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离骚》思维导图)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8篇《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同是弃妇,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和《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对待不公平的命运带给自己的苦痛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痴情女负心汉”的故事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类似题材。历史上似乎总有那么些女人,当她们的价值被榨干后,会像抹布一样遭到无情丈夫的嫌弃。可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自省意识和反抗斗争。

一、《诗经・氓》中的弃妇

《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着奉献精神和一定独立意识的女子,她不是一味地忍让,甘心做丈夫的附属品,任人打骂。她思想的产生也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道德束缚相对较少,女性有一定的空间来思考自己的命运有关。但是从她反抗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基本未触及到男性的利益,也没有挑战男性的权威,她的自我反抗只有态度,没有行动,更没有形成社会影响。她的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妥协,她间接承认了这种不合理现象在当时的合理性。

二、《美狄亚》中的弃妇

希腊著名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中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美狄亚形象。她的爱和恨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女人总是什么都害怕,走上战场,看见刀兵,总是心惊胆战;可是受了丈夫欺负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比她更毒辣!”①女子总对自己以及深爱的人有一种强大的天生保护欲,而当她们遭到背叛时,那缱绻的爱恋就会以几百倍几千倍的恨意回击到男子的身上。开场的时候,美狄亚的老仆人就万分懊悔地希望一切可以重来,“但愿阿耳戈船从不曾飞过那深蓝的辛普勒伽得斯,飘到科尔喀斯的海岸旁,但愿珀利翁山上的杉树不曾被砍来为那些给珀利阿斯取金羊毛的英雄们制造船桨;那么我的女主人美狄亚便不会狂热地爱上伊阿宋。”②原先她也是一个害羞、善良的神女形象(她是赫卡忒神庙的女祭司,几乎所有时光都是在庙里度过)。她所处的环境是神圣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性格难免比较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她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她又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高贵又骄傲。但是爱神厄洛斯把一枝痛苦的爱情之箭射向美狄亚后,命运之盘开始朝着既定的轨道行进。为了伊阿宋,她背叛了父亲,杀死了哥哥,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当伊阿宋移情别恋之后,她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稚子和伊阿宋的新欢,让伊阿宋抑郁不得志。她的爱就像一把地狱之火,烧死了别人,也烧伤了自己,“得不到就毁掉”,似狂风骤雨般的愤怒让她在邪路上越走越远。美狄亚是一个理智的女人,她对伊阿宋的复仇是有计划而行之的,她曾说道:“我决不耽误时机,决不抛撇我的孩儿,让他们死在更残忍的手里。”她宁愿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毁掉,也不想让别人染指。从她开始准备复仇,她就为自己找好了后路,她既能让“敌人”活得痛苦,自己却仍能笑看一切。诱使埃勾斯发了盟誓,自己就可全身而退。她的.报复是彻底的,她的觉醒是深层次的。难怪老保姆也感叹道:“她很厉害,我敢说,她的敌手同她争斗,决不会轻易就把凯歌高唱。”

三、弃妇悲剧的成因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总是在挣脱男性以及整个社会带给她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枷锁”。她们的抗争或消极或积极,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女性自己的“存在感”,发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活女人”的呼声。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东西方女性会有不同的反抗方式。

(一)男权文化的压迫

男性“不仅表现为理智的拥有者,而且是理智的施予者、分配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给予或者剥夺人的理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属于一批被边缘化的人物,她们往往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依附男性而存在。这也与男性的经济地位有关。进入父系氏族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进行了颠倒,男性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与之相反的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衰弱。“直到现在,一种基本上男性化的理性和精神在社会和文化的阐释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不管这种阐释是由男性还是女性做出的……重要的是男性化的理所当然已经形成了我们整个道德史和知识史。”⑥女性都受着男权社会的排挤,她们的地位是附庸,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极为不平等。美狄亚在戏剧刚开场时就有一段自我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烦恼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的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他们男人反说我们安处在家中,全然没有生命危险;他们却要拿着长矛上阵:这说法真是荒谬。我宁愿提着盾牌打三次仗,也不愿生一次孩子。”美狄亚真是道出了广大妇女的心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女人嫁得男人好坏,这都是女人的命。这是全社会站在男性的角度,以男性的思维在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更不要说从女性视角审视了。《诗经》中也有类似描述,那已鬓角微白的妇人回想起以前的林林总总和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十分诚恳地告诫痴心又天真的女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尚且可以从婚姻牢笼的缝隙中逃脱出来,女子却把自己的一切献祭给了婚姻,以至于没有过多的精力从中挣扎出来。男权思想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挣扎而不得解脱。

