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咏老赠梦得。唐代。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读《五代史》杂咏三十九首 其八。清代。张晋。 提兵绕栅讶高呼,无槊凭陵意气粗。我亦沙陀求穴者,曾储肥肉犒军无。
升高蝜蝂堕,粘壁蜗牛枯。搢绅鸩粱肉,是亦蜗蝜徒。
抽身箠楚中,勇退愧此胥。衣冠与刀笔,未可分贤愚。
府吏有以老求退者询其年犹未六十诘其去之由云欲全身避祸耳予善其知机勇退可以愧嗜进之士夫有感而作。宋代。王十朋。 升高蝜蝂堕,粘壁蜗牛枯。搢绅鸩粱肉,是亦蜗蝜徒。抽身箠楚中,勇退愧此胥。衣冠与刀笔,未可分贤愚。
南柯子 赠简琴斋。清代。杨玉衔。 铁壁能抗鼎,银钩善画沙。崖崩石坠木槎枒。摹入青田珉玉是专家。绕帐钗光耀,临池墨气华。隶芝章草簇云霞。说到索钟真髓粲天花。
游覆釜山诸诗八首乃无量主人成果地也 其七 扫阶竹。明代。顾璘。 高岩短竹馀一尺,纤叶袅袅青鸾毛。空山无人月华冷,西风满地秋萧骚。
奉寄左司马汪公四首 其三。明代。胡应麟。 紫阁归来鬓尚玄,朱轩遥忆宦游年。毫飞雪色三湘外,剑吐霜华百粤前。尺地东陵聊寄迹,扁舟西子暂随缘。漫从九折誇回驭,屈指蒲轮日下传。
冀北春望(一作崔湜诗)。唐代。崔液。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