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语文的说课稿(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给作文排版》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WORD中的文字进行美化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接触文字的编辑,了解打印文字的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字格式变化的基本操作,初步了解计算机打印文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会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培养动手动脑、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3、教学重点:掌握设置字体、字号、字形,设置颜色,设置字符对齐方式等操作。
4、教学难点:打印预览和打印文字。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即: “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打扮文字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达到课堂教学素质化。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及相关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蓝猫吗?蓝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送给我们一首好听的歌,听完后要回答一个问题。
师:这首歌词当中哪一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只要你爱想、爱问、爱动脑,天地间奇妙的问题,你全明了”
师:有一位同学给蓝猫写了一篇文章,你们想知道写些什么吗?(师展示)同学觉得漂亮吗?你们能帮助他吗?(生答)
师: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帮助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些文字都变得漂亮起来好吗?板书:《给作文排版》
(二)搭建支架,探索新知
1、告诉蓝猫我心中的歌
师:大家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美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出示教学任务)如何调整文字的格式?
如何更改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
2、调整文字格式
师:我们该如何调整文字格式呢?
学生讨论回答:文题居中、开头空两个格。
通过课件演示操作过程。
学生:在WORD中输入《我心中的歌》并根据演示,练习调整文字格式。(文题居中、开头空两格)
3、蓝猫美容院
师: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蓝猫容院,将标题设置成“隶书、22号、粗体、红色”字。 通过课件提供给学生图文并茂的自学材料,通过自己尝试,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师:请大家一起把你输入的文章进行美化,比一比谁的最漂亮?
同学之间互相比赛看谁美化得更漂亮,出现问题适时反馈,如让学生清楚对文字的操作必须首先要选择需要改变的文字。
师:完成作品的同学可以把作品进行保存,怎样保存作品呢?
通过看书,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探索实践,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在由教师适当讲解。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美化的过程,同学也可以展开想象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师:你能把设计好的的文稿打印出来吗?
通过课件展示打印方法,学生课后练习逐渐掌握打印方法。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做词语接龙游戏:先出示一个词语,让同学们按照首尾相同的文字连接的规则,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在WORD中“写”下去,比一比谁“写”的得长,如:天空——空中——中国——国家??
要求把自己写的词语打扮的漂亮一些,完成后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六、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主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 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一、【说教材】
现行二期课改教材中对于写作,融入到单元的“主题式教学”中去,没有专门的写作知识的介绍和写作技能的训练。这给我进行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不利因素,造成作文教学的无序性,缺乏系列性。
但《语文课程标准》把“随笔”作为写作独立成一部分,也在“一般体裁文章”中表述到:“能记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作文中学会审题立意,也就加深了对题目的认知理解程度,明确集中、新颖深刻。
二、【说学情】
首先,中考作文的倾向是全命题式记叙文。往往题目中关键词赋有比喻或象征含义,要求学生在行文中由文题展开,并结合自身对生活得出深刻的感悟。
其次,是源于我们现在学生作文的现状。从几次月考的全样本分析中,我注意到所教学生的作文平均分没有达到区阅卷的基准分。分析发现其中的审题立意方面很不足。
再次,从个人角度来说,对于这一届学生在文章的审题立意的指导方面做得不够。本学期参加了“作文研修班”,在诸老师的指导下,对感悟、立意方面也在做研究尝试。希望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的作文指导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说教法。】
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引导点拨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比较法。通过不同作文比较来启迪思维,提高认识。
4、讲练交流评结合法。这是作文指导课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朗读法。通过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体会。
6、以读促写。在阅读分析中,明确目标,学会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四、【说学法】
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写作是自我进行表达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达有时需要学生进行探究辨别选择,自主独立行文立意。
2、讨论归纳。合作交流又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的能力,在交流中学会去粗存精,分别归类,从生活素材中挖掘深意。
3、联想发散。我引导学生从话题出发,指导学生顺应思路自然展现各种联想,由浅入深,明确写作的内容,学会审题立意。
五、【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读懂题目的深层含义;
(2)通过比较、学习,初步学会在生活中感悟;
(3)通过范文、实践,掌握从自身现有的材料中挖掘深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题目的深层含义;在学习,初步学会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方法,能从自身现有的材料中挖掘深意。
教学工具:PPT、教学材料Ⅰ~Ⅳ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突出层次性,逐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与坡度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也尽量能步步推进。
六、【说教学过程】
“审题立意”作文教学案例之一
画龙点“睛”——正确把握作文的立意
【设计思路】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对文章而言,主要看说理是否透彻、思想是否深刻。针对所教学生写作上的立意肤浅的弱点,进行辅导训练,使其提高写作水平,开掘出精警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多形式地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度,找到“睛”。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能够深化自己作文的立意,学会点“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这就是 “画龙点睛”的故事。现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就是要好好把握文章的立意。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应注意什么呢?
