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共含2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本课的活动有三个,难度逐渐增加。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运用所学的'好的实践机会。这牵涉到测力计的刻度与橡皮筋的弹力相匹配的问题。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弄清原理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本课当中制作一个测力计的大的演示模型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测力计制作的演示,酌情使用,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困难,打开思路。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
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
(1)
本课的活动有三个,难度逐渐增加。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运用所学的好的实践机会。这牵涉到测力计的刻度与橡皮筋的弹力相匹配的问题。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弄清原理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本课当中制作一个测力计的大的演示模型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测力计制作的演示,酌情使用,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困难,打开思路。
(2)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测力计的各个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技能目标:经历测力计产生,改良的过程。科学规范地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科学地使用测力计。
教学准备:
小组(橡皮筋,回形针、硬纸板,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顾前一天傍晚教师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力的了解几乎没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说一说,看看学生的了解情况。
二、猜一猜,说说理由
1、出示铃铛、卷尺。
2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说说你判断的理由。(预设学生会根据大小,材质等进行猜测。)
三、想一想,小组之间比一比
1、前面我们对铃铛和卷尺的重力进行了猜测,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大致地比较出来吗?
教师展台出示橡皮筋,回形针。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这两个实验材料比较出这两个物体哪个产生的重力更大。
3、学生汇报测量比较的方法。(预设:将物体挂在回形针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进行比较)
四、做一做,我们的工具更好了吗
1、前面的装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铃铛和卷尺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但总觉得有缺陷,能比较出来但不够准确。
2、如果让我们制作一个能比较准确测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个工具进行改良?(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3、汇报交流改良的建议(预设:需要刻度比较,安装提环方便测量等)
4、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改良简易测力计的活动。并画出你们小组的测力计。
5、展台交流各组的测力计,提出意见。
五、认一认,实验室里的测力计。
1、教师出示实验室的测力计,PPT出示弹簧测力计各个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2、对比自己设计的测力计,进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测测身边的物体产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
2、测一测身边的物体所产生的重力。(PPT出示测量要求,完成实验记录单表格3的填写)
3、交流测量结果。
七、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学反思:
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基于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本课是科学工具的教学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工具,学生可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较好地掌握测力计的使用,但教学失去了深度。每一种工具的出现,肯定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经过人们不断地尝试和改良才最终形成的。基于如此,本课的科学核心概念目标定为:学生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良完善的过程。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基于科学的核心概念本课设计了猜测“两个物体重力大小”、“想办法比较重力大小”、“设计改良我们的测力计”等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具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测力计又安排了“认识实验室测力计”和“利用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体两个活动”。
上完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1、实验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入时运用的铃铛和卷尺并没有一直沿用到往后的教学环节中,以至于学生对于往后的设计测力计的活动感觉茫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节,环节之间的跳跃感太明显。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被打断。
2、对于测力计的设计改良活动不够深入:本课中当学生设计完成具有大刻度的测力计以后,我就将课堂教学转入实验室的测力计认识和使用上。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个重力界于两个大刻度之间的物体。激发矛盾,再次让学生引发思考,进一步改良。将自己设计的测力计贯穿于整节课堂,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将进一步的得到发展和提升。
3、课堂细节处理不够:教师的语言组织不够简练、科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有待提高,当学生的表现优异时缺乏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导致整节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4、实验记录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本课中我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单,分成三个表格。第一个写建议和改良的措施;第二是画设计图;第三是记录身边物体的重力。实验记录单是能够很好地记录下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但本节课中,记录单可有可无,学生对记录单的填写不知所措,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很多学生的记录单是空白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老师的指导不够细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记录单的本身设计可能在存在着问题。
总之,一节课下来问题多多,感受颇多。也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科学课堂或许会有更多的精彩。
教材与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
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二、体验制作——提供探究的载体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实践运用——发展核心概念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四、课后拓展——概念的延伸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
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弹簧秤工具产生的大致过程,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重力的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秤测量重物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物体,估计谁重谁轻(钥匙串和手表)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重物,请你估计一下谁比较重?
2、学生上台用手掂量一下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谁比谁重多少?
3、引出测量工具――弹簧秤
今天,老师正好带来了一样专门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板书:弹簧秤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提问:以前看到过这种测力计吗?
2、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下面请各小组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并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观察讨论。
A、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B、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C、测力计的测量单位是什么?
D、测量范围是多少?
E、用手拉一拉,感受1牛的力有多大
3、小组汇报
测量力的大小的`单位是什么?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 用字幕 “N”表示
还有一个单位:克力 gf
1牛=100克力
(引导学生认识弹簧秤的组成及作用、使用单位、测量范围、)
4、测量的范围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5、提问:当用手慢慢拉动挂钩时,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拉力慢慢减小时,弹簧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思考:你能解释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吗?
