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篇中学信息技术《制作电子板》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信息技术《制作电子板》的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明确这次学习的主题与任务,其次在加上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导入,于是,同学们有了激情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再分步骤来讲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而且每次讲授完后就让同学们自己在电脑上操作。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地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中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信息技术的“知识面”,更应该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这对于老师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当今社会需要有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也是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准备。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变化,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能以较浓的兴趣掌握好知识点并加以应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情景创设和精讲多练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作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现在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如果教学内容只是一些陈腔滥调的话,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入语,让学生真正想学。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社会热点——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年5月1日在上海中国的上海有一场盛会正式开始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是上海的世博会。看来我们的同学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大事的。然后我提出“你想为世博会做些什么?”的时候,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打算就好,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选择有利的结合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就显得不突兀,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容易地使学生接受。接下来展示一份同学制作的电子板报,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同学们看后,发出阵阵赞叹声。运用激励机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份电子板报,提问“电子报刊一般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这个问题只有部分同学回答正确,我应该改一改问题的提问方式或者内容,或者是出示一些答案让学生选择回答,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对于电子报刊,同学们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很了解。我换个方式去做,效果可能会更好。虽然这个小小的失误并没有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失误还是要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避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成功,导入的情景设计时很重要的。导入既要新颖又要能完美地切入新课程的学习,更要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打从心底里有学习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或情景创设才是成功的。这次我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利用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然后再让他们说出想为上海世博会做什么来导入新课。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经验值得发扬与继续。但是在导入中存在的不足更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中好好改进。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学。
在教学《制作电子报刊》这一课程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本,对电子报刊制作的步骤先有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边看教材边摸索制作的步骤,这样使得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这就使学生明确任务了这次学习的主题与任务,在加上导入时的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导入,同学们有了激情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分步骤来讲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然后每次讲授完后就让同学们自己在电脑上尝试刚才所学习的技术操作。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只要碰到了问题,就马上问同桌或老师。一些“电脑高手”除了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以外,自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自己的电子报刊。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中,技术还不够扎实的同学在得到同学的帮助下,会迅速追赶上来,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容易熟悉电子报刊制作的技术;至于已经是“电脑高手”的同学不但可以帮助、指导同学制作,而且还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拥有自己个性的电子报刊。我相信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抓住教学契机,有意识地去观察学生的优秀作品。发现到学生的优秀作品时,我第一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对于其他同学都有一定的催进和激发的作用。
在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时,我应该在展示同学优秀作品的同时,让这个同学充当小老师,自己总结,上台演示操作制作板报的步骤和过程。这样坐在台下的学生听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枯燥,可能会更加认真地听。而且这样做,同学们更容易将自己制作的步骤和同学的进行比较,看那位同学有没有操作错误。而且在同学的介绍以及其他同学的反馈中,教师可以给予补充、归纳,这样不就可以更直观地使同学明白电子报刊的制作吗?以后再教学设计时,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上要反复进行演示操作,顾及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摸索并总结归纳了制作过程及步骤之后,让没有做完的学生继续做完,已经做完的学生就开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板报做得更加精美。这样一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不同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制作步骤的基础上创新操作,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我认为要维持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热情,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创新,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操作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我展示了优秀作品,也展示了做得不那么精美的作品,让学生互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既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主动发现了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看到了自己和别人想法的不同,这再一次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时再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制作的电子报刊,让他们不仅仅学会了这节课要求的技能,还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了word中的一些知识。这一个环节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更加愿意尝试操作了。我认为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让学生享受小成功。老师同学都没有取笑做得不好的作品,而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淡化了学生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我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怎样在板报中插入图片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孩子们主动的学,快乐的学。
感觉“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有些人认为计算机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操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实践证明,在计算机这一以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演示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怎样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好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语言的针对性: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知识较丰富,接受力较强的初二学生要多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而对初一学生则宜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
