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端午粽》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一年级《端午粽》评课)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篇一年级《端午粽》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一年级《端午粽》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篇2:端午粽课文原文

端午粽课文原文

《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蓝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篇3:端午粽课文原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篇4:小学课文端午粽原文

小学课文端午粽原文

《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延伸:《端午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该怎么包呢?需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篇5:小学课文端午粽内容

小学课文端午粽内容

中国人都对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不陌生。可是一些人对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不理解,其实我也不太理解。

我们大部分人知道是因为纪念屈原。原因是很多的,我又查了电脑,原因大致是这样: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现在我们因该知道了,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英勇。

我爱吃粽子,一回家就吃了好几个。每逢端午节,一回家我都会吃个够,到吃饱为止。奶奶什么陷都会做,做的粽子可好吃了,尤其是肉陷的,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难吃,总想吃奶奶作的。

每次吃粽子,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

爱粽子爱端午。

[小学课文端午粽内容]

篇6: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设计]

篇7: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8: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篇9: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开

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第4篇: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10:端午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

(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交替出现有关传统节日的画面)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师)

(生回答)

(老师作适当补充)(媒体出示有关文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画面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出示朗读的配乐画面)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画面显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播放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小小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作评价。同时画面显示老师写的舞狮子场面。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端午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1: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评课稿

一年级组打磨的这节课扎实有效且富有童趣,最后由基本功扎实的曹老师演绎,上得很成功!梳理之后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富有童趣

整堂课创设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注重①习惯渗透有童趣一年级习惯培养很重要。曹老师做了很好地示范,在课堂上没有教条式的“你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而是用游戏的形式渗透,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生“我就跟你这样做”,学生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培养书写、握笔、读书等习惯。②教师导语有童趣在课伊始教学“端午”一词时,在日历中认识端午的时间,老师采用拟人化语言“从农历的五月开始,走呀,走呀,走到了五月初四,初四之后就到——初五,端午节到了”多有意思;在复现词语环节,老师一句话“现在外婆的.粽子也熟了,让我们一起帮她把词语粽子放到盘子里与大家分享吧”,很自然地又把学生带回整堂课创设的情境中,复习巩固了词语。③识字方法讲童趣低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在教“端”和“粽”两字,老师把两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发现规律“立”和“米”做偏旁要谦让空间给右边的部件。儿童化语言记住“边上有人啊,就要有礼貌轻轻收一脚。”

2、目标明确,学得充分

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段目标,锁定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学法清楚读好词“箬竹叶”、“糯米”;读好词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教给方法“的”字轻读,最好藏起来读;做好“词组连读”;用问答式理清意思。一步步训练,扎实有效。

②读的形式多样有开火车读、同桌读、个别读、齐读

③习得方法读好读好第二三句,继续迁移运用读第一段的那句话。目标相当明确,层次清晰,足足用10分钟学的过程充分铺展开。

3、人文渗透,设计巧妙

课伊始,让学生看图片猜节日,了解端午习俗,渗透传统文化;课结尾,在练读长句子“一……总会……”的过程中,“端午”自然地替换为“中秋”、“春节”,无痕地渗透爱家,爱亲人,有亲人付出,我们应该感恩惜福。这两个点的设计自然巧妙。

篇12:一年级太阳课文原文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没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篇13:一年级太阳课文原文

教材与学生分析:

《太阳》这首儿歌语言生动、精美,短短6行诗句就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给我们展现了大海边太阳慢慢跳出海面,草原上太阳从草丛冒出,山村里雄鸡一叫天就明,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唱醒了太阳等四幅美丽鲜活的画卷。

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日出,学生见过的可能不多。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把日出的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同时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设计理念:

以创新教学为理念,着力于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及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和激励,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探究中感悟小诗的意境和文字的优美,知道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他们喜欢诗歌,喜欢识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跳”“从”等13个文字,会写“水”“鸟”等6个文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认识到人类离不开太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课文图片四幅、字娃娃卡片、音乐磁带。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把自己“心中的太阳”带来了吗?谁想把自己画的太阳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同学们心中的太阳都很美丽,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好吗?

