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玉华宫》古诗赏析(玉华宫官网)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7篇杜甫《玉华宫》古诗赏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杜甫《玉华宫》古诗赏析

杜甫《玉华宫》古诗赏析

《玉华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当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

玉华宫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长年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时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政治上受到打击,内心凄凉。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赏析】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1610·《唐诗鉴赏大典》

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篇2:玉华宫唐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玉华宫(唐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唐]杜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注释:

《旧唐书》:贞观二十一年七月,作玉华宫,诏玉华宫制度,务从菲薄,更令卑陋。二十二年诏曰:“即涧疏隍,凭岩建宇,土无文绘,木不雕镂,矫铺首以荆扉,变绮窗于瓮牖。”《地理志》:贞观二十年置玉华宫,在坊州宜君县北七里风凰谷。永徽二年,废为玉华寺。《寰宇记》:废玉华宫,在坊州宜君县西四十里,贞观十七年置。正殿覆瓦,余皆葺茅。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

溪回松风长①,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②,遗构绝壁下③。阴房鬼火青④,坏道哀湍泻⑤。万籁真笙竽⑥,秋色正萧洒⑦。

(首记旧宫凄凉。松风属闻,苍鼠属见,鬼火属见,哀湍属闻,万籁属闻,秋色属见。)

①《七发》:“依绝区兮临口溪。”梅圣俞曰:玉华宫前有溪,曰酿..溪。刘孝绰诗:“松风吹繐帐。”②【朱注】玉华宫作于贞观年间,去公时仅百载,而云“不知何王殿”者,何也?按《高僧传》载,玄奘尝于此译经,意久废为寺,与九成之置官居守者不同,故人皆不知为何王之殿耳,非公真昧其迹也。③谢灵运诗:“晨策寻绝壁。”④陆机《登台赋》:“步阴房而夏凉。”《淮南子》:“人血为磷。”《楚辞》:“鬼火兮荧荧。”⑤《尚书传》:“傅氏之岩,在虞虢界,有涧水坏道。”《说文》:“湍,急濑也。”⑥张正见诗:“聊因万籁响。”《庄子》:“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墨子》:“弹琴瑟,吹笙竽。”⑦周王褒诗:“秋色照孤城。”无名释诗:“潇洒出樊笼。”

美人为黄土①,况乃粉黛假②。当时侍金舆③,故物独石马④。忧来藉草坐⑤,浩歌泪盈把⑥。冉冉征途间⑦,谁是长年者⑧。

(此抚遗迹而增慨也。即观美人物化,孰是长年住世者,乃冉冉征途间乎,所以有感而叹息耳。上章以伤乱作结,本章以忧老作结。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江淹诗:“美人归重泉。”王褒《僮约文》:“早归黄土陌。”②《列子》:“郑卫之处,粉白黛黑。”乐府:“粉黛不加饰。”邵二泉注:粉黛假,谓殉葬木偶人也。③《恨赋》:“丧金舆及玉乘。”④古诗:“所遇无故物。”《西京杂记》:张丞相墓前有石马。赵曰:当时必有随辇美人,殁葬宫旁,故及之。梅圣俞曰:玉华宫近有晋苻坚墓。⑤魂文帝诗:“忧来无方,人莫知之。”《说苑》:齐景公坐地,晏子独搴草而坐。谢惠连诗:“藉草绕回壑。”⑥《楚辞》:“临风恍兮浩歌。”王微诗:“倾筐未盈把。”⑦贾谊《惜逝赋》:“寿冉冉而日衰兮。”注:“冉冉,渐也。”徐陵诗:“征途愁转旆。”⑧《两都赋》:“神仙长年。”《天台赋》:“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洪迈《容斋随笔》云: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大圭请其故。曰:“此间乃风雅鼓吹,未易为子言。”大圭曰:“先生所赋,何必减此。”曰:“平生极力摹写,仅有一篇稍似之,然未可同日语也。”遂诵其《离黄州》诗曰:“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写。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假借。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舷,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此其音响节奏,因似之矣。

篇3:《玉华宫》杜甫

杜甫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长年者?

杜甫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当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玉华宫,在宜君县西北,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临涧,环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宫观为庙宇,废为玉华寺。到杜甫路过之时,已历经百余年,境地荒凉。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正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1610·《唐诗鉴赏大典》

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洪迈《容斋随笔》说:“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首先,本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遗构绝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故物独石马”,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篇4:《玉华宫》杜甫唐诗鉴赏

玉华宫

杜甫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长年者?

篇5:《玉华宫》杜甫唐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当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玉华宫,在宜君县西北,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临涧,环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宫观为庙宇,废为玉华寺。到杜甫路过之时,已历经百余年,境地荒凉。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正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1610·《唐诗鉴赏大典》

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洪迈《容斋随笔》说:“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首先,本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遗构绝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故物独石马”,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篇6:杜甫《玉华宫》全诗鉴赏

杜甫《玉华宫》全诗鉴赏

【原文】

玉华宫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长年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时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政治上受到打击,内心凄凉。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赏析】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1610·《唐诗鉴赏大典》

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篇7: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古诗翻译赏析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注释

(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2)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3)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4)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5)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6)鬓亸(bìn duǒ):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7)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译文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创作背景

词人晏殊作为一个太平时代的宰相,过着幽静闲雅的生活,却又流露出落寞无奈的惆怅心绪。作者长居高位,亦是懂得了富贵人家的通病:闲愁。词人作下这首闲词,咏写了一位夏日闺阁美人,借此抒发了词人的闲情。

赏析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所作,这首词咏写的是一位夏日闺阁美人。上片概写美人夏日装扮,下片特写美人容貌,层次较为清晰,颇有一种静态美,俨然是一幅夏日仕女图。

这首《浣溪沙》描绘的是一幅浓艳有余的仕女午睡图,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上片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轻薄的纱衣,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胜似丰艳的荷花,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派。“粉融”,意谓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状,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下片一、二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此词纯用白描的手法叙述,选取了闺房中的一个情景,将美人的举止、姿容、睡态和醒时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极具生活气息,让人可知可感。词格浓艳,颇见“花间”遗风。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