(二)个人精神意志

现代心理学指出,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格角色应该有生命、社会、异性审美三个层次,一个完整的人格角色应受到这三方面的制约。⑦然而这三个层次的达成都异常困难,女性要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很不容易。古希腊城邦精神里面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本主义,关注自身权益和自由。美狄亚遭受伊阿宋的背叛后,自身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她的自尊心又极高,所以她采取了极端的复仇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以牺牲他人的权益作为代价,把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毁灭给伊阿宋看,把所有与他相关的人都杀死,让他生不如死,这本身就是对伊阿宋最残酷的惩罚。而《诗经》产生于商周时期,那时宗法制度已经确立,虽然因为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社会有所动荡,也会有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但是妇女的地位早已经从母系社会的“女神”跌落到了女人。作为男权社会的“统治”对象之一,妇女所拥有的权利异常可怜,女性所拥有的最大权利就是服从。个人独立的思想、精神和意识都被剥夺。《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早期,但是三纲五常的教诲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女子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在家从父母,嫁人从丈夫,很难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美狄亚也是这样,无论当年多么金发碧眼,自己的聪慧如何被人称颂,但如今只有自己独自舔舐孤独。一些支撑她们完整人格的东西从开始就隐约有崩塌的征兆。等到后来,两位女性被丈夫抛弃,那是女性生命中最可悲的时候。《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虽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就算曾经与男子耳鬓厮磨,为男子操持家务,还是落得个悲惨下场。她的反抗,还是停留在表面,她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得不到周围任何人的认同和鼓励,最终也只能自我压抑,在他人的指责和嘲笑中度过一生。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先觉醒者不会作为先驱,而是“异类”,是社会要清除的对象。而美狄亚遇上伊阿宋时,她只能靠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来寻求男人的荫庇,就像攀援上绕的凌霄花,一旦男人抽身离去,她就一无所有。如果女性完整的人格一旦失去了支撑,那么她们将会做一些极度可怕的事情。美狄亚就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后果来摧毁那个伤透了她的心的男子。没有了完整的人格,这些可悲的女子就失去了爱的能力,就因为远离了爱,她们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三)生活背景的冲突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总是根据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国家制度。古希腊附近有海域,地区耕地狭小贫瘠,粮食生产不足,这是促使古希腊人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原因。⑧美狄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自然而然,眼界相对开放些,所以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大胆而又直接。为了能跟伊阿宋走到一起,她做了许多疯狂的事情。而遭到抛弃后,她也不卑不亢,在听了伊阿宋看似为她着想,实则想让她卷铺盖走人的一番话语之后,美狄亚毫不掩饰对伊阿宋的轻蔑。美狄亚作为从一个外乡来的异域者,她其实对伊阿宋所处的地方有太多的不熟悉。有很多人疑惑的美狄亚的复仇为什么没有引起全希腊极大的愤恨,原因就在于希腊地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商业使人口大量流动,人口的流动又改良了人口的素质,不同的思想又在一起融合,这就容易产生对一个事件的是非价值判断不具有统一性,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领土主要在大陆,多高山大川,久而久之,会形成了所谓的大陆文明。大陆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期间建立的宗法家族制度,更将所有中国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所有的伦理纲常都包括在内。《诗经・氓》中的女子的性格温顺懦弱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样封闭和相对狭隘的观念影响下,该女子只知道嫁人后,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丈夫只要懂她的心就好,物质条件不重要。从文中还可以看出一点,在婚姻大事上,她还是显得很有礼节,没有好的良媒,在她看来是不能结婚的,可见封建礼制对她影响还是很深的。等到她勇敢地与男子决绝时,兄弟对她的嘲笑,周围人对她的指指点点,可以想象父母也不会给她好脸色,甚至会认为她是个扫把星,这一切都与大陆文化中的狭隘性与封闭性有关,还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间的宗法制、三纲五常等观念对人的影响,即女性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一旦被弃,只能说明她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

