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17篇长句变短句教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长句变短句教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广东中山二中蒋晓辉
一、明确长句短句的概念
长句:句子成分复杂,枝叶多的句子。短句:成分简单,枝叶少的句子。
下面的句子就是长句:1、这位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许多年的老教师的教育经验非常丰富。
下面的句子就是短句:2、我读书。
练习:将1压缩为短句:经验丰富。
将2扩展为长句:今年十七岁、成绩中等的我正非常认真地读着一本刘心武写的谈《红楼梦》的书。
注意:这种压缩和扩展对原句意思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现在,我们如果要求不改变句子原意,用几个短句来替换一个长句,或者用一个长句来替换几个短句,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长句变短句
将1压缩后原句意思有所减损,我们把它补回来:
老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老教师的教育经验非常丰富。
再将扩展了的2改写为短句:
我今年十七岁,我的学习成绩中等,我正在读着一本谈《红楼梦》的书,这书是刘心武写的。
二、例谈长句改短句的方法
例题1: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改成短句: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光荣的党,是正确的党。
例题2: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中产生出来并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变为短句。
①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
② 是从客观实际中产生的并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真理,
③ 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以上都是将定语独立出来的一种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方法:
①遇到多个定语的句子,首先压缩句子得到主干。再分别将定语同谓语和中心词组合,使之构成短句。
例题3:把下面的长句改为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全国卷)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里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顾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②遇到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做定语的句子,先把定语独立出来,再用代词代替定语写出原句。
例题4:将下面长句改为短句
当我来到碧波蓝天,海鸥展翅飞翔的东海哨卡时;当我来到山峦起伏,布满弹痕的西线猫耳洞时;当我来到椰林蔽日,泉水丁冬响的南海诸岛时;当我来到林海雪原,银装素裹的北国时,我想起了为国站岗的战士。
答案:当我来到碧波蓝天,海鸥展翅飞翔的东海哨卡时,我想起了为国站岗的战士;当我来到山峦起伏,布满弹痕的西线猫耳洞时,我想起了为国站岗的战士;当我来到椰林蔽日,泉水丁冬响的南海诸岛时,我想起了为国站岗的战士;当我来到林海雪原,银装素裹的北国时,我想起了为国站岗的战士。
③遇到有多重状语的句子,将不同状语分别和句子主干组成句子。
例题:把下边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原句:人类的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答案:人类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这些暴力行为统统应当被当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这些暴力行为最好尽快被人遗忘。
三、长句改短句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明原则,改变原意,
原则:一、要审清题意;二、要保留全部信息;三、不改变原意;四、可调整语序,可增删某些词语,五、注意不能有语病,
例如20高考的第25小题是: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不少考生误把这种变长句为短句的题当作了考查“语言简明”的题,于是错误地把它压缩成短短的一句话: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如果这些考生弄清这道题的考查点不是“语言简明”,而是“变换句式”,我想他们是会表现出自己在“变换句式”方面的真实水平的。
(二)、分不清长句短句。
1、上次月考题(扩写):为了父母的期盼,朋友的嘱托和自己心底的那份信念,他迈开步子朝前走。
为了父母的期盼,为了朋友的嘱托,为了自己心底的那份信念,他迈开步子朝前走。
扩写后的句子是否短句?明确:不是。改写后仍然是一个长句。
2、改写下面这个长句,使之成为两个或几个短句,以加强表意的明晰性。(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湖北卷)
这次血腥事件,使越南战争变成了美国的一场使数十万美国士兵横渡太平洋前来参战并使其中数万人丧失性命的战争。
答案1:这次血腥事件,使越南战争变成了美国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数十万美国士兵横渡太平洋前来参战,并使其中数万士兵丧失性命。
答案2:这次血腥事件,使越南战争变成了美国的一场战争,一场使数十万美国士兵横渡太平洋前来参战,并使其中数万人丧失性命的战争。
答案3:这次血腥事件,使越南战争变成了美国的一场战争,一场使数十万美国士兵横渡太平洋前来参战的战争,一场使其中数万人丧失性命的战争。
答案1是最佳答案;答案2和答案3还是一个长句,不合要求。
3、将下面长句改写成短句
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答案: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此次论坛将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
改写后的句子是否短句?明确:不是。因为“将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都是“进行互动交流”的状语,不能看作是短句。
正确答案: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此次论坛将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主题是 “诚信科技名牌”。他们将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
作者邮箱:
语文教学案
课题 1、秋天的图画 授课人 崔兴华 案序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巩固识字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仪器与媒体 挂图、卡片、自制奖品、生字课件。
教学思路 说与看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梨树 挂 灯笼
苹果 露 脸颊
稻海 翻 波浪
高粱 举 火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说话导入
二、看图说话
三、初读感知,识字
四、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五、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看图说说谁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他是怎么告诉的?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看下面的生字苹果,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同位听,帮助纠正错误。
3、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4、出示生字,认读。
5、齐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位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给大家听。师生欣赏、评议,指导朗读。
重点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1) 朗读训练。
(2) 语言文字训练。
4、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图片、短文、诗歌;可以画秋天的果园;可以用树叶制作书签、贺卡。
[语文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之文多矣。而谁的文章又象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这样一个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但事实上意又不完全在过秦上,而是借古讽今,正如他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宝历大造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它深厚的思想涵量与动人的艺术魅力让其在众多过秦之文中为千古传诵。
一 目标导航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 作者介绍、背景介绍、重点文言知识见《阳光课堂》
三资料链接:
1、《阿房宫赋》中为什么把宫女的头发比作“绿云”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诗词上,还出现了“绿鬓”,“绿娥”之类的字眼,前者如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白居易《闺妇》诗:“红绡带缓绿鬓低”。后者如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遥羡落帆逢旧友,绿娥青鬓醉横塘”。绿鬓是指乌黑的鬓发,绿娥是指妇女的眉毛,以黛染画,眉呈微绿痕抹。黛是青黑色的颜料,涂之于黄白色的皮肤上,确微微有墨绿意。
由青黑色的颜料与黄白色的皮肤相配呈微绿,我想到了色彩的调配规律。“五色”除了黑白外,还有“青、黄、赤”三种基本色,用三色中的任两色相调和,既可生成“七色”中的另三色:橙、绿、紫。示意如下:
赤→(橙)←黄→(绿)←青→(紫)←赤
由此可见,绿色是由青色和黄色调配而成,即青黄色。若“绿”到极致,就和青色无甚差别了。
然而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都知道“青丝”是指“黑发”,那么,“青”就是“黑”了,形容头发确是(《辞源》义项③)。但“青”不仅指“黑”,否则,五色“青黄赤白黑”岂不有重复?由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知,青一指青色之物(《辞源》义项②),一指似蓝而深于蓝的颜色,即五色之一的青色(《辞源》义项①)。而“青”又常指“微绿”,如“草木初生为青色,引申为出生,少年,青春”(《辞源》义项⑤)。所以,“青”春必是一种“绿”春。
青与绿的关系还见于“青丝”《辞源》义项中,“青丝”除喻“黑发”外,还可指“柳絮”,有庾信诗“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李白诗“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为例。就连“绿云”除了在《阿房宫赋》中比喻女人头发乌黑浓密外,也有喻“枝叶茂盛”之意。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斜。”反过来,“绿”也有“青丝”的“青”之意,即“乌黑”的意思。如李贺《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绿几千年”。(《古代汉语词典》义项②)
由此可见,绿色与青色有着科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杜牧把“黑发”也就是“青丝”喻成“绿云”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理所当然。
2、撩开阿房宫神秘面纱--从杜牧的《阿房宫赋》说起
瑰丽阿房宫在哪里?拷问阿房宫的存在
谁人不知“阿房宫”?那个大呵!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了个弥天大谎,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宫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
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都被忽略--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
究竟有没有阿房宫?