(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三、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现在你能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钥匙串和手表的重力大小。
一学生上台演示,集体纠正测量时出现的错误。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师:如果被测物体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了怎么办?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这堂课上了好几次试教和两次公开课后效果还不错,这是不断改进后的教案,虽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测量力的大小》 鲍田三小 张瑞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拉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1、出示弹簧秤的图片,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它就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为每一小组准备好一个弹簧测力计,布置好任务:观察弹簧秤的结构是怎么样,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作用?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4、学生仔细观察后从弹簧测力计上得到力的单位 5、教师加以讲解,并讲清牛和克力的关系:1牛≈ 100克力。 6、引导语:那你们知道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吗,因为弹簧被测力计的盒子挡住了,所以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拉簧,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弹簧形变与力有什么关系? 7、学生回答并总结: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叫一个学生上来演示他使用测力计测量手机重量的过程。 3、叫其他学生说说演示同学的优缺点,并适当加以总结。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4、为检验学生测量的准确性,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个钩码,事先未给出重量的大小,比赛哪组又快又准地测量出钩码的重量,并给予笑脸奖励。 5、发放试验单,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小物品的实验。 6、小组成果汇报。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也学会使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那让你们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会吗? 1、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2、按学生的方法做演示实验,并引导如何确定零点和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3、课后拓展:用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测量测量小物体。(时间有余可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指针、刻度板、弹簧、挂钩等部分组成 力的单位:牛顿 牛 N 1N≈100克力 工作原理:受力越大,伸长越长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学生分组观察
2、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力的大小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十分的重要,学的好不好影响物理的基础,那么测量力的大小教案该怎么设计和安排呢?下面是测量力的大小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 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学生分组观察
2、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弹簧 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平视、估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测力计的各个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技能目标:经历测力计产生,改良的过程。科学规范地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科学地使用测力计。
教学准备:
小组(橡皮筋,回形针、硬纸板,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顾前一天傍晚教师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力的了解几乎没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说一说,看看学生的了解情况。
二、猜一猜,说说理由
1、出示铃铛、卷尺。
2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说说你判断的理由。(预设学生会根据大小,材质等进行猜测。)
三、想一想,小组之间比一比
1、前面我们对铃铛和卷尺的重力进行了猜测,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大致地比较出来吗?
教师展台出示橡皮筋,回形针。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这两个实验材料比较出这两个物体哪个产生的重力更大。
3、学生汇报测量比较的方法。(预设:将物体挂在回形针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进行比较)
四、做一做,我们的工具更好了吗
1、前面的装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铃铛和卷尺哪个所产生的重力更大,但总觉得有缺陷,能比较出来但不够准确。
2、如果让我们制作一个能比较准确测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个工具进行改良?(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3、汇报交流改良的'建议(预设:需要刻度比较,安装提环方便测量等)
4、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改良简易测力计的活动。并画出你们小组的测力计。
5、展台交流各组的测力计,提出意见。
五、认一认,实验室里的测力计。
1、教师出示实验室的测力计,PPT出示弹簧测力计各个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2、对比自己设计的.测力计,进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测测身边的物体产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
2、测一测身边的物体所产生的重力。(PPT出示测量要求,完成实验记录单表格3的填写)
3、交流测量结果。
七、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学生分组观察。
2、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平视、估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学生分组观察。
2、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弹簧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平视、估力
测量力的大小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个螺帽),老师这里有一个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出它有多重吗?
2、揭示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略讲:重量—一般指该物对悬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它们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们测的是物体的重力。)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单位是什么? 1(牛) =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几牛?每一小格表示几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课件——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重力。
思考:5牛的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测不出螺母的重力?我们可以怎么办?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水平拉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板书:
4、测量力的大小
一、弹簧称的构造: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弹簧(具有伸缩性)
二、力的单位:牛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称的注意事项:
1、归零
2、先估计重力大小
3、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四、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 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 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 并进行实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 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学生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察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收获,教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并进行实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学生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察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收获,教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
测量力的大小>>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力有大有小,并且,本课也是研究摩擦力的基础。因此,此时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是很必要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
而要很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基础准备很关键。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认识测量力的大小的必要性;第二、知道使用的工具是弹簧秤以及力的单位,最后是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
其实,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解说会显得很乏味无趣。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达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手段:
第一、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刺激来引出课题。先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帮助他们回忆重力,另外,通过实物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重重问题的追加,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测量重力大小的必要性,又可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
第二、让学生自己观察或是动手摸索,来发现问题,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弹簧秤结构很分明,学生也很容易观察到,而各部分的作用,对于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
另外,对于弹簧的“受力大,伸长长”的制作原理,学生也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因此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
第三、把钩码的重力到底是多少抛给学生。为了引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我现实安排教师的错误操作,由学社会那个来发现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测量的过程中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测量重力的时候,除了正确地操作,科学读数也是很关键的。于是,通过一个读数接龙来让学生练习读数,在无形之中注意读数应该注意的'问题。当弹簧秤达到最大值时,教师继续拉伸弹簧秤,并提问:“这样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吗?为什么?”
从而,通过学生的互评和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在这里,测量前的估计很重要,所以,在进行一系列小物品的重力测量的活动中,记录表中设计了估计的一栏,要求学生在测量前先进行估计重力的大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明确不能超出量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最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测量小重物的活动,他们可以测量自己想测量的物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测量重力的活动中来,每个人都学习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秤。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建立时间和提高效率的观念。活动结尾的手再提问如果拉动文具袋,那么测量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意识到弹簧秤不仅可以测量重力,还可以测量其他的力,并且,通过实验,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产生疑惑,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悬念,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本节课围绕的总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体验中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在林老师执教的《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中,我觉得也还有几个地方值得探讨:
我觉得学生对力的单位“牛”的认识还不够,如学生在测量物体重力的汇报中,很少有人用到单位“牛”,学生为什么不用新学的“力”的单位“牛”呢?我想可能是学生对“力”的理解不够造成的。《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4课,前3课都是有关力的探究。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应是在学生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对“力”有了认识,哪么“力”的单位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测量物体重力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广。估计物体的重力也有不实的现象。如:分组汇报实验记录时,4个组有3个汇报的值数和实测数完全一样,每个组只有一个估数,差距是0;只有一个组汇报的有一点差距。可能有的组是先测,然后填写的估数。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先让小组的每个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个数据,并把每个人估的.数据填在记录单里,然后用测力计测量,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也不能只限于组长测,可让小组的每个人轮流的测不同的物体,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 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 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方便,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完整,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明之后还应当让学生获得一个实际的感受,再明白文字的意义后,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单位概念。
本人经验尚浅,若有不当,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