二、语言的科学性: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内容需要科学的语言去讲解,而语言的科学性,主要应体现在“具体、准确、全面”六个字上。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操作步骤时,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操作要领,在学生掌握了操作步骤要领后,再强调操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由部分到整体的动手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了操作的要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
三、语言的趣味性:初中生年龄小,精神不易集中,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计算机教师的语言要风趣。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四、语言的启发性:教学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动起来。要启迪思维,就要举一反三,要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课教学是学生学习了WPS文字之后,综合性的复习课。我通过复习wps文字的基本知识,然后课件展示几件精美的小报作品引出本课的课题,在明确了任务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能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都跃跃欲试。在让学生认识了电子小报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主题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自选主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而且可以自定主题。这样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确定任务,适合他们自身的水平,他们更感兴趣。由各组的同学们各自提出多元化的任务,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同时发挥小组间的关系,让他们利用伙伴的力量,互相学习,共同探索,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在巡视指导的同时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方式,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引导他们利用小组的资源,多向其他小组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会共享学习资源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进行自我评价和作品评价的目的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力强、操作技术好的同学占据主导地位,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同学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集中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也是那些能力强的同学在演示,讲解,互评。虽然在巡视指导时也引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发挥优势参与学习,但学生没有自信心,胆怯,在操作技术好的同学面前很自然的就退缩了。作品评价交流过程中也是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老师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只是流于形式。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本节课是Word综合应用的一堂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一般电子介绍文档的制作,能根据主题,规划和设计文章结构,较熟练地运用Word进行文档编排,完成小报的制作。而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在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中艺术字、自选图形、图片等技能的运用,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艺术字的插入;文字的字体、字号,还有颜色的设置;图片的插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图片版式、大小的调整、图片的移动等操作。虽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但是学生已经接触过这些知识点都比较熟悉,相对来说也就不是新授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以学生自己的尝试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应该编一份怎样的小报,要用到哪些内容。讨论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构想对下载下来的相关资料,运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编排成介绍新年的小报。
在教学中由于考虑到学生初次尝试,因此给了他们一些小报模板,要求他们根据模板填充内容。因为有了框架,学生对小报有了大体的认识,尝试起来就没那么难了……从课堂反应的效果来看,这一铺垫基本达到了我所希望的效果。
从这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学会技能不难,但要变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走的路还很长,不是花一节、两节课就能办到的。要多动脑,为学生做一些铺垫,尽可能的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以word软件为例)将文本、图片等信息组合加工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形式,表达意图。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我采用“制作电子板报”作为本节课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2—3人为一组,学生自己组队)选择合适的主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份电子板报。
学生通过之前的实践任务,已经掌握了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设置格式等技能,具备了制作电子板报的技能基础。同时,在之前的实践任务中,学生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利用技能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因此,本次实践任务的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过知识(包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综合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本次任务从组建小组、确定板报主题、收集素材到作品制作、作品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制作电子报刊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收集与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作品”为线索,在教学设计上,我设置五个课时开展实践活动: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理论知识,包括介绍制作电子报刊的一般流程,结合电子板报范例,介绍电子板报的版面结构和设计要点。接着介绍本次实践任务的内容要求、具体安排,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板报主题。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学生收集与整理素材。由于计算机室没有网络,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素材,课堂上的任务是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与整理。考虑到教学条件所限,这一课时中,我提供一些背景图片、学校图片和装饰图片让没有准备好素材的学生进行筛选,最后每个小组创建自己的素材资源包,为制作电子板报提供素材准备。第三、四课时的任务是各小组按照《制作电子板报操作指南》进行自主创作。第五课时进行作品分享与评价。各小组欣赏其他小组的电子板报作品,根据评价量表对所有的作品进行评价。
经过五个课时的实践,学生经历了制作电子板报的流程,制作出了完整的电子板报作品,并完成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评价,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回顾这几节课的课堂情况,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1)在确定主题时,部分小组感到迷茫,不知道选择什么主题,进而影响完成任务的进度;(2)学生收集素材的途径有限,收集到的素材(特别是文字素材)较少,导致很多作品的文字内容不够丰富,版面空白的地方较多;(3)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尽管要求每个小组每节课填写任务分工表,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少小组变成一个人负责制作作品,另外的成员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没有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尽管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但学生在遇到操作上的问题时,还是习惯性举手提问,不懂得通过操作指南寻找答案。(4)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作品评价课仅进行作品的评分,缺少交流与点评的环节。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重新认真回顾这次实践任务的教学过程,查找原因,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得到一些启示,指导我以后更好地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