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
铁证只能是当时代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分析道,秦宫本应有档案,只是正处秦末八年战乱中心,荡然无存了,“秦始皇造的长城秦陵还看得见,但阿房宫的证明,也就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那句‘先作前殿阿房'了。”
问题是,一百年后司马迁的话,一定足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回答记者说:“的确可以有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不过百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的事,应该不会出入太大。司马迁连商王世系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要肯定。”
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众口一词--即便阿房宫存在,也远不是杜牧说的那样大,至多只有1%。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电话那头斩钉截铁:“阿房宫压根没建成!”
阿房宫建没建成?
简直荒唐。千年盛传不衰的阿房宫,居然压根没建成?
几乎所有采访的专家都告诉记者,杜牧那是文学杜撰,凭空想象,“阿房就是一工地!”
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有秦咸阳宫遗址那样的,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的理由是:《史记》本就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都是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北大蒋非非副教授笑着解释,杜牧之所以捏造,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秦王朝如此,刚刚覆灭的隋炀帝不也因此吗?杜牧是妙笔生花,可骗苦了后代百姓!”
阿房宫到底有多大?
那么,阿房到底多大?杜牧那句“覆压三百余里”,是阿房宫之所以出名、几成历史地标的最主要理由。
“杜牧偷换概念,真要说300里,也只能是从咸阳到临潼‘关中计三百余'的全部秦宫,拿阿房来做个代表。更可能,300里是个夸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与众多专家看法一致,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专家算了算,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
问题又来了。这和最新探明的阿房宫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对不上。
张传玺副会长的解释是,阿房宫很可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54万”是托盘式的台基,而“11万”是主殿。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告诉记者,“‘54万'的确不如故宫面积大,但作为整体的建筑地基是全球第一了,秦皇暴政,可见一斑。”
四读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这首诗最后一句内容相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答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非攻》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识记掌握 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3、归纳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4、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课前感知】
1.作者简介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难读字注音
园圃( ) 攘( )人犬豕( )鸡豚( )者 栏厩( )
衣裘( )
【课上讲练】
一、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研讨归纳断句的文法技巧。
1、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断句心得:
2、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断句心得:
3、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断句心得:
二、 给《非攻》一文断句
断句心得:
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北京卷)
(赵困于秦)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I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课后巩固】
一、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少数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教学系统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 出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原因 问题的提出 1,学生学习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学案教学的作用 1,为了帮助学生自学 2,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3,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5,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 7,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前天,我们学校月考,考题中有一道传统的“下定义”题。
原题是这样的:
将下列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图表教学法”下定义,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 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图表教学法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
(3) 它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联想和记忆,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思维能力。
(4) 这些信号一般是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直观性较强的事物组成的。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
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的一种通过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直观性较强的事物组成的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联想和记忆,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各位同仁,你们在阅读和生活中读到过上面“参考答案”所给的这样的句子吗?
语言是为了表达交流,表达交流要有对象意识,阅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憋气,有一点吧!读后获得了哪些信息?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吧!是不是得重新看一遍,重新梳理一下呢!如果阅读效果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句子显然不能有利于交流!也就不是一个好的表达!
进一步推理,短句变长句题型是不是在故弄玄虚?是不是在“反语文”?
也许有人说,像“参考答案”这样的句子用于科学论文,这样组织语言,有利于体现科学知识的准确严谨性。然而,科学知识的准确依靠科学知识本身而准确,严谨性依靠表达逻辑而严谨,就像上面试题中那一组分开叙述的稍短的句子,你能说它们组合表达就没有准确严谨性吗?仔细想想,你得诚实的承认那一组短句并没有消减意义表达的准确严谨性。而且,短句组式表达,更使得信息要点显豁,更利于知识传播。既然一组短句并没有消减表达的严谨性,那为什么还要采用令人阅读不舒服的“下定义”式长句呢?也许长句作者想刻意给人留下高深感吧!
真正的科学大家,往往语言表达更流畅、更简明。越是科学大家,越不会写令人生厌的佶屈聱牙的长句来故显高深!
笔者查阅了一下近年高考题,只有全国卷出过上面那种短句变长句下定义题,最近几年再没出过。这种形势也许正能说明这种题型不受欢迎。出题人也许还想考考学生对于“单句”这一语法知识的掌握,但“淡化语法”早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出题人还这样考差不多是逆流而动吧?
我真不希望再见到短句变长句下定义式题型了!
