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剥体诗例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剥体诗例说
剥体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剥体诗就是后人通过更改前人诗歌的词语或句序从而创造出新的立意的一种诗歌。如宋代诗人林逋的两句咏梅名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源于江为的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换仅两个字,却点化神奇,赋予了诗作新的主题。庾信《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被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渺空阔的美景,意境全新!?
妙用剥体耳目新。北宋“神童”汪洙,曾写过一首《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明代人有个御史冯徽,因直言劝谏被罢官,充军辽东,和许多有此遭际的人在一起服苦役,他内心气愤,感慨万端,于是改《劝学》诗发泄不满:“少时休勤学,文章误了身。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汪洙的《劝学》诗是勉励学童从小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争取做官为宦,这一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消极,但在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得个一官半职,是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唯一途经。而冯徽的诗恰是反其原义以抒发心中的不平。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抒写了久客的伤老情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清代有一个人年近半百,还在考童子试,担心面试通不过,便剃去胡须,假充年轻人,他的朋友看到了,随口吟道:“老大离乡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这首诗诙谐中包含着读书人的心酸。改革开放之初,漫画家华君武,针对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国产设备一事,作漫画一幅,并题诗一首:“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这首诗也是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脱胎而来,诗配画,相得益彰,饶有兴味。
还有的“剥体诗”,通过诗人的趣改巧剥,能形成戏剧效果。“鄂东怪杰”陈细怪与好友千忍和尚一日过江,突遇江风大起,把千忍的和尚帽则吹落江中,陈细怪即兴剥崔颢的《黄鹤楼诗》,前四名为:“帽子已乘江风去,此地空余和尚头。帽子随波不复返,此头忽然光悠悠。”全船人笑得前俯后仰,群心欢悦。?
剥体诗运用得好,还具有一定的讽刺效果。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优先录取谁。于是有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变成了意义相反的一首诗:“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可他在与寺庙主持僧的交谈中发现主持僧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唐诗颠倒了一下顺序:“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好不容易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情逸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唐代的.崔护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说,宋代王安石在鄞县为县令,刚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后有个昏庸贪酒之徒接任,把鄞县搞得一塌糊涂,人们讥他为“糟团”。某书生戏作一首《题县署南墙》诗:“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此诗由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脱胎而来,趣改巧剥,颇为辛辣。还有童年君的《再过桥头斋铺诗》:“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这也是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剥体诗。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汪精卫叛变了,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这首剥体诗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使之丑态毕露。这是一首反意剥体诗。
现代剥体诗读来也颇有趣。北伐战争中期,叶挺将军领导的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把北洋军阀打得丢盔弃甲,大军阀吴佩孚只身逃往洛阳,整天以喝酒解闷。叶挺将军得知后,仿拟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挥毫作诗一首:“白日晴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闷至解愁去烦恼,唯有雄心在酒壶。”此诗无情地嘲弄了吴佩孚的惨败,热情讴歌了北伐的胜利,堪称脍炙人口的佳作。?
鲁迅也多次巧用“剥体诗”讽刺反动政府的卖国丑态和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他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杨荫榆等一邦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独霸教育的丑行,表示了强烈的讥议和愤慨,语含讥讽,令人叫绝。?郭沫若则对曹植《七步诗》“反其意而剥体”,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意。
可见,剥体诗运用得好真是妙趣横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安徽 鲍亚民
《诗经・陟怙》写一个服役远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长的心情,愁肠百结,情意深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黩武战争的不满情绪。《诗经・东山》写一个战士服役期满,还乡途中想象家中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夫妻团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动人,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些诗歌开了古代“思乡诗”的'先河。
社会**,战争频仍,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思亲诗就多。东汉王赞的《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久在戍边的战士怀乡思归的心情,而王粲的“荆蛮非吾乡”则以荒凉的笔调倾诉了时代给诗人心灵上造成的忧伤和痛苦。蔡琰的《悲愤诗》则把一个流落异域,无时不在思念故土、亲人的诗人的强烈感情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阎荩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李白25岁出川,东游淮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竟至囊箧空虚,又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客店里,见明月而思故乡。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说:“前两句,取喻殊新,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似故乡之念,久N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
[1] [2]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1] [2]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
[1] [2]
咏风诗例说
咏风诗例说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
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诗人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春思》),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李煜《望江南》),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无限伤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写雨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写诗人身
在屋内,夜眠晓起,身不出户,眼未外望。夜间,用听到的处处风雨声写春风春雨吹打花落;
晨晓,用听到的处处鸟啼声写雨后清晨树枝花叶、春鸟飞跳。这就让读者从风雨、鸟叫的声音中,联想到花鸟树木在夜间、早晨构成迷人春景,唤起心中愉悦春意。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酒泉太守夜晚于高堂之中为客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并亲自舞剑、击鼓以助酒兴。在这盛大的宴会上又奏起了胡笳,那慷慨悲壮的乐曲,使人肝肠欲断,座上之人被这悲壮的乐曲所感动,相对而视,泪如雨下。至于是什么原因使人泪如雨下,诗中没有说明,也许这雄壮的乐曲,表现了悲壮的战争生活;也许是这慷慨之音,传达出了边塞的'苍凉,抑或是这低沉的曲调,引发出人们无限的乡思之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容犹眠。”王维《田园乐》
前两句写深红浅红的各种花瓣上带有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加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绘形绘色,诗便成了一幅重彩、充满生机的图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自己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面对一盏行将熄灭的孤灯,忽然听说挚友也蒙冤遭贬,陡然一惊,猛地从病榻上坐了起来。只见黑夜沉沉,凄风苦雨,破窗而入。而呆坐于寒风黑夜中的诗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呢?读者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遐思默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
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结尾一句被世人喻为点睛之笔。深秋遥夜,景色凄清,
诗人忆旧怀亲,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不觉窗外残荷飒飒作响,似乎“秋阴”已散化作雨,悄
然而至。诗,不言怀人,而相思之情已自见。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声。”苏舜
钦《淮中晚泊犊头》写诗人独自一人看到满川河水,潮起潮落,不觉思绪如风雨之激荡,心情如潮水之汹涌。这首诗抒发了虽被贬,但壮志难泯的心情。
雨本无情而人有情,人的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流入诗中,那么诗中的雨也会变得
有悲有喜有哀愁。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要细加体味。
245200 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鲍亚民
“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 “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