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古诗赏析(岑参古诗文)(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古诗)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9篇岑参古诗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篇1:岑参古诗赏析

岑参古诗二首赏析

古诗《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年代:唐

作者:岑参

夫子傲常调,诏书下征求。知君欲谒帝,秣马趋西周。

逸足何駸駸,美声实风流。学富赡清词,下笔不能休。

君家一何盛,赫奕难为俦。伯父四五人,同时为诸侯。

忆昨始相值,值君客贝丘。相看复乘兴,携手到冀州。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

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

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

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何当肯相寻,澧上一孤舟。

古诗《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年代:唐

作者:岑参

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生平未得意,览镜私自惜。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

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

何负当途人,无心矜窘厄。回瞻后来者,皆欲肆轥轹。

起草思南宫,寄言忆西掖。时危任舒卷,身退知损益。

穷巷草转深,闲门日将夕。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昨者初识君,相看俱是客。声华同道术,世业通往昔。

早须归天阶,不得安孔席。吾先税归鞅,旧国如咫尺。

篇2:赏析岑参古诗原文

赏析岑参古诗原文

古诗《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年代:唐

作者:岑参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

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

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

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

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

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

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

幸得趋幕中,托身厕群才。

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古诗《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年代:唐

作者:岑参

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

胜概忽相引,春华今正浓。

山厨竹里爨,野碓藤间舂。

对酒云数片,卷帘花万重。

岩泉嗟到晚,州县欲归慵。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

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

篇3:岑参的古诗赏析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赏析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袞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篇4:岑参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岑参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作者:唐·岑参

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

生平未得意,览镜私自惜。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

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

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

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

何负当途人,无心矜窘厄。

回瞻后来者,皆欲肆轥轹。

起草思南宫,寄言忆西掖。

时危任舒卷,身退知损益。

穷巷草转深,闲门日将夕。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昨者初识君,相看俱是客。

声华同道术,世业通往昔。

早须归天阶,不得安孔席。

吾先税归鞅,旧国如咫尺。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注释

1、大历三年(768)岑参东归未成,遂北返成都。此诗即大历四年春在成都作。西蜀:即指成都。评事:官名,即大理评事。

2、兵戈动:指安史之乱爆发。

3、开济策:创业济时的策略。

4、当途:当权,执政。

5、轥轹((lìn lì ):超越。

6、南宫:尚书省。岑尝在尚书省为郎官,汉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故云“起草思南宫”。

7、西掖:中书省。岑曾在中书省任右补阙、起居舍人。

8、任:听凭。舒卷:喻屈伸、进退。

9、声华:名声。道术:指治国之术。

10、世业:祖先的事业。疑狄评事即本卷9之狄侍御,岑之伯祖父长倩,狄的'先人仁杰,武后时均任宰相,都反对立武氏子为皇太子。

11、天阶:指朝廷。

12、税:租。鞅:马颈革,套车时用。此指车。

13、旧国:故乡。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作者介绍

岑参(cén cān)(约7—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繁体对照

卷198_18西蜀旅舍春歎,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岑參

春與人相乖,柳青頭轉白。

生平未得意,覽鏡私自惜。

四海猶未安,壹身無所適。

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

功業悲後時,光陰歎虛擲。

卻爲文章累,幸有開濟策。

何負當途人,無心矜窘厄。

回瞻後來者,皆欲肆轥轹。

起草思南宮,寄言憶西掖。

時危任舒卷,身退知損益。

窮巷草轉深,閑門日將夕。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昨者初識君,相看俱是客。

聲華同道術,世業通往昔。

早須歸天階,不得安孔席。

吾先稅歸鞅,舊國如咫尺。

篇5:古诗留别岑参兄弟赏析

作者:唐·王昌龄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注释

1、岑参:岑参兄弟共五人,即谓、况、参、秉、亚。杜甫有诗曰:“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

2、建业:六朝旧都,即唐江宁县,今南京市。

3、副职:辅佐之职。时作者贬江宁县丞(一说县尉),丞尉皆县令佐吏。

4、秣马:喂马。前秋:前一年之秋。

5、貂蝉: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6、七叶:七世。汉金日禅一门自武帝至平帝七代皆为贵官,十分显赫。见《汉书·金日磾传》。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句指岑氏祖上累世尊显。