贾源
[质疑短句变长句(下定义)题型 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自学部分
自学要求和内容:
1自己查阅,了解作者光未然和《黄河大合唱》的有关知识,识记主要信息(5分钟)
2朗诵诗歌,注意节奏,感情和气势并查出生字词。(20分钟)
自学检测(15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 峰( )流 xiè( )狂 lán ( )pín 障( )发 yuán( ) wǎn 转( )
哺育( )澎湃( )浊流( )劈成( )气魄( )臂膀( )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篮:
⑵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发源:
(3)(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
4《黄河颂》选自组诗( )。该组诗由( )作词,( )谱曲。
二、课堂延伸
拓展延伸(10分钟)
1诗歌分为 和 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文中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其中最主要的字是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4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能力提升(20分钟)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三、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 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 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 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3、 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六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 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教(学)后反思:
狼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学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学法引导:
1.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3.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4.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
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___ 大窘___ 苫蔽成丘___ 弛担___
目似瞑___ 意暇甚___ 尻尾___ 假寐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2.盖以诱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亦毙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方欲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止:止有剩骨_____ 一狼得骨止_____
前:狼不敢前_____ 其一犬坐于前_____
意:意暇甚_____ 意将隧入_____
敌:恐前后受其敌_____ 善以诱敌_____
四.说说下列“其”字各指代什么?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一狼洞其中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断其股 7.其一犬坐于前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体验探究】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屠夫遇狼”概括第一段内容,后三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
2.哪些词语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
3.前狼假寐的姿势、神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哪一句表现了狼贪婪的本性?
5.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6.哪一句能概括文章的主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字词。
2体会作者的情怀。
文白参读;加深记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巩固:
一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二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四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斯是陋室,
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然穷其所生之地
五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找出并翻译。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领悟通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式,学习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准备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四川万县人,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得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金。
诗集《夜歌》散文集《画梦录》和《星火集》,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
(二)请你将自己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1、liu lan zi xun meng long jianpu shenyue sisuo
2、注音:
(1)花生米不多,可以数( )得清颗数( )。(shu shu)
(2)今晚花生米的分( )量不多,可还要分( )给两个人吃。(fen fen)
3、区别近义词:
(1)总理办公室的( )极其( )。(简单 设备 陈设 简朴)
(2)张老师的生活十分( ),他的生活用具十分( )。(简单 简陋)
(3)他拿了几张( )给我,叫我写篇报道,写好后把( )交给他。(稿子 稿纸)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一夜的工作》一课讲述了什么内容?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
3、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4、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抓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
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围绕课文题目提出的问题。
学习过程:
1、默读课文第2 至6段用“----”画出说明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用“ ”画出表现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
3、从上面的句子中选读一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4、有感情地朗读7、8段,领悟真情。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
(2)作者想对全世界说什么?
5、读课文中描述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你有什么想法,在插图旁边写一句话。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水浒》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水浒》学案
备课人:小果
目的: 1、了解《水浒传》的基本内容。
2、了解《水浒传》的独特结构方式。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结构和人物。
一、《水浒传》概貌
定性:《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1、《水浒》的成书及作者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几乎是和《三国》同时产生的。它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A、人民大众的口头传说阶段。《水浒》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到南宋已成为街谈巷议的民间故事。南宋画家李嵩画了《三十六人画赞》,元初画家龚开并为之写序,歌颂水浒英雄。
B、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从南宋到元代,水浒的故事已在说书人中传开,水浒的故事已具备雏形。但这些故事都是单个的传记,没有连缀成篇。《大宋宣和遗事》已汇集了各种讲史话本,水浒的故事已搬上舞台。元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争报恩三虎下山》等。
C、作家加工成书阶段。关于水浒的作者,历来都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是施耐庵创作,罗贯中编辑而成。一说是施耐庵一人创作。还有一说认为是罗贯中一人创作。这三种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较可信。施耐庵比罗贯中岁数大,他是水浒的重要作者是不可怀疑的。
2、《水浒传》的版本
A、一百回本。没有宋江征田虎、王庆的故事。一般都是以此为底本的。
B、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
C、七十回本。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成为《第五才子书》。
3、《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是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宏伟史诗。
①作者以批判的笔锋描绘了一系列“官逼民反”、“乱自上起”的社会事件,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如开篇写高俅发迹,目的在于表现“乱自上起”;而林冲的遭遇集中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思想。
②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众多英雄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展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官逼民反” -→零碎的个人复仇-→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强大的义军队伍-→招安-→为统治者效劳-→化整为零-→义军失败。
如图所示:
个人复仇-→小规模-→强大义军-→招安-→化整为零-→义军失败
零碎的个人复仇如:林冲雪夜杀陆虞侯、武松斗杀西门庆、花荣大闹清风寨、石秀智杀裴如海,李逵怒杀假李逵等。
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如:少华山群雄聚义、七星智取生辰纲、梁山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等。
强大的义军队伍攻城夺府。
小说的层次:
序幕:第一回,写108个魔头出世,给作品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开端:第二回,写高俅“乱自上起”,引出王进和九纹龙的故事。
发展:1、第三回到四十六回,写“官逼民反”。梁山英雄各个不同的经历和道路以及义军小规模的联合。
2、第四十七回到七十回,写梁山义军由小联合到大规模进攻: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打曾头市,智取大名府,弃粮擒壮士。至此,梁山108位英雄完全会齐。
高潮:七十一回到八十回:写梁山义军震慑朝廷,英雄排座次,两败童贯,三败高俅。
继续发展和结局:第八十一回到完。写梁山义军受招安。最后征田虎,讨王庆,打方腊。封官受爵,最后各个瓦解。
③热情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作品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性格各异,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典范。如鲁智深、武松、李逵、林冲、杨志、石秀、张顺、阮氏三雄等。