启示一:在让学生自主确定板报主题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主题供学生进行参考。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本次实践任务从确定主题、选择素材到制作、评价作品都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小组通过讨论,能够确定合适的板报主题。而部分小组感动迷茫,不知道选择什么主题,课堂上也没有及时反馈情况,导致到“收集素材”阶段,还没有确定板报的主题,影响完成任务的进度。鉴于此,在让学生自主确定板报主题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选题的`指导,引导学生确定恰当、具体的主题,并提供一些主题让感到迷茫的小组有所参考,以免落后于其他小组的进度。
启示二:考虑到学生收集素材的途径较少,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选择素材。
文字和图片是构成电子板报的主要内容,一份好的电子板报首先体现在充实的内容上,通过内容向读者传达板报的主题思想。但大部分小组的作品中包含的文字内容太少(一个版面只有一两篇简短的文章),达不到充分表现主题思想的意图。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能够收集素材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从书籍上摘抄、利用周末回家上网搜索),因此收集到的文字素材较少。为了提高素材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进行如下考虑:(1)在选择主题时,指导各小组充分考虑所需素材的来源,确定容易获得素材的主题。(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学习资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等)中获取素材,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文字素材,提倡素材的原创性。(3)提供大量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素材资源(如背景图片、装饰图片),让学生进行筛选,确定所需的素材。
启示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各小组的所有成员以合作形式完成任务。
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合理的现象:(1)任务由小组中的一两个人负责完成,其他人完全没有参与其中,而最后的成绩却属于整个小组的所有成员;(2)“合作学习”变成“分工学习”,小组内的每位成员负责一部分的内容,各成员完成所负责的内容之后就不再参与任务,整个过程缺乏交流与讨论。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合作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内涵。为了让学生真正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首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进行分组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各小组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能力确定为某一阶段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但在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时,每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其中,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确定每个阶段(如确定主题、选取素材、版面设计等)的内容。其次,加强教师的监督作用,要求各小组填写各阶段的任务分工表,详细记录每位成员在该阶段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加强巡视,提醒正在进行与任务无关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没有参与任务的学生进行惩罚。最后,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情况开展小组内部的成员互评,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任务中。
启示四:在开展作品评价时,注重小组之间的点评和交流活动。
电子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一步到位,需要通过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因此,在进行作品分享时,需要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各小组的互相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点评,各小组能够认识到本组作品的个性亮点和不足之处,明确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内容。而在本学期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作品后,仅剩下一个课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作品评价环节,设置充裕的课时,以便开展作品点评和交流活动。
《制作电子小报》是浙摄版小学六下信息技术第1课。电子小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使用比较频繁,学生已经在四年级通过3课时的学习,初步学习了电子小报的 ,在教室的指导下体验了小报的制作过程,了解了电子小报制作的一般流程。
六年级学生经过四、五年级两年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能力制作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更加精美的小报,因此本课以电子小报的编辑与制作为文字处理的载体。为加深学生对小报制作过程的认识,《制作电子小报》一课从“确定主题”、“收集素材”、“布局与排版”和“制作小报”等相对完整的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小报制作,从而加强学生对综合性任务的整体规划意识及软件综合应用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报的版面设计要求并收集整理相关的素材;
2.熟练地插入文本框、形状、艺术字和编辑word内容;
3.通过编辑制作小报,提高利用word软件进行文本编辑的能力;
4.加深对电子小报制作过程的认识,建立对任务的整体规划意识。
在课堂巡视以及作业评价时,我发现学生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学生在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出现问题,全部复制到WORD中。没有分图片、文字分别复制;
2. 图片的复制学生习惯性放到WORD上,而不是另存为。说明学生不懂得下次查找图片放WORD中不方便的道理。
3. 学生在查找资料时直接制作出小报。所以学生对于小报的排版没有很好的意识,都是等用到了才去找。所以先规定好学生的排版,再去找资料是不是更好。
4. 资料的整理还比较杂乱。所以要花功夫去找。
5.版面和内容的设计上缺少整体意识。
作为一节综合应用课,学生已经在四年级时初步感受了小报的制作过程,具有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强化对小报制作过程的完整认识,充分去发挥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完成小报制作。在小报的主题选择上,应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将各种内容简单拼凑,导致小报内容缺少主题、教学中要注重确定主题这一环节,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创作的主题。本课我为学生提供“世界之最”和“我最喜欢的XX”两类主题供学生选择。在收集素材的时候,应注意规范性,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拟定一些相应的栏目或小标题,便于有目的地收集素材。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结合“搜索引擎”及分类查找两种方法,快速找到相关资料。在版面设计上,鼓励形式多样,可用横向或竖向版式,报头也可以位于左上、右上、中间等,不要千篇 一律,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文本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形状,丰富版面格式。
这一学期,六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1.复习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2.灵活运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不少于8页的电脑报刊。学期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说明了任务,然后有序地设计了教学序列。如:前两课复习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从第三节课开始学生自主选题、搜集小报素材、讲解小报组成和版面设计、讲解演示小报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小报、点评学生作品。我所施教的班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伊始我通过复习word的基本知识,然后课件展示几件精美的小报作品引出本课的课题,在明确了任务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能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都跃跃欲试。在让学生认识了电子小报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主题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自选主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而且可以自定主题。这样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确定任务,适合他们自身的水平,他们更感兴趣。由各组的同学们各自提出多元化的任务,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同时发挥小组间的关系,让他们利用伙伴的力量,互相学习,共同探索,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在巡视指导的同时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方式,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引导他们利用小组的资源,多向其他小组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会共享学习资源的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进行自我评价和作品评价的目的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力强、操作技术好的同学占据主导地位,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同学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集中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也是那些能力强的同学在演示,讲解,互评。虽然在巡视指导时也引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发挥优势参与学习,但学生没有自信心,胆怯,在操作技术好的同学面前很自然的就退缩了。作品评价交流过程中也是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老师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只是流于形式。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这节课以合作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要求学生完成自我介绍、班级介绍和学生所熟悉的故乡——“太平”的景点、特产和文化的介绍。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IE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收集信息的方法,来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团体合作精神。因为这是本节课教学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
