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参考资料:
1、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2
2、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3、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参考资料:
1、李渗.杜甫诗集选:长江出版社,2009年:26-28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0-321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忆信。清代。朱伦瀚。 西风边日黯山光,渐觉交秋气侯凉。塞北身当风雨际,城南家在水云乡。音书又是经旬隔,魂梦新知入夜长。遥忆捣衣砧上月,应怜边客见如霜。
寿潘承天七十兼贺得孙四首 其四。明代。徐渭。 为郡美风猷,郊行减导驺。治民问牧马,望气候骑牛。孔释送今夕,莼鲈归几秋。如闻灵寿杖,新刻一鸣鸠。
延平次赵纠曹韵十四首·绿净。宋代。陈宓。 清池绿如梁,到此颜为破。幸有诗仙来,珠玑剩教唾。
虎丘经司直兄墓。明代。皇甫汸。 昔是青山路,今成白马泉。松尘余涕后,樽酒若生前。过客瞻新表,邻僧守旧田。祇嗟春草宿,非复梦池年。
予奉诏总裁元史故人操公琬实与纂修寻以病归作诗序旧。明代。宋濂。 忆昔试艺时,年丁二十九。不谙精与粗,运笔若挥帚。欲尽王霸言,自寅直窥酉。于时有操君,许子乃其友。同自鄱阳来,怀玉期一售。风雅别正变,卦画参奇偶。见者称双璧,光芒射窗牖。及至淡墨题,氏名列某某。果符人所占,二榜皆冠首。顾予坎籥姿,甘在孙山后。有司非冬烘,悬鉴定妍丑。终然采芑虋,难可混稂莠。盈盈罗刹江,颜色绿胜酒。忽然潮汐生,龙虎共吟吼。买舟踏澎湃,共折江头柳。别归金华山,幸有云半亩。结茅涧之阿,敢曰松桂诱。寻鹤陟欹磴,避人下关牡。外物绝他萦,中扃森独守。钻摩六艺学,誓以托不朽。奈何荆楚间,妖气夜冲斗。蔓延浙河东,无地不深蹂。帕额手执刀,骑马向林薮。杀戮何忍闻,流毒到鸡狗。幸然一命存,微贱不敌韭。犹携旧书囊,遑遑戴星走。许子忽相逢,短襦不掩肘。涕下如绠縻,容枯类羸叟。稍稍叙离合,即问君安否。云君兵燹馀,充肠乏藜糗。念君五内热,谈说不置口。何时插两翅,执经趋左右。大明丽中天,流光照九有。僣乱皆削平,清净无纤垢。垂衣坐法宫,充耳施纩黈。湛恩极沾霈,天地同高厚。群臣再拜跪,齐上万年寿。帝曰元有史,是非尚纷糅。苟不亟刊修,何以示悠久。宜简岩穴臣,学识当不苟。衮斧严义例,执笔来听受。使者行四方,持檄尽搜取。非惟收誉髦,最欲尊黄耇。余时奉诏来,君亦至钟阜。一见双眼明,不翅蒙发蔀。大启金匮藏,一一共评剖。发凡及幽微,胜辨白与黝。奈何君有疾,客邪干气毋。僵卧木榻间,胪逆夜加呕。医言湿热胜,良剂急攻掊。恨无延年术,玄霜和鬼臼。日念芝山青,亲之若甥舅。翩然赋《式微》,使我心如炙。倾欹车阙辕,颠倒衫失纽。若何慰劳劳,吾诚嗟负负。平生湖海情,临歧忍分手。官楼沽酒别,无钱更留绶。醉后双耳热,击壶如击缶。汀草涨绿莎,川花破红藕。须记送君时,四月日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