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老舍先生所著作品,主要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茶馆》教案【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精读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 分析主要人物,揣摩结构艺术。
第三课时 朗读品味,欣赏语言艺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立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抓住本质,分析概括的过程。例如马五爷是“吃洋饭”的,透过他的威风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势力。又如宋恩子、吴祥子是两个爪牙,可以归入清朝封建势力。
提纲可以整理如下: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社会渣滓
民族资本主义
市民
农民
按照这个提纲,分析剧情,就可以认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
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他“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透过庞总管,可以看到清朝封建主义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她挥起屠刀,血腥镇压维新运动。谭嗣同问斩,还要搜查谭嗣同余党,搞得满城兵荒马乱,一片恐怖。宋恩子之流的特务,充当朝廷耳目,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仅仅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监狱。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
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相面骗人的唐铁嘴,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
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
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
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
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
主要人物分析
王利发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
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把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结构分析
老舍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
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分分类,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是表现封建社会的两极对立。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第三课时
语言欣赏
《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比较是鉴赏的一种方法。如果比较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可以鲜明地领略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例如
① 轰出去!
②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③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④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
精彩的语言很值得欣赏。秦仲义向王利发提出:“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王利发的答话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问提多少,却说“二爷,您说的对,”还来个“太对了!”还竭力奉承,说“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不滑!”剧作家用精彩的语言刻画了王利发的“滑”。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掌握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独特的戏剧冲突,
3、了解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4、把握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
5、鉴赏剧本个性化的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分析剧本独特的结构形式,
2、分析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作品,
2、了解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略)
二、作者介绍(略)
三、《茶馆》剧情介绍(略)
(以上内容见《优秀教案》高二下99-100页)
四、学生分角色朗诵剧本
五、了解剧本人物,理清全文情节
1、剧本共写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可分为哪些类型?
人物有:李三、王淑芬、王利发、巡警、大兵、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康顺子、崔久峰等。
人物分类(见下面板书):
工作人员:王利发王淑芬李三
茶下层人民:康顺子常四爷
茶兵痞流氓:巡警大兵吴宋唐铁嘴刘麻子等
馆客满清遗民:松二爷
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
小结: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2、剧本写了这些人的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情节)
(1)李三的抱怨,
(2)难民的哀告,
(3)巡警的索贿,
(4)大兵的勒索,
(5)常松的境遇,
(6)特务的敲榨,
(7)康顺子求工,
(8)唐铁嘴租房,
(9)刘麻子的生意,
(10)崔久峰的悲哀。
六、作业:
课后朗读剧本,思考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2、剧本独特点矛盾冲突,
3、剧本独特点结构形式。
一、分析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在上节课概括的情节的基础上分析)
李三的抱怨
难民的哀告人民生活的苦难
康顺子求工军阀混战
巡警的索贿
大兵的勒索黑暗势力的横行
唐刘的生意
常松的`境遇满清遗民的命运
二、讨论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1、《茶馆》中众多的人物之间有没有正面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学生讨论后明确:《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也大多没有正面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2、《茶馆》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茶馆》的矛盾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激烈冲突。不是军阀混战,人民就不会遭受深重灾难,兵警特务就不敢敲诈勒索,流氓地痞就不能鱼肉百姓。
具体而言,巡警粮饷困难靠勒索,特务收入不稳,靠抓人弄钱;大兵娶不到老婆,靠找人贩子买;残兵衣食得不到保障,靠向小商人勒索;人贩子也难做生意被当逃兵抓去;清朝遗老生活艰难;王利发纵有千般能耐,如何改良,茶馆也难以维持。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境遇都是时代造成的。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一)综合创新题:阅读《茶馆》第三幕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钱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和意义。
2、概括地归纳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一幕所反映的时代和三个人共同的思想情绪分析认识准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前夕,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B.抗战刚刚胜利,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C.日本投降不久,三人都充满了绝望的情绪。
D.解放前夕,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4、请对下面两句台词的含义加以简要分析。
①“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二十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 ]和[ ]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躁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 A 和 B 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 C 和 D 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①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②的信条,撕出了侍萍③的性格,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④精神。
1、“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2、第一段的两个括号中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血缘关系 纠葛 B.暖昧关系 阶级矛盾
C.家庭不和 父子冲突 D.劳资冲突 凌辱
3、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
4、台词要有个性化,要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第二段中侍萍的话展示了怎样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在A、B、C、D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双音节词。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5、侍萍冷冷的一句话“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表达了她对周朴园怎样的情感?
