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我对本节制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动量的角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并能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动量定理的推导及例题的求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课本“科学漫步”阅读,对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交通规则介绍,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流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程,二条线相融并进,共同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是否准确,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材定重点,根据学生定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新课改精神强调突出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和动量定理的应用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一般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另外动量定理是在恒力条件下推出的,推广至变力可能学生不能马上接受,所以我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情况。
四、说教法:
虽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定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节我准备多种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渴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即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和尝试教学法。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准备采取以下手段:学生分组实验、包括DISlab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实物展台。由于采取了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本节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只有两者均优,方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下面来谈谈本节教学如何具体实施。
首先是教学引入。
本节我以电影视频引入(PPT播放《太极张三丰》和《新版守株待兔》两则视频并自配解说)解说词:此为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大反派飞起一脚,应该有千钧之力,只见大师三丰顺势缩肚子,将其化解于无形!太极功夫很神奇吧,其实是大师物理学得好!再看《新版守株待兔》,狮子是语文学的好,活学活用,守株待鹿!言归正传,两个例子都是两物相撞,为何结果大相径庭?
接着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对于本节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表达式,我准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种是由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传统方式,第二种是利用打点计时器作定量研究,第三种是利用传感器作定量研究。这三种方式中我认为第二种是较好的探究方式。因为有直观的数据做支撑,比较具有说服力,并且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更为熟悉。当然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如:平衡法找合力。而传感器在验证恒力情况时则没能显示出特别优势。
在前面探究出F=△P/△t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再由教师使用讲授法强调新概念──冲量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在这里我采用了讲授法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讲授法并不是落后方法的代名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讲授法。一堂成功的课,它不可能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要穿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利用一种方法的长处弥补另一方法的短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讲授法非但不能摒弃,而且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加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让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富有新的内涵。高中物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也这么说嘛:“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书本上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只是一带而过,缺乏说服力。我采用数字化实验室增进学生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的理解。借助于传感器,实验的操作难度降低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究其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是要求学生转而关注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和数据背后更深入层次上的物理分析,就是说可以引导学生把精力从简单层面上转移到较深入的地方。
学以致用,动量定理学来是要用的,用来解决定量计算以及定性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先看定量计算:在定量计算的教学中我采取尝试教学法,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讲解,对动量定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定性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中,我先给出简单器材,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且口头解释现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再由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动量定理的其它例子。
到这里,这节课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培养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在本节中学到了什么?答案可以多样,可以说学到的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说学到的思想方法等。没有标答!
该布置作业了。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作业分为基本作业,提高作业和超额作业,其中后两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最后是板书设计。虽然使用了电子白板,但是重点知识还是摆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整个脉络清晰可见。黑板板书应该是精华,展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线索。多媒体和黑板是相互补充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的理解及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物理相对重点和较难的一节内容。本设计主要特点有:
(1)根据实际情况,我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使整个过程显得从容不迫且相对完整。
(2)F=△P/△t 的得出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我采取了实验定量研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破了难点。
(3)例题教学我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口头解释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活化了对定理的理解。
我认为教材只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一种,从教材演变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必须赋予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这是教师职业的光荣!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例题1}、P89-ex2(3)
4、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C、力的单位N的定义
(2)理解: A、矢量性 B、瞬时性
(3)、应用
A、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3}、p89-ex2-5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布置作业p89-ex2(2)、(4)
五、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a∝F。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a∝F/m。F=ma
C、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作业p89-ex2(2)、(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也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上下平移之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2、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FLASH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FLASH来编写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或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再有部分学生没有动态几何的想象能力,因此我选择了动画功能强大的FLASH来制作课件。FLASH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就课堂教学效果来说,使用课件演示就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但选择FLASH动画就比一般的Powerpiont更有吸引力。通过Flash课件演示,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图形平移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克服了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展示雪人平移,连接对应点连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近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探究归纳、学习新知
A、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
设计了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四个环节来完成点平移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观察探究
设计了一个动画,将吉普车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把吉普车从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其变化关系,然后带着自己的初步观点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实践探究学生动手在坐标纸
上将点A(-2,-3)向左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
若将点A(-2,-3)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呢?
