都护”、“田杨名”几个字一下子映入眼帘。此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上都有记载,是武后朝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原来,石函上的铭文记录的是供养人的姓名,这些善男信女中就有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的妻子。 经专家考证,石函是盛唐时期文物,此塔基当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约公元7前后,出土石函等遗物的建筑当为塔基地宫。 唐代的寺院布局,多为佛塔后为大殿。而太山龙泉寺的唐代塔基遗址后面,考古工作者们清理出的大殿里,却立着一块清代的石碑。 沿塔基旁的石阶向上,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一间大殿,墙角处仍可看到一些保存下来的墙皮,地面铺的地砖保存完好。奇怪的是,大殿内靠墙倚着一座石碑,上有铭文,清晰的记录着光绪二十年当地受水患之灾。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冯钢说:“清光绪年间的石碑出土时就在屋内,这种情况很少见,我们也觉得很奇怪,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但是,同一地点上出现不同年代的多个文化层,是很正常的。” 6月1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员一到太原,就上太山龙泉寺实地考察了建筑基址。 地宫为沙石筑砌而成,平面呈六角形。这六角形的地宫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说:“六边形的地宫,流行于宋代,唐代非常罕见,这是我们研究地宫制的一处重要资料。”
地宫宝函探秘
石函出土后,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函。当时在第一现场的人描述,只见大块的木片散落在石函中,一件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侧,历经近千年,仍光泽如新。据专家考证,木片应为石函内损坏的木椁,木椁内是鎏金铜棺。 专家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迅速把石函整体转移到室内,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鎏金铜棺造型精美,是目前经过科学发掘较早的塔基地宫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研价值。 昨日上午,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考古、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齐聚太原。本以为打开鎏金铜棺后,会看到佛舍利,可结果却令在场的专家都大吃一惊! 当铜棺被打开后,一个精致的银棺出现在大家面前。银棺上系着丝绸,颜色仍然鲜亮,表面毫无锈迹,还和金棺雕刻着一模一样的神秘瑞兽等花纹。 据专家介绍,银棺上丝带的系法也有着特殊的宗教含义。 当解开丝带,打开银棺后,在场的每一个人又一次感到震撼,棺内金光闪闪,一个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现在银棺内!金棺表面雕刻着与铜棺、银棺一样的文饰。 至此,专家出于保护文物方面的原因,决定暂不打开金棺。
地宫宝函推测
昨日下午,晋阳古城宗教区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发掘保护专家研讨会上,几乎每位专家都提到法门寺地宫和庆山寺地宫,这是目前发现的两处规格最高的类似文物。 法门寺佛骨被七层小棺椁层层套装。这些小棺椁用材奢华,有金制的、银制的、水晶的、白玉的,做工精美绝伦,每一个细部都无可挑剔。 在佛界自古就有“东庆山,西法门”之说。庆山寺遗址在西安临潼区新丰镇,是武则天时期建立的著名皇家寺院。地宫之上按照供奉舍利的修建舍利宝塔。经考古专家清理、考察,从墓穴中发现了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内的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宝帐。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时候,被层层保护,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银椁,银椁再放置在舍利宝帐中。 据专家介绍,根据唐代佛教文化推测,太山龙泉寺出土的金棺内,至少还应有一个宝瓶,可能装有佛舍利。
校园灯光诗歌
序
又是周二,轮我校内查巡,
夜晚,校园各处亮着灯,
走在校园每个角落,
耳闻目睹的发生各种情景,
万千思绪油然而生。
一、教室里的灯光
晚10点已过,
不细听校园里鸦雀无声,
各个教学楼内仍灯光通明,
不时地传出学生读书和讨论的声音,
还有辅导老师在教室走动的身影,
时而扑下那已经工作一天疲惫的上身,
耐心地解答着学生的疑惑和咨询,
为学生传道授业指点迷津,
为学生埋下理想之种,
点亮学子人生!
二、校园里的灯光
铃铃铃,铃铃铃,
一阵阵下学铃声,
划破了校园的宁静,
一排排亮着的路灯,
义无反顾地把走出教室的师生相迎,
义不容辞地把回家、回宿的学生相送,
毅然决然地陪伴着校园巡查老师的流动,
看着一群群风华正茂的学生,
在路灯下穿行,
听到有的还在为未解决的学习问题辩论,
看到有的表露出无奈的神情,
也许这真的是学生的勤奋?
也许这才是高考指挥棒的神功!
如果家长看到此景,
不知道是高兴?
还是担心?
还是心疼?
毕竟孩子有孩子的童心。
哎!孩子们真的艰辛。
这也许这就是求学跑线上的竞争。
看到一个个巡查的老师,
在路灯下穿行,
听到的是有的对学生的关心,
看到的是辛勤园丁的师魂!
也许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也许就是为了使家长放心。
如果家长看到此景,
只能心存感恩。
哎!老师真的可敬!
这就是人民教师的仁爱之心!
三、校门口的灯光
校门口的顶灯,
迎接着下学回家的跑校学生,
照亮着门卫和巡查老师的身影,
还有校门外等待着的`家长的面容。
家长队伍车水马龙,
时而翘首相望,
时而满怀热情,
带着孩子消失了灯影,
这样的举动,从孩子入幼一直到高中。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
的确难以形容,
我不知道,
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还是对孩子的真正关心?
是对孩子缺少信任?
还是家长对社会安定的否认?
也可能就是独生子女的原因。
我更不知道,
该不该对一代学生的未来担心?
我不知道,
这是家长的可怜?
还是孩子们对家长依靠的任性?
我更不知道,
是该对他们怜悯?
还是该对他们尊重。
曾记否,
我们这一代也是从小学读到高中,
但从来没有享受过家长的接送。
我不知道,
是我们这一代没有那福分?
还是我们的家长没有尽到责任?
但我知道,
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成功,
至少没有影响我们成人,
相反我们在锻炼中成长,
在自立中生存。
我真心希望这些家长早日脱身,
给孩子营造一个自强的环境。
我更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子孙,
不要任性,
冲出温室、走向成功!
四、公寓楼的灯光
看着钟表上缓缓移过23点的时针,
瞬时已到子时时分,
按规定校园里、宿舍里已经熄灯,
唯有公寓楼楼道里不时地透出光影,
那是巡查老师和生管员手持的手电筒,
还有让学生早点安静入睡的催促声惊醒的声控灯。
科学证明子时前人应该在床上安宁,
那样才有利于身心。
教师也是人,
但是教师已习惯了蜡烛般的习性,
耗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尾声
时间又过去了一阵,
宿舍里已经安静,
但是校园里仍有川流不息的手电光影,
其实那是巡查老师才能放心回家的身影!
诗歌《山》
这山真高啊。
水泥地上的石子颤微。
杂草踏着脚印,
组成蚯蚓,
嵌入坚壁。
落叶上长出了手,
张满天空,
漏下斑点迷眼。
鸟声带来了溪流,
是旅人的'玩伴。
细细语呢
播撒进潭镜,
来年何时
在波纹中发芽。
谷风托着脊梁,
喘凉日下露珠。
小兽沙沙不绝,
将影子藏入空气。
小土丘凸起,
成了柔软的滑梯。
竹叶片旋动,
偷走虫儿的小笛。
走到至高,
天空扬开她的舞裙,
垂天的淡影安卧。
伫立,回盼
一条灰沉的回忆。
从那儿走来,
长了一条龙的背。
弯弯扭扭,
延向山的山,
无首无尾无折返。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字词解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夜宿山寺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夜宿山寺作品背景: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夜宿山寺中心思想: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表达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高耸的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