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货币教案教学反思(高中政治课教案第一节货币)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20篇高中货币教案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高中货币教案教学反思

高中货币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经济生活》的开篇部分,知识含量较大且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色彩浓厚。本课讲了《经济生活》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例如商品、货币、纸币等等,这也是现 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后面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经济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执教情况分析

梁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主要由核心知识、知识体系、易混知识点、高考典题以及作业讲评五大部分构成。从上课实际来看,梁老师严谨细致,准备充分,注重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易混知识点的归纳,运用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还特别注重讲练结合,特别选择了一些高考典型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应该说,高考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一定的导向性,使用价值比较高。此外,整节复习课思路清晰。例如在第二部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梁老师按照“商品——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的理论逻辑展开,并在指导过程中逐一展开具体的知识点,最后做到了点面结合。整节课,学生氛围较好,互动也比较顺利。

三、借鉴学习之处

1、咬定基础内容。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的备课环节尤为重要。梁老师凭借着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知识点把握应该说很扎实很到位,所以准备也很充分,全面把握知识点,不留死角。

2、构建知识网络。高考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所以网络一定要清晰。梁老师通过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线。使学生在理 础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掌握的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这样便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 识,更好地记忆、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高考典题。复习过程中,梁老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 并向学生展示近年高考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住对某些知识点处理的深浅程度,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

四、建议探讨之点

1、可否把第一部分“核心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前自己花时间去复习。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在第二部分构建知识网络时一并检查、回顾。

2、关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兴 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基础知识。高考政治试题,往往以时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之原则,将时政材料引入课堂,作为教材的延伸。这样,还可以使复习课更活跃一点、更丰富一点。

篇2:货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中共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中共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教法建议

1、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教师主要通过分析历史得出它们的发展阶段,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视频文件进行说明。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货币分析其缺点并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将金银的优点与之相比较,得出货币的概念和本质。

3、货币的五种职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看一看在自己的周围,人们平常是怎么使用货币的。上课时,针对学生所搜集上来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4、纸币的含义: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纸币和金属货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世界上的各种纸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当今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纸币名称及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加深印象。

6、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和通货膨胀:教师可以搜集通货膨胀时商品的价格及国家的纸币发行量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更是典型事例。

7、关于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反面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

篇3: 神奇的货币教学反思

神奇的货币教学反思

政治组梁淑敏老师在高三(10)班执教高三第一轮复习课,课题是《神奇的货币》,政治组全体老师参加了听课,课后全体老师进行了交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经济生活》的开篇部分,知识含量较大且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色彩浓厚。本课讲了《经济生活》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例如商品、货币、纸币等等,这也是现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后面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经济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执教情况分析梁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主要由核心知识、知识体系、易混知识点、高考典题以及作业讲评五大部分构成。从上课实际来看,梁老师严谨细致,准备充分,注重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易混知识点的归纳,运用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还特别注重讲练结合,特别选择了一些高考典型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应该说,高考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一定的导向性,使用价值比较高。此外,整节复习课思路清晰。例如在第二部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梁老师按照“商品――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的理论逻辑展开,并在指导过程中逐一展开具体的知识点,最后做到了点面结合。整节课,学生氛围较好,互动也比较顺利。

三、借鉴学习之处1、咬定基础内容。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的备课环节尤为重要。梁老师凭借着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知识点把握应该说很扎实很到位,所以准备也很充分,全面把握知识点,不留死角。 2、构建知识网络。高考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所以网络一定要清晰。梁老师通过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线。使学生在理础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掌握的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这样便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识,更好地记忆、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高考典题。复习过程中,梁老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并向学生展示近年高考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住对某些知识点处理的深浅程度,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

四、建议探讨之点1、可否把第一部分“核心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前自己花时间去复习。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在第二部分构建知识网络时一并检查、回顾。 2、关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兴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基础知识。高考政治试题,往往以时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之原则,将时政材料引入课堂,作为教材的延伸。这样,还可以使复习课更活跃一点、更丰富一点。

篇4:神奇的货币教学反思

1、作为高三复习课,一个课时一课内容,还是显得有点多,所以要适当安排好时间,把握好重点难点。要求老师讲解和引导必须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2、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汇率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20XX年汇率高考题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生能区分就可以,点明其实质。

