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课件)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分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是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尝试、讨论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一)复习铺垫,创设问题情境。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为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打下铺垫,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在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比是不是也有类似性质呢?如果有的话,你认为它是怎么样呢?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自然而然的猜想出比可能会有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发现的过程呢?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本课的教学教学重点得以体现。

(三)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当讲完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出了两道较有代表性的化简比的例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出化简比的方法,学生做完后交流中发现解法都有不只一种,通过交流探讨,小结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

1、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是小数比的,先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

3、是分数比的,先同时乘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但要注意,这个结果必须是一个比。学生亲身经历了化简比的过程,参与了知识的运用过程,体验到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乐趣与快乐。教学难点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得以体现。

(四)巩固反馈,积累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化简比、判断、填空几种类型的练习题,通过步步深入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最后的拓展性练习,使学生思维发散,联系实际,运用规律,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五)全课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开放性的总结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总结所学,交流心得,进一步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印象。

五、课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时候采用讲练结合、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化简方法突破难点。最后通过练习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不足是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没讲到。由于时间紧张给学生说的时间太短。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尚市镇中心小学的王方。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我将从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知识,这些为本课学习作了铺垫。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分数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归纳过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渗透迁移的教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三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片、彩笔,老师准备课件、分数卡片。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着 “以学定教”的思想,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让学生全程、全面、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当然,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做了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它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猴1一块;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2两块;接着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3四块。听完故事,我问道:“同学们,哪只小猴分的饼最多?”来引发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样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活动一: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将每张纸分别平均折成两份四份和八份)、涂一涂(用笔将其中的一份两份和四份涂上色)、比一比(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发现三只小猴分的饼是一样多的。同时得到三个相等的分数: = =

活动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三个分数,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他们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活动三:对比归纳,提示规律

1、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组合作,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自学教材,对比分析,并举例说明,着重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活动四:应用巩固,体会规律

我以学生为主角,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了两大组,请其中一组起立。站起来的学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活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肯定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例2:让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明确《猴王分饼》的道理,并拓展延伸:如果小猴子要五块、六块、十块……又该怎么分呢?

3、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四组分层闯关训练。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预定的目标。还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让学生畅谈收获,并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所体验到的收获与快乐。这样设计,不仅是对自己在课堂上知识获取的一个回顾,同时也评价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给出了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六、说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设计体现了“趣”、“实”、“活”三个特点。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折、涂、比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课上得富有实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 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 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 画“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节: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运算

16.3 分式方程

其中,16.1 节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是全章的理论基础部分。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是本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在这一节中对指数概念的限制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这给运算带来便利。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检验(验根)的环节,这是不同于解以前学习的方程的新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借助对分数的认识学习分式的内容,是一种类比的认识方法,这在本章学习中经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时,化归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并且要注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说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式的有关概念,相关性质及运算法则,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熟练的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分式的运算。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

3、会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梳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课堂上展示交流以下问题:

概念部分:

举例说明什么是分式、分式方程、分式的约分、通分和最简分式

分式:

分式方程:

分式的约分:

分式的通分:

最简分式:

性质部分

(1) 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本章哪些内容用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2)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3法则部分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分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乘方的运算法则(各举一例说明这些法则) 。

这部分内容由每个小组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学生完全可独立完成。这些基础知识也为分式的运算、化简、解方程奠定基础的所以学生必须学会这部分内容。为此让学生举例说明就更有必要了。

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1.在式子,,,,·,中

整式有 ; 分式有 。

2.若分式:有意义,则,x ;若分式无意义,则x ;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 。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 方程,其步骤为: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 ,把分式方程转化为 方程。

(2)解这个 方程。

(3)检验,检验的方法是 。

4.约分= , 5.将5.62×

5 、10用小数表示为( )

A.0.000 000 00562 B.0.000 000 0562

C.0.000 000562 D.0.000 000 000562

6.下列式子从左到右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

7.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3a= B. C. D.

8.通分(1) , (2)

9.(1)计算 (2) 解方程

10.计算

11.先化简:÷。再任选一个适当的x值代入求值 。 .

12已知:,试求A、B的值。

13.已知:求的值.

14.已知,求的值.

15.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16某工程队承接了3000米的修路任务,在修好600米后,引进了新设备,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倍,一共用30天完成了任务,求引进新设备前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7.学校要举行跳遗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18.探究题:探索规律:,个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9;个位数字是7;,个位数字是1;,个位数字是3 ;,个位数字是9;的个位数字是 ;的个位数字是 。

19.根据所给方程,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题目完整,题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这部分编写的目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纲下发全体学生都做,然后针对检查情况把典型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讲解,教师适时补充。最后19题是开放试题但教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工程问题怎样编,行程问题怎样编,教给学生方法是关键。

六、教学反思:

自从实行学、教、测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分数来学习分式效果非常好。本节复习课让学生归纳知识体系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复习课注重习题方法的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类型题的规律的探究。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效果还能好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今后的备课中还应注意时间的分配和重点问题的处理。同时数学课上应该多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规律探索、思维能力的训练等。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