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蓬初荫绿天姿,片石留云若有私。人畏自应成小筑,楼居宁敢负明时。
即看白社朱堪染,况羡青山翠可移。但有同盟公等在,不妨重赋偶然诗。
偶然堂成用韵答曾息庵方伯。明代。梁元柱。 短蓬初荫绿天姿,片石留云若有私。人畏自应成小筑,楼居宁敢负明时。即看白社朱堪染,况羡青山翠可移。但有同盟公等在,不妨重赋偶然诗。
梁元柱(一五八九 — 一六三六),字仲玉,号森琅。顺德人。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拔选陕西道御史。以疏参东厂魏忠贤,忤旨夺官归里。乃构堂于粤秀山麓,颜曰“偶然”。毅宗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召补福建道御史。三年,监北京乡试。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之丧,起补广西参议,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见罗孙耀撰墓志铭、吴元翰撰行状。清黄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顺德县志》卷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
梁元柱。 梁元柱(一五八九 — 一六三六),字仲玉,号森琅。顺德人。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拔选陕西道御史。以疏参东厂魏忠贤,忤旨夺官归里。乃构堂于粤秀山麓,颜曰“偶然”。毅宗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召补福建道御史。三年,监北京乡试。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之丧,起补广西参议,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见罗孙耀撰墓志铭、吴元翰撰行状。清黄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顺德县志》卷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题苍雪道人卷。明代。储巏。 水官失苍佩,龙伯窃上天。染成天水碧,屑花竞芳妍。瀰漫三万顷,彷佛堆云烟。物情忌太洁,白帝不敢前。道人茅宇小,骨冷惊高眠。出门杳无见,乾坤正苍然。谁开混沌窍,坐此清泠渊。翩然谢浊世,还我太古年。
集句拟刘文纲少参悼亡 其二十一。明代。朱诚泳。 画楼西畔桂堂东,孔雀屏开烛影红。今日窅然忘此景,野花黄蝶领春风。
秋夜露坐。明代。朱诚泳。 大火流天末,金井飞梧桐。草枯露华湿,莲衰池影空。招摇向参宿,鸣蛩泣西风。中夜耿不寐,孤坐明月中。炎凉逐时改,感慨徒忡忡。
夜坐庭前栖鸟乍惊。明代。王廷陈。 侧识安巢意,那堪绕树悲。风寒难自稳,月白更须疑。乌鹊仍三匝,鹪鹩但一枝。卑栖复如此,何有上林思。
越问·金锡。宋代。孙因。 观地产之所宜兮,惟金锡之最良。贡品肇於有姒兮,暨苍姬而加详。虽历代之所珍兮,凛英气其犹秘。欧冶子之神奇兮,爰採取而炼淬。剖赤堇而出锡兮,山色变而无云。涸若耶之铜液兮,俯不见夫潜鳞。铸岭岌其插天兮,冶井浸而寒冽。前丰霳为击橐兮,后雨师为洒尘。发铜牛之藏屑兮,赭林麓以炊炭。弃右冶之余滓兮,草木为之焦烂。炎烟涨乎铜孤兮,寒光浮乎炼塘。越砥妥其敛锷兮,铸浦沸其若汤。合众灵而成器兮,为宝剑凡有五。曰湛卢与巨阙兮,盖珍名之最著。既属之善相之薛烛兮,复谋之南林之处女。水试则断蛟螭兮,陆用而剸犀虎。扫搀抢使澌灭兮,伏蚩尤使左怖。岂吴钩之敢抗兮,非燕函之能御。客曰伟哉利器兮,诚为越国之珍。斯剑客之喜谈兮,非文种之愿闻。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代。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