教学建议:

1、要利用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2、必须让学生提前预习,最好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先思考,把预习中疑问写出来,同学间可以讨论,把疑问留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进行解释。

3、课堂中,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有突破重难点,一些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

4、小结本课完后,应当留下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解决,我们在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不能俱到的知识。

5、课后练习,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讲完,就让学生先做,课后再讲解。(不用在课堂上讲)

篇5:神奇的货币教学反思

1、作为高三复习课,一个课时一课内容,还是显得有点多,所以要适当安排好时间,把握好重点难点。要求老师讲解和引导必须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2、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汇率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是本课的难点。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生能区分就可以,点明其实质。

教学建议:

1、要利用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2、必须让学生提前预习,最好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先思考,把预习中疑问写出来,同学间可以讨论,把疑问留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进行解释。

3、课堂中,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有突破重难点,一些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

4、小结本课完后,应当留下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解决,我们在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不能俱到的知识。

5、课后练习,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讲完,就让学生先做,课后再讲解。

篇6:高中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三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

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 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

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实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教师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备好课,用尽量少的时间而让想学习的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学生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发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应当从如下几个层面循序展开,利于教学,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

“师生关系已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 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此,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会构成影响教育教学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的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

篇7:高中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可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

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再次,教师用的赞赏不能太多太滥,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让学生鼓掌。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篇8:高中教学反思

美术课是培养我们学生审美观和道德情操的一门很好的自然学科,它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美术方面有多么大的成就,但是最起码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要掌握,这也是高中美术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到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小到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把美术当成副课,而且从学生上学开始就有这种思想,认为美术课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将数理化语外学好就行。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因为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本人根据多年的美术实践教学经验反思如下,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要运用直观体验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高中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以欣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在美术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在进行美术色彩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颜色,虽然学生对于各种颜色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颜色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调配方法并不清楚,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出颜料自由调配,让他们自己来体会各种颜料之间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给出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用颜料调配出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颜料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地也得到了锻炼。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求具有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更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钻研、课件设计、教学方式上下大力气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就是要处理好专业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高中美术特长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要重一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压力增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就会思想崩溃,造成学生专业、文化两耽误。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时常地帮助学生减轻思想压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文化和专业之间的关系。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学生要及时地和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要求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

篇9:高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自然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它更是体现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正因如此,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经常接受校内外领导、同事的听课调研、视导和选拔。于是,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等应运而生。

笔者作为一名资历甚浅的青年教师,在短短几年的教学工作生活中,也经历了各种汇报课、优质课的磨练,并从中不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业务水平亦得以提升。在此,欲将自己的一点拙见提出,与广大青年教师共勉。

时间证明:在多数情况下,青年教师精心准备的‘精品课’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确可称之为‘优质课’。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除去知识储备,业务素质之外,更多的教师摆在自己的心理战术上,记得张洁在 《我的四季》一文中曾对自己的过失捶胸顿足,那青年教师如何让自己的优质课亮起来,而不至于湮没无闻呢?

首先,我们该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更确切地说,是心理弱点。

青年教师刚刚离开校门,走上教学岗位,满腔热情,总向往海阔天空,能有一番大作为,一味的梦想得到一个好结果,恨不得马上脱颖而出,得到领导的赏识,学生的认可。但正是由于这种求胜心理过急,期望值过高,所以,一开始就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踯躅而行。在这种心理压力下,我们往往刻意的表现自我,‘用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展示自我’似乎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然而,青年教师本身教学经验不足,当接到听课通知后,听说很多领导听课,顿感焦虑、害怕,尤其是期限非常短时,更是担心‘砸锅’,手足无措,开始处于一种紧张、惧怕的心理状态下。

听课时,若一切顺利尚可。但假若突发事件来临时,青年教师便头脑失灵,不知如何应对,立马有‘全盘皆输’的想法,以致影响自身水平和创造力的发挥。更有甚者,会产生‘破罐子破摔’之念。此时的课堂便会变得沉闷、紊乱,而教师的表情也会顿时转阴,情绪低落,从而导致整堂课的失败。而在心理上,一次的失利让他变得越来越在乎他人的评价,给自己蒙上一层阴影。一旦面对听课者,往往就自惭形秽。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自己处于自己所铺设的阴影之中而不能自拔。

那么,青年教师究竟应如何把心里调适到最佳状态,以使自己的课成为真正的优质课呢?