通过亲自画图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验证刚才观察后的推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分析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知识升华
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将点A(3,4)移动到点A’(-3,-4)?(尽可能多的利用平移知识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
将这个问题设计成动画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点平移的全部过程,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帮动态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构建动态平移的画面。
(此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寻找路径,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再演示动画)
①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B、探索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这部分的学习也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的: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
观察探究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3)B(3,1)C(1,2)
观察填空,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得到的A’B’C’。
观察猜想: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相同吗?
它们从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成(通过平移能否从三角形ABC得到三角形A’B’C’?又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单位长度?)
这里设计了一个动画,根据找到了A’B’C’的坐标,描点,然后连接这几个点组成一个封闭图形,三角形A’B’C’,然后将三角形ABC平移后能和A’B’C’重合,这样就能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大小相等,
总结归纳
采用小组合作分析,逐步精炼语言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较为精确。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展示的课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方位角解决现实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与作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序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也为后续学习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索、交流、实践、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会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能用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
数学思考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坐标或者方位角确定地理位置.
情感态度
1.通过确定物体的地理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建立直角坐标系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3.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或者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用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四.教法选择与媒体运用
本节课小编采用“基于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一般规律.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小编在教学中将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数学探究的思维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系统。以电子白板为平台,借助几何画板,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小编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六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外出旅游问题情境,引出如何表示地理位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问题探究.
通过对两个实际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方位角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学会表示地理位置的两种方法。
活动三过程归纳.
让学生反思在探究以上两个数学问题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归纳出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或者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
活动四:学以致用.
由学生先独立完成P75.练习第1,2题。然后交流、讨论,学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与收获,通过互动与交流,自主构建知识系统,提升能力。
活动六:布置作业.
学生课外完成第79页第5、6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亮点
亮点一:在电子白板环境下,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坐标系工具和方位角工具探究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突出了教学重点,并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亮点二:小编开发的几何画板平面直角坐标系工具不仅可以自由移动,而且单位长度、参数可以任意修改,使得学生在建立坐标系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在本节课中,学生利用这个坐标系工具,可以很容易选用比例尺,并根据问题的特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深刻领会到了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一方面这个工具在探究其它类似的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亮点三: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编开发的几何画板方位角工具的运用,对方位角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地学会了用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亮点四: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为后续的函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亮点五:本节课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学会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学习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序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实际运用部分,因此,也为后续学习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索、交流、实践、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数学思考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的思想,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情感态度
1、通过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建立直角坐标系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3、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发展人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主动探索与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一般规律.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坐标表示平移》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在这部分知识中着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课件展示飞机的平移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近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在坐标纸上画出点A(-2,-3),然后让学生画出向右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B,向左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C。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请你们认真观察坐标左右平移后坐标有哪些变化呢?同样的让学生画出向上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D,向下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E。通过动手仔细观察,对于学生们得出的结论老师给予总结。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 , 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x , y-b )).简单总结:上加下减,纵坐标;右加左减,横坐标。
3、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教师引导:“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给出三角形ABC,及A、B、C三点的坐标,(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得出结论新图形与旧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结论:横减,左移;横加,右移;纵减,下移;纵加,上移。
4、中考链接,掌握新知
用坐标表示平移的相关知识,把中考此类相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感受中考,其实中考并不可怕,中考内容都是我们平时学习的每点每滴的知识。
5、形成规律,整理新知
老师在此时要通过课件把这节课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律再一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大声朗读,加以记忆,并灌输数形结合思想对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第58页练习;习题6.2中第1、2、4题.第59页第3题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程序及设想、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本章的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表格法和关系式法表示变量关系,而图象表示以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形成自己的数学方法等;本章是函数学习的初步,而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其中图像的观察以及用图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学习的基础,为后面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还有二次函数以及这些函数图象的分析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向学生传达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节中我会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对图象加以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生活中熟识的图形充满了好奇。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认识和简单的分析的能力,基本上能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合作解决书上所提及的问题。
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情分析,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三、学习目标:
1、会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书上的引例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和课堂实验的.发现,让学生从图中分析不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2、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图像上的点表示的实际意义,预测以后的变化过程;
(我会在图像中给出具体的点让学生来分析,并能预测图像的走势)
3、学生能读懂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并能获取相应的信息。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变化、水位变化的图像,并能对图形加以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我将通过典型例题突出重点)
难点:从图像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以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来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以激发学习兴趣。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每个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1、动手实践、激趣导入 由一个水温测量的实验引入:
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2、展示图像、进入新课 通过实验展示图像,引导学生分析进入新课学习。
意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机。
3、样题检测、达成目标 通过目标样来题检测学习目的标达成情况。
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兵教兵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难点。
4、过关测试,能力提升
意图:及时巩固通过图象法探究两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5、知识梳理,强化认识。
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理解本课的知识脉络,并使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使能力的形成。使知识构建的不断完善
(可以通过问学生三个问题:(1)我发现了什么?(2)我学会了什么?(3)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作答,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6、分层布置作业:
意图: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评价建议:
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通过小组互评与自评的形式)。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从而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七、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我仅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建议等方面说明了这节课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过程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附:
实验方案:
工具:一只敞口玻璃杯、一个家用温度计、酒精灯和一块电子表。
方法:在玻璃杯倒入适量温开水,先测出开始的温度,再点燃酒精灯,将温度计放入玻璃杯中,每隔1分钟观察一次温度
问题:
(1)当观察时间为3分钟时,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是多少?