四、结语

美狄亚和《诗经・氓》中的主人公都是缺爱的女子,她们本身并没有做错社么,但是不公平的命运带给了她们太多的苦痛。“被遗弃”“被抛弃”,这些残忍的字眼无疑时时刻刻提醒着她们悲惨命运。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多数以悲剧结尾,男女双方不是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对立面。很多情况下是男性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女性则以依附男性为前提而得以形成自身价值。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应是“男性一元论或女性一元论最终应该为多元论所取代,男女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最终应该为对话和理解所取代。男性本位或女性本位的单位文化必定将让位于双性文化,二者的文化话语的互补关系缔造一种新的社会契约”⑨。只有这样的话语机制,双方才能达到较为和谐的境地。当然,笔者个人认为,仅仅是对话和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有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女性发出的声音才能最大。

篇2:《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 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

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

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大家都认为是弃妇诗。对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大家倾向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后面一首描写女子被调戏之后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所以不是弃妇诗。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大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是因为诗中行文的口吻没有弃妇诗中应该有的女子委婉哀怨,带有阴柔感觉的特征,而是直接斥责对方,因此不像描写弃妇,故而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弃妇诗。对于《召南・江有汜》,分歧也较大,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没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因此不能算作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然而,《小雅・白华》是申后被黜废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二、弃妇的形象分析:

(一)《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法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二)《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渑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其b。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A,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灿欣#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I。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等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这首先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上,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I。”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虽然留念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仍希望丈夫来送行,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 这篇作品把女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三)《王风・中谷有》

中谷有,缕涓梢印S信仳离,其叹矣。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缕湫抟印S信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缕涫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是一首哀悯弃妇的诗。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原因必在于爱之切。

(四)《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不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丑兮,不?好也!

此诗既没有弃妇对往事的追忆、追悔,也没有诉说满腹的辛酸委屈,也没有对负心郎的痛切谴责,而是截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被弃的女子跟在负心郎的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这些言行鲜明地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执着、痴情与凄苦。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女子孤苦无助的情态,令人同情。而“无我恶兮,无我丑兮”的屈卑,间接地表现了女子自信不足。

三、弃妇诗多层面分析:

(一)遭弃因素(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女子色衰成为丈夫遗弃妻子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的变化――生活好转,更加促使男子的内心发生变化――“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但这只是从诗中字面上分析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有关因素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背景。在那个封建宗教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因此,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与整个社会的风俗是出现弃妇的根源。

(二)被弃后的态度(见表2)

这四个弃妇面对抛弃表现出不同态度,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与《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她不但认为自己很美丽,而且还有一定的谋生能力,这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而《卫风・氓》的女主人公自认已经年老色衰,不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只能沉痛自悔,不存幻想。

(三)被弃后的生活

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兄弟不知,A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所以,自食其力是弃妇的惟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

(四)上古时代已婚女子的整体风貌

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我们对上古时代已婚女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德都可窥见一斑。

1、吃苦耐劳。如《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2、温顺多情。如《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自我肯定。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泾以渭浊,其b”。

4、感情专一,留恋旧情。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5、软弱认命。如《卫风・氓》“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文献:

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斌杰:《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斌杰:《诗经全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冠英:《诗经与楚辞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

篇3:浅谈《诗经》中弃妇诗的比较

浅谈《诗经》中两首弃妇诗的比较

摘要:《诗经》中的《谷风》与《氓》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源头,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周民族婚姻的一般理念,并对后世的弃妇诗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一番概说。

关键词:弃妇诗;诗经;婚姻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2139( 2009) — 09 — 0041 —1

1、来自桑间濮上的感伤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的翘楚之作,就邶与卫来说,有人考证,实为一家。朱熹《诗集传》云:“吴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郦,东谓之卫,以封诸侯”。从此设三监以督武庚,不久,卫国尽得邶廊之地,因此,邶在版图上出现的时间仅为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因此,《诗经》中所谓邶廊之风实际上还是卫风,至于为何分卫风为三,自汉以来,议论纷纷,就目前而言,较可信的说法是:卫诗夥多,几近诗之四分之一,故编者将部分诗歌散辑于邶郦之下,但不论如何,我们分析的这两首诗,同出于一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文章开头首先要说明的一点。然而卫风,自两宋以降而至清季,甚至上溯两汉,多被经学家讥为“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对卫风中所表现的婚姻与爱情的诗篇或托以“刺夫妇之道”,或冠之刺“淫失”之辞,实在是大可不必的。