首先,应该认真研究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但前提是必须具备较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储备。平时,应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也多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评自己的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切记闭门造车。有丰富的知识做后盾,我们方可指挥若定,而不至于方寸大乱。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接到听课通知时,我们要坐下来,静下来,认真备课。在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翻阅相关资料的同时,不妨权衡下例问题:用哪种教学思路?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有无必要试讲?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镇定自若。

课堂是我们的舞台,而不是行刑之处。在这舞台上,我们可以尽情地把一个光芒四射的自我展示给学生、领导和同事。既然我们有自己的长处,就不要羞于示人,而要让它亮起来,成为你最耀眼的地方。

但是,一个教师,无论备课多么细,都不可能得到每一位听课人的认可,课堂上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其实,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过程,整个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难免出现不尽人意之处,这是正常的。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注意自制和灵活控导。那种因小失大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此为戒,结合实际,认真反思,对症下药,让自己能收放自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意教学改革,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真正的优质课。

当然,以上冗言仅仅是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篇10:高中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意义,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轻松,学生们学的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

五、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 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 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 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 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 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11:高中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三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

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

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篇12:高中教学反思

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好每一单元,区别对待和处理每一个课型,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条件下,兴致勃勃地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我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我还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我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建设性的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正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为此,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rningtoknow”,“learningtodo”,“learningtolivetogether”,“learningto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面队的学生正处生长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他们的表现欲较旺,他们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应该说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的主体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基本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在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

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交际活动。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心,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篇13:高中教学反思

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职业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并在此基础之上自主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着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职业高中数学教材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如果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就把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篇14:高中教学反思

20xx年4月8日在教务处和教研室的组织下,本人做了一节全校范围内36岁以下教师英语写作训练公开课。首先,我要感谢校领导及组内老师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和对我的信任和帮助,通过这节课使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不会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文章中缺少恰当的过渡词,造成行文不连贯等。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本节课主要就英语句子的种类,其中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及复合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知,并设计了一些相关的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接着就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表达的习惯。最后选取学生中的习作一篇,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指出文中出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本节课的主题以“英语写作训练及常见错误分析”为题材,在学习中,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参与,达到运用所学知识纠正错误,养成正确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从英语常见的句型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正确的句子并尝试使用较高级的一些句子结构。通过任务设置使学生掌握使用英语中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表达法,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三、听课教师评价

1)听课教师认为本节课准备充分,符合学校对示范课的要求。

2)突出了高考的考点,重点突出,始终围绕重点和难点学习,是一节很有针对性地复习课。

3)课型完整,讲练结合,有讨论,师生互动好。

4)教学流程顺畅,教学容量大。

5)本节课由于教学容量大,最后一部分学生习作点评显得有些仓促

6)教师的肢体语言应更丰富一些。

7)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虽然感觉任务重,压力大,但在做课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得到了提高。更通过做课,找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做广告是一种艺术,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广告词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也一直把这句广告词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要想做到更好,就必需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虽然在本次公开教学中,由于我过于紧张,没有表现得尽善尽美,但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领悟到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多次的调整。教师应该使课堂氛围既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让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教学始终活而不乱。我还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学需要艺术,需要机智,需要创新,需要用心,因为只有用心去做,即使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但这领悟的过程还是令我感受到非常充实、幸福的。

篇15:《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反思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反思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节课从学生日常生活常用的“钱”入手,通过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的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精巧授课,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商品和货币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掌握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本质及其职能纸币和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等。使学生初步确立正确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本节课的优点有:

使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深度融合,共使用了43张幻灯片,容量大。内容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使用案例分析法,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利用幻灯片进行讨论教学,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通过图文并茂设置问题探究,创设情景,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声情并茂、眼观、耳听、口动、参与性好的优点,帮助老师对教学重、难点的讲解透彻与分析周全,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本课知识。

体现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共同进步的效果。

不足在于:容量有点大,安排内容有点多,作为高中生第一节高中政治课,安排太多,知识消化吸收不透彻,会使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体验,对以后学习不利;多媒体画面有些还有待于优化;对于有些知识的设计有些不是那么典型,信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融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精美度不够。