6、最后一段末尾,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下文,填写出这些方框中的词语。
① 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三)高考题(1999,全国)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5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四)创新作文题
下面二题任选其一,不少于700字。
1、就你自己看过的一部戏剧、电影、电视剧,写一篇赏析性评论,题目自拟。
2、就你阅读过的一部剧本,写一篇札记,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及点拨
(一)1.三个人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纸钱,也为时代唱起葬歌。2.秦:是个民族资本家,终于被各种反动势力吞噬而彻底破产了,变得无可奈何。王:是个小商人,虽善于经营,却无法抵御住各种反动恶势力的欺压,是个可怜虫,无路可走,只有自杀。常:是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骨气铮铮,富有反抗精神。3.B 4.①这句话代表了旧中国千万个小商人的悲惨命运,是对黑暗的旧时代的控诉。③像常四爷这样正直、善良的老百姓爱自己的祖国,而代表国家的政府却不爱老百姓。
(二)1.拟人:戏剧要靠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2.A 3.因为周朴园既有资产阶级的虚伪的反动本性,又有封建阶级狠毒伪善的一面;他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式的家长,是悲剧的罪魁,又是惯用封建伦理作为统治家庭的罪恶工具的典型代表。 4.A.愤恨;B.痛楚;C.奸诈;D.伪善5.失望、蔑视、愤怒6.①自私自利(冷酷伪善)②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③善良正直④自尊刚强(反抗)
(三)此题考查了两个知识能力点,又给学生一定的答题自由空间,答案是开放性的。要注意前后语言的句式、修辞。内容特点:用比喻;前低后扬;前后照应。参考例句: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四)点拨:第1题:要着重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三方面选择评论点;评论点宜小不宜大;引用作品原文时要注意引用方式;不要写成读后感。第2题:注意与读后感的区别。
教材分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说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穿起来。
教学目标:a、全文目标 :
1、 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 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 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 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b、课时目标:
1、 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
2、 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重难点:“卷轴画式结构”、“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教学设想:充分增强感性材料的积累,突破重难点;
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旧知导入。鲁迅小说<<药>>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情节中,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老舍的戏剧《茶馆》更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二、感知:
1、 有关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2、 检查预习:<<茶馆>>三幕分别反映了哪一时代?
3、 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
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边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
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
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
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
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
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
三、突破:
1、 卷轴画式的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就有20多个,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
2、 精读片断,赏析人物: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确。
(提示:对难民,他口气生硬,毫无怜悯;对巡警等,他极力讨好,不敢半点得罪。读时要读出他不同的语气。)
3、 评析王利发这一人物:
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但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第三幕中)悬梁自尽。
4、 推广:像这样悲惨命运的,剧中何止他王利发一人!他们悲惨的命运该怪谁?那些像唐铁嘴、刘麻子之类的社会渣滓又为什么能为所欲为?
3、“人民与旧时代冲突”: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指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五、巩固:展示课内练习:判断文中人物矛盾、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联系,做连线题。
六、拓展:课外练笔: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文艺短评。
附:备课小结
<<茶馆>>没有中心故事,只是像一幅长卷;教学中若将其 展开,逐一品评,相信每一幅画面也皆有滋味,但可能会陷入琐屑繁冗的泥淖。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在以“茶馆__社会”为主线,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板书设计:
茶馆
“人民艺术家” 老舍
开场:三人对话
巡警摊派勤索 (难忆央告)
唐铁嘴租房被拒绝 (报童卖报)
常四爷、松二爷祝贺开张
特务敲诈勒索 (和常四爷交锋)
(和刘麻子交锋)
康顺子找工作
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
(崔久峰的悲观 )
学法建议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
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
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的时代近50年的
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
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
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
出的一曲挽歌。全剧共三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学习本文,宜抓住三点:①抓住全剧的“群像展览式”结构。一幅卷轴画的渐
次展开,我们看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与那个旧时代冲突的一个个侧面;②把
握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王利发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王利发这个形象的悲
剧结局反映了!日时代的不合理,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③学习本文特有的语
言特色:a,人物语言的个性化;b.语言的幽默风格;c.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释疑解难
1.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何特点?