通过相关的故事导入本课学习,既营造了亲切有趣的气氛,又切合教学目标,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同学们,阅读材料Ⅰ、Ⅱ,比较一下哪一篇作文在立意上明确、深刻,并说明理由。
2.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指名点评。
3.教师小结:
《生活给我的启示》结尾说“虽然我们现在正在上初三,学习很紧,但还是应该帮爸爸妈妈做些事”,那么,扣子掉了到底是我们自己的事呢?还是帮爸爸妈妈做事。立意很肤浅,所以作文成绩肯定不会高。
《其实并不是这样》从深秋中梧桐落叶的自然现象出发,托物言志,写出了梧桐懂得舍弃的道理,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其实舍弃也是一种智慧。这篇作文启示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从一点出发,发掘人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使文章的立意突出、鲜明、集中。
在对比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找出材料中的优劣之处。
在点评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立意有了初步的体会。
(三)明确要求,点拨章法
1.回顾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章,立意深刻的篇目。交流讨论其中的“睛”是什么。
2.教师选取学生周记中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写得较好,共享。
生一:把自己和父母比作“小草和大树”,狂风暴雨来临就在大树的庇护下安然度过,阳光明媚之日,大树又会伸展枝叶,从间隙中送阳光给小草。
生二:周末和同学喝咖啡,他感受到了其中有苦有甜的滋味,想到了生活也是如此——苦中带甜。
生三:口渴,用杯子倒水,水就成了杯子的形状,里面有小虫子倒入池子里又铺满池子,联想到进入管道又成了管道的形状,汇入大河就是大河的样子。从中他感悟到,人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3.教师指导、点拨。
我们在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获得鲜明的印象,凝成深厚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经过提炼和选择,文章的主旨才得以确立,从而画龙点“情”或“理”。
4.学习材料Ⅲ——介绍作文立意的几种方法:
①以小见大。
②平中见奇。
③由表及里。
④联想出新。
⑤巧取角度
回顾所学课文,温旧知新,进一步学习怎样找到文中的“睛”。
分享学生自己的优秀片断写作,可以增加自信,切合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理论补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把握立意的方法,从理性方面给予整理总结,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技巧。可以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与深刻的生活认识。
一、说教材
1、写作训练教材分析
“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积累运用的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作文是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又一次观察习作活动。这次习作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讲读课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等几篇文章之后安排的,旨在引导学生悉心观察,使学生都能写自己熟悉的想写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在习作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创造条件。
2、本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所喜欢的一处景物的特点。
(2)能仔细观察,在自主观察中能有序表达并注意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本节作文指导课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某一处景物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对某一处景物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法
为切实指导好本节作文课,本节课准备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一处景物,积累素材;
2、再让学生以“我”口说“我”心,盘活积累;
3、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习作,“我”笔写“我”口。
这种教学流程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作文指导课着重让学生继续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法: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有目的.性,准确地选择观察对象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要领,重视重复观察,并作好详细、准确记录,努力做到观得仔细,察得入微,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引起联想,减少人为约束,清除“畏说”心理,培养学生作文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3、描述法:先让学生紧紧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有序描述和表达,进而要求语言具体、充分,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四、学生习作前指导
1、本单元教学之前,即告知学生作文题,提示从两方面做好习作准备;
(1)搜集、摘抄本单元描写某一处景物的好词好句;
(2)让爱好相同的同学自由组成兴趣小组在观察,重点观察景物特点,并做好有关记录。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积累素材,好句共赏
主要策略是:让学生读一读课前搜集的有关描写某一处景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它们好在哪里,有了习作准备,课堂上学生一定会乐于读出摘抄的句子与同学共享。但学生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不太清楚,老师应抓住一些佳句做简要分析,使学生对怎样写好景物特点有所感悟,以便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语言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
(二)精彩描述,分组交流
1、抓住特点,指导描述
2、民主评议,评出若干名“最佳描述者”。
(三)明确要求,“我”笔写我“口”
1、引导学生审题,读懂习作提示:按一定顺序写,写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写完之后,读几遍,看看有没有不通顺,不清楚,写错字的地方,如有认真改一改。
2、学生回忆自己观察的景物,从外形、特点等方面去写,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片断练习,分块习作,用“我”笔写我“口”,老师对班级的习作情况有的放矢地了解之后,因材施教,适时地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和指导。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描述的话写下来,由说到写,水到渠成,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习作,更能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一、选题思路
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环节。”这四个环节中尤以“构思立意”最为重要,它就像一篇文章创作的灵魂,决定着全篇的精神,反映出创作者的内涵和思想境界。然而这往往又是学生认为最难的地方:怎样构思?如何立意?立意,即指命题。命题是指对作文确定主题。主题确定得是否新颖、是否有深度是决定文章水平高低的关键。而确定新颖、深刻的主题要靠独特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新课型,其中又将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课作为一个重点。新课标同时还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我希望通过这项思维训练,不仅能对学生作文构思立意有指导,而且能帮助他们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思考社会和人生。
二、学情分析
