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呈现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特性》。
平面图形的特征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对于三角形,同学们头脑中的感性认识比较充分,却缺少抽象与概括的数学化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下面我重点展示一、二两个环节。
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生活中的图形世界。(幻4)
(欣赏过后)让我们一起来找寻其中的数学平面图形。
几位同学慧眼识图,可是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三角形学具一起来研究。
(视频1)说:小组成员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让我们听听他们有了哪些发现。(视频继续中)
一起来看两种意见:(围成和组成)
同学们各抒己见,不妨辩论辩论。这位组长认为围成的是封闭图形,而组成的可能是这样的图形。现在意见统一了吗?
(幻8)看来,三条线段围成了三角形,于是三角形有了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也有了一个名字△ABC。
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呢?刚才有同学认为三角形只有一条高,是否正确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一位同学来前面画。请刘颖同学说一说她画高的过程。(视频2)
再来看大家画的三角形的高(幻 )有什么想说的?
有的同学认为。
来看同学们画另外两条高的情况。
三角板旋转方向,直角边和另一条底边重合,底边所对的顶点和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得到第二条高。
在画第三条高的时候,一位同学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三角板太小了!于是他急中生智,借助直尺来帮忙,画出了三角形的第三条高。
像这样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三条高在三角形内且交于一点。
大家来找一找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除了三角形内的一条高,另外的两条高在哪里呢?原来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它的两条高。(再变成钝角三角形)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①建筑物和交通工具上有三角形。②
③ ④
同学们猜想这些都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拉动三角形,纹丝不动,再拉动四边形,形状变了。由此我们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为什么不容易变形而具有稳定性呢?
变化三角形三条边的位置,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改变,再来变化,依然没有改变。原来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因为它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而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所以容易变形。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重点环节、整合环节的介绍。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我的取舍。
为了让学生探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性的奥秘,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还增设了“摆一摆”的环节,即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的,因而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虽然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这一环节将会花去比较多的时间,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将三角形的底和高淡化处理,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作为下一节课的引申。
4、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拉一拉、摆一摆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同上。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操作发现法。
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手摆一摆、拉一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它的特征。
2、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黑板上呈现一个三角形)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师: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知识。
2.师:你认为它为什么取名叫三角形?
3.师:你能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准确指认出来吗?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
师:请你用手指书空一个三角形,画时要注意什么?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要注意什么?
全班学生在课桌面上独立摆三角形,并请一学生上投影仪前摆,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说一说。
(1)师:同学们都正确地摆出了三角形,你能用简略的话概括究竟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吗?
师生共同商议,教师逐步完善板书。
(2)课件出示完整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 “围成”。
4.判一判。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5.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记做△ABC。
6.找一找。
(1)师: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
(2)课件展示图片:电线杆、起重架、自行车、篮球架。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师指着图片问: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
2.实验解疑。
(1)拉一拉。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
(2)摆一摆。
A.师追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
生:……
B.师(出示先前学生摆出的三角形):这是一位同学先前摆出的三角形,现在老师如果再提供同样的三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吗?
全班学生再次尝试,在课桌面上摆三角形。
C.集体评议,摆不出不一样的,得出: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D.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摆,探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奥秘,能继续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具备稳定性吗?可以在脑中思考,凭空想象,也可以用四根小棒实际摆一摆。
a.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用4根小棒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b.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得出:虽然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3)说一说。
师:谁能再次用语言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线段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一定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4—6年级学段的要求,即:“了解简单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充满探索与创造”和本节课教材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为: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呈现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易懂。我还准备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答题卡等教具和学具,为教学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这样由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时,围成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我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理解了围成的含义。而且通过围、画、数、摸、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最后:要求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请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高的认识。本环节学生的思维难度加大,在画三角形的其他2条高时,很多同学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课件演示旁边两条高的画法,引领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高,并让学生经历探索高的画法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层次:实验解疑,探索稳定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游戏引入,请学生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发现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动,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却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起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学校的电动门中间的骨架要设计成四边形的,也由此会想到,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呢?随着提问,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也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应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师的辅助讲解,完成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安排了安排了三个梯度的练习,
一是辨一辨,在图中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画一画,在所给三角形上画高,巩固高的画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修椅子和围篱笆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精简明了,直观、形象,重点突出,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模型,并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了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三、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一、说教材
(一)、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
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在学完新知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增长学生智慧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出示80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发现描述三角形。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叫三角形?