《茶馆》的情节结构与中国传说的戏剧写法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
也没有显在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
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他们没有
特别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中是匆匆过客——李三的
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军
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社会造成的黑暗。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
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用一个个“过客”般的形象以及粗线条的经历来反映那个
病态社会的林林总总,这是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大创新。
2.如何看待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
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
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像他这
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剧本通过这个形
象的刻画,反映了!日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典型题例
例1 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
一批“小人物”。下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利发 ②松二爷 ③康顺子 ④崔久峰 ⑤吴祥子 ⑥刘麻子 ⑦宋
思子 ⑧唐铁嘴 ⑨常四爷 ⑩巡警 ⑾老林 ⑿老陈
A.①②④⑤/⑦⑨⑾/③/⑥⑧/⑩⑿
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⑾⑿
C.①②③/④⑩/⑤⑦⑧⑩/⑨⑿
D.①③/②/④⑾⑿/⑤⑥⑦/⑨⑩⑿
[分析] ①②③⑨属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④为旧民主主义者;⑤⑦⑩是反
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⑥⑧⑾⑿是社会的渣滓。
[解答] B
例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
来!
⑥我要是会开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换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④⑥相同;①⑦相同;④⑤相同。
D.②④不同;①⑥不同;③⑤不同。
(分析)①借代,反问②暗喻③借代④夸张⑤夸张,比喻⑥暗喻
⑦反问、借代。
(解答)A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对下面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我这儿正没有辙呢。(办法)②唱落子的坤角。(评剧或曲艺)
③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会说话)
④都叫你咂摸透了。(仔细辨别)
⑤我卖莱呀!自食其力,不含糊。(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能力提高。
3.对“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像读书人那样过分迂腐,缺少变通。
B.王利发像孔子那样,是一个圣哲之人。
C.王利发像孔夫子一样,是一个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人。
D.王利发像古代圣人一样,是一个明智而有计谋的人。
延伸拓展
4.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老舍先生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
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入《四世同堂》等。
B.常二爷和松二爷都是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的旗人形象。这两个形象反
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C.《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
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D.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坚强不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窦娥发誓愿
独白,给唱词作了铺垫说明,与唱词紧密结合,既实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又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单元立体检测] A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了。(长期努力实践)
B.三闾大夫,请你容恕我,我把那恶人郑詹尹刺杀了。(原谅宽恕)
C.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葱,念窦娥身首不完全。(糊涂的意思)
D.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希望)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
B.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
C.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
才过三天,然而周少爷不要她了。
D.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
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B 二、三学生由后而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C.告诉不告诉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
是怎么回事?
D.这是怎么啦?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句是
A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B.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C.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
D.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6下列句子中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A.我们知道爱真理,爱正义,抵御强暴,保卫楚国。
B.秦国已经允许割让的商放之地六百里,不用说,就永远得不到了。
C.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D.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7对下列关于元杂剧术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正旦,
角色名,扮演女主角,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B 科,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又称"介";云、道白,指用口语而不是唱的方式
表达内容的用语。
C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快活三》、《耍孩儿》等都是曲牌
名。
D 折,是剧情发展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多幕剧中的“幕”;“楔子”,放在
开头,相当于“序幕”;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
8 下列作口不属于我国十大古典悲剧的一项是
A.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和关汉卿的《窦娥冤》。
B.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C.明代冯梦龙的《精忠旗》和孟称舜的《娇红记》
D.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二、填空、简答问题(前四题每题1分其余每题2分,共12分)
(1)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2) ,大巧若拙。(《老子》)
(3) ,不能成方圆。(《孟子》)
(4)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5)《雷雨》是当代著名剧作家 的作品,它是一部杰出的
,是我国 年代优秀的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
的影响。
(6)从题材看,《屈原》在话剧中属于 剧。该剧作者 ,写于
年。作者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 ”。该剧借古讽今,
用以鞭挞 。
(7)著名悲剧《窦娥冤》全名是《 》,作者是 代著名的
戏曲作家 ,他与 齐名,被称为“ ” 。他的代表作
还有《 》《 》等。
(8)《茶馆》的作者是 ,原名 字 。1951年荣获北
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称名。我们学过他的 等作品。
三、阅读
(一)下面节选紧承课文《雷雨》,读后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台上只有周朴园、周萍。
周萍 (过意不去地)爸爸。
周朴园 你太莽撞了。
周萍 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半晌。
周朴园 哦,(沉吟,忽然)来人!
