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15篇初中数学《中心对称图形》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
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发现、讨论、阅读的过程,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动手、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2、 同时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喜不喜欢? 师:(魔术表演) 前几天我找了一位魔术大师学了个小魔术,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下,我手中现在有几张扑克牌,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你任意抽出一张扑克牌,自己看一下,让其它同学看一下,然后把这张牌旋转180 后再插入,再把牌洗几下,展开扑克牌,我马上就能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牌。 好,再找一位同学试一下。我又马上就能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牌。 师:同学们感觉很神秘吧,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师: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其中的奥密,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心对称图形。 二、新授过程 1、师:我们首先来看生活中的几个图片。(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问题: (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 (2)你能将风车或正六边形绕其中的一个点旋转180度,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 (同桌合作旋转风车或正六边形.) 4、师:像刚才这类的图形我们给它个名称叫中心对称图形,那通过刚才的探究和演示,你能给中心对称图形下个定义吗?(课件出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我们把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三、议一议 1、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你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形) 3、老师也搜集了很多的中心对称图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图案。 四、探索性质 1、这些中心对称图形,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过的。如果具体到数学练习中,你还能迅速地判断出来吗?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找出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做练习) 2、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现在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性质呢?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前面观察过的风车,我们己经知道,它就是一幅中心对称图形,(课件上的一段话)现在就请你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看看OA与OB的长度,看看他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完成课件上习题) 3、现在谁能用文字来描述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说) 4、课件出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全班同学读一遍。 五、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了几种对称图形(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出示课件二十。2、5不是中心对称图形,那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那1、3、4、6呢?那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这张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指导) 六、做一做。 1、同桌合作,验证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中心。 2、通过上面的实验活动,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3除了平行四边形,你还能找到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它绕两条对条线的交点旋转多少度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能由此验证正方形的一些特殊性质吗 在26个英文大写正体字母中,哪些字母是中心对称图形? 5、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日、王、一、申、中、) 七、魔术揭密 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现在就回到我们课前的小魔术,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老师选得牌,牌面上的点数是很有特点的。然后我要说的是当你抽出一张牌交给我,我放回去的时候就把那张牌旋转了一百八十度。现在,有谁能揭出魔术的秘密。 解密: 老师在魔术表演前,把这些牌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 后,就可以马上在四张扑克牌中找出它。 4、这个小魔术的秘密我们已经揭开了,现在你也可以成为魔术师了,同桌合作,试着表演一下。 5、完成猜一猜。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谈谈有何收获?教学建议
知识归纳
1.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也称中心对称,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如下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判断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方法是: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钱的交点就是它们的对称中心;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线段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线段中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作已知点关于某点的对称点.因为概念是推导三个性质的主要依据、性质是今后解决有关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作已知点关于某个点的对称点又是作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概念角度来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联的概念.从学生角度来讲,在学习轴对称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上出现误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和生活结合较多,新课导入可考虑以下方法:
(1)从相似概念引入:中心对称概念与轴对称概念比较相似,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比较相似,可从轴对称类比引入,
(2)从汉字引入:有许多汉字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可从汉字引入,
(3)从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风轮,纽结,雪花,等等,可从生活实例引入,
(4)从商标引入:各公司、企业的商标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联想,联合证券,湘财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等,可从这些商标引入,
(5)从车标引入:各品牌汽车的车标中有许多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奥迪,韩国现代,本田,富康,欧宝,宝马,等等,可从车标引入,
(6)从几何图形引入:学习过的许多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等,可从几何图形引入,
(7)从艺术品引入:艺术品中有许多都是呈中心对称或是中心对称图形,如下图,可从艺术品引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对称的概念,能说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和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2.会根据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2的逆定理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会画与已知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此外,通过复习图形轴对称,并与中心对称比较,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渗透旋转变换的思想。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作准备)
画一画:如图4.7-1(1),已知点P和直线L,画出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如图4.7-1(2),已知线段MN和直线a,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的对称线段M′N′。
(通过画图形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上述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并归纳总结成下表:
轴对称
定义三要点
1
2
3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轴对折,即翻转180度
翻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
性质
1
2
3
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对称轴上
观察与思考:图4.7-2所示的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吗?如果是,画出对称轴,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教师把图4.7-2的两个图形制成投影片或教具,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两个图形都不是轴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才能使这两个图形重合呢?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教师可以直观地演示中心对称变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把其中一个图形统一特殊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教学设计
问题1:你能举出1~2个实例或实物,说明它们也具有上面所说的特性吗?