就这两首诗而言,虽同出一地,表达的情感却多有不同,一个是娴静的,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而另一个确是在冷静的痛斥,更多的是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一为悲哀之女子,一为女子之悲哀;读者读之,不禁要为前者撒一掬同情之泪水,为后者表现出其的理智所惊叹,从而发现感性之绵渺,从而略见独立之人格。但不论如何,两首诗的内容却都是感伤的,这便奠定了弃妇诗的大基调,丈夫的始乱终弃另结新欢而推诿旧妇,而二女子无论其柔刚,或日“不以我屑”,或曰“无与士耽”,柔者自哀自之冷落,刚者独哀士之决绝。是为同根而异体。

然桑间濮上,自有其儿女风情,可当风情变为多情,多情而至移情,移情最终滥情,那么这些或柔或刚的女子,终将会或劝委求全,或怒骂其无耻,或悲天泣地,或断然与之决绝,然而在读者看来,不论诗中的女子如何,却总会有那么一丝一缕甚至无穷无尽的感伤,让人无法释怀。

2、拆碎婚姻的七宝楼台

谷风六章章八句 氓 六章章十句

《谷风》第一章劝夫以免弃;第二章回思自我之辛劳;第三章写其被弃之愤怒;第四章述其辛劳持家和睦友邻;五六章忆今昔与往昔。而《氓》第一二章便是缠绵的回忆,第三四章为其痛定思痛之篇,意欲警戒后人;第五章始述其婚后之不幸;最后一章,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于百无聊赖,终无复可言。

翻开这两首诗,怒气扑面而来,然而两首诗所抒之怒却不尽相同。《谷风》之怒,是自心底向外喷发,最后又尽咽于内,读者多可想象,这一刚被见弃的女子混乱的思想尚不清晰,对丈夫的情思尚剪不断,欲理还乱,以谷中之风为发端,从而回忆着自己的悲苦生活,这种回忆是没有条理的,即想即诉,用于比兴的事物也不断变化;“谷风”“葑”“菲”“荼”“径渭之水”……读者可试想,这位见弃之妇在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心中尚无头绪,视角在不停的移动,意识在不停的`变化,一方面怨恨着丈夫对自己的毫不体恤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之,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水之深浅如我承担事之大小,水之深浅不论,事之大小不论,均我一人承担,最后却“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贾用不售…‘以我御穷”。另一方面,她在想象着新人们“宴尔新婚,不以我屑”又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但这又有何用,失去了这一切的一切,就只有怨恨,然而此女子怨而不怒,丈夫的残忍背弃,她却你心存期待,情到终了,仍诉说“不念昔者,伊余来暨”。

从此,人的自我认识便成为这些女子眼中的“间或一轮”。而《氓》却不同了,它比前者多了一份客观与冷静,从而有人认为,它似乎不是弃妇诗,说弃夫诗倒更为贴切,然而夫弃妇在前,女子后来的顿悟,实在是在被弃之后,归根到底,它还是一首弃妇之诗,又与前者不同,它的回忆多于现实,然而现实的无情,终于打断了美好的往昔,仍是丈夫变心,仍是自诉衷情,但此女子的内心却多了一份理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矣,女之耽兮,不可说矣”,伫立于桑树之下,内心顿悟,不再痴求男子廉价的爱情,于是发一声“亦已焉哉”,终结全文,也终结了自己的感情,女性的刚强伫立于此,人类的理性思维在此成熟,它的理性思考闪烁着人类睿智的光辉,仅此便足以震慑千古。

3、弃妇诗:悲剧的种子结出的幽怨的花朵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它开创了这类诗歌的两种主要叙事内容,也是整个女性面临婚姻裂变的两种不同状态,女性孱弱的哀叹与毅然的放弃,其分别代表作为《邶风·谷风》与《卫风·氓》,从此以后,中国的弃妇诗便少有佳作,旗鼓相当者少,超越此二者更少,但《孔雀东南飞》算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巅峰,但这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仅就《谷风》与《氓》而言,其深刻意义不单单在于他们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制度,更深刻的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痛的爆发与痛后的冷凝。而后一种无疑更代表了人类独立人格的健全发展,即:感性与理性的兼而并美。