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无个性、无思想、无新意。症结何在?主要是由于陈陈相因、循环往复的惯性思维所致。这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定式,在作文的起始——立意就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怎能使学生在后面的选材、结构、表述上新风扑面、妙语连珠呢?因此,作文训练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立意上冲破低层次的惯性思维的藩篱,飞向高层次的创新思维的天空。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提高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动漫,结合成语片断赏析以及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去立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人生。
四、教学重难点:
本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去立意。古人云“意高则文胜”,由此可见立意在写作上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明确立意方向是写作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在审题时能多角度立意,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章主旨加以表现。
本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难点是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多学生在面对作文时往往会被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局限,因此如何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在作文时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为本堂作文指导课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多角度立意,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漫导入法。通过观看动漫《小乌鸦喝水》导入,激发学生思考。
2、赏析法。在教师针对“杞人忧天”的反向思维习作中学习立意技巧。
3、讨论法。让学生就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以激发创作灵感。
4、深入浅出讲解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散思维是一个比较深奥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知识的系统讲解,多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发散思维的相关知识。
3 5、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
6、当堂评定法。对学生的见解当堂进行评定,集体点评。
六、教具准备:
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发散思维与作文》。
七、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导入、学习发散思维、教师习作片断示范、探索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习作练习六个板块。
(一)、导入
1、由观看《小乌鸦喝水》得出启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文时都不能墨守成规。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观看《小乌鸦喝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并得出启示。
(二)、学习发散思维
出示发散思维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使学生在理论上对发散思维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我在对发散思维的讲解过程主要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先举出学生熟悉的或容易理解的事例,再归纳得出发散思维的相关理论知识。
(三)、教师习作片断示范
学生一边赏析教师根据发散思维写出的关于“杞人忧天”的片段习作,一边思考发散思维在作文练习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杞人忧天”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成语故事,我联系5.12地震中学生同样熟悉的实例加以反驳,教师下水作文,既能带动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为学生在大显身手的训练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探索体验
1、思维大冲浪 教师:出示虎、蚕、哭、笑四种事物,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们。
4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学习,共同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而得到启发,以便共同提高。
2、大显身手
请以牛为对象,联系现实生活,写出1——3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练笔情况。
教师当堂点评学生所写片断。
设计意图:以《牛》为主题进行的立意提炼,则是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体现。经过了思维的发散和充分的酝酿,然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体会等变成文字的过程,为学生的主题思维构建了再度发散的平台。
3、教师小结:发散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说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发展,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散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及其表现形式、如何将发散思维运用到作文练习中去。 设计意图:温故才能知新,对本课理论知识的必要巩固,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发散思维并将其运用于平时习作中。
(六)、课后习作练习:
出示材料:东施效颦
请根据这则材料,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先构思立意,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名《也说“东施效颦”》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真正内化,因此我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命题。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我选择了一则新闻材料:《中国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伊拉克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学生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围绕第二次海湾战争,你能说些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的这则新闻材料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的感情,并导入新课。导入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什么?那就是美伊第二次海湾战争。此时此刻,那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着,那惨不忍睹的悲剧还在上演着。对于这次海湾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或由这次战争你想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海湾。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的组员推荐。
(四).讨论:1.你对美国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2.你对海湾战争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第一次海湾战争、这次海湾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尤其是在医院里的悲惨一幕。
(三).作文片断练习。
(四).快速修改;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五)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走近海湾
题目新颖的:
构思立意好的:
创新的:
语言表达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