说明:学生自己举例有助于他们感性地认识中心对称的意义。然后,教师指出:具有这种特性的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并介绍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
问题2:你能给“中心对称”下一个定义吗?
说明与建议:学生下定义会有困难,教师应及时修正,并给出明确的定义,然后指出定义中的三个要点:(l)有一个对称中心――点;(2)图形绕中心旋转180度;(3)旋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把这三要点填入引导性材料中的空表内,在顶空格内写上“中心对称”字样,以利于写“轴对称”进行比较。
练一练:在图4.7-3中,已知△ABC和△EFG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
说明与建议:教师可演示△ABC绕点O旋转180度后与△EFG重合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点E和点A,点B和点F,点C和点G是对称点;线段AB和EF、线段AC和EG,线段BC和FG都是对称线段。教师还可向学生指出,图4.7-3中,点A、O、E在一条直线上,点C、O、G在一条直线上,点B、O、F在一条直线上,且AO=EO,BO=FO,CO=GO。
问题3:从上面的练习及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哪些性质?
说明与建议:引导学生总结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定理l---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问题4:定理2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试说出它的逆命题。
说明与建议:学生解答此题有困难,教师要及时引导。特别是叙述命题时,学生常常照搬“对称点”、“对称中心”这些词语,教师应指出:由于没有“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前提,所以不能使用“对称点”、“对称中心”这样的词语,而要改为“对应如”、“某一点”。最后,教师应完整地叙述这个逆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
问题5:怎样证明这个逆命题是正确的?
说明与建议:证明过程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由已知条件――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可以知道:若把其中一个图形绕着这点旋转180度,它必定于另一个图形重合,因此,根据定义可以判定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这个逆命题即为逆定理。根据这个逆定理,可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也可以画出已知图形关于一点的对称图形。
练一练:访画出图4.7-4中,线段PQ关于点O的对称线段P′Q′。
(画法如下:(1)连结PO,延长PO到P′,使OP′=OP,点P′就是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2)连结QO,延长QO到Q′,使Q′Q=OQ,点Q′就是点Q的对称点,则PQ′就是线段PQ关于O点的对称线段。教师应指出: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画“对称点”。比如,画一个三角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三角形,只要画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对称点,就可以画出所要求的三角形。)
例题解析
课本例题
说明:(l)教师应让学生读题分析,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印有图4.7-5的纸,让学生动手画图。(2)画好图后让学生总结:画多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只要画出多边形各顶点的对称点,即能画出所求的对称图形。
课堂练习
课本例后练习第1、2题。
(对第2题,应先画出图形,然后按照中心对称的定义或逆定理来说明理由。第2题的第(1)小题可用定义说明,第2题的第(2)小题可根据逆定理来说明。这里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看成两个图形:分别是两个点和两条线段。)
1.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不同?
中心对称――图形绕点旋转180度。
轴对称――图形沿轴翻折180度。
作业
1.课本习题4.4A组第1题(1)。
2.课本习题4.4A组第3、4题。
《中心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出示旋转对称图形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复习旋转对称图形的知识上导出新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新的概念的`掌握。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习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是本课重点,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魔术,准备四张扑克牌,三张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老师背过身,让学生任意转一张牌,老师都能猜出,让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想不想学会这个本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也会这个本领了。对于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急于知道,但仅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又无法解决,从而形成认知的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始学习。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明白了课前魔术表演的奥秘,也其乐融融地投入了游戏中,让他们体味到了数学的趣味和神奇。
本课在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特征的导出由学生自主探索而得,在演示给学生两个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对应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中心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连线测量发现了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课尾安排了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知道中心对称图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充满了对称美,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能设计这些图形,再次让学生体味数学的魅力——图形美,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并设计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建议
知识归纳
1.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也称中心对称,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如下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判断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方法是: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2.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钱的交点就是它们的对称中心;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线段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线段中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作已知点关于某点的对称点.因为概念是推导三个性质的主要依据、性质是今后解决有关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作已知点关于某个点的对称点又是作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概念角度来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联的概念.从学生角度来讲,在学习轴对称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上出现误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和生活结合较多,新课导入 可考虑以下方法:
(1)从相似概念引入:中心对称概念与轴对称概念比较相似,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比较相似,可从轴对称类比引入,
(2)从汉字引入:有许多汉字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可从汉字引入,
(3)从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风轮,纽结,雪花,等等,可从生活实例引入,
(4)从商标引入:各公司、企业的商标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联想,联合证券,湘财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等,可从这些商标引入,
(5)从车标引入:各品牌汽车的车标中有许多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奥迪,韩国现代,本田,富康,欧宝,宝马,等等,可从车标引入,
(6)从几何图形引入:学习过的许多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等,可从几何图形引入,
(7)从艺术品引入:艺术品中有许多都是呈中心对称或是中心对称图形,如下图,可从艺术品引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对称的概念,能说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和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2.会根据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2的逆定理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会画与已知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此外,通过复习图形轴对称,并与中心对称比较,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渗透旋转变换的思想。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作准备)
画一画:如图4.7-1(1),已知点P和直线L,画出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如图4.7-1(2),已知线段MN和直线a,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的对称线段M′N′。
(通过画图形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上述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并归纳总结成下表:
轴对称
定义三要点
1
2
3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轴对折,即翻转180度
翻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
性质
1
2
3
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对称轴上
观察与思考:图4.7-2所示的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吗?如果是,画出对称轴,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教师把图4.7-2的两个图形制成投影片或教具,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两个图形都不是轴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才能使这两个图形重合呢?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教师可以直观地演示中心对称变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把其中一个图形统一特殊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教学设计
问题1:你能举出1~2个实例或实物,说明它们也具有上面所说的特性吗?
说明:学生自己举例有助于他们感性地认识中心对称的意义。然后,教师指出:具有这种特性的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并介绍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
问题2:你能给“中心对称”下一个定义吗?
说明与建议:学生下定义会有困难,教师应及时修正,并给出明确的定义,然后指出定义中的三个要点:(l)有一个对称中心――点;(2)图形绕中心旋转180度;(3)旋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把这三要点填入引导性材料中的空表内,在顶空格内写上“中心对称”字样,以利于写“轴对称”进行比较。
练一练:在图4.7-3中,已知△ABC和△EFG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
说明与建议:教师可演示△ABC绕点O旋转180度后与△EFG重合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点E和点A,点B和点F,点C和点G是对称点;线段AB和EF、线段AC和EG,线段BC和FG都是对称线段。教师还可向学生指出,图4.7-3中,点A、O、E在一条直线上,点C、O、G在一条直线上,点B、O、F在一条直线上,且AO=EO,BO=FO,CO=GO。
问题3:从上面的练习及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哪些性质?
说明与建议:引导学生总结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定理l---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问题4:定理2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试说出它的逆命题。
说明与建议:学生解答此题有困难,教师要及时引导。特别是叙述命题时,学生常常照搬“对称点”、“对称中心”这些词语,教师应指出:由于没有“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前提,所以不能使用“对称点”、“对称中心”这样的词语,而要改为“对应如”、“某一点”。最后,教师应完整地叙述这个逆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
问题5:怎样证明这个逆命题是正确的?
说明与建议:证明过程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由已知条件――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可以知道:若把其中一个图形绕着这点旋转180度,它必定于另一个图形重合,因此,根据定义可以判定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这个逆命题即为逆定理。根据这个逆定理,可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也可以画出已知图形关于一点的对称图形。
练一练:访画出图4.7-4中,线段PQ关于点O的对称线段P′Q′。
(画法如下:(1)连结PO,延长PO到P′,使OP′=OP,点P′就是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2)连结QO,延长QO到Q′,使Q′Q=OQ,点Q′就是点Q的对称点,则PQ′就是线段PQ关于O点的对称线段。教师应指出: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画“对称点”。比如,画一个三角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三角形,只要画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对称点,就可以画出所要求的三角形。)
例题解析
课本例题
说明:(l)教师应让学生读题分析,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印有图4.7-5的纸,让学生动手画图。(2)画好图后让学生总结:画多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只要画出多边形各顶点的对称点,即能画出所求的对称图形。
课堂练习
课本例后练习第1、2题。
(对第2题,应先画出图形,然后按照中心对称的定义或逆定理来说明理由。第2题的第(1)小题可用定义说明,第2题的第(2)小题可根据逆定理来说明。这里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看成两个图形:分别是两个点和两条线段。)
1.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不同?
