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小雨。宋代。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疏疏:稀稀的样子。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这首诗约作于宋孝宗乾道(1067-1068年)年间,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杨万里的笔下,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他的诗中,写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别喜欢雨景,所以写雨的也不少。这些诗,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令人百读不厌。这首绝句写小雨。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与他的《雨作抵暮复晴》中“细雨如尘复如烟”句一样,描绘得很细,但有程度上的不同,这里写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杨万里在《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雨景,诗说:“雨入秋空细复轻,松梢积得太多生。忽然落点拳来大,偏作行人滴伞声。”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中有“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句,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杨万里眼前的山,正带有这样的韵味,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叹》中也这样写道:“横看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了喜悦。
诗仿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南北朝。庾信。 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平时欣侍从,于此暂徘徊。
欧阳建寅赴松江巡检。元代。吴当。 京华久客宦情微,身到江南即是归。虎士刺船迎逻鼓,鲛人停杼望云扉。蒹葭夜月风连海,粳稌春云水绕围。自笑白头犹恋阙,何时五马借光辉。
寒食雨晴书事。宋代。赵崇嶓。 如何夜来雨,欲妒清明天。皎皎日华晓,千门罗管弦。风吹绮襦艳,深入杨柳烟。我与君子意,归心皆浩然。
登白云最高顶。明代。黎民表。 灵岳奠南隩,凤翼矫而跱。上干烛斗枢,下盘绝地理。脩阪饶莃苓,回蹊荫楩梓。东观极扶木,西窥逼濛汜。晨标赪霞截,夜气白虹起。玉树发葱青,金潭耿清泚。平生信经奇,兹山擅巨美。图史谩莫传,倜傥固难纪。倘骖飞龙游,长揖当途子。
送同年张子畏使代 其二。明代。梁有誉。 征马长嘶起朔风,独怜平子思无穷。烟尘正值萧条候,世事空归感慨中。云暗故关听断角,日沉残垒见孤鸿。悬知吊古经行处,好问当年李牧功。
同冯蓬州当可游中岩分韵得林字。宋代。史尧弼。 羲和转日毂,北陆鞭穷阴。天地不自持,年老去如骎。卉木浩萎垂,江山动萧森。变化故不干,乐哉此幽寻。蓬州老摩诘,玉齿锵璆琳。相携亦忘言,一笑孤云岑。至人鹫峰来,分坐兹岩深。摄衣请从之,宛如在中林。聊欲荐清供,无物致所歆。端有白月轮,炯然碧潭心。赏会讵偶然,夙昔谅合簪。别去莫惨恻,渠无去来今。当有羲黄人,尝识太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