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篇小班《一步一步走啊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教材
绘本中有趣生动的图片,比较适合幼儿观看学习。而且小班孩子年龄小,比较喜欢小动物,爱模仿。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内容比较简单,故事中动物都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故事的趣味性强,画面富有童趣,特别是在模仿每个小动物走路时,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说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能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说重难点
本次的活动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活动中的难点是让幼儿一起说一说不同的小动物走路时的样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很难来用形容词说出小动物的走路方式。
说教学法
教法:本次活动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环节设计方面,
第一个环节以去森林参加舞会吸引孩子的注意。第二环节欣赏绘本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参与故事的表演。因此在每个小动物出场,我都会让幼儿动一动,动静结合,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第三个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中,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以及更深刻的记忆小动物的不同走路方式。第四个环节是幼儿一起用不同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去舞台参加舞会,在音乐中,尽情的舞蹈,模仿小动物们的走路的样子。
学法:
1、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尝试用说一说的形式表达图片内容。
2、引导幼儿模仿人物,动静结合。
3、尝试用说说、演演的形式,学学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说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森林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看,这是哪儿?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森林参加一个舞会。
以去森林参加舞会来导入,创设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以及兴趣。
二、欣赏画面,了解绘本中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一)观察画面,进入故事情节
1、出示小男孩的图片,师:有个小弟弟也要去森林参加舞会。
小弟弟是故事的主线,让幼儿随着小弟弟一起自然的走进故事。
(二)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动作
1、出示乌龟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乌龟的行走方式。
(1)乌龟是怎么爬的?快快的还是慢慢的?
(2)模仿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的动作。乌龟是一步一步爬啊爬。
联系生活经验了解乌龟是慢慢爬的。
2、出示大白鸭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大白鸭的行走方式,并模仿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的动作。
(1)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
(2)大白鸭是一步一步摇啊摇。
通过肢体动作,感受摇摇摆摆这一特点。
3、小弟弟和乌龟学着大白鸭的样子,一步一步摇啊摇的过去了,他们正在往前走,看,小弟弟看见谁来了呢?
(1)小弟弟在做什么呀?有哪些动物也是一步一步跳着过来的?
(2)大家来模仿小兔子跳着的动作。原来小兔子是一步一步跳啊跳的走的。
通过蹦蹦跳跳的动作,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发现这一动作特点的动物,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
4、他们学着小兔子一步一步跳着走,这时候他们遇到谁啦?
(1)说一说鸵鸟的特征:长腿、长脖子,跨着走、
(2)模仿鸵鸟大步走路的动作。
小结:鸵鸟的腿很长,所以是一步一步跨啊跨。
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鸵鸟腿长、脖子长的特点。
5、5个朋友一步一步跨啊跨,真开心。突然,他们的表情变得怎么样了?
(1)为什么会害怕呀?
(2)听一听声音,是谁来了?(播放虎啸声)他们会怎么做?
(2)看一看:他们遇到老虎是怎么做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跑,还是做自己最好。
表情是一个人情绪的.体现,不同的表情有不同的情绪与含义。引导幼儿从表情上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最后怎么样了?
三、完整倾听与欣赏绘本
1、请小朋友再一次安静的倾听这个故事。
2、教师操作,完整讲述。
四、参加森林舞会
1、大家休息好后就又出发了,终于到了森林里,舞会也要开始了。
2、小朋友喜欢哪个动物就在哪个动物的后面做成一排。音乐开始后,扮演动物走向舞台,开始舞会。
3、(播放背景音乐)一步一步走啊走,一步一步爬啊爬,一步一步摇啊摇,一步一步跳啊跳,一步一步跨啊跨。
通过参加森林舞会,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走路方式,同时发现自己本身的方式是最舒服的。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2、在绘本的情景中尝试有序地排列,积累相应的数经验。
3、让孩子在说说、猜猜、演演中体验绘本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音乐。
2、小动物图片和蓝色卡纸制作的“小路”,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PPT显示羊村)。
师:“徐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这是哪里?”(羊村)“羊村里住着谁呢?”(引导幼儿说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等自己喜欢的角色)“今天我们就到羊村去玩一玩。”
二、出示蓝色卡纸制作的“小路”,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
师:你们看,在羊村门前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老师这里有一条玩具的蓝色小路,徐老师在桌子上也放了那么多蓝色小路,你们去后面找一条,找好后站在它的面前。
师:你们面前都有小路了吧!把小路举起来给老师看看,你们真棒,都是大力士。现在你们都知道你的小路在哪里了吧!
