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上1~2单元教案(小学数学五上第三单元思维导图简单)(小学数学补充答案五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8篇小学数学五上1~2单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数学五上1~2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1~2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1~2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1、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课题: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内容: (P6页的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3 5 1.5         0.4 0.11  0.35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 = 1.2×  =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 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

篇2:小学数学五上2~3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2~3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2~3单元教案 课题五: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 练习四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练习四的第5~7题。  课后反思:               课题六:练习课 教学内容:P25练习四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  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观察P25 ,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 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重点练习,1、独立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四、独立练习P25 9 学生独立解答 五、挑战题 P26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课后反思: 课题七: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课后反思:     课题八: 循环小数练习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练习五的第5、6题。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1.23 O  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  4、5 课后反思:               课题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练习五的第7~9题。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 7-9 课后反思:               课题十: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P33解决问题例12练习六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

篇3:(接)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第八课时 稍复杂的方程(二) 教学内容: P69例2  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形如ax±ab=c的方程,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正确地解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来帮助理解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每筐梨重23千克,每筐苹果重25千克,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独立解答。3、交流。23×8+25×8或(23+25)×8 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教学例2。 1、根据图和文字,说一说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3、列方程并解答。 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然后探讨解答。 (1)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能先算的要先算 (X+2.8)×2=10.4  先把(X+2.8)看作一个整体 2X+5.6=10.4 (X+2.8)×2÷2=10.4÷2 2X+5.6-5.6=10.4-5.6 X+2.8=5.2 2X=4.8 把2X看作一个整体  X+2.8-2.8=5.2-2.8 2X÷2=4.8÷2 X=2.4 答:…… X=2.4 答:…… 4、比较两种方法。从第一个方程到第二个方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即以后中学要学的“合并同类项”。从第二个方程到第一个方程,实际上也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即以后中学要学的“去括号”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30千克,每筐梨重23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独立解答,交流汇报。 (1)8筐苹果的重量+10筐梨的重量=总重量 (2)总重量-10筐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 (3)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10筐梨的重量 四、作业: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稍复杂的.方程(三) 教学内容: P70例2  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掌握设未知数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解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解答形如ax±bx=c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分析:本题有两种什么树?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2)独立解答。 二、新授。 教学例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今天的题目有2个未知数。为了解答方便,通常设一倍数为X。 2、列方程并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问:另一个求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5.1-1.5=3.6 (利用和的关系) 2.4X=1.5×2.4=3.6 (利用倍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5.1=2.4  答:…… 3、练习:将题目中的“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改为“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2.1亿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2.4X -X=2.1 (2.4-1)X=2.1 …… 4、比较两道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小结: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列方程时,通常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数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答方程,求出得数。 三、作业:P72练习十三中的第5--10题。 课后反思: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题,练习十四第1~3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习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  )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  )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 );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  9×x  a×4  y×5  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 12+x=13  (2)  2.5-0.5=2  (3) 5x>3 (4) 14.6-7x=0.6 (5) x=0  (6)  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75页第3题说一说x=75表示什么意思。 3.复习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 i.  x+4.8=7.2  ②x-6.5=3.2  ③x÷8=0.4  ④ 6x+18=48 ⑤ 3(x+2.1)=10.5 ⑥ 12x-9 x =8.7 (4)学生独立做P.75页第2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3题。     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练习十四第4~6题和思考题。)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一般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有多种,解答时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思路的方法进行解答。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方程。   (1)95×2+7x=253  (2) 10x-0.5×8=3.5   (3)4x+5x6=94 (4) 3x+21=90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 列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74页第2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方程是:x-3=93或x-93=3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 5x=140。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方程是:3.5x-x=3.65。 2.复习指导。 (1)出示P.75页第4题。 设宽x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1.8,也可以列成2x+x=1.8÷2。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数量关系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思路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练习十四第5题。被弄污的发票。 4.练习十四第6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4―6题。      量一量  找规律 活动内容:教科书第77--78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找出皮筋的长度和课本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思维方式。 活动过程: 1、四个人一组,准备以下物品:一根皮筋,一根小木棒,一个圆盘,一把尺子和8本教科书。 2、制作一个简易的秤。 3、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根据记录表的内容,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记录表。 记录表  第 小组 所称课本数 1 2 3 4

篇4:小学五上数学第1单元《小数乘法》测试题

小学五上数学第1单元《小数乘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

(1)4.03×0.07的积是( )位小数。

(2)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长8.85m,高4.97m,估算它的面积不会

超过(? )m2 。

(3)82×34的积是8.2×0.34的积的( )倍。

(4)把5.4545…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后约是( )。

(5)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积。

14.8×23=(? )?? 14.8×2.3=(? )?