仆人由中门上。
周朴园 你告诉太太,叫她把鲁贵跟四凤的工钱算清楚,我已经把他们辞
了。
仆人 是,老爷。
周萍 怎么?他们两个怎么了?
周朴园 你不知道刚才这个工人也姓鲁,他就是四凤的哥哥么?
周萍 (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
周朴园 (向仆人)跟太太说,叫帐房给鲁贵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叫他
们今天就走。去吧。
仆人由饭厅下。
周萍爸爸,不过四凤同鲁贵在家里都很好,很忠诚的。
周朴园 嗯,(呵欠)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
点的普洱茶来。
周萍 是,爸爸。
周朴园 由书房下。
周萍 (叹一口气)嗨!(急走向中门。)
1.对文中周萍“过意不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萍觉得自己行动莽撞,有失体面,给爸爸丢了脸。
B、鲁大海居然当面侮辱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又没能适时有效地制止,周萍
感到对不起父亲。
C.周萍觉得自己对待鲁大海粗暴了,因此,心有歉意,在父亲面前不好意
D.周萍觉得就这样放鲁大海走,太便宜了,他准备再追上去。因此,他想征
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2“(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周萍这句台词语意未尽,破折
号后周萍要表达的意思是
A.抓紧把鲁大海赶走,切切不能再犹豫了。
B.能不能先把鲁大海赶走,暂且留下四凤和鲁贵。
C.能不能先开除鲁大海,四凤和鲁资暂且也不要辞。
D.正好把他们一家三口统统开除,免得惹事生非。
3.从这段台词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为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残忍、冷酷、自私、虚伪,是一个地道的伪君子。
B.冷酷中不乏温情,愤怒中含有宽容。
C.同情、关心鲁家,内疚之情难以言表。
D.奸诈、毒辣、内残,做事不计较后果。
(二)阅读《屈原》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6题。
啊,电!你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②,
你③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④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⑤这宇宙中的
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③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
劈开,劈开!虽然你⑦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⑧抽掉了,它又合拢了起来,但至少
你⑨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
呀!
1.对文中的“你”所指代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部指代电 B全部指代反动势力
C②③④指代反动势力,①⑤⑥⑦⑧⑨指代电。
D②③④指代反动势力,①⑤指代有形的长剑,⑥⑦⑧⑨指无形的长剑
2.对文中“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形的长剑”指电,“无形的长剑”指雷。
B.“有形的长剑”指雷,“无形的长剑”指电。
C.“有形的长剑”指诗,“无形的长剑”指力量。
D.“有形的长剑”指笔,“无形的长剑”指精神。
3.对文中“比铁还坚固的黑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暗势力无比强大,要同黑暗斗争到底。
B黑暗势力虽然强大,打破黑暗的力量比铁还要坚强。
C黑暗势力比铁还坚固,黑暗是不可战胜的。
D不管黑暗势力多么强大,也没有铁坚固,战胜黑暗是很容易的。
4.对“我心中的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中的悲哀和痛苦;
B.对未来的信念与希望;
C.对光明和未来的追求;
D.心中的愤怒和与黑暗抗争的意志。
5.对“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明“剑”的力量微不足道,劈下后无济于事。
B.说明“剑”的力量强大无比,像劈水一样轻而易举。
C.说明黑暗势力还比较强大,短时间内尚难以取得胜利。
D.说明黑暗势力已软弱无力,一下子就能成功地将它劈开。
6.对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比喻 反复 排比 拟人;B.呼告 拟人 比喻 反复
C.呼告 比喻 排比 拟人;D.比喻 反复 排比 呼告
四、作文(40分)
以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为题写一篇剧评
【单元立体检测】B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关心戏剧文学的一些概括,属于戏剧文学特质的一项是
A.既有演出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B.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
C.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D.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2.学习戏剧及元代杂剧,必须弄清一些通用术语,下面说法有铝误的一项是
A.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现代多幕剧中“幕”;楔子,则
是序幕或过场。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而曲牌则是曲谱,曲子的名称,如《滚绣
球》等。
B.著名剧作《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之一,剧本的第三折通过窦娥蒙受的
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愦和法制黑暗的事实情况;同时,
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C.曹禹是我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名作有《雷雨》、《日出》、《北京
人》、《屈原》、《王昭君》、《蔡文姬》等剧本。
D.序言,也叫序,是一种文体,属应用文。写在一部书的前面说明作者写作
意图,写作过程、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或说明同这部分内容有关的一些事
情。在表达方式上一篇序言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说明或记叙为主。
3.“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一句应插入下段的
先生,……那酒有毒。……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
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啊![A]……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
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
楚国的柱石。……[B]先生,我经常想照看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
[C]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
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D]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啊!