三、欣赏画面,了解绘本中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1、观察画面,进入故事情节。
(1)师:我们准备出发啦!有很多朋友也想去“羊村”噢,小路上来了个朋友,谁啊?(小弟弟)徐老师的小路上走来了一个小弟弟。(教师示范操作)
(2)同时让每位幼儿操作“小弟弟”走在“小路”上。
师:小朋友,找一个小弟弟走到你的小路上,摆好的坐到座位上。
(3)PPT演示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师:小弟弟也想到羊村去,小弟弟是怎么走路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师幼共同边说边学小弟弟走路。
2、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动作
(1)出示乌龟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乌龟的行走方式,并模仿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的动作。
师: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碰到了谁呢?(小乌龟)
(2)幼儿操作自己的乌龟卡片到小路上。
师:赶快让这个朋友到你的小路上去,我的朋友也上这条小路。放好了吗?现在小路上有两个朋友了。
(3)师: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爬啊爬)怎么爬的?请个别孩子上来学一学。师幼一起来试试并且边学边说“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接着教师说: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小弟弟也一步一步爬啊爬,同时也以神秘的方式出示大白鸭的嘴巴图片。以猜测的方式让孩子想想这可能会是什么动物。
(4)出示大白鸭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大白鸭的行走方式,并模仿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的动作。
师:两个朋友爬着爬着遇见了谁了啊?(大白鸭)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我们来试一试,看谁最像大白鸭。
出示一个美羊羊图章,师:“比一比谁摇得厉害,奖励盖个印章,谁盖了印章过去羊村不用买票。”让幼儿学学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
(5)师:现在小路上来了几个朋友啦?排在第一个是小弟弟,赶快去把第三个朋友排在你的小路上。
四、继续欣赏绘本故事:
1、师:三个朋友学着大白鸭走路的样子,一步一步摇啊摇,他们正在往前走,看,小弟弟看见谁来了?小弟弟学着它的样子跳啊跳,这个朋友是谁?会是谁呢?
幼儿的猜测,(观察画面)出示一张小弟弟在跳的图片。师“猜猜这可能会是什么动物。”师:原来是小兔子走路一步一步跳着来的。大家来模仿小兔子跳着的动作。(一边跳一边说:小兔子一步一步跳啊跳)
2、师:他们四个小朋友跳的正高兴呢!又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个朋友你们认识吗?(大鸵鸟)大鸵鸟腿长长的。谁来学学鸵鸟是怎么走过来的?模仿鸵鸟大步走路的动作。
师:鸵鸟的腿很长,所以是一步一步跨过来的。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学着大鸵鸟走路一步一步跨啊跨。
五、给动物图片有序地排队。
1、出示操作材料,介绍操作要求。
到现在为止一共来了几个朋友?回忆一下,第1个是谁?第5个是谁啊?(观看PPT)看看是不是。第2个、第3个、第4个是谁呢?小朋友们,赶快让你的小路上也排好队,一共有五个朋友。
2、幼儿操作,给剩下的朋友排排队。
3、结合PPT进行检查师:都有了吗?我们来看看小路上的朋友对不对?第2个是谁?第3个对吗?第4个对吗?
六、继续欣赏绘本结尾部分
1、师:5个朋友在路上走啊走,快到羊村了。突然,(听声音)小动物们吓坏了,碰到了谁?老虎在说什么?(我是虎年的好老虎,我想陪你们一起去羊村)大家跟着音乐走啊走去“羊村”。
2、游戏到“羊村”去。
师:我们学着老虎的样子排好队去羊村了哦!
(播放音乐)一步一步走啊走,一步一步爬啊爬,一步一步摇啊摇,一步一步跳啊跳,一步一步跨啊跨。
3、羊村到了,我们去玩吧!