4、《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②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矛盾斗争的冲突中,紧扣人物身份、经历、选择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如写林冲、吴淞都是如此。
③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类人物性格特点也各有不同;同一阶层的人物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A、同类人性格各有不同。如王进、林冲、鲁达,都是军官出身,都受高俅的迫害,但各有不同。王进善良正直,安分守己,不趋炎附势,但缺乏反抗精神。林冲豪侠仗义,有反抗性,但开始忍辱含屈,最后被逼上反抗道路。鲁达社会地位低下,他主动发起反抗。
B、气质相同的人,同中有异。如李逵、鲁达都卤莽豪爽。但鲁达粗中有细;李逵则是赤膊上阵,不讲斗争策略,勇往无前。
C、同做一件事,也有不同。如武松和李逵都打老虎,方法各有不同。
④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使情节和人物水乳交融。提到水浒中的某个人物,就能使人联想到某人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和事件。如说到武松,就会让人想到“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情节,情节又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⑤创造了独特的“点线结合,纵横交叉”的结构形式。
小说中前四十回人物情节的发展都是单线发展的,每个人物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互相勾连,环环相扣。如王进的出走,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朱武、陈达、杨春、李忠、鲁达,又由鲁智深引出林冲,林冲的故事未完又引出杨志等。这就是“点线结合,纵横交叉”。众多的人物都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官逼民反”。水浒传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单个英雄连起来,到四十七回以后才逐渐归结在一起。但还有少数英雄没有集中,直到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时,108将才集中归位。七十一回以后便是集体大规模的行动。所以在七十一回以前,作者总要用“看官牢记话头”这样的话来提醒读者。这种结构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可以说,一部《水浒》,就是一部梁山英雄的性格发展史。
⑥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境。
二、《水浒传》的人物
阅读《水浒传》,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粗犷之美。原因就在于作者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部《水浒》就是一部人物性格发展史,人物形象达到高度典型化,达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要求。尽管108将不是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有三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宋江、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
1、林冲
林冲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全书的主旨,即“官逼民反”的思想。林冲的故事也是他的`性格发展史。从第七回到十一回。在四个回目中,作者对林冲作了较详细的描写,写出了他的性格发展的历史。可分四个阶段。
①安分守己的林冲。
林冲在小说第七回后半部才出场,是由鲁智深演武引出来的。他原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待遇丰厚,有漂亮的妻子,美满的家庭。他当然只求安分守己,安于现状。但他出身武林,豪爽大度,正直狭义,疾恶如仇,这是他的性格基调,这种基调表明,他的安分守己中隐藏着反抗的因素。
②隐忍负屈的林冲。
在封建时代人欲横流的社会里,要想安分守己是很难办到的。首先是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他怒冲冲地赶去要动拳头时,一看是自己上司的公子,只得放下拳头,隐忍负屈,空有一身本事,敢怒不敢言。高俅父子不罢休,设计陷害林冲,误入白虎堂,加以谋刺的罪名,刺配沧州;又派董超、薛霸在野猪林谋害他,被鲁智深救下。鲁智深要杀公差,林冲一忍再忍,为他们放行,还没有产生反抗的念头,希望刑满后回家过宁静的生活。
③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林冲。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仍是安分守己。然而,高俅父子仍不放过他。林冲从小二口中得到信,买了尖刀去寻仇人,但没有找到,刚刚产生的怒火也就平息了。接着派他守大军草料场,他还想找泥瓦匠修房子,随遇而安。他的反抗因素仍没有产生质的飞跃,仇恨的怒火没有达到着火点。
④复仇反叛的林冲。
林冲一忍再忍,性格没发生质变。当他守大军草料场时,陆虞侯想烧死他。是大雪救了他的命。当他在庙里听到奸贼的密谋后,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林冲,仇恨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杀了仇人,雪夜奔上梁山,走上了复仇反叛的道路。可以说,“风雪山神庙”是他性格由隐忍含屈到复仇反叛的转折点。
作者细腻于“忍”,泼墨于“逼”,细致形象地描绘了林冲性格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2、宋江
宋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也是核心人物。他是梁山义军的领袖。对这个人物,历代评论家有争议。明李卓吾曰:宋江“身居水浒,心在朝廷”。金圣叹认为,宋江“倡聚群仇,祸连朝廷”。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具有仗义任侠,干练才略的一面。他号称“及时雨”,政治上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接济穷困之人。他具有爱护人才,招贤纳士的统帅风度;待人谦恭,为救晁盖通风报信,得罪朝廷,受到株连。他是刀笔吏出身,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带兵攻州夺县,带领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两拜童贯,三拜高俅。梁山因为有了他,四方豪杰才闻风而来,梁山事业才兴旺发达。
另一方面,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忠诚孝子。如他听说晁盖要去梁山落草,他反对说:“那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饶不得。”在江州浔阳楼题反诗后,他并不上梁山,而是委曲求全。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被梁山好汉救上山后,他想招安的投降路线,首先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一字之改,表现了他的思想实质,由于他的投降路线,最后使梁山事业毁于一旦。
宋江的形象,表现了作家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由于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很忠实,因而他是赞成招安的,所以才赞同宋江的招安路线。
3、鲁智深
鲁智深出身下层军官,无家眷,无牵挂,从他身上体现出下层人物大无畏的最彻底的反抗精神。他一开始并不是穷困潦倒,但他对社会愤恨,发起主动的反抗进攻,表现出他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大闹五台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襟怀坦白,豪爽仗义。在对待招安的问题上,态度鲜明,强烈反对,表现出彻底的革命性。他的性格特点是:“禅仗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行动信条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三、《水浒传》中的诗词
《水浒传》中有很多诗词,特别是描写人物的诗词居多。下面举几例,看看所写何人。
1、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宇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3、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4、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憾天摇地如旋风。
5、芦花荡中一扁舟,俊杰饿从此地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臾斩臣头。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强大 兴(攻)
(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
(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
贾谊生活在西汉时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作者叙述秦王朝兴亡史,论述秦之过错,在于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过秦”,实为“过汉。
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
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答(tāi)
C.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D.万乘(shèng) (guā)利 钩戟(jǐ)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对下列加横线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② 蒙故业,因遗策
③ 乐毅之徒通其意
④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面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朴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6.根据提示,默写下面横线上的句子:
① 课文中写秦始皇采取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② ②课文中写陈涉起义过程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蒙恬之诛也,以筑万里长城,不能无绝地脉,引为己罪。太史公谓其轻百姓之力,遇诛固宜,不当罪地脉,其见深矣。殊不知世为三将,道家所忌。自觉骜为将,伐韩、赵、魏,取十余城。蒙武破楚,灭之,恬、毅兄弟又更将兵,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不知其几矣。岂俟修筑长城始结怨百姓哉!不知咎此,而曰:自吾先人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岂不知积功正所以积怨哉!至若陈丞相平之知其不世,则其识远矣。
7.对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咎此(追究)
B.恬、毅兄弟又更将兵(轮流)
C.遇诛固宜(应该)
D.孤人之子(使成为孤儿)
8.“积功信于秦三世”的正确读法是:( )
A.积/功信/于秦三世
B.积功信/于秦三世
C.积功/信于/秦三世
D.积功/信于秦/三世
9.文中“蒙武”、“蒙骜”、“蒙恬”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曹军)
[宋亚敏]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的“华彩段”。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搜集“大眼睛”孩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
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 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
三、初读感知,渗透识字。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教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蜿蜒、跋涉。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识记的方法,并理解词义。)
2、(检查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段落读一读,评议读书情况。)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专心、忧郁、渴望读书)
2、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
4、(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的好学啊!