4.下面几句中加点的词作为重音标记,正确的一句是
A.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
B.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C.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D、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5、《雷雨》中有(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段舞
台说明,对其作用理解不当的是
A 显示鲁侍萍谨慎、温顺的性格。 B 暗示人物身份。
C 表明鲁侍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D 推动情节的发展。
6、《窦娥冤》中一连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四个
古代传说,对其用意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这四个古代传说都是冤狱故事,以此衬托窦娥的冤情。
B.表明窦娥只能寄希望于天地为她昭雪,以此显示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控
拆,刻画人物至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为剧情增添神话色彩,更能吸引、感动观众。
D、为窦娥三桩“无头愿”的—一应验找出历史根据,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填空、简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诗词名句的下句。(共5分)
①大漠孤烟直, 。
②海上生明日,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⑤待到山花烂漫时, 。
2.鲁大海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那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你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以上一段台词中,abcd四处都运用了代词,,请将用错的改过来? 处改为 。
处改为
三、阅读《逼上梁山》第十八场“野猪林”中的节选,完成交后各题。(共11分)
鲁智深:(白)林贤弟,现今当权者无道,压榨百姓,四路英雄个个摩拳擦掌,
此时不干尚待何时,这叫做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林冲:仁兄啊,(唱二簧原板)鲁仁兄言语细盘算,造反二字且慢言,虽然刺配
边州远,英雄立志可撑天。但愿到沧洲观看事变,见机而行又何难。
鲁智深:(接唱)林贤弟主意也太差,洒家言来听根芽:高休专权太狠毒,压榨
百姓无力挣扎,四路英雄势力大,宋室的江山一定倒塌,今日的天下是谁家天下!
劝贤弟把此事他细说查。
林冲:(白)仁兄之意小弟尽知。我想沧洲乃边防重地,将来金人南犯,定可
兴起大事。小弟还到沧洲观看情形,再作计较。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摩拳擦掌:成语,形容战斗或劳动前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B.见机而行:看到适当的时机就立即行动,有灵活处理的意思。
C.洒家:早期白话中出家当和尚的人谦称自己。
D.刺配: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
2.对划线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是劝说林冲造反,对当权者不要抱有幻想和希望。
B.“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说明鲁智深趁四路英雄的势力来造反。
C、“官逼民反”是就高休欺压林冲,逼迫林冲造反而言。
D.“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是高休专权狠毒,并没有涉及到宋王朝最高统治
者。
3.对林冲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冲反对鲁智深造反,希望他也到沧洲去建功立业。
B.林冲看不清高球专权狠毒的一面,对高休还抱幻想。
C.林冲说:“英雄立志可撑天”,说明林冲也想夺取天下,统治天下。
D.林冲对宋王朝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希望到沧州之后兴起大事,建功立业。
4.对鲁智深性格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鲁智深清醒地认识到当权者无道,决心造反。
B.鲁智深说林冲“主意也太差”,但他仍然护送林冲到沧州,说明他重哥们
义气而放弃原则。
C.鲁智深把矛头直接宋室江山,说明他坚决彻底地反抗统治者。
D.鲁智深对宋室江山认识到当权者无道,决心造反。
四、作文(60分)
你校中学生业余话剧团计划把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改编成四幕话剧,
为此,须首先招聘数名编剧,请你以“校学生业余话剧团”的名义,拟写一份
招聘启示。(20分)
要求:1.注意启事的格式
2.语言要简练、明了,不得超过二百字。
假如你有幸应聘做了编剧,具体负责第三幕(由原作第三部分改编,主要内
容是茶客在茶馆谈“药”)的撰写,请将这一部分改写成戏剧。(40分)
注意:1.开始的舞台说明要对时间、布景、人物服装等必要内容做简要交
待。
2.正文中的舞台说明要对人物的关键动作及人物上下场做必要说明。
3.人物的对白要富于个性化、动作性且上口、动听
[1] [2] 下一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5册第22课《老茶馆》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课内容。
成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还是世界上茶馆最多的城市;成都人爱喝茶,尤其喜欢到茶馆品茶,这种群体行为现象,使成都有着“一市居民半茶客”的称谓。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本土文化,《老茶馆》的学习与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该课向我们展现了成都老茶馆的情景,人美版美术教案第5册学生不仅感受到茶馆中悠闲自得的氛围和千姿百态的茶客形象,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民俗——茶馆文化,并把这些感受用撕纸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老茶馆》这一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和创作,欣赏不同材质的艺术效果。并更进一步认识了解人物动态与人体关节的关系,让人物造型这一教学重点,在本课中充分落实,得到有效的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通过回忆、模仿、欣赏茶馆中的人物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物动态造型以及色彩搭配的美术知识。了解四川的茶文化。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撕纸的方式进行人物造型表现,锻炼动手技能,培养合作意识,掌握简单的构图知识。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透过老茶馆这一成都民俗,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增强了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茶馆中的人物活动,创造性的用撕纸这一美术语言进行表现;了解四川的茶文化。
教学难点
用撕纸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茶馆中的人物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茶馆的图片资料,茶艺及戏曲表演的影像资料,教师示范作品、活动纸版人、cai课件、盖碗茶具一套等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水彩笔、修正液、剪刀、胶棒、黑卡纸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刘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最有成都特色的地方,看!是哪儿?