中心对称――图形绕点旋转180度。
轴对称――图形沿轴翻折180度。
作业
1.课本习题4.4A组第1题(1)。
2.课本习题4.4A组第3、4题。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次上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中心对称图形》,现在就这节课我谈两个“做法”、两个“问题”:
两个做法: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
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这个重点,围绕它我进行了全方位的筛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平时积累的结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学算术中的、物理内容的、扑克牌上的、游戏里的、打油诗里的等等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东西,最后都能很自然地为所统领,很自然地归属于“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数学是一门讲究理论、讲究层次和条理的学科,对于没有真正感悟到数学之美的初中生来说,是容易枯燥的;当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孩子们才会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对数学发生兴趣。因此,平时我特别注意收集跟数学有关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在教学中能简明、有趣地说明一些难懂或易错的数学知识。
(二)总结学生的新颖解法并充分利用它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新颖的解法,数学问题往往是多个角度来考虑,特别是在几何证明题中,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证明方法,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我注意例题的精选,精选出的例题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充分去挖掘学生思想中蕴含的这部分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上课时,对于每个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尽可能的多鼓励,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时候,刚在三班上完课,又到四班上在讲同样问题,就可以给学生说这个问题是刚刚在三班某个同学回答出来的,这样会暗示四班学生三班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四班同样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输的心里,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对三班的同学也会起激励作用,课下会有四班同学给三班学生说到这个事情的,因为好事情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这位同学听说在四班的课堂上老师用到了他回答问题的方法,他至少会高兴一天的,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保持比较高的热情,这样对学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啊。
当一个学生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加工拓展变成一种解题思路,每一次使用时,我就专门提出“这次我们应用某某同学的方法来解它”,对这个同学来说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有一段,我曾经把自己学生作业中一些新颖解法汇集在一起,办成了一个小报,转发全年级每一个学生手里,以此来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班学生的独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学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杰作,就会在作业中很努力地钻研而不是应付。
两个问题:
(一)公开课上我“戴着镣铐跳舞”
本节课上,在探讨图形分割时,一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把虚拟的一个小长方形割下补到另一个实图的对称位置,当时,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仅仅简单交代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可探讨之处,而且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
上公开课,对我来说,感觉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不敢象平时那样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任意发挥,生怕因“不小心”临时发挥,无法完成课堂程序。比如,这节课上,有一个“9棵树栽10行,每行3棵的栽法”,如果从这个题目引开来,同样有许多“中心对称图形”的变化,但是,进行这个内容就必然会影响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当时,我就忍着割舍掉去进行安排好的内容。虽然上课之前自己已经充分准备好自己的上课内容,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已经安排好,课堂上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回答会出现什么问题一般都能预料到的,可是在实际上课时,往往会有一些问题是出乎预料的;当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种新的解法时,老师则可能因时间的问题而暂时放下不管,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圆满地解决,就会激发提问题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很有思想的学生,现在的孩子聪明程度是相当高的,特别是这些学生是你教过一年、两年后,你的许多解题思想、习惯性解题思路已经被他所熟知时,他处在了“知己知彼”的位置,再加上学生多、思考方式也多,因此课堂上我从不敢轻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对某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这就造成了,公开课上既希望学生有问题,但又怕学生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知识是在课堂上逐步生成的,不是死的,这才是课堂的“血和肉”,不应该为了追求课时内容的完整,忽略课堂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终目的。
我曾经在一次听课时看到这样一堂课:一个语文老师在上一个公开课时,因为内容需要,老师描绘了一个诗人在某一优美意境中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当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朗诵一下自己的一首诗,后来竟然出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做诗,没有想到这个老师竟然答应了,这节课后来竟上成了赛诗课。你怎样评价这样的一节课呢?但是,学生们乐意,参与度也特别高,我感觉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是不小的,比老师中规中具地上一节课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公开课中的“假活跃”与“真沉闷”
有时,公开课上有的问题设计导向性太明了,干涉或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明显带有程式化,缺乏教学过程中应有的生气。课堂上有一段时间,学生好像成了配合我上课的配角,没有给足学生应有的思考空间,失去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很少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是教师一对多的问答,其实一问一答的机械形式,是一种无实质性交往的“假”对话,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后果是:看着热闹,实则沉闷。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拥有探求新异事物的天然需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条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上课时,往往讲的有点多而让学生思考、提问、交流的有点少,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经过交流都有了两个思想或碰撞后的多个思想;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上课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以信心,是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课后的一点反思,和大家共同交流。