(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
(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很丰富,也很合理。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学生练读,指名读。)
5、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2)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学生畅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感受再读一读这双“大眼睛”吧!(学生练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读出感动,读出渴望。)
(3)指名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引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6、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五、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3、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图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4、(出示“大眼睛”的近照)她是谁?还认识她吗?啊――依旧是那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是啊!已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同学们一定很关心“大眼睛”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吧?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苏明娟的近况呢?
5、(学生简介、交流资料。)
六、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起来。苏明娟成长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眼里仍然充满着读书的渴望。此时此刻,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孩子,面对着这样的“大眼睛”,你想说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呢?
2、(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多么令人爱怜!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互通书信、捐款捐物……)
2、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3、观察周围熟悉的一个人,以“眼睛”为题写一篇日记。
总评:本课设计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大眼睛”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纵观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处理教材干练,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串联组合得比较巧妙,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整体结构,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2、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次要部分的默读等……以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通过有声有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语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形成又一教学亮点。
本课设计,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与文本进行丰富、深入地对话。如:贫困地区孩子艰苦的生活、恶劣的学习条件,这些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而教师适时地引进现代媒体,展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情景图片以及出示他们失学、辍学的资料,直观的形象,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走入课文描述的背景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2、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解读“大眼睛”内涵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融情想象:她还生怕什么?从她的注视里,你还联想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但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想象能力的培植,而且体悟出了平面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使情感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与文本情感的交流还不够深入、丰富。此外,怎样结合阅读让学生学会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需要加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幻灯1、2)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照片中的眼睛吗?(充满幸福、欢乐……)
2、(放幻灯:“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
(学生谈想法或体会:明亮的、专注的、水汪汪的、渴望的、忧郁的……)
3、的确,这是不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读课文。
(由眼睛导入,可紧扣本单元主题,也可形成强烈地对比,让学生从情感上首先体会两种眼神的不同,在心中留下一个疑问。)
二、理解体会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麽?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作者怎么想的,谁来朗读第一段?(学生朗读)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谈体会)
(4)想到这些,你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能读出来吗?(学生个别朗读,配乐朗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这样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会让自己产生什么联想,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到共鸣,同时在此指导学生朗读。)
2、这样一张照片,为什么能让我们、让作者这样感动,由此联想到这么多呢?让我们从第一段中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和背景吧!
(1)默读第一段。
(2)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照片的来历?
(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出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大眼睛”是在什麽情况下上学的?
(4)你还知道哪些失学儿童的故事?讲一讲。(学生交流)
(5)老师这里也有几张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放幻灯:贫困儿童照片)
(6)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在此处,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照片的背景,对背景知识的批注和补充,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课后“金钥匙”的要求得以体现。同时,这些令人为之感动的、真实的照片和老师所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了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条件,使他们从心底同情这些孩子们。)
3、这些贫困儿童的境况和“大眼睛”一样,让人同情,让人感动,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和“大眼睛”一样的强烈。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许许多多濒临失学的贫困儿童都有的,“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大家一起来读第5、6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2)社会上的单位、团体、个人给予这些孩子无私帮助和关怀。请大家看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镜头。(放幻灯)
(学生和那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受了同样的关爱和温暖,感受爱心的可贵。)
4、“大眼睛”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爱心,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让我们来看一看“希望工程”开展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吧!
(1)请大家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文中的数字。
(2)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学生说)
(在这里,通过前面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数据的含义。但要将文章的主题和精神在这里得到总结和升华,需要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来完成。)
三、拓展升华
1、直到今天,“希望工程”仍在继续,人们的爱心还在延续,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1)学生同桌交流。 (2)汇报。
2、小结: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许多这样的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同时社会上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们,在人们的关怀下,孩子们又获得了希望,让我们也加入其中,共同关注这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四、我来试一试:
1、搜集“希望工程”的有关资料;
2、摘录有关描写眼睛的词、句、段;
3、观察你父母或同学的眼睛,抓住特点描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完成)(通过拓展和升华,让学生了解希望工程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了解希望工程的宗旨和意义,感受爱心的可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眼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怎样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对希望工程有了新的理解吗?(学生谈)
3、师生配合,随音乐读文。
二、课堂延伸
眼睛,自古以来都是诗文作者赞美的对象。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眼睛的诗词、画作、歌曲、乐曲,你都知道哪些?(最好能够展示作品。)
三、小练笔:观察周围熟悉的同学的眼睛,以“眼睛”为专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渴望
忧郁 大眼睛 读书
明亮
课后反思:当我们把书翻到这一页时,我们首先会去关注课文中的这幅插图“大眼睛”。看到这张照片时,会想去解读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眼神中包含着什么,然后才想知道它的来历及其它的情况。本着这样的想法去设计了教学,并准备了许多的图片和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升华;同时,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从学生的反映和课堂的效果来看,结果是很好的。首先,直观的图片导入、音乐的渲染、深情地朗读,让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的联想,并由此逐步去了解照片的来历、希望工程、人们的爱心援助等;接着,相关的补充图片、老师的情景铺设,更使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深深地被震撼,好多学生热泪盈眶,大多数学生默默地沉思;之后,在讨论中学生真挚地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并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我认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 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 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 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七 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 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二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三 小结说明文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四 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五 诗词部分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诗文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分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凉州词 王之涣
诗文大 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分析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 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
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塞下曲 卢纶
诗文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分析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诗文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理解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六背诵诗词
七积累背诵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俗语或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虹雨。
八 练习
1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你从下列诗句中发现我国春天有什么特点?