活动反思:
故事中,一步一步走啊走的小弟弟看见了4个小动物,观察动物朋友走路的样子,第一个看见的是乌龟“喔—哟,喔—哟的慢慢爬”,随后依次是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踱着走的大白鸭,嗵、嗵、嗵蹦蹦跳的小灰兔,啊哟、啊哟、啊哟大步跨的大鸵鸟,让孩子在学习中说一说有趣的象声词,并模仿他们走路的有趣样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活动开始,在有节奏一步一步走啊走时,如果有适合的背景音乐会更加有气氛。要加强本班的常规教育。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动作、听声音、找影子等联系生活经验猜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在绘本的情景中乐意模仿表现小动物的走路特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已学会《小朋友走路,爷爷奶奶走路》,立牌(乌龟、鸭、兔、鸵鸟、男孩)老虎头饰,方形场景,鸭子走路,会跳的动物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小朋友走路,爷爷奶奶走路》入场
师:听这是谁在走路呀?老爷爷老奶奶走路,小朋友走路。
评析:律动导入法。幼儿年龄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游戏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幼儿学过的律动导入,同时不同人物角色的走路方式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欣赏画面,了解绘本中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1、通过多种形式猜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出示小男孩的图片:小朋友是怎么走路的呀?(请幼儿做动作)
(1)看局部图片,感受乌龟走路的特点演示乌龟爬行图片
师:看小弟弟在路上碰到什么了?乌龟是怎样走路的?
师:一步一步爬啊爬,谁来试试?(个别展示,集体练习)
(2)听声音,猜测走来的动物播放大白鸭的声音
师:瞧小弟弟学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呀爬,看他们又会遇上谁呢?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师:鸭子怎么走路的?摇摇摆摆一步一步摇啊摇,(双手向后,屁股撅起)
评析:每一个动物的出场,总不忘让幼儿爬一爬,摇一摇,动静结合,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高。
(3)学动作,联想遇见的动物演示弟弟学习看到动物蹦跳走路动作,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师:好玩吗?小弟弟也觉得学别人的动作很开心,他又碰见个一个小动物,瞧他在学它走路的样子,他是怎么走路的?“蹦蹦跳跳”哪些小动物是蹦蹦跳跳走路的?走来的会是谁呢?我们来试试,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步跳啊跳。(集体练习)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既增加了情趣,又能使幼儿顺利迁移已有经验,这会使幼儿感受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缓和满足感。
(4)找影子,辨别出现的动物
师:就这样他们四个朋友高兴一步一步跳啊跳,又遇到一个新朋友,从影子你能看出是谁走来的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大鸵鸟。大鸵鸟的腿怎么样的?
师:长长的,他走路的时候是长长的跨着走的,谁来学学大鸵鸟的样子?
(5)看表情,猜想故事结尾演示表情紧张画面。
师:有趣吗?五个朋友就在路上跨啊跨,又碰到谁了呢?谁来了?他们是什么表情?小乌龟把头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遇到谁他们会这样害怕?
评析:每个小动物的出场我都运用的不同的方式,看局部图片出示乌龟,听声音猜测走来的动物,学动作来联想遇见的动物,找影子辨别出现鸵鸟,看表情猜想故事结尾,让孩子在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中初步学习动作走路的特点,体验绘本阅读的快乐,并乐意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走路特点从而尝试学习小动物走路体验模仿的乐趣。
三、游戏“抢椅子”
师:我们来用这个故事玩个游戏吧,先把椅子围圆形。
师:一路上小弟弟都遇到了谁啊(乌龟、鸭子、小兔、鸵鸟、老虎)放在5个位置。
师:老虎在哪?它随时都会出现
师:我们围着椅子走,遇到谁我们就学它走路的样子,遇到大老虎,赶紧坐到椅子上,回到椅子上大老虎就不能抓你。明白吗?但我要拿走4张椅子。谁先抢到谁先坐。
评析:游戏“捉迷藏”一直是幼儿的游戏,在良好的情绪激鼓下,他们以小动物的角色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活动延伸:
师:除了这些动物,他们还会遇到谁?(大象、狮子·······)我们来学它们是怎么走的?
活动反思:
《纲要》明确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对前阅读的技能。在活动中我用了本学期教授的音乐律动《小朋友走路,爷爷奶奶走路》导入,通过绘本与游戏的结合,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调动幼儿的情绪。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讲一讲、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刻为主题目标而服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更是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整个始终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处于自主探索之中。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 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 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 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 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 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 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 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 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 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 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惜缘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课文。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
作为慢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归纳领悟能力不强,预习不到位,方法欠佳。针对学生实际,安排2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
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方法
1、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兴趣法、导引法、归纳法、发散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2、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五、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三疑三探”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拓展延伸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研讨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延伸,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明白了道理。
六、教学过程
具体见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 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 ) 一堵墙( ) 耸立( )
崩土( ) 颤抖( ) 嶙峋( )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 快乐自学
出示: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
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 (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
⑶ 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己。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20米高;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