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300道)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精选8篇)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精选8篇)】,供你选择借鉴。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39;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略)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 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 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 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 试一试。

第(1)题: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 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 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数学三年级教案怎么写篇8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