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阅读下面《冬至》一文,完成
太阳虽然高挂在空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挡不住北风的凛冽,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匆匆而去。冷,真冷啊!
急步跨进自选商场,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爽!舒服极了。商场里倒是挺热闹的,顾客们穿梭选购,店员们殷勤服务。
忽然,商场里安静下来了,一种异样的氛围弥漫开来。售货员的微笑变成了惊疑,顾客的脸上也带着惊讶或气愤。怎么,今天出了什么大事?疑惑的我不由随着人们的目光向前望去。啊,乞丐,一个老乞丐在选购食物!
他弯着腰,眯着眼,在食品架上扫描,右手紧紧地握着。而众人的眼睛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乞丐怎么也进了商场?我暗暗自问:“怎么不能?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应得的权利。”这时,犹豫多时的他终于选定了食物-一条最便宜的面包棍。
他向收款机走去,右手仍然紧握着,人们纷纷自动让道,正在交款的一位女士立刻局促不安起来,一面催售货员赶紧收款,一面把自己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拉了过来。他排在了女士的后面,隔着一段距离,但女士却像背上遭了芒刺一样,身子猛地向前滑出。小女孩不懂世事,却回过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一双纯洁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展现着天真的笑容。“爷爷!”突然,小女孩亲热的叫了一声。全场顿时一震,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用他那干枯的手掰开面包,递了一半给小女孩,小女孩伸出细嫩的小手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她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被她那涨红了脸的母亲一把拉了出去。
老乞丐默默无语地在收款台上,撒下了一把“叮当”作响的硬币,驼着背走出了商场。商场里又活跃起来了,售货员的脸上又绽开了温暖的微笑。
我走出商场,看见老乞丐正在弯腰从废物箱里捡起半根面包,那是他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然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寒风中…… (作者:陈慕炯 选自《慧语》2005.10)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文章用“冬至”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文章第4段、第5段两次写到老乞丐“右手紧握着”,作者这样描写有特别的用意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老乞丐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是谁扔到废物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4.阅读下面一段调查报告,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城市中的乞丐?
被调查的乞丐中,46.3%的人从来没有受到当面的侮辱;24.4%的人受到过一两次当面侮辱;19.5%的人受到好几次侮辱;9.7%的人经常被人当面侮辱。
在看待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帮助他们的人是“善良的好人”的占35.7%;觉得是在“可怜”他的占31%;觉得帮助自己是“别人应该做的”占4.8%。
在看待不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各自有各自的难处”的有8人;认为“没看见自己的存在”的有5人;只有1人认为不给予帮助的人“没有好报”。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一体化 第三册第一单元
4 汉魏晋诗三首
◆学法建议
学习《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以鉴赏诗句为主,鉴赏炼字炼句的表达效果,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牛郎织女虽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情景并生,哀怨毕现。表情深切,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雅俗兼得。又如《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沧桑!
学习《白马篇》,以鉴赏人物形象为主,重点鉴赏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反复诵读。比较诵读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体会这三种诗句的节拍、韵律特点。
◆词语识记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相关词条】千里迢迢、迢迢万里:形容路程很远。
纤纤:形容细长秀美。
【相关词条】纤纤玉手:形容女子手臂的细长秀美。
机杼:u指织布机。本篇用的是这个意思。杼,本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v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相关词条】自出机杼、独出机杼:比喻诗文能创造出新的意境、风格和题材,有新的构思和布局。
相去无几:u相距相隔不远。v相差不大,没有多少。
【相关词条】相去甚远:相差很大,相距很远。
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相关词条】脉脉含情、含情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 脉脉传情:相视而不说话,借眉目传递情意。 默默:不说话,不出声。
盈盈一水:清澈的一条水。比喻相隔两地,互相思念。
【相关词条】盈盈带水:同“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仅隔一条水,往来方便。
沉吟:u沉思吟咏。v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相关词条】沉吟不决: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默默地琢磨着。
嘉宾:美好、高贵的客人。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稀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形见绌。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山不厌高:山不嫌高。后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相关词条】山高水长: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 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至死亡。 山高水险:指行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山高水远:路途遥远,山势险峻。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相关词条】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的信十分急切。(注意两个“归心”的意义不同。)
守拙:守住愚拙。
鸡鸣狗吠:鸡狗鸣叫。多形容聚居稠密。
【相关词条】鸡鸣狗盗:比喻微小的、卑下的技能。
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在本篇“久在樊笼里”中特指官场生活。
【相关词条】樊篱: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
◆ 诗文背诵
这篇课文所选的3首诗,意境情趣迥异,各为代表作,都要求全篇背下来。
迢迢牵牛星(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首诗共10行,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哀婉动人;而且连用6个叠音形容词,加上偶句押韵,随韵成趣,堪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背诵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从远景写起,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展示了一幅夜秋星空的图画。
接下来两句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绘素手之形,“札札”摹织布之声,先人后物,形美声繁,形声生情。
再四句,织女织布不成,泪如雨下。银河清浅,相去不远,可是不能相会,揭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由事而人,再到人之幽思。
末两句,仅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盈盈”描水之物貌,“脉脉”传人之情貌,景情并生,情景交融。
短歌行 (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一首四言诗,共32句,基本上每8句为一个层次。
开头4句,起笔即表忧伤之情:功业未成,盛年易逝,“去日苦多”,忧思何解?接着4句,激昂不平,只好以酒消忧,显出几分无奈。
再8句,不禁吟出《诗经子衿》表明对贤才的渴慕,又引出《诗经鹿鸣》表达纳贤才的迫切。
又8句,这种心情有如明月运行,“不可断绝”;远客来访,“心念旧恩”,深深感激。