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次上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中心对称图形》,现在就这节课我谈两个“做法”、两个“问题”:
两个做法: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
・ 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这个重点,围绕它我进行了全方位的筛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平时积累的结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学算术中的、物理内容的、扑克牌上的、游戏里的、打油诗里的等等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东西,最后都能很自然地为所统领,很自然地归属于“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数学是一门讲究理论、讲究层次和条理的学科,对于没有真正感悟到数学之美的初中生来说,是容易枯燥的;当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孩子们才会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对数学发生兴趣。因此,平时我特别注意收集跟数学有关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在教学中能简明、有趣地说明一些难懂或易错的数学知识。
(二)总结学生的新颖解法并充分利用它
・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新颖的解法,数学问题往往是多个角度来考虑,特别是在几何证明题中,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证明方法,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我注意例题的精选,精选出的例题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充分去挖掘学生思想中蕴含的这部分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上课时,对于每个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尽可能的多鼓励,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时候,刚在三班上完课,又到四班上在讲同样问题,就可以给学生说这个问题是刚刚在三班某个同学回答出来的,这样会暗示四班学生三班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四班同样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输的心里,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对三班的同学也会起激励作用,课下会有四班同学给三班学生说到这个事情的,因为好事情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这位同学听说在四班的课堂上老师用到了他回答问题的方法,他至少会高兴一天的,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保持比较高的热情,这样对学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啊。
当一个学生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加工拓展变成一种解题思路,每一次使用时,我就专门提出“这次我们应用某某同学的方法来解它”,对这个同学来说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 有一段,我曾经把自己学生作业中一些新颖解法汇集在一起,办成了一个小报,转发全年级每一个学生手里,以此来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班学生的独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学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杰作,就会在作业中很努力地钻研而不是应付。
一、选择题
1、如果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则这个多边形是( )
A.正十边形B.正九边形C.正八边形D.正七边形
2、如图圆形的花坛中,有菊花围成的等选三角形图案,则这个图案( )
A.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B.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C.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3、若一个多边形每一个内角都等于,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是( )
A.9B.8C.7D.6
4、不能进行组合密铺的正多边形是( )
A.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
B.正八边形与正方形
C.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D.正五边形与正七边形
5、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O=BO=CO=DO,则这个四边形( )
A.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B.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C.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D.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其内角和,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2、任意三角形都能密铺,每个拼接点有个角,这些角的特征是它们的和是.
3、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4、如图它是三个完全相同的正多边形在密铺时其拼接点处的图形,这个多边形
是边形.
5、如图所示的四组图形中,由左边变成右边的图形,分别进行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变换,其进行平移变换的是组,进行轴对称变换的是组进行中心对称变换的是组(只要求写出序号).
Z,X,X,K]
二、解答题
1、一块方角形钢板,如何用一条直线将其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作图中直接画出).
2、如图所示,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块长方形地面,则每块长方形瓷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你玩过“俄罗斯方块”游戏吗?这个游戏的.目标就是密铺,如图所示,它们可以密铺吗?如果能,请你画出图形来?
4、在凸n边形中,内角有如下规律:
(1)当n=3时,最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当n=4时,最多有4个直角或3个钝角,当n5时,最多有3个直角
(2)任何凸n边形的锐角不能多于3个
请你说明(1)(2)的规律为什幺能成立?
参考答案
一、1、A2、B 3、D 4、D 5、B
二、1、四
2、六,这六个角分别是这种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可以组成两个三角形的内角
3、六
4、正六
5、C,B,D
三1、
2、45cm,15cm
3、能密铺图略
4、(1)三角形如果有2个直角或钝角这两个角的和等于或大于18,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刚好是4个直角的和,而4个钝角和大于36,故最最多有3个钝角,当n,时若有4个外角也为直角,再加另一个外角,其外角和必定大于36,这与多边形外角和相矛盾(2)任何多边形的锐角若多于3个例如4个,那就有4个外角是钝角,其和与多边形外角和相矛盾.