1.48×2.3=(? )? 14.8×0.23=(? )

(6)在○里填上“”“”或“=”

7.3×0.99○7.3×1.01 1.6×0.13○1.6

7.3×6.4○64×0.73?? 1.6×2.3○2.3

2.7×1○2.7×(0.8+0.2)?? 5.4×0.99○5.4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是6.37,它的准确值可能是6.365。( )

(2)12.5×1.5+6.5=100( )

(3)有两个小数a和b都大于1,它们的积一定大于a也大于b。(??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与0.45×18结果相同的算式是(? )

A、0.45×1.8 B、4.5×1.8? C、0.18×4.5?

(2)2.4×0.56+7.6×0.24=(2.4+7.6)×0.56运用的是(?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3)9.9乘一个小数,积一定( )。

? A、小于9.9 B、大于9.9? C、无法判断

(4)和5.1×9.9得数最接近的算式是( )

A、5×10 B、5×9? C、6×9

四、按要求计算。

(1)口算。

? 1.2+4.5=? 0.28×10= 6.87―0.87= 2.5×8= 0.1―0.01=? 3×3.2= 0.2×0.2×0.2= 8.65×0=? 100×0.7=

(2)列竖式计算。

7.6×0.82= 3.5×8.8=? 3.25×0.31=?

0.93×2.02≈ 5.9×3.14≈

(结果精确到百分位)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

0.25×8.5×4 18×0.92―3.93? 1.23×9.4+0.77×9.4

8.2―9.6×0.5? 0.63×101?? 3.7×8.3+0.83×63

五、解决问题。

1、藏羚羊的奔跑速度大约可达到每分钟1.33km,非洲猎豹的速度大约是藏羚羊的.1.33倍。非洲猎豹的速度每分钟大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公园里的草坪是个长方形,宽是43.5m,长是宽的1.5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

3、学校买来20米布为舞蹈队做演出服,做一件上衣用布0.84米,要做20件这样的上衣,这些布够吗?如果够,还剩几米?还能再做一件吗?

4、某市居民用电按阶梯收费,收费标准如下表。

类别

用电量(千瓦时/户・月

电价标准(元/千瓦时)

一档

1―240

0.49

二档

241―400

0.53

三档

400以上

0.79

(1) 小明家上月用电量为25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

(2) 小丽家上月用电量为42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 ?

(3)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篇5:北师版数学四上1、2单元教案

北师版数学四上1、2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一、认识更大的数 2 一、认识更大的数 3 二、线与角 4 二、线与角 5 三、乘法 6 国庆节 7 三、乘法、整理与复习(一) 8 四、图形的变换 9 期中复习10 期中考试 11 五、除法 12 五、除法 13 五、除法 14 六、方向与位置 15 七、生活中的负数 16 整理与复习(二) 17 八、统计 18 总复习19 期末总复习20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

篇6: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2)人教版

第三课时: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2、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第四课时: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 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篇7:五上小学数学5~6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上小学数学5~6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上小学数学5~6单元教案设计 5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  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  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  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4、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2~83页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     1.4厘米 2.5厘米   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m       7m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课后记:       第三课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指导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

篇8: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1)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材内容: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课时安排:4课时 认识人民币…………………………………………………………………1课时 简单的计算(一)…………………………………………………………1课时   简单的计算(二)…………………………………………………………1课时 简单的计算练习课…………………………………………………………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2、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l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初步学会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2、教学例7。 (1)  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篇9:三年级数学下2单元教案1

三年级数学(下)2单元教案(1)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 2 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笔算方法,会使乘法验算除法。 3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况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有关0的除法。 教学时数:15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好解决。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教学反思:学生不但掌握了口算的方法,还能灵活运用,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 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完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会了怎样估算。作业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3)9 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  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0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6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0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  4)4 8 6)8 4  4 □  □  □□  □ □□  0 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 做一做 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 11  1 2)68  6)96  5)60  68 6  5   0  6 1 6 0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进行有关的计算。     第四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

篇10: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两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

