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骨壮,功名期力殉。文邀马卿评,剑谒猿公问。
御良骥足逸,胡为车三偾。浮沈道所尚,穷达天之分。
迹从逍遥游,心与洪濛论。姑佩湛卢归,休复较铦钝。
送柳澥下第出京。宋代。张方平。 少年心骨壮,功名期力殉。文邀马卿评,剑谒猿公问。御良骥足逸,胡为车三偾。浮沈道所尚,穷达天之分。迹从逍遥游,心与洪濛论。姑佩湛卢归,休复较铦钝。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张方平。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寄徐径畈吏部。宋代。刘黻。 舍则安贫用则行,休嗟时事几番更。鸾皇只向明时出,鬼魅偏为暗处生。改秩屡勤天子诏,养亲甘共野人耕。要知出处惟参易,莫学鸱夷变姓名。
题秦君亭 其二。宋代。吴栻。 秋日春风丽句亭,先生天上少微星。满炉松影随香碧,一砚苔痕带雨青。姜相笑中应斗酒,等公谈外祇函经。何人为我携毡蜡,来洗苍碑墨数厅。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凌虚台记。宋代。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猗兰曲。金朝。李龏。 湘花小朵分幽春,封根苔土如蛇鳞。东风晓剥兔豪壳,青瑶斛冷香吹人。滋香夜滴金蟾水,绿叶紫茎光韡韡。佩囊荒破赤龙愁,璧月斜沉泣骚鬼。
状元古井。明代。侯应遴。 南山凤去已无踪,尚有低吟墨里中。一自梧泉衍九仞,至今菽水重三公。石栏疑积千春雨,清影犹摇万里风。遥想台州最胜事,渊源长自道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