无论诗歌还是戏剧,悲剧是其出现的最早形式,当人类深深的埋下这颗悲剧的种子时,定然会结出几朵幽艳的花朵,而弃妇诗,无疑是这几朵花中最美的,它不禁让我们思索,到底是婚姻成就了爱情,还是爱情成就了婚姻,或者二者谁也没有成就谁,他们只不过是骈行的马车,终究不会走到同一条轨道上来,但不论如何,它让我们看到,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那些“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女子。

主要参考书目:

1《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0

3《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1

4《古史辨》顾颉刚主编上海古籍1981

5 《诗集传》朱熹撰上海古籍1986

篇4:《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

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诗经》中讲述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的诗歌最具典型性的有《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两首。

二、弃妇形象的分析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女主人公以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就是说,女人啊,不要见着男子就迷恋,男人迷恋女人,可以从中走出来,女人迷恋男子,只能无法自拔。这里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决绝之心。

(二)哀婉、柔弱型,乞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邶风·谷风》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诉说丈夫喜新厌旧,而自己含辛茹苦却受尽虐待,终被抛弃,感情凄凉、哀怨。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虽然留恋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暗示出女主人公柔中带强的特征,这种自信,一则来自对自己的肯定,“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二则来自在于她有谋生的能力,“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她性格中的另一面,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希望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故意走得很慢,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怒其不争了。

三、弃妇诗多层面分析

(一)弃妇遭弃因素。

弃妇被弃,从根本上说是因社会地位低下所致,男权社会剥夺了她们做人的各项权利,使她们成为社会,家庭的附庸,任其丈夫摆布。社会为她们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礼制”,剥夺了他们的一切,只剩下一个区别于男子的“性别”。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下面我们来谈谈弃妇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人类从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使女子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对此,思格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母权的被推翻,仍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于男子,在婚姻生活中必然产生弃妇悲剧,夫权制剥夺了妇女们的财产所有权,使她们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诗经》时代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男性的权力更为集中,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小雅·谷风》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位煌煌,朱芾斯皇,室家之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诗中说,生男,放在床上,生女,放在地上,这就表明了男女上下尊卑不同。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三从之说,后来更是发展成 “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对妇女的一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有专为妇女制定的,以控制妇女在婚后的行为的“七法”大法。女子婚后必须严谨慎行,听顺服从,否则便被丈夫休弃。据大戴《礼记·本命》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由此可见,在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和解除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中,做妻子的尽管谨小慎多,任劳任怨,但还是如履薄冰,时时都有被休的危险。因为只要犯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要被休弃。即使自己一身清白,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七出”之中又没有明确“妇女是否明确”的方法,仅凭男子一面之词,同样可能被休掉。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礼法制度是男子制定并为他们服务的,女子并没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反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夫权制剥夺了妇女们的财产所有权,使她们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是根本的原因,上述的礼制、风俗、宗法观念的束缚是弃妇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此外,男性的贪色恋新的欲望,环境变迁——生活好转,更加促使男子内心发生变化——“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但这只是从诗中字面上分析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有关因素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背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弃妇无子。弃妇被弃,最放心不下的肯定应该是子女,但这几篇弃妇诗中都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达。在那个历史时代,婚姻的主要任务是传宗接代,没有生育能力就会成为妻子被丈夫抛弃的首要因素。另外,在那个封建宗族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因此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以上这些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与整个社会的风俗才是出现弃妇的根源。

(二)被弃后的态度和生活

1.《邶风·谷风》的女主人翁与《卫风·氓》的女主人翁相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她对丈夫充满着无限依恋,也希望丈夫能够念及旧情,回心转意,她也相信自己还是美丽的,并不比新人差,所以她是哀怨中几多温婉,悔恨中几多希望。她的痛苦是深藏于心的,在回忆中思前想后,只是无可奈何罢了,所以才显得凄凄切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她并不害怕将来的生活,因为她有一定的谋生能力。这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吧。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