结尾8句,先从两个角度比喻,一方面,乌鹊“绕树”比喻贤才在寻找依托,哪儿才是可以托身的地方?言下之意只有我曹操麾下;另一方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明主不嫌众多,透露自己慕贤若渴的心情。最后以周公那样“一饭三吐哺”自比,表明要虚心对待贤者,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归顺和拥戴。
全诗一会儿写嘉宾谈宴,一会儿写思慕贤才,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充分表达了曹操渴求贤才、建立功业的恳切心情和远大抱负。
归园田居(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全诗20句,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鲜明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
前4句回忆弃官前。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随俗当官而“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
中12 句叙写归田园。本性难移,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弃官归田,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近有方宅、榆柳和桃李,远有人村、狗吠和鸡鸣。
末4句回到眼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深感喜悦和慰藉。
※ ※ ※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诗句显出那种特有的慷慨之气。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龟虽寿》)
--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互争权利,战乱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这两句描写生灵惨遭涂炭的悲惨景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枥:马槽。烈士:怀有雄心壮志的正义人士。处在天下三分时代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虽然步入暮年,却以“老骥”自比,依然不损千里之“志”,依然“壮心不已”,豪情满怀。
陶渊明堪称田园诗之祖,他的田园诗历代都被广为传诵。
饮 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背诵提示】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无“无车马”的喧嚣,概括说,便是“心远地自偏”。下面是传为千古名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是在不经意间目遇南山(即庐山)。接下来,诗人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生的“真谛”,只是“欲辩已忘言”。
然而,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背诵提示】
诗人有不少诗歌抒写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是意境最美的。
诗歌写自己“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直到晚上才“带月荷锄归”,劳作是艰辛的;而且庄稼种得并不好,劳动效果不佳,有两句诗都写草长得茂盛,一句“草盛豆苗稀”,另一句“道狭草木长”。可是诗人并不在意这些,哪怕“夕露沾我衣”,只要自己“愿无违”便感到欣慰和快乐了。结尾两句再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归隐田园与自然的人生理想,并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4 美文诵读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而当它出现时,你总是深深为之陶醉。譬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时,蓦然见到一株灿然怒放的梅花;譬如在乌云弥漫时,一缕耀眼的阳光突然穿过云层的缝隙照亮地面;譬如早晨从奇妙的梦中醒来,发现惊醒你的是窗外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
现代人,尤其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地相遇,却毫无阻隔地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和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也许有人会哑然失笑:这不是白日做梦吗?不错,为什么不能呢?美妙的梦不常常是美妙现实的序曲或雏形吗?
梦和现实当然不能同日而语,梦醒之后现实依旧,尘世的喧嚣会扑面而来。然而你在幻想中经历过的美妙片刻却再也不会从心中消失。即便现实严酷,你却不至于忘记了理想的境界是何种模样,你会从头开始去寻找……
是的,没有梦的人生,才真正是长夜漫漫、暗无天日的人生。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一位西方哲人曾这样说过:我愿把未来的名望寄托在一首小诗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十部巨著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忘记得干干净净,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却可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不一定非要用分行押韵的文字写诗,我们都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无拘无束地让发自内心的欢笑、歌哭、呐喊和叹息在人海中激起回声,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
是的,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永远不要悲哀,你可以和骄傲的先哲们一起,吟诵那首童话一般的诗--
诗人是世上唯一的君主,
他的节杖可伸及最遥远的地方,
当帝王在被遗忘的王座边变成尘土
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们缅怀。
即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
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
【诵读点拨】
不再为花事迷乱而效颦蹙眉,不再有哈姆雷特式的患得患失,面对刺心的白眼无须凭双拳来为自己壮胆,一次踏青郊游后的疲乏整整二十四小时也难以消除……
这,便是生命的滋味。
犹如炎阳逞尽了威势渐渐冷却,浆果蒸馏了酸涩终于醇厚,生命之秋充实而宁静,淡泊而辽远。她引逗人时常地堕入回忆的网里,“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使人在悔悟交作并会心的微笑中,揉搓着自己的悲欢冷暖、甘苦辛甜,咂吮着天、地、人、神这四重结构的荣枯、盛衰、有无、生灭之机理,营养余岁。
4 故 事 悟 思
让今天更有价值
在美国,有一个普通公民,43岁时发现患了癌症。初时怨恨、眼泪、诅咒、孤独、绝望、自杀念头都有过,但是没过多久,他沉静了下来。他将“泪泉”变为“甘泉”,将“血雨”化成“春雨”,直到人生的厄运。他看劳作的农夫,远方的落日;听树林的音响,鸟儿的鸣叫……大自然使他增添了生活的勇气。在家庭聚会上,他对妻子和两儿两女说:“我要尽可能地活下去,我已从今天起接受化学治疗。我希望你们帮助我,让我能有勇气面对这个不治之症。我们都不愿意死去,但也不要害怕死亡,我们仍可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他振作起精神,将自己的感觉写成文章:“我诅咒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上帝,他会让如此痛苦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而现在,我再也不会怨天尤人了。当我在夏夜里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发现周围人们的善意、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脏的跳动时,我知道,这就是生活。我知道自己非常幸运,有一个对我体贴入微的妻子,
很多美妙的事情在我们之间发生,我们就是生活奇迹的一部分。”
之后,他发起组织一个特殊的集会,商定18名癌症患者每月相聚一次,互相帮助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愉快地去赢得新的生命。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争取多活些时间。他将这个机构定名为“让今天更有价值”。
【哲思启迪】
意志坚强,便可战胜厄运,软弱是灾难的翅膀,困厄中更需要奋斗,而且只有这种奋斗才会激发出比日常生活多出若干倍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有限的生命里,又总会有各种遭遇。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不怨天尤人,把每一天的日子都过成自己盛大的节日,“让今天更有价值”。
◆ 课外练习 (一)单选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且小。
B、“觉”,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2、阅读白居易的《花非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A、诗的前四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四句赞美花和雾的轻柔美丽、多姿多态、变幻莫测。
B、“来如春梦几多时”承接“夜半来”而写,“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来如春梦几多时?”