中心对称图形剪纸教程
首先将纸张对折,至于纸张大小,可以自己斟酌,不能太大不能太小,合适才是王道。
然后在纸张上画出想要剪出来图形一半,注意该图形必须中心轴对称,而且要以对折纸张没开边一侧为轴来画。
画好线条之后,如果担心剪错,可以使用笔标示出一些需要剪掉区域,将其用阴影表示。
接下使用剪刀沿着线条剪开,如果是画在纸张中无法直接剪区域,可以先开一个小口子,再将剪刀伸进去剪。
剪完之后效果如下,展开之后效果也如下(由于我使用是废纸,所以另一边笔迹没有擦除,但不影响擦除一侧画线)。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我通过复习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图,使学生顺利的找到了要学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顺利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准确。
(2)通过欣赏图片,比如奥迪、现代等车标,精美的地毯、风车、电风扇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判断扑克牌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火花。
(4)通过4道小练习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
(1)拓展延伸没有进行,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很理想。
(2)创设情境方面做得还不足,应在这方面继续加强,更加重视创设情境的作用。
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利用2分钟时间完成“课前小测”。
生:(学生独立完成)。
师:时间到,***同学来说一说你的答案。
生:、、、、、、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出示课题),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的要求,利用5分钟完成自学。
生:(学生边阅读课本边用笔在重点处作记号)。
师:(全班巡视)。
师:时间到,刚才同学们再一次自学了课本上内容,现在我们看下面的问题,谁有解题思路、?(课件出示“问题”,并给学生1分钟思考)
生: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
师:很好,请看幻灯片,议一议、、、,
(课件出示“议一议”,并给学生1分钟思考)
师:哪位学生能解决?
生:旋转中心是“O” ;A、B旋转到了D、E;旋转角是∠AOD;AO和DO相等,BO和EO相等;∠AOD=∠BOE
师:好,谁有疑问的举手问。请继续看探究,同桌之间合作完成。进行探究,观察每组图形中
①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有什么关系?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合作完成)。
师: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你的答案(稍等,让学生举手)。***同学请回答
生: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师:很好,这就是旋转的性质,请在书中找到并作上记号。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例题。
(课件展示例1)请同学们试完成
生:(学生完成,)
师:(全班巡视,从中发现问题所在)
师:本题关键是确定△AD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旋转后的位置。,看老师示范。
(在黑板上示范)
师:会了吗?
生:会了。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
师:时间到,请某同学把练习展示。
(把学生的答案在投影上投出,与学生一起对照答案评讲)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图案可以看做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课件展示图形)
生1: 600
生2:1200
生3:2400
师:很好,也就是可只要是旋转600的倍数就可能,那么香港区徽可以看作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怎样的旋转而得到的?
生1:72 0
师:只能是720吗
生2:可以是720倍数。
师: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完成P58练习。
(学生完成后,老师评讲)
师: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生:、、、、、、
师:请利用10分钟完成练习册达标体验1-5。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利用2分钟时间完成“课前小测”。
生:(学生独立完成)。
师:时间到,***同学,拿你的试卷答案上来给老师投影给大家看看你的答案是否真确。他做对没有?
生:答案对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课件出示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下面几个图片。
生:(学生与老师一起看图片)。
师: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美丽的图片,这上面的图片与我们学习的旋转有联系吗?
生:、、、
师:答案是有的,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两个图画的形成。
(课件动画显示图形的形成)
师:请同学来讲讲这两个图片是经过什么过成形成的。
生:是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一个点转1800得到。
师:很好,那这样一个图形我们也给出了一个名称,(课件展示出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探索一下一个图形旋转后的性质。请每人准备一把三角尺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画下来,然后进行比较。
生:(学生各自完成)。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旋转前后两图形完全一样。
生2:旋转前后三角尺的位置变了,但是有一个点还是连着的。
师:是的.,很好,那是旋转中心
生3:三角尺的一条长直角边原来是竖着的,后来横着了。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探索我们可能发现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师:现在我们得用这以上的特征来试试画一画旋转后的图形请,画出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师:(利用课件演示如何画旋转后的图形)作图关健是作出对应点。
师:下面由同学们来试试画出△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后的对应的三角形。
生:(学生在下面动手)
师:。***同学来拿试卷来展示你的答案。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很好,接着看我们的来那两个巩固题。10分钟后(实物投影一个学生的练习卷)看这位同学的答案,对吗?(学生给予判断,老师用红笔在练习卷上批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生1:会作旋转后的图形。
生2:作图重点是找到对应点。
师:很好,今天的课至此,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优秀初中数学《中心对称》课件推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所以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扫清了学习障碍,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研究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应用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中心对称性质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体验猜想、类比等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准确理解概念及性质,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的基础上,从旋转变换引入中心对称的,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验了观察、测量、旋转画图等活动,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性质的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导学生观察、探索、抽象、分析中心对称的概念,揭示刻画中心对称的性质。
(三)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辅助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数学直觉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第一步:为了使学生关注到概念的实际背景,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2组图片的运动过程,并提出如下问题,力图在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
问题1: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很自然的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本节课题:中心对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步:教师再次展示一组图片,演示旋转的过程,进一步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接下来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两个三角形,提问:
问题2: (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把以下三点逐一击破:1、两个图形;2、(选定)一个点;3、两个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二)探索研究,归纳性质
第一步: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探索发现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63页探究: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然后利用画好的学具,分别连接对应点AA’、BB’、CC’。提问:
(1)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
(2)△ABC与△A’B’C’有什么关系?