篇16:商品和货币电子教案

商品和货币电子教案

商品和货币  1.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考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考查商品开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本课是新授课   3。本节为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4。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和条件;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表现形式和作用。   5、教学难点:   价值的本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起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6。教学过程,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 商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关系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是因为: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2.商品中的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3.建立中商品分析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4.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判断一个物是否商品的两个标准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   3.商品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的存在   第二、劳动产品属于经济利益不同的生产者 (二)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   2。商品经济的类型   简单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叫市场经济。   三、商品二因素 (一)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需要的属性。   2.对于使用价值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3.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交换价值的概念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价值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价值实体   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三)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独立统一体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又叫有用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是由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目的等决定的。具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 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不同的劳动,二者既不分先后,也不分主次,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五、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或多少。它的测量尺度是劳动时间。  (二)商品价值量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什么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同而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为什么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造成谁的主客观条件最差谁的商品的价值量就最大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同一商品没有统一的价值量,不能进行商品交换。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重大意义  (三)在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时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   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特殊培养、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特殊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   2.商品价值量最终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   3.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简单劳动创造价值小,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大。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或自乘。   (四)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1.什么是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中的产品量;一是单位产品中的劳动量。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看,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的商品量就越多,从而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此外,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时,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则不发生变化。   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什么个人决定,产品自己支配;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每个商品生产者互相提供产品,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而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 表现: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完全卖出去,从而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完全转化为社会劳动。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什么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学习私人劳动和社会流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事实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价值不仅反映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的概念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或个别的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   在萌芽状态的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等式表示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及其关系   第一,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互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绵羊是被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石斧是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第二,处于价值形式两极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存在着互相依存和对立对关系 一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又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同一商品不能同时处于价值形式的两极。 (3)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或内容   第一,表明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都具有共同的质,都凝结了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价值内容。(因为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相交换得到表现)   第二,表明按一定比例相交换的两种不同的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相同的。(因为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相对价值量通过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   举例:在1只绵羊=2把石斧中:   若斧的价值不变,羊的价值提高1倍,即1只绵羊=4把石斧   若羊的价值不变,斧的价值提高1倍,即1只绵羊=1把石斧   若二者的价值都变,且方向和比例相同,即1只绵羊=2把石斧   若二者的价值都变,但比例相同而方向相反,即1只绵羊=8把石斧 (4)等价形式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5)简单价值形式实质上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外在表现形式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私人劳动而存在的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作为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而存在的 (6)简单价值形式的缺点   对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表现都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看不出价值在所有商品体上的一致性看不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能否与所有商品相比较。   2.扩大价值形式   (1)扩大的或总和

篇17:《认识货币》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货币。

2、分清元和角。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真的人民币,《仿真人民币》。

2、学具准备:“仿真人民币(1)(2);贴有价格标签的各种文具若干,铅笔,记录纸。商品标签若干,画有各种硬币的存钱罐图若干,购物作业单若干。

3、《操作册》第五册第57到5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

走线,线上游戏:打老虎。幼儿边练儿歌边走线。

2、集体活动

(1)感知人民币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吃的食物,看的书,玩的玩具和穿的衣服是用什么买来的呢?“教师出示”真的人民币“,”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他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钱币上的数字,了解他们不同的面值。

(2)取认人民币。

辨别10元以下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如:教师说4元,幼儿能拿出4张一元的人民币,教师说6元2角,幼儿能拿一张5元。一张1元和2个1角或6个1元2个1角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学具,“仿真人民币”玩取钱游戏。幼儿两人一组。一名说出钱数,另一名要准确取出相应币值的货币。

第二组:幼儿根据存钱罐中的人民币写出总数是几元几角。

第三组:幼儿根据购物作业单中的提示,突出相应的币值。

4、游戏活动

游戏“文具店”。场地上有各种文具,上面标有价格,几名幼儿扮作售货员,其他幼儿扮作顾客,让幼儿学习使用货币。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知道了我们人类离不开人民币的,同时也知道人民币分为硬币和纸币,并都有不同的面值(元,角)在游戏中都能用不同的纸币,硬币的面值去购买商品。但就是有的幼儿还是把几元几角还分得不是很清楚。下节课要巩固元角互换。

篇18:教案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各类车型,多个价位。李先生要买一辆五十万左右标致车,如何付款?