【目标定向】: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自学生疑: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学习释疑: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11: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2)人教版

第三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2、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  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 算方法。 (3)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  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  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4)  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篇12: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理解数位的意义,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十位”、“个位”标签。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第三课时: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满100以内的数目表,复习100以内各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篇13: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二)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教科书第82页例2和练习十五4―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培养合理利用时间、善于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难点:使学生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钟面图略) 2、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下面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钟(出示例2钟面),上面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老师先拔出4:15)老师再往下拔四个格,那么,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读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 今天,老师继续和小朋友们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1)请小朋友自己认真的1分1分地拔出的时间。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检查同学们讨论的结果。 (2)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斩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用钟面模型动态演示,分针从4时15分开始,把分针一分一分地往下拔,让学生跟着读出所经过的时间,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 (3)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2、感受1分钟。 (1)电脑计时,1分钟结束后,提问:1分钟进行多少口算?1分钟读多少词语?1分钟读多少数?1分钟写多少字?每组两人汇报。 (2)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我们可要珍惜自己每分每秒的时间啊! 3、动手操作,拔一拔。 (1)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先看时针走过数是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走到几就是几分,特别注意不是整5分、整10分时要看准对应的小格,然后读准。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82页第2题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都能正确地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做8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教师评讲。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教师表扬又对又快的小朋友,鼓励其他小朋友。 3、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老师报时间。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5、小结引导学生自己小结: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这节课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小小商店里的买与卖进一步让学生训练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难点:正确计算找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有关的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提前把这次活动的大致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下,说明这次活动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让学生把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最好有用小数表示的价签),例如,到商店实地调查,询问家人,查书籍资料,等等。 二、模拟购物。 1、上课时,教师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分类方法,把带来的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如果有的物品类别不太明确,学生分类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 2、在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要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设置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柜台和回收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其他的.柜台。然后让学生把各种物品分别放在相应的货架上(货架可以用课桌代替),可以请几位学生读一读标签上的价格,如果学生所标的价格过于偏离实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在全体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怎样买一块橡皮?”指定一名学生用学具卡片上的人民币买一块橡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最方便;而售货员需要熟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否需要找零,找多少,等等。 4、全体学生开始活动。“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活动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数学问题,也有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碰到问题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是不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解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来,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力量。教师要利用“回收站”的题材,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5、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商品交易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两个同学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比较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些。