(一)快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作品欣赏作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借助多媒体课件将音乐引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出欢快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给学生音乐美的享受,淡化了学科边缘。
(二)发挥课件的情境功能,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受到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多媒体课件不但信息通道宽广,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从声、画等多个层面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本课教学通过做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的气氛民主、开放。
学生在这两个星期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的收集和编写有关资料。材料的形式有文字,有图片,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班级风采、班级趣事、学校举办的“拔河比赛”、家乡的旅游景点、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文化习俗的介绍等。内容丰富,可以说前期收集素材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在完成电子板报的两个星期里,从每个小组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的工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记者、小作家、小摄影师……
” 的教学思路 ,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整合 ,确定教与学的目标设计和评价方案 , 初步建立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实施教学验证。 (二)、通过教学实践检验 ,进行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案的修正 ,继续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三) 、在反复教学验证和实践的基础上 , 提出有一定推广和实用价值的、适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学与教” 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我依据现代教育基础理论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结构模式,依据教材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按模块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分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文本编辑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欣赏、电子表格、VB 程序设计方法和数据库应用( 选修 ) 等几大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目标明确 ,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渗透信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控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 , 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 把握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学生、资源、内容 ,采用“注重任务驱动 , 注重实际操作 , 以学生为中心 , 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渠道 ,坚持上每节课教学内容都提出一项典型“ 任务”, 通过讲解和操作实践完成所提出的具体“ 任务”。具体教学时强调教师精讲 ,让学生随机实际操作 , 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 从而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与教”过程成效评估措施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试行) 》教学要求 , 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特别注重创造,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正确评价信息技术教育成效必须建立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本领,思考、试验的本领,创作的本领, 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他还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做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就会从一个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也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word板报制作这一章中,我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将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子,向大家作介绍。我把全班平均分配为8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全组的整体协调,组员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学生门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或在报刊上采集资料,我为同学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如帮助他们扫描图片,提供网址等。小组的同学有的负责搜集文字资料,有的负责采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筛选,有的负责编辑整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内的任务,让同学们通过组员之间的共同协作、努力,完成满意的作品。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从电子旅游手册的栏目设置及文章和资料的采集、筛选、文稿布局的艺术性,都由学生小组共同讨论、共同商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我单独上一节作品展示课,展示各组的作品,并由其他组评议作品的优、缺点,以及给你带来那些启示,对你有那些启发,你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学生从本单元不但循序渐进通过自学掌握了文字排版的基本技能,而且更难得的是学生学会了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D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 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例如,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 或者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迅录来管理班级,甚至在网上浏览、查阅信息,讨论热点问题。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比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好。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是集知识与技能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学习目的是能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最起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动手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从最基本的文字输入、编辑排版,还是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网页制作等,都需要经过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比较先进的声控(语音)输入等,但世界上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当中,必定有90%以上还是习惯于通过使用键盘、鼠标等计算机输入设备,来操作、指挥计算机,来与计算机打交道。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更应该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现自我而创造学习的机会。在普通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结合实践板块的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而信息技术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两者的结合, 将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能更有效更快速地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最大价值是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可以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环境。