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微课)

篇1: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特别是新课改下的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如,我们讲课时,经常都在讲极限法,学生真的懂什么叫极限法吗?而做题时,却又一般都是老教材应用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依据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生受益),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情景是通过两个趣味实验引入:一是水平拉书本(利用失重现象),二是钩码断纸袋(利用超重现象)。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自然而然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通过三个问题回顾: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2、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有何关系?3、物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为后面理解为什么出现超重和失重作铺垫。通过三个探究问题:1,重力怎样测量?2,弹簧秤竖直悬挂、台秤水平放置都向上匀加速运动,求弹簧秤和台秤的读数?3,弹簧秤竖直悬挂、台秤水平放置都向下匀加速运动,求弹簧秤和台秤的读数大小?从理论上理解为什么出现超重和失重。紧接着实验探究,自主体验,分组实验,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组内讨论,组间互评,感知超重和失重的条件,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感悟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水到渠成,结论自然得出。

关于教材处理,本节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

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生成“学以致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结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的气氛较好,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虽说整堂课氛围还好,教学目标、效果也达到了,但由于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种种不足,仍存在许多的缺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实验效果不是很好!

2、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以后会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篇2:《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很荣幸参加了这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从事教师职业已经第三年,但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说课比赛,对于说课的流程及要点,都不是十分了解。为了准备这次说课,我查阅大量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终于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后来的说课比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超重和失重”。它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内容,也是后面圆周运动章节中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的应用规律分析现象的典型实例。学生学好这一节课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信心,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开一个好头。

高一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知道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本章又初步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也学习了常见的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好奇心胜,求知欲强,学习物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条件。但是学生毕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不熟练,尤其就本节而言:日常生活中对“重”的理解与超重和失重中的“重”的理解发生混淆。这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不利因素。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说课时强调了这节课时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观察演示实验与分析过程并举的方法,这样使得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有所了解和体验,从而逐步发展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作用。

十分钟的说课时间显的如此的短暂,但由于准备还算充分,最后完成了所有准备内容的讲解。

经过这次的说课比赛,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有领悟到一些经验,也总结到一些教训,对于我以后的成长道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这次说课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1、说课的处理还是要根据说课的步骤做,这样的话讲起来不乱,听起来也容易接受。

2、说课的时候要面对大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且语言一定要肯定、坚定。

3、说课时候让语调变化起来,重点难点详细讲说,为什么是重点,为什么是难点,难点如何突破等等。其他可以略过,另外,在特色和创意的地方要重点指出。

4、说课的时候能够运用软件增加效果的就要使用。用相关的软件让说课过程更生动形象。

5、说课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方法等,准备越充分,说课时越有自信,也就越容易成功。

篇3: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推荐度:教学反思 推荐度: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小班教学反思 推荐度: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上课前播放神舟七号的影像资料和日常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景,并希望使物理课堂更贴近生活,使物理知识真正走近学生。同时准备了一定量的小实验,据此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整个课堂教学中,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自我感觉本节课应该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课后一位平时上课不认真、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主动对我讲这节课自己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基本听懂。这让我感觉很欣慰。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本节课用弹簧秤来做实验,学生能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但若能进一步利用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观测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现场收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接着进行图象讲解,这样的教学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塑料矿泉水瓶自由下落或上抛,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如果能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3.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节课的实验都是事先自己准备好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探索的过程,也没有动手机会,没能很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这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及运用的特例,牛顿定律及运用方法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有些实验可以尝试课前让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课上让学生自己做。比如课后就有同学马上提出日常生活中提重物时,突然提动重物,袋子容易破是不是与超重失重有关。课前如果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讨论操作实验,这样可能更有效地让他们对物理现象及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同时,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更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4: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计划

内容: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希望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

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

(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为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

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

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我通过改装弹簧测力计,制作了简易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让学生切身地、直观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分析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1)实验法

本节课注重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归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和本质,突出学习重点。

(2)讲授法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引导式的讲解,辅以实验演示、图片等,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同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自己尝试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物理思维。

3.教学媒体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像等,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通过自制教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自制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钩码、纸带、弹簧测力计等。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