(2)、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3)、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4)、指导阅读80页“三角形”定义。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问:你能测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学生动手操作)。
(2)、你是怎么测量的?(学生交流汇报)。
(3)、讲解测量过程?(得出:三角形高、底的概念)。
(4)、出示81页三角形(问:这是这个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你还能画出其它的底和高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4、拓展
在三角形ABC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以AC为底边的高是();以BC为底边的高是()。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出示81页插图,问图中哪里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会有什么发现?
(2)、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认识?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内容是今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线段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一定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4—6年级学段的要求,即:“了解简单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充满探索与创造”和本节课教材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为: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呈现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易懂。我还准备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答题卡等教具和学具,为教学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这样由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时,围成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我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理解了围成的含义。而且通过围、画、数、摸、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最后:要求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请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高的认识。本环节学生的思维难度加大,在画三角形的其他2条高时,很多同学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课件演示旁边两条高的画法,引领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高,并让学生经历探索高的画法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层次:实验解疑,探索稳定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游戏引入,请学生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发现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动,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却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起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学校的电动门中间的骨架要设计成四边形的,也由此会想到,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呢?随着提问,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也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应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师的辅助讲解,完成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安排了安排了三个梯度的练习,
一是辨一辨,在图中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画一画,在所给三角形上画高,巩固高的画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修椅子和围篱笆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精简明了,直观、形象,重点突出,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模型,并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 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1、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教师拿出三角板,流动红旗,问学生是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教师说明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利用做游戏来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这里主要是利用游戏,引起孩子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三角形。
第一、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第二、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简洁,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一、教学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
四、说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再自学课本,操作实践,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
2、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漂亮的图片,让学习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找出图片中共有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2、认识意义和特征
出示: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并相应的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第一个问题: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二个问题:图1、5、6、8都是三角形。
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在汇报的过程中互相判断,我适时的用反例来加以说明,引导学生在争论中逐步形成对三角形的正确认识,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再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意义来解释判断题中没选中的图形为什么不是三角形,从而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告诉学生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板书三角形ABC。)让学生选择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画的三角形,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出示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并说明理由。学生会说出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再让学生指出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出示三幅图,让学生判断哪幅把房子的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表示出来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三角形的高。
2、自学定义
让学生自学书上高的意义,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用定义上的重点词解释为什么后两幅图都不是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
3、学习画高。
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高的基础,让学生尝试画高,指名学生版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学生可能从不同的顶点画出三角形的高,甚至有的同学可以画出三条高,收集学生不同类型的画法,让学生评价。我再此环节中让学生学会用定义来判断,再争论中让学生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并学会画高的方法。
4、巩固练习。
出示三个三角形,让学生选择一个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比赛引入、激发兴趣。
让两个学生分别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规则:谁能把图形拉变形谁就胜利),宣布拉平行四边形的同学获胜。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问学生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学生的理由可能是
(1)、三角形拉不动。
(2)、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这是学生表层的理解,然后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我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三根小棒的长度和我手中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是相同的)摆三角形。学生会发现,无论怎样摆,摆出的三角形和我手中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同的。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告诉学生四边形以及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都不具备稳定性,实现知识的拓展。
出示图片体会应用。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告诉学生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收获会更多。