2.《卫风·氓》的女主人翁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再也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有的只是沉痛自悔,不存在什么幻想了,她要与过去一刀两断,态度非常坚决。总之,《诗经》中的女子被弃后,无一例外地都抱怨丈夫的薄情,悔恨当初的婚姻,她们面对这样的结局,只能独自哀伤,黯然离去,即使有心理上的反抗,也只能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

3.被弃后的生活

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如《卫风·氓》中“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所以自食其力是弃妇的惟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三)上古时代已婚女子的整体风貌

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我们对上古时代已婚女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以看出弃妇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1.吃苦耐劳。如:《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 ;《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温顺多情。如:《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自我肯定。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卫风·氓》:“女也不爽”。

4.感情专一,留恋旧情。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软弱,认命。如:《卫风·氓》“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弃妇的悲情与沉思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这就悲剧。《诗经》里弃妇的悲剧不仅在于被弃的女子不幸命运,更在于被弃后并未真正的觉醒,一味的悔过,这是时代加在她头上的局限,亦是超越自我悲剧之上的更大的悲哀与不幸。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而热烈,对丈夫一片痴心,女主人公操劳家事,与丈夫患难与共。可是任劳任怨的忠心也无法挽回那善变的心,毕竟现实的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诱惑,人性的考验也太严酷,“田舍翁多收了三斗米也想易妻”,这善变重色的氓,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竟对钟情于自己的妻子拳打脚踢,并无情地将其遗弃。她认识到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兄弟不知,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面对着亲人的耻笑与不理解,她深深地感到自责。自身的悲剧让她沉思,也让她认识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许她真的做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实在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怨恨已远远地超出了哀怨,怨的是“男权至上的社会礼仪,怨的是薄幸无情的男子,亦怨的是自己的鲁莽、轻率、天真。女主人公的悲剧先是自己无端被弃的不幸,其次是社会道德的冷漠与无情,再次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忏悔与自责,这是无形中对道德伦理的认同,亦是更深层的悲剧。

《邶风·谷风》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汇聚沉痛诉说自己不幸遭遇。“不远伊迩,薄递我畿,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多情的少妇与薄情寡义、见异思迁的丈夫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其中悠悠的哀怨,悠悠的痴情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想当初与爱人也是如此的恩爱,然而那已成昔日往事了。“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字里行间含着的是女子痛苦矛盾的心情,回首“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过往,再后来丈夫的“不念昔者,伊余来既”的狠心,只会更增伤感,女子强烈地发出“不我能畜,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的责备,这样的声音是对男权的深深谴责。美好的感情受到了无情地践踏,这是爱情的悲剧,亦是女性的悲剧。这样的悲剧里透着女性悠悠的感伤与刻骨的痛,而造成这一悲剧的最直接原因则是男子的负心。然而似乎一夫多妻制有意无意地捍卫着男性的尊严与权利,女性也只能处于被蹂躏的地位,女人如衣服,如玩偶一般操纵在男人的手中,女人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悲剧,这源于“男尊女卑”的社会的确立,“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的形成,男人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女人的命运,牵动着女人的每一根神经,礼教的束缚深深地禁锢女性的尊严,男子的变心好色使女性的情感世界岌岌可危,一无所有,唯有对着天际喊着不公平,唯有对着夜空责备男子的薄情,无奈,留有的是无尽的悲哀。

五、结语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篇5:分析《诗经 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分析《诗经 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氓》所表达的感情跌宕起伏,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人物的悲剧命运牵动人心,女主人公的形象光彩照人。

氓(《诗经·国风·卫风·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如《关雎》、《蒹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那么美好呢?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能不能白头偕老呢?《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首诗写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回忆的感情基调是渐变的,从幸福热情到怨恨沉痛再到清醒刚烈。“氓之蚩蚩”,男子一开始给她印象是忠厚老实的。“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写出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点出了男子狡猾的本质。原文省略了男子无数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可以想象要多深情有多深情,要多眷恋有多眷恋。最终男子轻易地就攻城略地获取了芳心,两人陷入了热恋。等到男子离开时,女子深情远送恋恋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同时,被爱情冲昏的头脑的姑娘竟然不遵父母之命,不用媒妁之言,与“氓”私定了婚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是焦急期待的。“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热恋中的'少女心理及表现。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泪花飞溅:爱人出现,载笑载言,好一位纯真浪漫,一往情深的女子啊!