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在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构建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浏览器、教学资源库检索)自行构建知识,教师在这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的是导师角色。如高二信息课中开设了Visual Basic,部分学生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然找到计算机老师询问课题的开展,老师可提供诸如多媒体、网络各种类型的编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自定计划。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共享型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方面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都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如何与其他学科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1] [2]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三水华侨中学 梁文妍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争相学习的内容,这就使教育者--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利用有限教学时间和资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字:信息技术 计算机与网络 教学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两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二、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
再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随时间变化,内容迅速更新的课程。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7、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4、表扬鼓励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自主学习
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四、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因此,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这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坏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这是我的几点肤浅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关于《制作电子小报》的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六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1.复习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电子小报》教学反思。2.灵活运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不少于8页的电脑报刊。学期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说明了任务,然后有序地设计了教学序列。如:前两课复习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从第三节课开始学生自主选题、搜集小报素材、讲解小报组成和版面设计、讲解演示小报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小报、点评学生作品。我所施教的班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伊始我通过复习word的基本知识,然后课件展示几件精美的小报作品引出本课的课题,在明确了任务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能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都跃跃欲试。在让学生认识了电子小报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主题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自选主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而且可以自定主题。这样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确定任务,适合他们自身的水平,他们更感兴趣,教学反思《制作电子小报》教学反思》。由各组的同学们各自提出多元化的任务,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同时发挥小组间的关系,让他们利用伙伴的力量,互相学习,共同探索,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在巡视指导的同时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方式,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引导他们利用小组的资源,多向其他小组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会共享学习资源的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进行自我评价和作品评价的目的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力强、操作技术好的同学占据主导地位,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同学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集中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也是那些能力强的同学在演示,讲解,互评。虽然在巡视指导时也引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发挥优势参与学习,但学生没有自信心,胆怯,在操作技术好的同学面前很自然的就退缩了。作品评价交流过程中也是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老师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只是流于形式。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报》一课时,探索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合作学习为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等。
这节课以合作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以学生所熟悉的故乡-潍坊的著名景点的相关知识为背景,结合学生已掌握的IE浏览器、网页表单和搜索引擎等收集信息的方法,来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和团体合作精神。因为这是本节课教学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特殊作业
在上本节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应该编一份怎样的小报,要用到哪些内容。学生提出:“学校举行了很多的有关环保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编一份有关绿色环保的小报。”还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挑选好的小报做成一份校园的环保小报纸。”……
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①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
②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及版面。
③结合学校这几个星期所举行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写几篇稿件,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相机部分学生家中有,学校里也有)一些活动的图片,收集和调查统计一些自己需要用到的数据。
三、作业完成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在这一个星期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的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材料的形式有文字,有图片,还有一些统计图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学校举行的“保护环境,千人签名仪式”,有团委发起的征集“环保警示语”,有白浪河的水资源调查情况,有社会实践:“访百年古树”,有美术组举办的大地作画比赛,劳技组组织的“利用废物做手工”的比赛,以及各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的情景等。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前期收集素材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在收集材料的一周里,从每个小组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的工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记者、小作家、小摄影师……
信息技术《制作艺术字》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说课做课或学习评比活动。一个教学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每位教师都想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课堂调控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有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中学,学中教。非常感谢继续教育培训部的各级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次的培训,我从中逐步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感到进步不少。
在这个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展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课堂教学,学生为主 创建最佳境,激发学生的个体兴趣氛围。
我用以下手法:
1、展示文章,艺术字(图文色彩鲜艳,伴有音乐,名言警句)
2、指名学生朗读完后师及时表扬(激发个体兴趣)
3、继续展示(使全班学生整体的兴趣更高涨)
4、(展示有艺术字和没艺术字的表达句子)由学生对比,选择一个表现力更好的。
5、教师讲解:艺术字使标语更美观、更醒目、更生动活泼。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艺术字?