教师利用制作的老茶馆招牌,直接引导学生揭示课题。
(目的:开门见山的揭示课题,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投入到老茶馆这一民俗情景氛围中。)
二、欣赏、感受(4分钟)
师:你们的运气真好,茶馆的节目刚开演,你猜会有哪些节目呢?(播放茶馆中的视频资料)
生:观看视频资料,感受茶文化。
师:除了看表演,在茶馆做的事可多了,如果是你,你想做什么?(播放茶馆图片资料)
生:评述、欣赏。
师:小小的茶馆包罗万象,看!茶馆里的人们是多么悠闲自得啊!
(目的: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人美版美术教案第5册让学生体验到四川茶馆中的民俗风情和戏曲节目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人物造型,淡化教师角色,增进学生的自豪感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三、技法探究(11分钟)
1、学生探究撕纸技法。
师:这不,老茶馆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茶客。他们可真会选,坐在院子里喝茶。看他们的姿态,应该坐在桌子的哪一方呢?(出示撕纸范作)
生:通过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分析出人物与桌椅的前后左右关系,了解遮挡在画面中的表现形式。
师:你们知道这些茶客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要表现这些茶客,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通过对教师范作的观察,认识撕纸这一表现形式。师生共同整理并归纳出撕纸的制作步骤(想、撕、摆、贴)。
2、学生认识了解人体关节与人物动态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老茶馆搞活动,请两位幸运的茶客,一位坐下来品茶,另一位就用活动纸人摆出他的动作,配合得好,将会获得本茶馆免费赠送的茶水。
学生通过表演和观察发现,人物动作的变化主要是靠关节来完成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轻松的解决了人物动态变化的知识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示范。
师:接下来,请孩子们和老师一块儿在这张黑卡纸上撕一个动作夸张的茶客。(教师示范一个侧面喝茶的人物)
生:和老师共同探究
在掌握了撕纸技法后,教师引导学生给撕好的茶客找座位,让学生在茶馆的情景氛围中理解遮挡关系,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构图基础。
(目的:在情景教学中了解撕纸艺术的制作方法,认识关节在人物运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创作、表现(18分钟)
师:老茶客选择了院子里的位置,人美版美术教案第5册他们不知道坐在室内还有免费的茶水相送。(这里的‘室内’意指kt版刻制的老房子)哪些茶客能得到这些免费茶水呢?此时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 茶客的造型夸张、表情生动、色彩有对比。
2、 同桌的小朋友用撕纸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个茶馆人物。
3、 用胶棒将做好的茶客粘贴到你喜欢的位置。
好位置是先来先选,晚来的茶客就只能坐在靠里边一点了。(展示活动门窗) 等到客满的时候,我们再统一赠送茶水。比比看!谁的动作最快最安静。
学生用撕纸方式创作茶馆人物。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展示、点评作业,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将好的造型方法和构图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
(目的:让学生合作运用撕纸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展示、评价(4分钟)
师:上茶了!掺茶的人呢?掺茶的茶博士到哪儿去了?你想做茶博士吗?上茶的时候要把这免费茶水送给那些动作夸张、表情生动、色彩有对比的茶客们,你想好了吗?把茶送给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送出茶水”,并进行评述。教师有重点的点评一些优秀作品。
(目的:在浓郁的茶馆氛围中,展示完整的茶馆作业,体验成功的喜悦。用“送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观察,并对其造型、色彩进行评价,淡化了教师角色和刻意评价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更强。)
六、拓展、小结(2分钟)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民俗文化的孩子,他们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表达了对茶馆的感受,你们能看出都是用的哪些表现手法?(课件展示用水墨、线描、木刻版画表现的茶馆作品)
生:观察、分析表现形式。
师:从这些精美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成都的茶馆有多么受人欢迎,怪不得有人说: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
(目的: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刻感受到四川茶馆中民俗风情的魅力,进一步增进他们的自豪感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刘颖 tel:13981842709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一、教材分析
《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掌握《茶馆》卷轴式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主旨。 难点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
4、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5、 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 ( 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
(二)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三)题目介绍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以茶馆为题的原因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四)研习课文
1、 梳理情节,(掌握课文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把握主旨)(解决教学重点)
A、请一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教师通过演板进行概括。(这个步骤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板书内容为课文中以人物上场为次序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李三牢骚,难民哀告。巡警索贿。大兵强取,唐铁嘴租房,常四爷送菜,特务的敲诈,康顺子的遭遇 ,刘麻子的生意,崔久峰的悲哀 ,刘麻子的悲剧等等
结合板书分析