还可以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是否等于剩下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废品回收员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收入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由于活动的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都比较强,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但不要过多地干预或打断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简单地定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篇14: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九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九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统计(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学会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认识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学会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简单的问题。 2、难点: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认识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统计学生最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学生(兴致高昂,异口同声)说:喜欢! 师:我这也有几部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哪吒传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西游记》。) 师:你最喜欢看哪一部? 生1:我最喜欢看蓝猫,因为蓝猫知道很多的知识。 生2:我最喜欢看哪吒,因为哪吒的本领很高,能消灭很多的坏人。 生3:我最喜欢看西游记,因为孙悟空的本领很大,打败了很多的妖怪,很好地保护了师父。 ……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各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有多少? 生1:可以让小朋友们分别站在喜欢的动画片的旁边。 生2:老师报动画片的名字,让我们举手。 生3:还可以让我们把喜欢的动画片的名称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圆片,请你们拿起你手中的小圆片,把它贴在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下面。 (生排起队伍有顺序地把小圆片一个一个地贴在卡通人物图的上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张统计图。) 师:从图中,你看懂什么? 生:我知道《蓝猫淘气3000问》有21人、《哪吒传奇》15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人和《西游记》8人。 生:我知道喜欢《西游记》比喜欢《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3人。 …… 师:刚才我们把大家的数据收集,再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板书揭题)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还可以用曾经学过的涂格子的方法用统计图来表示。 师:你觉得我校整下一年级的小朋友,会是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的人会最多? 生:应该是喜欢看《蓝猫淘气3000问》的小朋友最多吧,因为我们班也是喜欢看《蓝猫淘气3000问》的小朋友最多。 二、统计图书馆图书借出的次数。 师:小朋友平常除了喜欢看动画片之外,还喜欢看书吗? 生兴高采烈地说:喜欢。 师: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几本书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在一个星期之内被小朋友借走了很多次。 课件逐个出示三种书。 师:图书馆的张老师每个星期都会统计每本书分别被借走了几次。所以每当小朋友借走一次,她就会在记录纸上做一个记号,你觉得她可以怎么做记号? 生1:可以打勾。 生2:还可以画圈。 生3:打个三角形也可以吧。 生4:还有写数字。 …… 师:今天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当一回小小的图书管理员,帮张老师来做统计。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就开始借书,你们来统计。 师课件逐个出示三种书。生记。 师:你是怎么记的? 展示学生各式各样记录的方法。 师:小朋友的方法都非常好,想知道张老师平常是怎么记的吗? 师介绍“正字法”。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借书,你们用你现在喜欢的方法继续统计吧。 师课件加快速度出示三种书。 生边记边嘀咕:老师,我记不下了。 生:是啊,我也记不下了,太快啦。 师:那怎么办呢? 生:你慢一点我们就能记下来了。 师:慢一点的确是个好办法,可是有时候来借书的`小朋友特别多,他们特别想快点能借到自己喜欢的书去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想。 师提示:刚才你们记不下,是因为你们的速度太慢了,记慢了是因为麻烦在哪里? 生:我们要一边抬头看,一边低头记。 师:一个人同时要干两件事情,的确会慢很多。那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们能两个人合作吗? 师:好办法!就让我们同桌两个人同作,一个人报一个人记,重新开始统计吧。 学生重新统计。 师:我们把统计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内。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想提什么问题让别的小朋友来解决? 生问,生答。 生:我想给张老师提个意见,她可以多买几本《童话故事》,因为根据我们的统计,这本书被借的次数最多。 师:你可真是个会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我一定把你的建议转达给张老师。 三、生活中的统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统计? 生1:我们可以统计我们一年级一共有多少女生,多少男生。 生2:学校开学了要统计每个教室要用多少的桌子和椅子。 生3:酒店里可以统计客人最喜欢吃什么,就多做那些菜。 …… 师总结:小朋友们,只要我们平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四、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题目,小组合作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要求问问题时要有礼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 题目:1、最喜欢的水果2、最喜欢的交通工具3、最喜欢的颜色。             第三课时:统计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获得统计结果。 2、过程与方法: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难点: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获得统计结果。 教学准备: 第1、4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两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教学练习十七第1题。 (1)播放生日音乐。问:听了这音乐,你想些什么?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今天老师想很容易地记住同学们的生日,有办法吗? (3)按什么来分类? (4)现在老师想按月份来记住你们的生日。 出示挂图,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提问,一人记录)。是一月份生日的同学举起你的名字牌,并贴在图板上相应的表格上。依次类推。 (1)  现在统计图已完成,你看出什么问题? 一月份有(  )人,二月份有(  )人…… (6)根据这张图制一张统计表,你会填吗? (7)完成95页第4题。   2、教学97页第4题。   师:现在社会上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你能告诉老师都有哪些吗? (1)这么多交通工具,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2)每个人的喜欢不同,怎么办? (3)出示挂图。请三位同池上台,一人提问,一人数数,一人板演。   问:喜欢自行车的人举手。数:8人。画:用彩色粉笔涂画,并填表。依次类推。 (4)看着你们自己亲手制作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想提问题吗?   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三、全课总结。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6页第3题。    