6、生畅所欲言。
7、利用课件展示老师制作好的艺术字(幻灯片一)
8、利用课件揭示课题(幻灯片二)
(教师提问:艺术字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效果?我们是否都想美化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具有艺术素质?日常生活中广告上的艺术字,产生了哪些价值?)[使学生维持对艺术字的兴趣,理解艺术字的个人实用性(任务价值),即意识到艺术字与个人生活有关。]
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引导者的姿态进行,课堂的一切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制作艺术字”,先提出自己想制作的模样,情境兴趣是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特征对个体产生吸引力,进而激发个体产生一种即时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然后以学生的问题的对象进行课堂研究学习。 在出示艺术字了解环节中,教师只提供一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发现各类艺术字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
二、在<三>授课过程
1、学生打开一篇空白文档(给学生任务,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能力。)
2、利用课件叙述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幻灯片三、四)并提出任务(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
3、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相互探讨问题,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4、展示操作较好学生的作品。
5、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鼓励(幻灯片五、六)
6、学生继续熟练自己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7、利用课件叙述对艺术字进行简单的.调整(幻灯片七)并提出任务
8、学生自己操作可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9、展示学生作品并要求生再现操作过程
三、大展身手
1、利用课件(幻灯片八)提出练习任务
我们己学会了插入艺术字,如果让你来做一名校园小设计者,你能让艺术字走进我们的校园吗?你要用艺术字为学校制作哪些宣传或修饰?(分组合作,鼓励大胆想象,发挥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学校里的厕所要哪些广告?水龙头处需要哪些广告?班级的门上、墙上、宿舍里等等……,提高学生的持续兴趣和实际价值感。)
2、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明设计理念。
四、课堂小结,利用课件(幻灯片九)结束教学。
五、教学反思
遵循新课标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用任务去驱动学生们主动地探索、发现、学习新知;用任务帮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任务来体现学生们的创意,展示他们的个性。采用分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
成功之处:
① 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教学任务的设计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任务”和“驱动”之间的统一性和任务的层次性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③ 任务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不足之处:
① 由于本校的学生起点低,操作时显得有些盲目,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可能无法跟上课堂节奏,教师应多一些关心和必要的引导,以减少操作的盲目性;
② 要对学生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制作出更加美丽并有意义的宣传画,在教室或校宿舍里美化环境,或激励自己。
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大胆地尝试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素材类问题教师抛出,策略性问题学生提出的教学方式。
④ 学生成果,效率不高
基于教师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导致了学生操作时间的缩短;学生研究问题的表面化和简单化也使教学对于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提高力度不多。因此以后在练习设计上还应根据层次性进行划分,从易到难进行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成果,感受学习的快乐。
⑤时间把握,能力不足
本节课超时了,问题出在自身的能力还不足,具体有两个方面,
1、教学设计方面要有一个可以调控的环节,不能一溜到底地进行设计,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2、教学调控引导适度,适度引导,在引导不成功的情况下,要主动抛出,缩短学生的期待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在这个大平台的展示与交流中我收获了很多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我的教学以此重新开始……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制作电子小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制作精美的电子小报作品,观察艺术字和图片的使用,掌握美化电子小报的方法;
2、通过观察出示的小报作品,帮助学生找出电子小报的制作要素及版面设计的特色。
3、通过制作电子小报,帮助学生掌握Word文档中艺术字、插入图片、文字边框和底纹、图文混排等常用操作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作品的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小组分角色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作品的制作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共同学习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美观的图文混排。
教学难点:
利用综合知识制作出完整的作品。
课前准备:
相关主题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大家好!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份电子作品(课件出示几件设计精美的电子小报和用Word文档排好版的几份文字材料),请大家认真欣赏,说说哪个更具吸引力?(生答)这几篇图文并茂的作品就是电子小报,是利用我们熟悉的文本加工软件WORD制作出来的,大家已经学习了用Word制作文档的方法,想不想尝试自己动手也来制作一份精美的小报?有没有信心做好?(板书:制作电子小报)
二、探究方法,完成任务
(一)讨论分析,认识小报
1、要制作出精美的小报我们就要了解小报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结合出示的小报,明确电子小报制作的要素: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插图等。)
2、同学们观察小报,小组讨论一下,这么精美的小报都是应用了Word中的哪些技术手段实现的?讨论好了可以发言。(分析和交流小报中知识点的应用:艺术字,文字边框和底纹,插入图片,图文混排,分栏。)
3、我们再来观察小报的版面,谁能说说小报在版面设计上都有哪些特色?(提示学生归纳出版面设计特色)
(1)、整体版面布局;(2)、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3)、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二)介绍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大家对电子小报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接下来就请开始你们的创作之旅吧。老师为大家准了5个创作主题,同学们可以从老师提供的这5个主题(1、海底世界;2、保护地球;3、我们可爱的班级;4、中国名胜游;5、动物世界-奇妙的色彩)中任选一个主题,也可自己确定创作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Word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设计、制作一份小报。相应主题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到我的电脑/D/电子小报素材库中查找。
(三)小组分工,确定主题
现在就请各小组讨论研究确定主题,并明确分工,选出组长、绘图师、文字整理员、图片整理员,并根据主题在纸上设计小报版面,完成文字和图片材料的收集及整理。(指导小组分工,在不同的环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设计好小报的小组可以根据设计好的版面上机完成作品。(老师巡视学生的制作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辅导。)
(五)自我评价,修改作品
请各小组成员在完成作品后对自己的表现及作品展开自评,并根据小组的自评意见修改作品。(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强以及综合能力强的同学,指导他进一步的扩展内容。留意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在心中挑出不同层次的作品。)
三、成果展示,交流情感
大家都完成了作品,那哪个小组想把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欣赏呢?现在就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展示作品,并作简要的介绍,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并依据Word小报作品评价表给出中肯的评价,我们同共来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能根据小报的制作要素去设计制作小报,在使用艺术字和图片时能做到与版面的整体布局谐调统一,色彩搭配也很和谐。做的非常好。各小组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我们的作品更完善。
五、板书
制作电子小报
报名
刊号
电子小报制作要素:单位或出版人
出版日期
插图
艺术字
文字边框和底纹
技术手段的应用:插入图片
图文混排
分栏
整体版面布局
版面设计特色:图片、色彩的搭配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课程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而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学生主体研究、开放性研究活动的一个新空间。因此,我在教授《制作电子小报》一课时,探索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合作学习为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等。
这节课以合作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以学生所熟悉的故乡-潍坊的著名景点的相关知识为背景,结合学生已掌握的IE浏览器、网页表单和搜索引擎等收集信息的方法,来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和团体合作精神。因为这是本节课教学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
本课的贺卡制作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贺卡的组成。进而去学习自己创作一份贺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不仅关系到贺卡的制作,同时也关系到贺卡内容的摆放问题,另外还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占位符”。
教学时,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对照课本操作。从而去发掘背景制作和图片插入制作的不同。教师起到的是点睛的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演示。文本框的制作也放手给学生。巡视时就发现有些孩子对水平、垂直文本框好像不是很清楚,我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讲解。并且有位叫做孙国强的学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已经制作完了,于是自己摸索着给贺卡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播放效果。哎!亮点……
于是我就趁演示的机会,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较观察,你们的贺卡在放映时与孙国强的有何不同?接着引申了点知识内容——“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学生们兴趣可浓了!
本来是节很常态的课,由于某个事件的触发,使得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或许也算是个教学成功点吧!