(1)一个一个故事就象一个一个画面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副卷轴画,汇成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了解文章结构,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是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2)故事多出现的人物也多,但这些人物之间大多没有正面冲突,与茶馆的兴衰也无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然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哪个矛头直指哪个旧时代,每个故事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的冲突,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激起人民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提醒人门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课时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教师点拨、归纳。
(1)比如归纳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分为三类:
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从上面三类场景中,让学生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王自私,精明,干练,善于应酬的性格。
(2)再比如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他的言谈反映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正义感
3、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2、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形象
六、课堂小节
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七、布置作业
1、课下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
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一、教学目的:
1 . 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 规律。
2 . 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 王利发) 的 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 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 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 . 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 容。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作者及作品;剧本阅读。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 文学常识:老舍( 1 8 9 9 ─1 9 6 6 )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 9 5 1 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撊嗣褚帐跫覕的称号。撐母飻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 9 6 6 年8 月2 4 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 1 9 5 7 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尘埃ü圆韫菁案骼嗳宋锉淝ǖ拿栊矗从沉舜忧迥⒚窆跄甑娇拐绞だ笕霾煌贝摹⒔迨甑纳缁崦婷玻沂玖税胫趁竦匕敕饨ǖ木芍泄亩础⒑诎岛妥锒瘢婢芍泄厝蛔呦蛎鹜觥?nbsp;
第一幕,1 8 9 8 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 . 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 . 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 . 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 . 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 . 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 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1 .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2 . 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3 . 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
4 . 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 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节选部分:
词语补释(投影)
割据: 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 体统,身分;光荣,光彩;( 相貌或样子) 好看,美丽。
抱怨: 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 寻思,反复研究。p 1 4 9 注
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 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 佛教用语,做坏事( 将来要受报应) 。也说作孽。
忏悔: 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 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p 1 4 5 注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欣赏本文的结构特点及人物形象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结构特点: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1 .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 以出场先后排列) :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
李 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
巡 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大 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
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
老 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
老 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
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
难民、报童、学生、军官
2 . 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苦衷、逃兵的蛮横等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似乎撐奘碌谋鐢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3 . 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