篇15: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十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十单元教案(2)

第三课时:元、角、分、时、分的认识   复习内容: 元、角、分、时、分的认识。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人民单位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懂得1时=60分,并能正确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体会人民币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复习重、难点: 1、重点:通过复习,体会人民币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2、难点:使学生认识人民单位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懂得1时=60分,并能正确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钟面。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2、老师说人民币的数,学生拿;老师出示人民币,学生认,组内同学一人拿,其它同学认。   3、让学生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4、复习人民币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1元=( )角  10分=( )角  10角=( )元 1元=( )分  300分=( )元 100元=( )元 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课堂练习课本第99页第8题填写完整。 二、复习时、分的认识 1、出示钟面。 问: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时间是(),时针走一大格时间是()。 2、1时和1分是什么关系? 1时=60分 3、请同学翻到书P100页第9题,请大家看看会不会读钟面上的时间?把读出来的结果写到书上。 4、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看钟面上的时间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课本第100页第9题,第105页第15题。 针对第105页第15题,强调:时针虽然接近4时,但是还未到4时,只能是3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分,也可以说是4时差几分。   第四课时:位置与图形、统计   复习内容: 位置与图形、统计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会数方块图,并能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复习重、难点: 1、重点: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难点: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数方块图,并能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说“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说“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练习: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让同学自己讨论交流所处的位置,说说前、后、左、右是谁。 2、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1题方块图)。 (1)出示图1,让学生数数看得见的方块有几块。 (2)出示图2,让学生先数看得见的方块数,再说明还要数上藏在图后面有露出一块的方块位置。 (3)出示图3,先讨论怎样数? A:先数看得见的方块数,再数看不见的方块数。 B:一排一排有规律地数。 老师肯定他们的答案后,表示第二种方法更好。 课堂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1题补充完整。 3、出示课本第101页的图形。 师:小猪遇到小麻烦,请聪明的小朋友动脑筋,谁会帮它解决难题呢? 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相信两个数呈3、5、7、9递增。 二、复习统计图 出示第101页的课件图 1、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支持的格子数一一说出来。 2、出示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你怎么知道谁的人数最少? 师: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师:看着图形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一一解答,同时表扬他们养成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3、练习课本第101页第12题填写完整。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综合课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2页,第103页,第104页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退位减支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会比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退位减支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使学生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会比大小。 2、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各题的课件图 复习过程: 一、读写数,排顺序 1、写出63前面的5个数。 2、从小到大排顺序。 37  59  78  94  80  18 二、计算 1、口算 学生解答第104页第11题,要求每分钟做对6题。 2、笔算。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02页第3、4题,第103页第8、9题。 3、复习文字式题:课本第102页第5题。 (1)读题,明确文字式题所表示的含义。 (2)口述算式。 (3)让学生列式解答。 三、复习应用题 1、复习图画应用题。 课件出示图画应用题。 看图回答问题。(师变换条件和问号位置,生口述算式) 课堂练习:课本第104页第12、14题,第103页第10题补充完整。 2、复习文字应用题。 (1)出示课本第102页第6题。 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 生列式解答。 (2)出示课本第103页第7题。 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 师:还能提什么问题? (3)课堂练习。 课本第103页第7题补充完整。 四、全课小结。

篇16: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单元教案(2)

第三课时:简单的图形和数学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0页例6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   2、难点: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摆的这个图形,(课件出示例6的图),你们能接着老师的后面摆出来吗?好!大家试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第(1)题。    (1)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应依次出示对应的数字卡片。    (2)请大家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接着排什么数?    (3)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小结:每组中都有正方形和三角形。它们依次重复出现,而小棒的根数变化就是4和3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接着还应排数字4和数字3。 2、教学例6第(2)、(3)两题。 (1)出示例6(2)、(3)两题的图。 (2)引导思考:这两题图形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图形的个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3)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相应的图形的下方出示相应的一列数。 (4)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应排什么数?指名口答,并说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全班评议,教师小结。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摆一摆”、“填一填”。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摆一摆第3题的图形,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2)提问:接着怎么摆?为什么?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你能写出几组有规律的数吗?             第四课时: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页例7、例8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谁能到黑板上来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1)请几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2)说说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第(1)小题。 例7的第(1)小题是最简单的一排自然数,每一数比它的前一数大1。 2、教学例7第(2)、(3)、小题。 让学生充分活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个规律的。强调:找数字排列规律的方法是计算相邻两数的差,这两题的差都是2,根据这个规律,后面应填几?在讲授时,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和具体条件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评议,指名说出规律是什么? (3)观察比较:第(2)小题与其他两题以及今天所学的例题有什么不同?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思考题。(摆一摆,算一算) 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的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此题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教师不要再介绍每相邻两数的和是后一项项数的平方等复杂的规律。鼓励学生通过操作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根据图或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算,找出规律。通过这样的练习,你不仅会感到学数学有无穷的乐趣,而且还能长知识、长智慧。

篇17: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

2.  十几减几   第一课时: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准备: 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三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2、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听算   12-7 12-4 12-3 14-8 16-9   8+9 13-6 14-5 11-2 15-7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 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游戏提高练习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             第三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一套 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听算 14-8 12-5 13-6 13-8 14-9 12-4 16-9 14-8 11-8 15-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 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 (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1、计算 (P18:9) 1)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2、比较大小 (P18:10)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 出示电脑 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 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电脑出示P18:13 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请与你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8=13 7+6=13 13-5=8 13-7=6 13-8=5 13-6=7

篇18: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1)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 读数,写数…………………………………………………………………1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2、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