这是一个经历自由恋爱而结成的婚姻,男女主人公却不是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氓》中用到比兴的表现手法,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色衰爱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枯黄掉落来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女主人公婚后“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早起晚睡辛勤劳作,多年如一日地辛苦操持家务。男主人公在婚后“士贰甚行。士也罔极,二三甚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始乱终弃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负心薄幸,将变心进行到底。有时想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他仍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她仍是采桑养蚕的少女,各自生活两不相干。没有开始,没有变故,没有结束。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并不是每个痴心女子都有一个好结局。

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自古都是男子负人,女子只能听信宿命摆布。遇到长情的男人,是自己命好,遇到浪子,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女子的情爱,是由不得自己的,从一出生,就被社会的约定俗成给画地为牢了。“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曾为阿娇筑金屋的刘彻还是厌倦了她,弃之长门宫,恩义两负。波诡云谲的马嵬坡上,六军驻马,三郎李隆基终是背弃了玉环,致使她花钿委地,香消玉殒。烟雨空漾的西子湖畔,许仙最终还是背叛了白娘子,使她心如死灰,永镇雷峰塔。波涛滚滚的江面,杜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死来抗争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眼无珠。“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挽留不住的感情,最终会随时光流逝。

最后一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有个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而你的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女子此时很清醒的认识到了男子的本质。此处的淇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条淇水贯穿全诗,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与忧伤。此情此景应了那句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受伤害的女主人公对男子采取了决绝分离态度。“反是不思,亦己焉哉!”既然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山盟虽在,情已成空。甜蜜已成回忆,痛苦就在眼前。这一次,我是真的决定要离开。

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却不失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她纯洁,见到“氓”一下子就倾心相许了;她多情,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为了爱情,冲破了礼法的束缚,和氓私定终身;她无私,结婚时将自己的财物用车子搬到氓家;她安贫,婚后多年和氓过着贫苦的日子:她坚强冷静,在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后,坚决地和氓决裂。可谓柔情似水,刚烈如火。当爱情受到玷污,当感情面目全非,这个女子态度决绝,绝不苟且。这样清晰,高贵,冷冽决绝的女子,面对负情,绝不会软绵绵临花哭泣,凄惨惨对月伤心。而是不妥协,不分享,不忍辱,不纠缠。这种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乐府《有所思》中的女子,为自己的情郎精心准备了礼物,但听说他变心后立刻将礼物烧掉。“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司马相如想要纳妾,卓文君写了一首《白头吟》给她,准备休了他,幸亏他幡然悔悟。李清照看穿了她第二个丈夫张汝舟贪图她钱财的狼子野心,通过告发他科场作弊来解除婚姻关系,不惜自己连坐,身陷囹圄。她们将决绝演绎成一种壮烈,难得,可贵!

那么多写弃妇思妇的诗,都像水中月,缠绵,幽怨,唯美,伤感。唯有这首,如一柄利剑,齐齐斩断水面,虽然效果亦是抽刀断水,感觉上,已经是气势万千,让人拍手称快。

篇6:《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为我国古代艺术形象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同时,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大致来讲,是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一、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也许没有经过社会风浪的淘洗,也许没有见过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也许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出强烈的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连她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认为自己曾经太过痴情,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她总结了恋爱时期自己乃至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二、婚后的勤苦忠贞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这个无耻的男子行为卑鄙、前后毫不一致,爱情又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而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心愿满足后,便开始以暴力虐待妻子。“痴心女子负心汉”,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这位女主人公正是广大妇女们的缩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们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与卑下的社会地位,读来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凄惨悲凉之意。

三、弃妇的`怨恨清醒

然而,这样一个勤苦重情、忠贞不贰的美丽的劳动妇女却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情况下被无情寡义的丈夫所遗弃。华落色衰,色衰爱弛。这表现出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与不幸。那么,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她开始追悔自陷情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此时,《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是清醒的,是极富理性的。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一个敢于反抗旧社会,敢于为自己遭遇鸣不平的怨恨伤痛而又刚毅坚强、清醒理智的妇女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随着生活境况的不同,她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特点。带有极为强烈的阶段性、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但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篇7: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为我国古代艺术形象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同时,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大致来讲,是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一、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也许没有经过社会风浪的淘洗,也许没有见过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也许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出强烈的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连她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认为自己曾经太过痴情,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她总结了恋爱时期自己乃至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二、婚后的勤苦忠贞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这个无耻的男子行为卑鄙、前后毫不一致,爱情又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而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心愿满足后,便开始以暴力妻子。“痴心女子负心汉”,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这位女主人公正是广大妇女们的缩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们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与卑下的社会地位,读来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凄惨悲凉之意。

