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再走一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4篇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x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 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 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 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 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 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 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篇2:《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 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 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 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 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 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 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 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 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 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 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惜缘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篇4:《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5:《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篇6:《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篇7:《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课文。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

作为慢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归纳领悟能力不强,预习不到位,方法欠佳。针对学生实际,安排2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

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方法

1、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兴趣法、导引法、归纳法、发散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2、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五、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三疑三探”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拓展延伸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研讨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延伸,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明白了道理。

六、教学过程

具体见教案。

篇8: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篇9:《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篇10:《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 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 ) 一堵墙( ) 耸立( )

崩土( ) 颤抖( ) 嶙峋( )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 快乐自学

出示: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

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 (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

⑶ 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

篇11: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己。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20米高;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篇12: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课文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诵读小诗《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效果

(1)抢答:

(2)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复述中梳理情节(板书):决定冒险——悬崖遇险——成功脱险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重音:“今天”“仍能”;读好“灼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心中的恐惧)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动作描写:(7、9、16节)

心理描写:(8、16节)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身体病弱(4节)

母亲警告(4节)

悬崖陡峭(6节)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4、研读父子对话。

(1)角色朗读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指导朗读:“大哭着说”“怒吼着”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我不行”“我做不到” 毫无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萌发信心

我做到了 信心十足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父亲来之前:怕——哭——等——盼

父亲来之后:自己一步一步爬下岩石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四)探究主题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语言安慰:“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

(“要吃晚饭了”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方法指导: 迈一小步 再一小步

假如来的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理解父亲的教子有方)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补充阅读资料)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篇1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业本上)

篇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①冒险。

②脱险。

要求:

①尽量完整。

②详细得当。

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1、进行口语训练。

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

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