2、配乐展现图片,师描述道:清晨,在大海边,太阳慢慢地跳出了海面;草原上,太阳悄悄地从草里冒出来;山村里,公鸡“喔喔”一叫,太阳缓缓地爬上了山坡;森林里,鸟儿的叫声唤醒了太阳公公。哦,太阳照出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3、师: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呢?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

4、是呀,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作家梁上泉就写了一首儿歌,名叫《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儿歌。(板书题目:太阳)。

(开课伊始,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的衬托下,教师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从感官、心灵上感受到了儿歌语言文字的优美,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认识的字画上小问号,自己想办法解决,会认后就画颗小五星奖励自己。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篇14:一年级课文项链原文

一年级课文项链原文

《项链》课文很简单,对于小朋友来说难度是不大的。

《项链》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识记11个生字,规范、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的课件。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2.激趣导入:大海真美呀!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玩玩?

3.出示课题。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组词。

3.检查学习效果。

4.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抢认生字。

5.组织学生开火车认字。

6.自由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内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用铅笔做上记号。

2.教师板书:大海、沙滩、浪花、海螺、贝壳、小娃娃。

3.自由、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白、的.、又、和,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请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及笔顺。师范写。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识字,朗读课文

1.复习认字。

2.做游戏,识字。

3.比赛组词。

4.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课文,课文描写的大海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子?

2.再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3.朗读指导:课文的语句非常优美,读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语气来。

4.小组展示读。

5.边听边欣赏。

三、再读课文,加强训练

1.组织女生赛读第一段。

2.自由练习:大海、蓝蓝的,沙滩、黄黄的……

3.自由练读第二段。

4.谁来品评最后一段。

5.评读。

四、积累短语,拓展练习

1.出示课后,“说一说”,请学生先自己说,再全班交流。

2.拓展练习:填一填。

( )的大海 ( )的沙滩 小小的( ) 彩色的( )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

篇15:《端午粽》名师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   )?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

(4)同学们,你们 “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名师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6: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 还有...”

4.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 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 学生书空笔顺。

2. 注意事项。

3. 教师范写。

4. 学生练写。

八、课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色 香 味

花样多

十、教学反思:

1. 教学伊始,直接导入,直接简单,通过谈论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端午粽》这篇课文。

2. 第二段主要从“色、香、味”着三方面学习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并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效果较好。

3. 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略显仓促,还有待改善提高。

篇17: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 还有...”

4.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 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 学生书空笔顺。

2. 注意事项。

3. 教师范写。

4. 学生练写。

篇18: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篇19: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让文本与生活对对碰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切身体验,学会表达

教学中,在学习课文对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后,引导孩子通过尝端午粽,介绍端午粽,让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读中悟,悟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四、让课堂缭绕乡土馨香

在教学文本时,紧紧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再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最后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及方言童谣。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

教学目标:

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4.能正确读写“真、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演示孩子们包粽子,编蛋网的场景,引导说说看到了什么?出示五彩的蛋网并告诉孩子们这些将是本节课的奖品,看看“花”落谁家?)

一、激趣复习巩固词语

师(出示粽子):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粽子好吃吗?想不想吃?我们来场抢粽子比赛,看谁先抢到?

(师演示课件生抢读词语)

二、品读课文,走“近”生活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教师再次出示粽子:这样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味道怎么样呢?

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写粽子是怎么做的句子,用“~~”画出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2)学生带着任务轻声朗读课文。

(3)自荐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赛读,齐读)

(4)词语训练。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xxxx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xxxx糯米,中间有一颗xxx枣。

②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5)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

各自介绍课前准备的粽子的包法、馅儿、味道等。

2.图文结合学习第3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尝的是什么粽子?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粽子?你们平时还吃过什么粽子?

相机理解“美滋滋”并说出类似的词语并用“美滋滋”说一句话。

3.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长句,简介屈原。

三、课外拓展,引入有关端午节的本地儿歌和童谣

四、指导书写生字“真、分”,要求组词并用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五、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20:《话说长江》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