三、弃妇的怨恨清醒

然而,这样一个勤苦重情、忠贞不贰的美丽的劳动妇女却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情况下被无情寡义的丈夫所遗弃。华落色衰,色衰爱弛。这表现出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与不幸。那么,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她开始追悔自陷情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此时,《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是清醒的,是极富理性的。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一个敢于反抗旧社会,敢于为自己遭遇鸣不平的怨恨伤痛而又刚毅坚强、清醒理智的妇女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随着生活境况的不同,她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特点。带有极为强烈的阶段性、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但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篇8:《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量;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

《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肯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周武王的话也为《大明》、《思齐》等诗进行了最好的注释,十分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初年女性在社会政治作用的与地位[1]。

当然对于女性的政治作用也有反面的意见,于是乎就有了许穆夫人《郁风?载驰》。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妹妹,嫁于许穆公。后卫懿公因死于战乱,按当时礼仪,不能举行葬礼,因此许穆夫人想回国奔丧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竭力阻止。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失去至亲之人时还要受到礼教的干预、政治的严重束缚,即使许穆夫人这种国君之妻也无可奈何,可见,当时女性形象在政治生活中的悲愤、无助、无奈。

二、经济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反映的殷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这个时期,男子居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女性形象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集中在采集、蚕桑、纺织等方面。《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磋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时代,女性的蚕桑和纺织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召南?采繁》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反映女性纺织生产的诗篇则有《周南?葛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采葛制衣的时候,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无限的遐思;又《邺风。绿衣》这首诗是诗人看见妻子亲手所制的衣物而引发思念的诗。《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或即纺织者,故“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纺织旧称“女功”,在农业社会中几乎是妇女之独擅。在齐国“太公以齐地负海易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在实际情况不利于发展农业的基础上,齐国的统治者便将目光放在了手工业上,将手工业作为发展重中之重。在提倡农业和盐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妇女进行纺织品加工,这样便使齐国越来越强盛。由上不难看出,经济生活中女性普遍地担当着相当重要的劳务,也显示着一定的社会地位[2]。

三、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接,感情真率形象

《诗经》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周南?汉广》同样也描写了一位男子爱慕女子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此诗与《关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大致相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皆借助于想象而得以实现。然而想象一旦与现实相结合,男子的'爱慕之心受到残酷现实的痛苦猛烈的打击。与此情致相同的《秦风?兼蔑》,在这首诗里,女子成了男子们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只能远远地,一厢情愿地放在心底里。以上所述为恋爱的诗篇,不过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倒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是谓“女求男”之诗。《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从《诗经》中的恋爱诗所反映的爱情生活看,女子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大胆直接,感情真率,人格自尊,她的爱情健康大胆而生气勃勃。

四、婚姻生活中的被动,弃妇形象

在《召南?鹊巢》这首送新娘出嫁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夫家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新娘在陌生的家中生活如鸡居鹊巢一般,孤独生存、遥遥无期,地位卑微,虽然当初尊贵的新娘是在百辆车队的簇拥下被迎到夫家的。《诗经》一面反映了“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的缺憾和叹息,一面是“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无限悲伤,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婚姻生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奈[3]。《诗经》中弃妇诗在所有婚恋诗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这说明女子弃妇形象已《诗经》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被遗弃的女性中有平民之妻、贵族之妇,有的甚至还贵为王后。统观《诗经》中的弃妇诗,女子的婚姻悲剧并非因为她们有什么过失,相反,却表现出对专一爱情的渴望,并为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五、结语

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众多。本文依据女性在政治、经济、恋爱、婚姻生活等不同场景中的地位作用,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丰富了《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把《诗经》女性形象研究的工作一步一步做得更深入、更全面。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