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是巴金于198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在此文中,巴金回忆了小狗包弟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可爱模样,又以一支忏悔的笔,道出了自己迫于形势,把它送到医院供解剖研究的无奈与悔恨。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狗包弟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导语:
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_”呢?那你们对“_”的了解有多少?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_”时期的事情?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_”的事情呢?)
(简介_,补充有关“_”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_”的社会背景 )
_资料:
1.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_”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总结: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性扭曲变形。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个。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
作者及作品简介:
?引子?(1自然段)?——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来历。
?发展?(3—6自然段)?——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
结局?(7-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作家的忏悔。
2、“引子”部分
思考: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结构: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引起下文;
内容: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狗的忠诚,人的背弃,人不如狗,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
①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 “狗来了、、、、、、不停地作揖”
第3自然段 “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段 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 “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②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参考:可爱、聪明、通人性。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教案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下面概述本文内容要点,并简析思路。
1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2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3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4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5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其中第四、五部分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而第五部分是全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重心所在,或者说作者写作时的着力点所在。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来观照课文,可以看出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如果觉得应该强化第五部分的作用,则可以把它作为结局,那么原来的结局(痛别包弟)成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
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因此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二、问题探究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关于练习
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设题意图:第一问是从领悟作者情感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第二、三问是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这种要求与复述故事相比,可能更难一些,也正好考查和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表达创见的能力。理清故事发展的线索、脉络对回答此题有所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
第一问参见“整体把握”。第二、三问,学生可以各自发表看法,说一说读了课文之后,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他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出善良、正直的品性,至于他的具体表现、他的其他品性,学生可以各自领悟。也不排除学生有对巴金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可能,也许会认为他软弱,本来可以活得畅快一些,可他主动背精神包袱。那么,教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引导,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 “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材料从略)
设题意图:扩大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获得写作文的启示。类似“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的题目,既是语文题目,其中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达到题目所要求的,应更多地了解巴金其人其作品,学生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也提供一些信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具有从课文迁移到课文外、课堂外不断探寻的能力。最后呈现方式可以是成篇文章,也可以是发言提纲。如果是文章,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议。
教学建议
一、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可以引导、启发、讨论。
二、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三、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练习中的有关介绍和专家评论,以启发对课文的更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巴金《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尝试用动情的笔调来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短文,要求以对动物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并发掘深刻的思想;2003年底,新闻媒体宣传纪念巴金百年诞辰,巴金作品在当代社会获得了新的感染力、影响力,可以关注报章上有关巴金百岁纪念文章,读一读巴金评传,寻找本文的赏析文章和对《随想录》的评论……可以总结提问:在当代人眼里巴金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何在?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2003年“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中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你说一说围绕包弟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2、找一找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1、诵读第3段和第5段,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特性)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天天守在睡房门口,等我们回来,从不厌倦。
2、用诗行的形式总结。
3、“我”为什么没有小狗了?是什么外界的力量使善良的一家人最终没有保护住爱犬?
(明确)_。教师介绍_。
五、品读课文,深挖主旨——分析作者“歉意”。
1、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_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_身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怎样表达歉意
诵读第10段,画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读之。
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赏析打动自己的字、词、句。
七、延伸迁移,课堂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
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杨俊梅【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
2、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学习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养宠物狗的故事谈起。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可以看出课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
提问: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提示: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提问: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四、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五、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延伸拓展:
阅读巴金《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尝试用动情的笔调来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短文,要求以对动物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并发掘深刻的思想;关注报章上有关巴金纪念文章,读一读巴金评传,寻找本文的赏析文章和对《随想录》的评论。思考:在当代人眼里巴金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