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地位:
1、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工作态度 环境需求 理想信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分析
《我的信念》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以“人生”为专题组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编者目的是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教育。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学生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的意味,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二)课文分析
本文是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对于自己生活、事业的真情流露,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告白。本文体现居里夫人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具有志趣高洁,不图名利,追求自由与宁静,目标如一,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并重视学生发展,选择最合适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当我准备教这一课时,我问自己:学习这篇对一个初一学生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
玛丽﹒居里这位伟大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本文是这位科学家对于自己生活事业的真情流露,处处闪耀着这位伟大科学家灼人的人格魅力。从本单元的编排特点来看,几篇课文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意在一读促思,引发学生对人生的领悟与思考,因此,从单元教学目标看,我把本文教学重点之一定为“知道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梳理是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经过梳理才能更好理解,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定为“通过对文意的概括,梳理内容”。
三、重点突破
本节课由课前准备——走近玛丽﹒居里、课堂讨论——理清行文思路、课后作业——记录点地感悟三大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走近玛丽﹒居里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得词语,梳理文意,画出不理解语句。
2、查阅居里夫人的资料,包括居里夫人的生平经历,居里夫人的小故事,居里夫人的贡献等,同时要求学生阅读三篇: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之女)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如果学生对于居里夫人的印象仅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校墙上有着肖像画的杰出科学家,就进行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就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收集资料阅读在于丰富学生文化内涵,使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渐渐清晰、鲜活而完整起来,她成了学生真正“认识”的一个人,他们对于他的经历、行为的了解使他们具有了读懂居里夫人思想的可能,真正具有与他“对话”资格,这样才能达到被熏陶感染的目的。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理清行文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主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信念”那么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明确: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信念如此重要那么“我的信念”是因何而产生出来的?
3、“我”如何在“我的信念”支撑下生活工作?
4、因为坚持“我的信念”达到怎样的成就?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上述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用自己语言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行文思路:“我的.信念”是什么——怎么来的——在这一信念下怎样工作生活——坚持这一信念达到怎样成就。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想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给学生以充分独立思考空间,接着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明确答案,使其知识体系明朗化。最后通过反馈交流方式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有个总结,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概括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教师再此给以恰当的引导,查漏补缺,为下一步研读突破难点做了必要铺垫。
其次深入探究一些难理解的语句。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2、“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和“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二者矛盾吗?“孤独”和“美好”各指什么?
3、“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现在许多人都爱钱,而她为什么这样做哪?
4、“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和“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二者是否矛盾?他们各是什么意思?
5、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科学家也应是“一个小孩”?
以上问题均先由学生作答,实在探究不出的,可查阅语文资料书,然后由教师点评指证。最后归纳居里夫人的形象:坚忍不拔,执着勤奋,专心致志,心境宁静,兴趣浓厚,沉静温和,勇于克服弱点,战胜困难。
这一环节设计可以将问题和学生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最后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居里夫人有关的资料,能加深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把握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第三环节:课后作业——记录点地感悟
这节课每个同学都能感到居里夫人她伟大的精神品质,学习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小作文。
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遵循“大语文”观念中与生活外延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找差距,写感悟使自己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不足有所改进,以达到道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的目的,从而更好突破重点。
备课材料:
(一)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三)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之女)的《居里夫人传(节选)》是一本书,可自行购买阅读。
《我的信念》 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词汇;(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5、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6、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杨阳
一、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和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的联系
2、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诵读法
四、教具:
常规教具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物理奖,一次是化学奖,但她并没有因此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的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子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禁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要让我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什么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的自传体散文。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字词积累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受益匪浅:得到很多,匪,不。
2、文章的题目是我的信念,那么作者认为做事需要怎样的精神?