生:(列举常见的付款方式)

师:一提到买东西,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钱”“人民币”“货币”…(出示几种货币)有人说,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一张张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纸片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阅读p5第二自然段,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

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

(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学生探讨:

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师: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金银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引导: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场景设置:李先生花了50万元买下了标价52万元的标致牌汽车。第二天,李先生以月薪两千元请了一位司机,从此开始了愉快舒适的上班生活。

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再回答问题:在这一场景中货币发挥了几种重要作用(职能)?

生:略

师: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货币的职能。同学们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回顾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板书)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5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P6)。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磅”等。(计量)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标志汽车标价52万元。而且这个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p6图)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纸币(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形态)

师:货币的历史发展: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阶段

学生活动:分析各种货币形态的利弊。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纸币是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的不同,商品货币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与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其功能的发挥依托一个强有力的权威的信用体系。)

思考: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有哪些优点呢?

生:略

理论假设:

甲:我们都想拥有一辆汽车,国家多发行货币(纸币),使我们轻松拥有10万元,都能买汽车,多好啊!

乙:还是少发行好,那样汽车价格就会降低,用我现在的存款就能买到汽车了!

正反方辩论:分两小组,分别说纸币发行多和少带来的好处。

(教师引导:纸币发行由客观因素决定,过多过少都不好,分析两种现象的不良影响)

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过少,会引起纸币升值,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

纸币的发行量是受客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正确观点是: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所以要按规律办事。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本质

基本职能

需要

商品交换DDDD→货币DDDD→一般等价物DDD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DDDD→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B.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D.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货币的本质是()

A.一种商品B.纸币C.一般等价物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A.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D

简述题

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参考答案: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

篇19: 大班教案《运用货币》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认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人民币。

2、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仿真人民币”;商店的布景(商品上都标有价格)。

2、学具准备:“仿真人民币”。

3、《操作册》第6册第61-62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朋友抱成团。幼儿扮演10元的人民币,在音乐声中走圆圈。音乐停止,幼儿看教师手中的人民币数目,自由结伴,凑成与教师手中人民币相同的数目,抱成一团。

2、集体活动。

①认识人民币。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面值。

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不见了。

②感知人民币兑换关系。

提问:100元可以换成几个50元(几个20元、几个10元)?请你用学具摆出来。

教师小结:100元可以换成2个50元、5个20元或10个10元。

3、游戏活动。

游戏:开商店。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商店”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少的`一组扮演售货员,另一组当顾客。买东西时要算清楚自己应该给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的付钱、找零钱。

4、分组操作活动

第一、二、三组:操作“仿真人民币”,玩换钱游戏。幼儿2人一组,一人拿面值大的“仿真人民币”(如50元),另一幼儿找出几个小面值的凑成50元。可以用5张10元的组合来交换;也可以用2张20元的和1张10元的组合来交换;还可以用1张20元的和3张10元的组合来交换。游戏中让幼儿感知多种组合。

第四、五、六组:“开商店”游戏。每组的一名幼儿当售货员,另几名幼儿扮演顾客,玩“开商店”的游戏。

第七、八、九组:做《操作册》第61-62页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篇20: 大班教案《运用货币》

一、活动名称:《货币运用》

二、授课教师:李洋

三、活动班级:大大一班

四、活动时间:20xx年

五、活动目标:

㈠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熟练、准确地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㈡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人民币,学会简单使用人民币,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

㈢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六、活动准备:

㈠仿真人民币;商店的布景(商品上都标有价格)。

㈡压岁包两个。

七、活动过程:

㈠导入游戏:找朋友。教师发给每名幼儿1张教具中的仿真人民币,在音乐声中四散走,音乐停,拿着相同面值人民币的幼儿手牵手,围成一个圈。

㈡谈话,揭题。

教师:(师出示压岁包)小朋友们,请猜一猜这是什么?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里面有什么?长方形,像纸张一样的叫纸币;圆圆的、硬硬的、金属材料做成的叫硬币,这么多的钱、钞票,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

㈢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并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民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什么情况下用到它?你能说出它们是多少吗?

㈣集体活动。

①认识人民币。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面值。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不见了。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