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教案(初二音乐教案上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二上册物理教案【优秀5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同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

互动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达标反馈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

互动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达标反馈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四)板书设计

3.4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2.矫正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2.矫正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三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