xxxx年5月17日—19日,李x作为小学数学地方研究团队就工作坊成员王xx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进行了运用多媒体融合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展示观摩。在观摩会上,王老师先展示了一节常态下的公开课,接下来,经过专业团队成员的研磨和详细修改。让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来上课。目的是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技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尽快学会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纵观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双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王老师主要通过教材的编辑意图和编写特点。让学生主要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的画法。纵观新技术环境下本节课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在三角形的概念揭示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一是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比如,教材主题图中的古埃及金字塔,斜拉桥的画面。二是从具体的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抽象的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让学生充分经历抽象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熟悉三角形的特征,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名称的字母表示方法。三是在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尝试着用纸笔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而且让学生尝试着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四是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让学生尝试着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高。五是知识巩固和拓展延伸。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突出“四基”
学生在用了平板电脑后,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到各部分名称的学习和高的画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幸福的天地间自由的学习数学。
1.创设情境,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改过去的让学生死板的,枯燥的学习形概念的知识。首先,王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图脑中搜索出三角形初步的表象;其次,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三角形的知识的厚重文化,增强学生对三角形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文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王老师还增加了一个谜底为三角形的竞猜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三角形的概念,明确三角形的特征。而且首尾呼应,显得数学学习的有趣、有味和有意义。
2.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让学生学的更加轻松。
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三角形的例子,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找到的三角形,通过组内展示,最后推选出最直观、形象的三角形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身边寻找三角形,为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概念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推选出一个找到的三角形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寻找美,欣赏美的过程,从而体现了数学的美。
3.数学概念的形成,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在经历了猜谜语,谜面形象生动,激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看图片看教材中主题图,看学生自己寻找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老师抽象在黑板上画出的三角形的几何图。这一教学过程的合理铺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设计合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了自由的空间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学习,老师巧妙运用了模糊概念法,这个顶点是指哪个顶点,学生一时确定不了哪个顶点。这是学生自然想到了用符号或者其它的方式来表示每个顶点的名称,这样就能清楚的知道每一个顶点的名称了。学生知识获得是鲜活的,是积极主动的,不是人为强加的。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这样的设计才是开放的、智慧的设计。
2.学习方法的引导,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自始至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学生彻底服务的,而且不留痕迹,不打折扣。概念的定义,学生先尝试说,再尝试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命名,有学生自己发明创造,教师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行科学的订正即可。对于高的学习。老师的设计更是大气磅礴,让学生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而是让学生今天学了,明天还要更回忆的到,体验的到。
3.概念的形成,秉承由内到外的原则。
教学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的高,而且知道了三角形的高到底怎样画。而且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高都要会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4.用好媒体资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画图的方便与快捷。
学生学会了用纸笔做图,同时借助平板电脑随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通过运用媒体的先进技术及时展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好。
四、练习的设计有层次,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每一个练习环节的设计都是一个很好的内化知识的仓库,有对有错,有正有负。充分培养了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概念教学中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内化了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明确三角形的概念起到了举一反三,触内旁通的目的。
2.三角形高的正确画法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高的作用,画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使用做图工具做图,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做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掌握正确的做图方法,形成良好的做图习惯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教学思考
1.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形概念的数学课到底如何教学,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不要彻底的放弃传统,还是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应做好新媒体教学的吸纳与融合。比如,画图到底是用几何画板来画,还是让学生观看老师用正规的工具来做图。我们的做法是由老师示范,让学生用做图工具来画。这样做虽然有好处,但是否切合时代,是否切合当下,值得商榷。
2.数学学习还是数学知识的学习。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课堂中如何取舍,如何保留,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无形增添了难度和负担。比如,有的知识是否要真正通过学生体验,感悟来完成?如何解决时间的分配的问题。
3.我们现有的学习环境,如何保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比如,录播室的建立和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4.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会受到根本的调站和调整挑战和触动。
总之,互联网+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传统与现代冲击的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未来走向到底如何把握,如何定位,如何抉择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融合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前头,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
(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课件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
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在学完新知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增长学生智慧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出示80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发现描述三角形。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叫三角形?
(2)、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3)、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4)、指导阅读80页“三角形”定义。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问:你能测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学生动手操作)。
(2)、你是怎么测量的?(学生交流汇报)。
(3)、讲解测量过程?(得出:三角形高、底的概念)。
(4)、出示81页三角形(问:这是这个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你还能画出其它的底和高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4、拓展
在三角形ABC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以AC为底边的高是();以BC为底边的高是()。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出示81页插图,问图中哪里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会有什么发现?
(2)、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