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篇诗中之诗《春江花月夜》的一唱三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芳甸:春天的原野, 郊外之地叫做 甸。霰:雪珠。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汀:水边沙地。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扁舟:小船。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 妇。玉户:门的美称。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 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闲潭:幽静的水边。 潭通浔。 下文“江潭”的“潭”同。碣石:山名,在河北。 指北方。 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乘月:随着月色。
【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 “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 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过月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通过月的四种形态变化,反映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诗人的描写和抒情,情景交融,代游子抒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同时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诗中的顶峰
闻一多先生在1941年完成的唐诗研究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给尽溢美之词。其实,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对初唐至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卢照邻、骆宾王和刘希夷也很赏识;而他特别推崇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春江花月夜》形象地反映出“少年诗人”的宇宙意识
在张若虚(约660—约720)之前,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都在思考世象变迁,物换星移,其中《代悲白头翁》更为突出。是诗又尤以“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联最为著名。陈文华特别指出后一联“以花落可复开来反衬青春之不返,既抒发了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之情,又寄寓着‘生命有限,大自然却是永恒的’这样一个哲理”。传说当时的一位著名诗人宋之问(也是刘希夷的舅舅)竟为此联倾倒,恳求刘希夷将它的著作权转送自己名下。刘希夷不肯。宋之问恼羞成怒,便使奴仆用装满泥土的口袋将外甥活活压死了。(参见《大唐新语》卷八)此时距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不到一年。“明年花开复谁在”一问竟成为谶语!
纵观《代悲白头翁》,虽然已蕴含着诗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却毕竟使人过于伤感。而与刘希夷同时代而稍晚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少了些伤感,多了些欢愉;而在对时间、生命与宇宙的探求上则更进一层。您看《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诗人向人们展示出一片清明澄澈的天地,将人们引人一个纯洁静谧的世界,思考人生的哲理、时间的意义,也探索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诗人在完成了这些思考和探索后,又将笔触指向人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祝愿世间花好月圆,有情人和和美美!对此,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惊叹道:“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40年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更深入地探析了《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他写道: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岁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在这里点出了闻一多先生蕴含在《宫体诗的自赎》里想说而又未及说的所谓“宇宙意识”的拥有者——即所谓“少年诗人”对人生、对未来、对整个世界积极的探索精神、进取意识。《春江花月夜》最为形象地反映出领大唐文化风气之先的少年诗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采,使人欢快、鼓舞和奋进。难怪闻一多先生会把最绝妙的赞辞慷慨地送给《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最早展示了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生动气象
在《春江花月夜》里,处于上升时期的大唐帝国有如明月朗照,活色生香;有如江海合流,大气氤氲;有如春花春水,芬芳欢悦。它反映出初、盛唐之交广大国民弘廓博大的胸襟与和衷共济的面貌以及真诚美善的人文关怀。这自然也是那时的诗人群体,主要是少年诗人群体的普遍胸怀与面貌。而这是与初、盛唐之交的综合国力及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
武则天过世后的第八年(即7),她最钟爱的孙儿李隆基在长安武德殿登上帝位,是为玄宗。李隆基继续坚持自太宗、武则天以来的基本国策,在“贞观之治”、“武周革命”的基础上,将唐朝国力推到极盛的顶峰时期。这就是杜甫在《忆昔》中所描述的开元盛世景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李白笔下所夸耀的焕赫风光:“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我们再看稍晚于张若虚的盛唐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唐人殷璠于《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是诗之所以为盛唐国人所看重,就是因为它较为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倾吐了人们的心声。其实,类似的诗歌在盛唐诗人笔下是有如泉涌(如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最早开启先河,最早捕捉到上升时期的大唐帝国江山“多娇”内涵(既包括了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更包括了开明开朗的社会氛围和人文情怀)的,则毫无疑问,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领盛唐诗歌之先,最早将鲜花和美酒献给盛唐。