(2)如果用t表示观察的时间,T表示玻璃杯中的水的温度,随着t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t每增加1分钟,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t=8时,T的值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
(5)你能制作一幅图反映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玻璃杯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
教学反思:
本节说课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预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我认为本节课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课堂不是培养学生“学新知识”,而是去“生长新知识”
2、创设情景,先易后难,认知规律。
3、整个课堂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成功之乐,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说课稿
一一、说教材:
第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三单元的内容。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由具体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而且要用字母表示数量有许多知识和规律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的主要基础。
第二、说教学目的:
我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情况拟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学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3.在探索现实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4.渗透代数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体会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示数量,初步建立符号意识,提高抽象的概括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路是: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放到现实情境中去理解,使学生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优点及现实意义,突破难点,使自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个子有多高吗?让我们猜一猜好吗?(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举手来猜)此时,我随口又问:“那你有多高呢?(一位学生说150厘米)那我又说:“如果我比你高厘米,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老师的身高吗?(这时学生们都说是150+)好,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并板书课题。
【在这我设计了“猜身高”用一个“猜”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并通过150+表示老师的身高来说明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数量关系,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这一事实,从而顺利地从原有知识中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感受新知
师:今天sarah和amy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欢迎吗?如果我告诉大家sarah比amy大4岁,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推算出sarah的年龄吗?【在这我创设了英语课中同学们的老朋友sarah和amy,让她们也参与我们的课堂,这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
师:这时大屏幕显示:当amy1岁时,sarah是1+4=5(岁);
当amy2岁时,sarah是2+4=6(岁);
当amy3岁时,sarah是3+4=7(岁);
师:这时,我问:“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可以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
师:这时,我又乘机设疑,如果我们这样一直推算这两个人的年龄,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字母来表示amy的年龄呢?(学生们说了很多的字母)
师:这时我随机板书了:amy的年龄用“a”表示,那sarah的年龄用“a+4”来表示。
师:这时,我又问从“a+4”这个式子里,你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以知道sarah比amy大4岁,sarah的年龄表示为a+4)
师:这时,我又鼓励学生“谁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学生们都很积极说了自己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还说老师我用a来表示sarah的年龄,那amy的年龄就是a-4)
师:这时,我又说那当a=7时,也就是amy7岁时,相对应的a+4=7+4=11,sarah的年龄就是11岁。
【在这我设计了以sarah和amy的年龄关系为情境,以讨论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sarah的年龄随着amy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提出需要一个简明表示sarah年龄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a+4,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刻理解a+4传达出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的现实意义,还能从中理解这种表示方法的优越性】
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学生自学例2
师:我要求学生认真自学,把重要的知识划出来,部明白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在例2的教学中我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交流,通过购买花布,帮助学生理解字母不仅可以表示自然数,也可以表示小数,强化所学知识的普遍适用性,以此完善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
(1)师:首先我课件出示“练一练”、“填一填”、“说一说”等练习题,以sarah带问题的形式出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训练。
(2)师:其次我设计了“数学游戏”――数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你还能继续往下说吗?鼓励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设计数学游戏,主要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用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