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对不对)(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其诗被誉为什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诗圣

杜甫,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不仅在唐代,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就是杜甫了。这两位大诗人,一位作为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成为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篇2: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诗特点

杜甫写的诗通常揭示的是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诗从精神境界上来看 : 爱国忧民; 从写作格式上来看 : 工整简洁 ;从内容反映上来看 : 通俗易懂。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为什么称为“诗史”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律切精深。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流离陇蜀。”’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至千言不少哀,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诗史”就用得太泛了不是史诗。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否则。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真正见诸文字的。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青莲号诗仙。”至于“诗圣”的称号,我翁号诗圣”,推见至隐?

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杜甫逢禄山之难,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世号‘诗史’,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故当时号为诗史,毕陈于诗。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殆无遗事,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而是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篇3:杜甫的诗被称为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篇4: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是诗圣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句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杜甫作诗的技巧

1. 王鼎钧回忆录里的一个片段,说中国诗词的。很有意思。

杜甫有一句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但是问题来了,花近高楼,这是很美的景致啊,为什么还伤心呢?其实这句话要完整理解。

2. 按照常理,是应该这么写——“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所以我伤心,看见高楼我上去看看。这意思才对嘛。

3. 那为什么杜甫要调换一下次序呢?不是为的什么音律和平仄这些技术细节,而是为了轻重平衡。

你看哈,“花近高楼此登临”全是实景,境界太小;“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词,境界又太大。一句太重,一句太轻。所以要对调一下,每一句都半实半虚,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气势,这才是诗。

4. 这个小例子懂了,就可以理解表意和抒情的两种文字方式的区别了。

同样的两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效果截然不同。每个人,都该认真修炼自己的“说话之道”。

推荐「得到」精品课《怎样成为演讲的高手》。不管是求职面试,还是与客户交谈,助你学会表达,把握机会。

篇5: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呢?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6: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少年时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后来,朝廷派他担任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之后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

● 年少轻狂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是杜审言,母亲是豪门贵族河东崔氏之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与条件下,杜甫小时候可谓是锦衣玉食。

不仅是生活富裕,就连文化熏陶都不少,因此杜甫七岁能写诗,十五岁正值年少气盛,还曾爬过书摘过枣;也曾看到过公孙大娘舞剑;跑到岐王的宅院里,听过李龟年唱歌(也就是唐诗《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主人公)。

在这样的日子里,杜甫过得十分潇洒恣意。

● 考场失意

在家宅久了,总会萌发出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于是杜甫十几岁外出远游,然后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科举,只可惜名落孙山。

虽然没有考上,可少年正值青春,心中热血不减,所以在外出远游登泰山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言壮语。

等32岁再次远游时,杜甫遇到了他的偶像——李白,便与其一起游山玩水,同行的还有一位“电灯泡”高适(《别董大》的作者,就是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位)。

三人一起玩耍了一段时间,然后各自分别,就是这一次分开,杜甫在没有机会和偶像见面。

35岁时,杜甫应唐玄宗的号召,再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杜甫又落榜了。

不过与之前一次不同,这次失败之后,杜甫并没有离开长安,而是想通过达官贵人的举荐进入朝堂。只是杜甫在长安这样奔波了十余年,最后才混了一个小官。

当了官之后,杜甫觉得在这个岗位上根本发挥不出他的才能,就没有认真工作,上面看到杜甫这样摸鱼,就把他的官职给贬了,换了一个更小的官位。

人到中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此时杜甫已经四十四了,再也经不起折腾,只好咬着牙上了岗。

● 晚年凄惨

工作岗位有了着落,杜甫就想回家看看,谁知道一进家门就听到小儿子死了,人到中年杜甫体验了一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

等把小儿子后事安排好之后,杜甫想到自己在长安的心酸十年,于是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怀咏五百字》这首诗,全诗洋洋洒洒五百字,非常契合诗名。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非常出名,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圈了。

工作离开久了,难免会出问题,这不杜甫刚一返回长安,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然后他就和王维一样被俘虏了。

王维因为名气大,官位也不小,所以被严加看管。杜甫则是因为官太小,被忽视了,也算是另一种因祸得福吧。

大概是心酸日子过多了,杜甫也看不得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猛烈的爱国情怀涌现了出来,杜甫开始忧国忧民(宋朝范仲淹估计就是学杜甫,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篇7:杜甫和李白的诗被称为什么

1、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其中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在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篇8:杜甫他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的诗相关信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大多是积极的。比如《望岳》。后期由于战乱,杜甫的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变得感伤,大多都是忧国忧民的。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简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望岳》便写在这个时期。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城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八月,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展转走上艰难的蜀道,后来到了成都。

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写的诗通常揭示的是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诗从精神境界上来看:爱国忧民;从写作格式上来看:工整简洁;从内容反映上来看:通俗易懂。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