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3篇《解决问题例6》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例6》教学反思
课堂目标:1、会学:好求知、勤参与、愿合作、爱探究。
2、学会:掌握知识目标。
《解决问题例6》教学反思
学科数学教师姓名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一种应用题想到两种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前排和后排一共多少人?第一种先求什么?试着提问: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第二种可以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思维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的条件思考能求前排有几人、后排有几人,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列式算式解答。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解决的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总之,一节课的结束,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让我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减少自己的遗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时: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看懂图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7+6???6+5???8+6???8+8
???7+5???8+4???7+7???6+6???7+4
2.听算。
8+2???9+4???9+5???7+3???8+3?? 10+8???7+5
二、新课:
1.出示例4。
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算出得数。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
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
学生之间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5.强化认识。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及时纠正。
2、如果时间允许,以第2题的式题为主,再适当补充一些,
由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最后,学生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能完整的叙述图意,并能从多方面的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 = ,每份就是2个 。
B、÷2= × = ,每份就是 的 。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 ,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 ÷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1)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4(2)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4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 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5
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结部分寻找异同不够突出重点,在突出数量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用乘法解决和用除法解决的区别——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不同,使学生明确两类题的不同之处,真正掌握解题思路。
3.在寻找数量关系的环节中可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语句,学生已有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础,据此列出数量关系应该不难。另外,在数量关系上应强调分率与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既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同时也为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4.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主导,留给学生的只是倾听。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讨论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思路、寻找方法、小结异同。在练习1中可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题同桌互说,这样既可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说的机会。
任老师建议我再去重上这一课,但鉴于另外几个班都已上完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环节中详细注明了细节活动。作为新教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逐渐成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6教学实录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思维要求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要高得多。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提出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在呈现的情境中,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从数学角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现实情境中得以萌发和滋长,这就是新教材编者的意图。
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如何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三个有一定关系的数量的理解对于学生今后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最基础的部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及学具的操作中的观察开始思维活动的。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分三步走:
首先对学生的`看图能力要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事实上,根据一幅图中的三个数量可以编出三道不同的题目,也就是说根据一幅图编出的题目会有两个不同的变式,而后者往往是逆向思维的,不同的看图顺序和看图的角度都决定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在情境中看图时,根据顺向思维,发现一些基本的数学现实,即看懂图的意思,学生就能够提出数学问题。而通过提问来指导看图的过程便会给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拐杖作用,如问你们看到了树上有几只小鸟?飞走了几只?你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最后要有低要求到高要求,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变式,这种解决问题更多体现在8、9的认识之后。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着重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这一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接着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然后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通过三道不同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本节中的不足:1、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不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2、有些环节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
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即河里本来有3只螃蟹,又游来了2只。学生自然会想到现在有几只的问题,并用加法计算。第二题应用了集合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是把两盘苹果合起来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比较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对这题已基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从教材本身来看,老教材体现出较抽象简约化的风格,较多的呈现出数学结论性的知识,而新教材更体现出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风格。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并不会改变数学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从数学的角度以数学的思维面对生活世界。作为数学教师就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解读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思维要求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要高得多。我们怀念老教材是因为只需要让学生解决问题书本上提出问题就可以了,其结果是只要学生能够解答出来即可。而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从数学角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现实情境中得以萌发和滋长,这就是新教材编者的意图。有人说,老教材的应用题千题一面,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试想,在老教材中我们就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关键是如何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个有一定关系的数量的理解对于学生今后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最基础的部分,那么这一知识本身让一年级的学生来理解,他们的思维的起点及认知的基础在哪里呢?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及学具的操作中的观察开始思维活动的。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一,对学生的看图能力要着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事实上,根据一幅图中的三个数量可以编出三道不同的题目,也就是说根据一幅图编出的题目会有两个不同的变式,而后者往往是逆向思维的,不同的看图顺序和看图的角度都决定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结果加减法的教学进行看图说法能力的训练。第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在情境中看图时,根据顺向思维,发现一些基本的数学现实,即看懂图的意思,学生就能够提出数学问题。而通过提问来指导看图的过程便会给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拐杖作用,如问你们看到了树上有几只小鸟?飞走了几只?你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呢?再次要有低要求到高要求,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变式,这种能力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同样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本节课是运用表内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完全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发现问题后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构建新知。实现了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牵着学习。两道例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总结出了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再次,在本课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本课例题为进一法解决问题,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去尾法。我将两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避免了学生对两种题型的混淆。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第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主体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问题(有一步的,有两步的)。学生们积极动脑,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即加减混合、带小括号。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现了出来。解决问题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竞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例如:教学例1,有一个学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而是学生在心中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得数直接应用到了算式中,这时,其他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没有表示出来,这样解答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这名学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问题。再如: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1处理加减混合,例2处理连减和小括号。但今天,学生在解决木偶戏的过程中就想出了带小括号的解答方法,这在试讲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例1、例2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全部在例1中通过自学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的评价语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