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10篇《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么结果呢?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三条距离不相等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会有什么结果?
探究活动一:
1.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A1,A2,A3,B1,B2,B3。
(1)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上面我们探究的是在方格纸上的特殊情况,
如果不在方格纸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对这个基本事实进行了“淡化”处理——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给出基本事实。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3.为了能够快捷而准确地得到比例线段,可以结合图形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应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4.灵活应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长
跟踪练习:课本30页练习1
三: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探究活动二:
1.继续使用几何画板,向左平移直线DF使点D和点A重合,再继续平移直线DF使点E和点B重合。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线均无改变,上述比例线段仍成立,从而得出定理的推论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议一议:(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2)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像什么字母?这是什么形状的数学模型?
(3)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比例线段?
3.灵活运用:
例:已知,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BE,交AC于点O,交AD于点F。求证
四:课堂小结
1.定理名称:2.文字语言:3.图形语言:4.符号语言:5.模型语言:
五:作业:
1、教材P31/随堂练习2.课时练P23/知识点二
教学反思:
本节的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度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引入可考虑从旧知识引入,先复习近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再改变其中的条件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也可考虑探究式引入,对给定几组图形由学生测量得出各直线与线段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加以证明,较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讲解新课】
在四边形一章里,我们学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平行线平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首先复习一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图:
,且 ,
∴
由于
问题:如果 ,那么 是否还与 相等呢?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11的说明,然后强调: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
因此:对于 是任何正实数,当 时,都可得到:
由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6个比例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
“ ”.
另外,根据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即同一比中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 ”,这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会看图,达到根据图作出正确的比例即可,可多找几个同学口答练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这个定理的特例.
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写出六个比例,为了便于应用,在以后的论证和计算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任何一个,参见下图.
,
∴ .
其中后两种情况,为下一节学习推论作了准备.
例1 已知:如图所示, .
求:BC.
解:让学生来完成.
注: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长时,尽可能将要求的线段写成比例的第一项,以减少错误,如例1可列比例式为:
例2 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 .
有了5.1节例4的教学,学生作此例题不会有困难,建议让学生来完成.
【小结】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正确性的的说明.
2.熟练掌握由定理得出的六个比例式.(对照图形,并注意变化)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21中3(训练学生克服图形中各线段的干扰).
八、板书设计
2.熟练掌握由定理得出的六个比例式.(对照图形,并注意变化)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21中3(训练学生克服图形中各线段的干扰).
八、板书设计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知识回顾环节
这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要求下独立完成,教师只强调两个问题:
(1)若DE//BC,D是AB的中点,则E是AC的中点,而不能直接得出DE是中位线;
(2)在具体图形中找两个图形A字型和X字型,从而得出比例式。而在巡视各组学生写的情况后,又和学生一起把这两部分知识回顾了一下,既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出是我平时存在的问题,以后就在这方面改进。
二、例题的处理
在数学问题中,做辅助线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对有些问题,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做什么样的辅助线,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例给予适当的指点,这也是在这节课中设计例2的初衷,但在例2的处理上,我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语言太罗嗦不简炼;
二是在教师点拨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习合作得出不同辅助线的做法,也从中体会到各种方法的优劣,为下面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打下基础,当时因为感到时间有点紧,再有平时总是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做到这点;
三是应该由学生最后结合此题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同时说明为什么不能过点D做平行线,此时教师也代劳了,尽管在教学中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充分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不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对错、好坏、优劣的评价,而是指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评价,是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在平时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进行评价,怎么样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学科素养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么结果呢?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三条距离不相等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会有什么结果?
二: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探究活动一:
1.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A1,A2,A3,B1,B2,B3。
(1)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上面我们探究的是在方格纸上的特殊情况,
如果不在方格纸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对这个基本事实进行了“淡化”处理――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给出基本事实。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3.为了能够快捷而准确地得到比例线段,可以结合图形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应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4.灵活应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长
跟踪练习:课本30页练习1
三: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探究活动二:
1.继续使用几何画板,向左平移直线DF使点D和点A重合,再继续平移直线DF使点E和点B重合。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线均无改变,上述比例线段仍成立,从而得出定理的推论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议一议:(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2)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像什么字母?这是什么形状的数学模型?
(3)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比例线段?
3.灵活运用:
例:已知,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BE,交AC于点O,交AD于点F。求证
四:课堂小结
1.定理名称:2.文字语言:3.图形语言:4.符号语言:5.模型语言:
五:作业:
1、教材P31/随堂练习2.课时练P23/知识点二
教学反思:
本节的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把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不能写成(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那么。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假如,那么。
推论:假如,那么。
反之亦然:假如,那么。
①基本性质证实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除可得到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注重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假如,那么
证实:∵,∴即:
同理可证:(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假如
那么
证实:设;则
∴
等比性质的证实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把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求证:。
证实:∵,∴
“通法”:∵,∴即
(2)已知:,求证:。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②
③
3、课堂练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D,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AC2=AP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D,又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蛎趴?.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 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 ,又 ,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