(3)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第二步:为了更好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提出问题: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图表。老师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让小组选代表进行说明。对于没有归纳完整的,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完成较好的小组,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问题探索,解释应用
为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设计了如下例题:求作已知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学生大都能作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然后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线段的中心对称线段的作图,并写出作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规范作图步骤。待学生完成作图后,进一步提问:
1、一个点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得到的是一个平角,这表示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的?
3、怎样作出△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呢?
问题提出后,适当等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如何作△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这道题是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使学生能熟练画出两个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观念。
(四)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为确保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设计了3道反馈练习。
1、如图,已知等边△ABC和点O,画△A′B′C′,使△A′B′C′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2、画一个与已知四边形ABCD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1)以顶点A为对称中心;(2)以BC边的中点为对称中心。
3、如图,已知△ABC与△A′B′C′中心对称,求出它们的对称中心O。
本环节采用学生间互查的方式,增大反馈范围及信息量,以达到教师调控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思维的变式、发散、求异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在这个开放式的训练中落到了实处。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示范性的演示作图步骤,规范学生的作图和表述能力。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让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得失,经历回顾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以及反思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六)分层作业,巩固创新
1、基础性作业:教材第67页第1题,68页第6题。
2、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设计图案
3、拓展:如图,是一个6×6的棋盘,两人各持若干张1×2的卡片轮流在棋盘上盖卡片,每人每次用一张卡片盖住相邻的两个空格谁找不出相邻的两个空格放卡片就算谁输,你用什么办法战胜对手呢?
布置适当的、具有代表性的课外作业,注重双基的同时补充适当的立意新颖、渗透发散思想的思考题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力求体现新课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对称文化
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如果使青年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得爱好,并且培养其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对称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这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就有体现。它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广告设计、室内装潢、绘画艺术、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有对称的踪迹。文学中的对仗也是一种对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有自然意境之美,也有文字对仗工整之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中心对称的美是公认的,从古到今以中心对称设计的图形不胜枚举,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也是中心对称美的充分体现,六角形亮晶晶的雪花,不正是大自然对中心对称的美的概括吗?
对称图形是美的,对称观念是美的,对称理论更是美的。大自然的结构是用对称语言写成的。数学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密不可分。“对称”乃是纷繁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通过让学生阅读对称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中心对称优秀教案人教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讲授;主要内容包括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有关作图,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关于中心对称,首先通过具体例子及相应得动画演示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说明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关于中心对称图形,主要让学生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加以认识,并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可以由学生探究得出,由此得到利用坐标作与已知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的方法。教学时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图象,获取新知,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叙述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掌握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点并被对称中心平分;
能较熟练地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会求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的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进一步体会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和认识,进一步增强美感,提高审美观。
教学重点:
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本节后面的例题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此重点知识而设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自主探索”,突出过程性目标,实现 教的转变、学的转变、课堂气氛的转变 。下面以《中心对称》一课为例,进行反思。
一、关于概念的教学
中心对称概念的引出。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我设计先复习轴对称概念和性质。本课在揭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时,加强了和轴对称的辨析,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这一概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的转变:本节课我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中心对称图时,我只给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把对称中心定在不同的位置。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画图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的目的。
三、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让学生设计上面的各种类型图,学生自己去解答,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 导 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 对话 、讨论 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五、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本节我设计如下联系生活的题:利用中心对称测量河宽
六、不足之处
1、轴对称的概念强调不到位、不够细致,尤其是对称点的概念。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太短。
2、没讲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
3、联系生活的例子离学生经历太远,如举测小口瓶子的内径,能使学生亲自动手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