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 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丁鹤年的诗文(249篇)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
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
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
他常寄居寺庙,结交了一批“禅侣”,也深得僧人的帮助。尝诗云:“赖有诸禅侣,情亲似弟兄。”保国寺的椿上人便是其中之一。丁鹤年也在这段人生中参禅、逃禅,并在《辨中边论》基础上完善、修行了佛教界的“中观理论”,保国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悟道之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退。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创办鹤年堂
永乐登基后,采取了对色目人的安抚、融合政策,京城也成为了色目人的聚居之地。于是丁鹤年去了北京,并且带去了慈水人、患难与共的农村医生乐良才,共赴北京穿街走巷行医。著名的鹤年堂药铺就是成立于当时,乐良才也成为了创办同仁堂的北京乐氏家族的祖宗。也可以说,丁鹤年是北京宁波商帮萌芽形成的领路人之一。
避地。元代。丁鹤年。 避地长年大海东,萧条生计野人同。深春耒耜孤村雨,落日帆樯远浦风。那得文章偕隐豹,聊将音问托归鸿。平生自恨无仙骨,五色蓬莱咫尺中。
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兖城。元代。丁鹤年。 兖为礼义乡,自昔多名士。佐也游夏徒,力学能崛起。三冬文史富才华,万言入对天王家。骑蟾秋折广寒桂,走马春看长安花。承恩筮仕御史府,风生台阁膺佥举。雅知严敬授祠官,奉礼山川来大楚。祠宫清暇日有馀,焚香危坐读父书。门外犹维桓典马,釜中屡出莱芜鱼。嗟予老病衡茅下,时人弃置如土苴。多公高义数相过,茅塞心胸赖陶泻。霜风一夜吹庭闱,椿萱并瘁色养违。再拜天颜零涕出,千里看云匍匐归。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泰山带围泗。种松畚土展孝诚,傍水依山砺仁知。知明仁熟政乃攻,终丧还谒蓬莱宫。致君尧舜付公等,伫令四海回淳风。五风十雨年屡丰,吾何幸为田舍翁。
送二僧往浣花草堂度夏。元代。丁鹤年。 吟遍赤城霞,行行入浣花。为人无芥蒂,留客有瓜茶。寂寂先贤宅,堂堂古佛家。老怀因二妙,亦欲制袈裟。
题茀郎天马图。元代。丁鹤年。 春明立仗气如山,顾盼俄空十二闲。一去瑶池消息断,西风吹影落人间。
迎大年椿上人不值暮归偶成。元代。丁鹤年。 东归间道已浮杯,力疾遥迎日几回。何处晚来成误认,风帘竹影月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