答:坚忍不拔、有信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3、学习本文质朴、真诚、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重点:
① 了解、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② 品味本文质朴、真诚、富有哲理的语言。
难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三、设计思路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特点的联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的质朴,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以课后练习为纲,组织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教师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找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或将教参后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
教学手段上,如条件允许,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收集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如:《居里夫人传》
3、收集居里夫人的画像或相关的影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有条件,可适当播放一小段居里夫人的短片,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可能很多同学都熟悉她的故事,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夫人晚年所作的《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范读、齐读)
2、疏通文意、识字记词
问心无愧( ) 渲染( ) 闲暇( ) 奢望( )
呵责( ) 蹂躏( ) 猝然( ) 眺望( )
3、梳理归纳
a、概括要点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让学生用简单的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概括要点抓住关键词即可)
坚忍不拔信心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安静 不谋利 自由 克制 科学之美
b、分析整理
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全本分析、归纳、整理信息,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②、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9我的信念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③、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先让学生默读质疑,提出问题,四人小组
互动研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问题参考:
①“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在文中未明确指明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这或许是难以直叙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对事业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求、科学对作者巨大的吸引,还有崇高的使命感等等种种因素,糅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鞭策着作者不断前行,“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②如何理解“少年时期我再巴黎大学,孤独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明确:这里的孤独非一般意义上的孤独,而是指她潜心学业,远离喧嚣,一个人精心读书,在这期间作者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所以这样的回忆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③“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明确:所谓讲究现实的人是指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为享受生活而工作的人。梦想家的最基本的特点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感想可以自己谈)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巧境。自由的精神。
9我的信念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一般,科学家就如沉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一样,也因为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问题可视具体情况选择
5、品味语言
①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试进行赏析
如: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6、资料补充
补充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和对居里夫人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整理的资料,教师可作相应的补充。
7、师小结
读了本人,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8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3个以上词语,组成一段话
③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
居里夫人传
①、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②、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③、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三、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四、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⑴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⑵ 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⑶ “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⑷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⑸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⑹ “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⑺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⑻ “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⑴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⑵ 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六、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居里夫人,大家都知道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永不磨灭的贡献。你了解居里夫人吗?你想了解居里夫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用我们的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2、摘录品读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
1、盛名she()望报酬()蹂躏()()cu()然长逝呵责()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的材料。然后又组内的一名同学选出一个问题发问,其他组的同学回答,进行全班交流。
要求: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围绕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2、以简单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回答者长篇论述。
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震惊,是什么信念支持他从事科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四、朗读全文
五、整体感知
思考: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教师概括:
工作坚忍不拔科学:探讨真理生活:保持安宁
树立信心不谋私利追求自由
执着勤奋沉醉科学欣赏生活
集中目标
六、拓展研读
1、“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孤独在这里应如何理解?你能不能讲述一下玛丽居里求学时期的故事?(2组)
2、我丈夫和我专心致至……。坐在简陋的书房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有关镭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说说看(4组)
3、作者认为人类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见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人?(1组)
4、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为什么?(3组)
5、“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结合课文说说,你认为是什么力量?(5组)
七、居里夫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八、居里夫人的精神深深的打动每个人,请用一句话,说出感受最深的一点。
九、布置作业
1、读名人传记的启动作业。学期结束后进行读书交流。
要求:A写3000字的摘要式的读书笔记。
B写600字的读后感笔记
C写批注式的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梳理文章的方法(怎样处理信息);
2、学习作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
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启发式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课文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话导入,……对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作者自己对此问题是怎样说的呢?
2、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见课件
3、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关键词,并进行简单归纳。
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
1、坚忍不拔 2、信心 3、勤奋 4、目标 5、探讨真理 6、献身科学
7、安静 8、不谋利 9、自由 10、克制 11、科学之美
第二步、分析归纳
表示宗旨: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5 8 10
表示环境: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7 9
表示工作:科学需要献身精神,目标要始终如一,要有信心,要坚忍不拔,要勤奋努力。
――1 2 3 4
第三步、整理排列
一、宗旨
二、环境
三、工作
4、问题探究
学生质疑、研讨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对真理的探索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的快乐的记忆?
潜心学业,静心读书,大有收获,所以孤独也快乐
(3)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前者是通过工作获得物质利益,是肯定的`;后者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4)“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世界真奇妙。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5、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献身精神
6、语言运用(见教参)
7、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三)
《我的信念》语文课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p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p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
2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习(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②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
(内容)①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②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③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精神)。(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内容)①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②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的氧气,他又挣扎着坐了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活着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也显现出他人格的魅力。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走进登峰迷失案”版块
(设想)让学生走进其他的登峰运动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老师讲述英国人马洛里从北坡登峰并最终消失在神秘的珠峰的事情,并观看后来发现的马洛里的骸骨的图片,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谈谈马洛里这么做是否值得?
(一)说练习1查找有关最近攀登珠峰的资料,并在全班内交流
1.小作文 学习了《登山地球之巅》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慨,请以《人生的价值》等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五)教学效果评估 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活动。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学生的感悟和探究,让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教好的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