它用饱满的笔触、火热的激情将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生动气象展示得那样从容不迫而又美妙深邃。它既像一轴淡雅幽香的水墨长卷,更像一位集天地之灵气的青春少女。难怪闻一多先生会把最浪漫的祝辞高兴地送给《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为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宫体”诗之名,最早出自《梁书•简文帝本纪》。又据《梁书•简文帝本纪》等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与徐摛、徐陵及庾肩吾、庾信等人在东宫互相唱和。其作品内容多为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绮错雕琢,“时号‘宫体’。”至唐初太宗、高宗,仍好写宫体诗,喜吟风花雪月。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则以婉媚工整的“上官体”以迎和,更使宫体诗继续风靡。与此同时,“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劈空出世,向宫体诗发动了勇敢冲击,将诗歌从狭小的宫廷引向市井,从高冷的台阁推向社会。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更是将七言古诗推向成熟阶段。闻一多说:卢照邻的七古巨制《长安古意》“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他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是“以更有力的宫体诗救宫体诗”;而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卢、骆的成功,“要紧的是背后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有真实感情,所以卢骆的来到,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更是横制颓波,直追汉魏风骨,高举诗歌革新的大旗,“开辟了唐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天地。”
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写出鲜活灵泼、充满生命活力的《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在唐代诗歌革新的转折时期,是超出于卢、骆、刘(希夷)而堪与陈子昂比肩的关键人物。他在《宫体诗的自赎》里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配角骆宾王,便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难怪闻一多先生会把最崇高的颂辞大方地送给《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诗赏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是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滚滚大江,急急奔腾远去。春江流水,隐含着离别相思的情怀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清丽婉转,意蕴深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孤舟,小船。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赏析
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张若虚的这首古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在于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在于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 释
1.《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此题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以旧题写新词,除了描写花月春江绚丽景色之外,还写了民间的离别相思之苦。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江流入海处水面宽阔,春水涨潮时江海连成一片;明月东升时恰值涨潮,涨潮时也正值月圆,所以说“明月共潮生”。
3.滟滟:水波闪动的样子。
4.芳甸:长满花草的平野。
5.似霰(xiàn):比喻皎洁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之美。霰,小雪珠。
6.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霜色比月色,更见月光之皎洁。月光从空中而下极像“飞霜”,但诗句却使人只有“流”的感觉,而无“飞”的感觉,在如霜的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其白了。流霜,飘散的霜。
7.皎皎空中孤月轮: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皎皎,洁白明亮。孤月轮,一轮孤月。
8.无穷已:没有尽止。
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意思是说人生有限,而自然则无限。
10.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写白云悠悠离开荒浦而去,象征着人间的分别,所以使离人产生无限愁思。春枫浦,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县,此处泛指分别的地方。
11.扁舟子:指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扁舟,小船。
12.何处相思明月楼:指遥远的地方,明月之夜相思于楼头的闺中女子。
13.月徘徊:写闺中人见月思人时,见月影移动,情为所牵,固有“月徘徊“之感。
14.离人:指思妇。
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是说月色带着离愁深入思妇的心头,使她无法排遣。砧,捣衣服用的石头。拂,挥。
1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写闺中女子的痴想,他要随着月光照见身在他乡的丈夫。相闻,指互通音信。逐,跟随。月华。月光。
1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夜景寂寞,望月怀人的心情。上句写仰望长空,下句写俯视江水。说鸿雁,说鱼,是取鱼雁传书的传统说法,此处暗写因音信难通而无法传递思念之情的悲苦。鱼龙,侧重于鱼,因龙与鱼连类才提到它。
18.昨日闲潭梦落花:意为昨夜梦见花落江潭,感到匆匆春又归去。闲潭,幽静的水潭。
19.可怜春半不还家:在此指征人思家。可怜,可惜。还(huán),归还。
20.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征人归家未成、时光流逝之感慨。
21.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征人与思妇两地距离之遥远。碣石,山名,原在河北省渤海之滨,汉代时还在陆地上,但六朝时已没入海中。潇湘,本为两条水名,潇水源出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无限路,表示双方距离遥远。
22.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余辉散落在江边树林之中,满江摇动着倒映的树影,牵动着人的无限情思。
译 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在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它白色了。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悬挂在空中。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的?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呢?人类一代代生生不息,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明月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将月光拂去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的跟前。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落月如今却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南北方两地的相思之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 析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