7、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8、箜篌:古代弦乐器。汉乐府《相和歌辞》中有《箜篌引》,其曲凄惨,闻者泪下。

9、⑨枯者艳:凋枯者复又荣艳。

10、直如钩:此言刚直者不能变直为曲。

11、琼树:这里作者以“双琼树”称誉岑参兄弟。

12、腾光:光彩腾耀。难为俦:难以比并。

13、青门悲:时岑氏家道中衰,故云。

14、俯:敬词。俯就之意。期:约会,会合。

15、峤:尖而高的山。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繁体对照

篇6:古诗留别岑参兄弟赏析

王昌齡

江城建業樓,山盡滄海頭。

副職守茲縣,東南桌孤舟。

長安故人宅,秣馬經前秋。

便以風雪暮,還爲縱飲留。

貂蟬七葉貴,鴻鹄萬裏遊。

何必念鍾鼎,所在烹肥牛。

爲君嘯壹曲,且莫彈箜篌。

徒見枯者豔,誰言直如鈎。

岑家雙瓊樹,騰光難爲俦。

誰言青門悲,俯期吳山幽。

日西石門峤,月吐金陵洲。

追隨探靈怪,豈不驕王侯。

篇7:《九日寄岑参》古诗赏析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作品介绍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23首。这首诗和《秋雨叹》三首当是同时之作,写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秋天。岑参,是杜甫诗友之一,与高适齐名,在长安时,也经常和杜甫同游。杜甫无时不关心人民,故于怀友之中,忽发苍生之叹。

古诗名句“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就是出自《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这首诗。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原文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⑴》

作者:唐·杜甫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⑵。

所向泥活活⑶,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⑷。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⑸。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⑹?

大明韬日月⑺,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⑻。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⑼。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⑽?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⑾。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⑿?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注释

⑴岑参,盛唐著名诗人,为杜甫诗友。

⑵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复,是再三再四。

⑶到处是烂泥浆。活音括。泥活活,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⑷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⑸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⑹想及霖雨给人民(苍生)造成的严重灾难,杜甫就更加气愤。云不散则雨不止,故欲诛云师。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就是谁。

⑺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⑻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诗经·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句是说朝官虽有车马,但上朝退朝,来往泥泞,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语含讥讽。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诗:“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途。”可见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办法,但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当然不能老放朝。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⑼是说水大连高山都要冲走了。溜,是水流漂急。

⑽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⑾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⑿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篇8:九日寄岑参古诗赏析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释

⑴岑参,盛唐著名诗人,为杜甫诗友。

⑵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复,是再三再四。

⑶到处是烂泥浆。活音括。泥活活,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⑷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⑸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⑹想及霖雨给人民(苍生)造成的.严重灾难,杜甫就更加气愤。云不散则雨不止,故欲诛云师。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就是谁。

⑺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⑻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诗经·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句是说朝官虽有车马,但上朝退朝,来往泥泞,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语含讥讽。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诗:“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途。”可见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办法,但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当然不能老放朝。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⑼是说水大连高山都要冲走了。溜,是水流漂急。

⑽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⑾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⑿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作品简析

这首诗和《秋雨叹》三首当是同时之作,写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秋天。岑参,是杜甫诗友之一,与高适齐名,在长安时,也经常和杜甫同游。杜甫无时不关心人民,故于怀友之中,忽发苍生之叹。

篇9:岑参山房春事古诗翻译赏析

岑参山房春事古诗翻译赏析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译文]园里的树木仿佛不知道人已离去,春天到来时仍然开出几朵小花。

[出自]岑参 《山房春事》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

春事:春天的景象。此题原作二首。 梁,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各种山池洲渚,宫观相连,奇花异树。

园:亦名梁苑,即兔园错长其间,珍禽怪兽,出没其中。当时著名赋家枚乘还特为写了《梁王兔园赋》,极颂其宏丽。

乱飞鸦:作者当时看到萧条景象,言已今非昔比了。

庭树:指梁园中残存的树木。此二句是反说,诗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道无知的花树遵循自然规律,不管人事沧桑,依然开出当年的花来。

译文:

夕阳西下,昔日的梁园里鸦雀飞来飞去,远远望去只见到两三户破败的人家。园里的树木仿佛不知道人已离去,春天到来时仍然开出几朵小花。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