《制作贺卡》这一课是在四年级学生学会了使用WPS演示文稿设置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等一些操作技能之后我设计的一节综合课,目的是巩固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可以说这一课是WPS演示单元的一个总结与升华。
本课的教学我是围绕“感恩父母”这个主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感恩贺卡”,为自己的父母送上祝福,从而使学生懂得感受爱,学会爱。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课前通过欣赏制作精美的电子贺卡,激发了学生学习制作贺卡的欲望。
2、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归纳电子贺卡的组成要素,了解电子贺卡的结构。
3、小组合作。在学生了解电子贺卡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学生演示、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及教师演示操作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4、展示交流。最后通过作品展评、教师的点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饰。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电子贺卡的制作技能。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在插入图片的时候,有的学生使用了在线图片,我没有及时的给予纠正,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由于时间比较匆忙,点评的比较简单,在这个环节中我也没有抓住学生的亮点加以巩固性的操作,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的机会,以后在评价这方面我还要多加努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三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时代性。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延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科学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硬件资源更新发展迅速,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新的应用方法。目前,可应用的资源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具有普通性和迁移性基础知识的基本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应用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面对现阶段的现代化教学,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的是如何进行信息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整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其它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7、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4、表扬鼓励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自主学习
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四、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因此,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这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坏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这是我的几点肤浅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在小学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占90%以上,因此,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这么操作、什么情况下应该用这种操作、还有没有别的操作方法这些需要思考的内容比较生疏。因此,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一个专业术语、一个基本操作,我都要求学生达到规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原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打电脑的观念改变了,什么事情都能问个为什么了,操作之前都能好好思考一番了。这一学期面临的任务就是5月份参加无锡市的信息技术会考,这次考试有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方面,就是时间比较紧张,就40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相当熟练,而本学期开学晚,时间上肯能不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新课和复习一起,以便能顺利通过此次考试。当然考试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搞应试教学,还得踏踏实实,和上学期一样,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是教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期的是进行1、6、7模块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内容包括:用好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其中“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的内容占本教材的50%,可见制作多媒体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特性,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安装与卸载软件,获取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重难点: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本学期教学的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6
春节过后,新学期又开始了,教师们立刻投入了紧张愉快的工作中去。新学期,新气象,学校的管理更上了一个台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学校的电化教育工作,其中电化教学工作主要包括网络的维护管理、电教器材的维护管理、广播系统的管理、机房的管理等工作等。我们承担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化教育辅助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每项工作都必须塌实细致,所有的工作都要落实到位,分工明确,为此,我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本学期的学生将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教育厅明确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这一门考试,才可以参加高考。我们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的复习迎考工作,新课程的学业水平测试,对我来说是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做好信息技术的复习工作,以最佳的姿态迎接考试。我的复习计 综合训练 重点难点复习;对模拟考试中成绩一直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将集中训练,单独辅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争取每个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校要求的“六认真”开展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测试,认真辅导,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知识。在做好“六认真”工作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合理安排课堂的45分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如何合理利用这45分钟,是我们教学要研究的重点。我们必须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教学,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在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同时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宗旨。
二、教研活动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分为四大块: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模式探讨、听课评课,还有就是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新课改新理念,做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所以我们必须定期的充电,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本学期我们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的论文。
我们的教研课题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体信息技术老师人人参与,研究任务落实到人,过程资料完整,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另外要求自己也研究的专题,学期末论文或经验总结材料。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围绕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我们教学的宗
旨不是让学生掌握几种操作工具而已,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譬如讨论研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实践自主学习、课外活动辅助学习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必须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譬如有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差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而有些知识如需要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的,就可以采用研究讨论学习;而有些知识只要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很快掌握的,就不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果1+1<2,那合作学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总之,教学模式是活的,教师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其他活动
1、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以说课为中心,有主题,有评议,有记载。每周一位教师进行中心研究备课,再经过提体讨论研究、修改,对于正确分析处理教材、更好的抓住教学的重点、完成教学的目标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体现了集体智慧,还能进行资源的共享。
2、案例交流、教学反思:
除了集体备课,我们每周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案例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对方案例的优点,相互借鉴、学习。另外,每人每月一次的教学反思,这是要求是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教学思考,可以是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对学生评价的思考等等。这能促进教师认真书写教学案例,并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何不足或优点之处,而且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积累。
四、做好电化教育辅助工作
我们除了教学工作以为,还担任着电化教育的辅助工作,主要有学校中心机房的管理、网络的管理、电教设备的管理、机房的管理、摄象等工作,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设备基地,投资大,使用效率高,我们应该增强责任心,做好电化教育的辅助工作,我们采用的是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周浩老师负责中心机房的管理、网络的管理、电教设备的管理,王惠芳、金永兵、彭庾鸿老师负责机房管理及高考信息采集工作和考试名单组织、分数管理等工作,对于每一块工作,我们都要做到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本人的本职工作,为学校的信息化更上一个台阶而不断努力。
信息技术教研组将会在新的学期有新的气象,争取做好各项工作,为学校信息化出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