C、“去似朝云无觅处”承接“天明去”而写,“天明去”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去似朝云无觅处”。
D、全诗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题乌江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四十里长江岸的乌江浦。史传项羽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
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杜诗中“事不期”的“期”用字工稳,明确指出兵家胜败之事是难以预料的,与后一句对应,从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上,褒扬了项羽的功过。
B、王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认为项羽在政治上丧失人心,“肯为君王卷土来”的反诘,一语破的,其失败是必然的。
C、两诗中的“江东”都指江南,古代以东为左,“江东”又称“江左”,而“江表”的“表”是“外”意,从中原(黄河流域)来说,江南在长江以外,所以江东、江左、江表都指江南。
D、诗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与王诗中的“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江东子弟愿意帮助项王卷土重来的决心。
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杜诗认为,项羽兵败只是性格悲剧,若是遭到曲折就灰心丧气,含羞自刎,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B、杜诗赞扬“江东子弟”,认为他们是忠于项王,支持项王东山再起的;王诗则贬抑“江东子弟”,认为他们已经背弃项王,不肯为项王效力。
C、两首诗中都有“江东子弟”句,但杜诗写其多俊才,点出“卷土重来”不是不可能的;王诗则说再也不肯为项王“卷土重来”卖命,指出“卷土重来”的不可能性。
D、两诗都属咏史诗,借古讽今,各从褒扬和贬抑项羽的不同方面,规劝当朝统治者要从项羽失败中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治好国家。
参 考 答 案
(一)、1、B(觉,醒)
2、A(应该读作“花/非花,雾/非雾”,这四句是以花和雾来比较作者思念吟咏的对象)
(二)、1、D(王诗中“肯为君王卷土来”是反诘语气,而非表示肯定)
2、B(王诗不是贬抑江东弟子)
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变教案为学案,变课堂为学堂。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的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02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海军基地交通枢纽。该城坐落在瑞典最南端。隔厄勒海峡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望。两城相距仅26公里。马尔默市区分为两部分。03乌普拉萨瑞典东部城市。
地处瑞典东部、斯德哥尔摩的正北方,濒临费利斯河和梅拉伦湖。城市四周有肥沃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景致优雅清新。04哥德堡哥德堡是瑞典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工业大城市。位于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北端相望。哥德堡港口终年不冻,是瑞典和西欧通商的主要港埠。济源下冶二中:张桂军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各中小学面临的新问题。今年以来,下冶二中在深山区开辟了一条 “变教案为学案,变课堂为学堂”的探索之路。下冶二中围绕市教育局“三名工程”创建活动,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学校根据山区教育的实际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尝试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案《变教案为学案,变课堂为学堂》。
这种模式一改传统教学的“教案”为“学案”,将“课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的主旋律,把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现在的学生自主看书、思考、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是:“一个目标”即立足课堂,切中要害,以学生“学会和会学”为目的,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让教师轻松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两案兼备”即教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三个阶段”即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前(认真自备、集体研讨),教师把精彩留在课上(学生自主、培养能力),教师把关爱放在课后(加强辅导、落实“三清”)。
学案教学的 “四个环节”是导、议、讲、测。导就是学案引导、学生自学;议就是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讲就是质疑点拨、难点精讲;测就是面向全体、分层达标。其核心是任务驱动、学案导学;分组合作、互动提高;教师精讲、系统升华;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学案教学的推行,把课堂变成了学堂,学堂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学习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让每一个教师都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学案,精心设计学堂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堂里主要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与学习效率,并适时给予点拔与精讲。一年来,下冶二中的学案教学已初见成效,教师成为课堂的掌舵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能力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
《荷塘旧事》学案
一、导入新课
1、“ 旧”是什么意思?“旧事”呢?“荷塘旧事”呢?
2、课题质疑,生读课题,师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一)预习探究(出示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读通句子。
2、作者童年发生了什么事?)
1、检查课外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1)生字
diǎnzhui chàndònɡ qīnɡchè tiánjìnɡ
点缀 颤动 清澈 恬静
shǒuwàn xuànyào jué zhù qī lì
手腕 炫耀 攫 住 凄 厉
hānzhí qiàsì tiánjìnɡ chāoyuè
憨直 恰似 恬静 超越
jǐnɡɡào dǎi zhe kǒnɡjù ǒu hài
警 告 逮 着 恐 惧 呕 骇
(2)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3)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初读感知
(1)、 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交流
A、1、快速浏览课文,读后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描写“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2)、请老师范读。思考:
①这部分主要写荷塘什么时候的景?。
②从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的?
请同学画出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给同桌谈谈你的体会,并通过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
4、读课文【配乐】
5、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B、研读“童年往事”
1、引语:美→事 2、出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
⑴、狗刨比赛【5-8】。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喻句】① 从这部分你看出游戏中的小伙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② 这部分那些句子最精彩,为什么?
⑵、打水仗【8】 ①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词和象声词、侧面描写】② 没有过戏水经历的同学,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③此时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④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来。
(3)水中遇险(9-17)
①、请同学们看作者遇险部分(9-17段),注意文中“我”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划下来,仔细读一读,并和小组同学一同交流我遇险情景。②、心理活动:傲气十足→满不在乎→水中呼救→哇哇大哭③、现场采访,内容:A、遇险原因。 B、心中想法。C、作者想法。D、体会时间紧迫(猜四字词)④、指读(9-15)⑤、救在“我”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表情,语言,动作呢?⑥、是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小伙伴“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这表达了我对小伙伴怎样的感情?⑦、是呀,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笑吗?⑧、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在小伙伴们的笑声中戛然而止,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件自己遇险的事情?
(三)、品读体验
智者乐山,仁者爱水,作者之所以对这一围荷塘情有独钟,原因是什么?
(四)巩固延伸
有人说往事不能回味,这是为什么呢?若想有一个可以回味的往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三、作业布置(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
1、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你父母或朋友听;2、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3、写:创造性练笔(任选一题)
《水中遇险》
a、从荷花的角度,采用拟人手法。
b、从乡下小伙伴的角度。
《荷塘景物》
a、雨天时的荷塘。
b、以前和现在的荷塘对比来写,突出环保问题。
[《荷塘旧事》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