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6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文简析
这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创意说明
这首诗的学习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两个诗节的比较中感受朦胧诗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的特点,通过语言、句式,内容的比较领会诗人的理想。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 读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2、 出示创作背景资料。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二、引领发现
1、作者的这种感情,在第一节诗中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品味词句。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三、比较探究
1、自主阅读第二节诗,探究一下,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变化?
句式由肯定变为否定
内容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情境有温馨美好转向寒冷严酷
2、这些“变奏“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如:寂寞地燃烧 颤抖地星星 瘦小的星……
四、提升领悟
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 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介绍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 。)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 比
《星星变奏曲》说课案(一)说教材: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别是《沁园春 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文的难点。(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三)说学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学程序设计:首先,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第二步,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第三步,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 第四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五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第六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教师进行小结第七步:归纳本诗的主题第八步:随堂练笔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的海风, 的浪。 c 的碧流, 的阳光, 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2)表达一种感悟。第十步:布置作业(一)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 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习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自主学习诗歌,找出疑难字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3、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等。
四、课内探究:
(一)自主合作,回报预习情况
1、归纳: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 凝望 ( ) 安慰 ( ) 朦胧 ( )
颤动( ) 覆盖 ( )疲倦 ( )
3、归纳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
(学生讨论,明确。)
(二)自主品味,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
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三)合作品味,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合作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四)、高效品读,合作交流
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五)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巩固检测
1、选出词语运用正确的一组( )。
⑴ 谁还会/在夜里 。
⑵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 。
⑶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 。
⑷ 谁不喜欢 的旗子,喜欢火
a、凝望 颤动 游动 飘扬 b、眺望 颤动 游动 飘动
c、凝望 颤抖 游动 飘扬 d、凝望 颤动 游动 飘动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b、游动:到处游着泳移动。
c、朦朦胧胧:文中指模模糊糊,不清楚。 d、疲倦:疲乏,困倦。
3、江河,原名于友泽, 人。1980年在 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 的代表诗人之一。
六、课后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在没有光明的大地上,星星能给诗人带来什么?
2、“柔软得像一片湖”的夜晚,“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说说你的体会。
3、诗人由春天“鸟落满枝头”联想到夜晚“星星落满天空”,为读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闪闪烁烁”一般用来形容光亮的动态,这里用来修饰声音,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5、你认为应用哪种语气朗读这部分内容?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新月
沙 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我在你梦中靠岸。
6、“花香”、“夜暖”两句四字,从哪两方面写出了春夜的迷人?
7、“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