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唐代。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参考资料:
1、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2、(后晋)刘晌 .旧唐书 :中华书局 ,2012-01 .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寄赠戴通乾 其二。清代。李锴。 三老辽东旧,而今各暮途。寒风自萧索,幽草不荒芜。冰雪春心长,风尘此态无。市中逢皂帽,曾识管宁无。
题钱牧斋柳如是小像 其一。唐代。张鸿。 化鹤归来泪满襟,文章气节重东林。祇缘红豆难抛掷,怕问西湖水浅深。
舟次樗蒱庙。元代。黄庚。 短棹冲寒过浦东,扁舟一叶载诗翁。断烟流水残云外,古木荒祠夕照中。吟罢小楼何处笛,酒醒孤枕半江风。潮生潮落朝还暮,堪叹人生自转蓬。
陪王枢密饭坐间示新诗因次其韵。宋代。仲并。 相业兵韬材总堪,君王喜与阿戎谈。枢机旋转斗垂北,殿阁邃清风自南。主圣端如乾用九,公归当待汉登三。史家莫比唐房杜,大似商宗旧学甘。
以诗句咏梅·十年花送诗人老。宋代。方蒙仲。 花老几人来,人老花常少。安得似花人,年年陪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