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第三课。《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用图片,欣赏白桦的形态美
在上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二)品味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1、学习本课的重点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守林人,更重要的是了解还有更多的像守林人一样默默工作在各条工作战线上的劳动者们,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我身边的“守林人”的主题队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手林人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课文前,我先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搜集的材料很少,对大兴安岭了解的不多,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看林工人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通过想象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后再联系本单元的主题“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过林业工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甘愿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逐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近。但纵观整堂课,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逐步学会朗读的有效指导方法。
读中品悟,诵中生情――教《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平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不过,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本节课的开展我采用了小组学案模式,各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听课完毕,毛姐给了我几点建议和意见,我很受用!
建议意见如下:
1、板书设计不够精心,缺少设计。今后,如何在地理课堂上书写板书,设计板书,应该是我们需要好好探讨的地方。
2、在授课时,在读图环节,我遗漏了关于黄土高原所跨省份的学习,这是很大的失误。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该出现。这说明我的专业素养还需不断提高,要克服有人听课就紧张的心理。
3、授课时,我关注知识的传授多于关注学生,本节课有个小组的同学吴爽没有认真听讲,不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教师授课的主体本是学生,我却没有照顾到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今后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对学生多进行眼神交流,争取带领所有同学走进知识的殿堂。
毛姐的建议促进我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她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均是我平时授课时忽略的环节(例如第三点,早在上学期胡姐听我课时,就曾经提出过),但是我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改正,这说明我平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今后我要做好每节课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改正。
《白桦》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选准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讨论,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上了《白桦》后的感受。
我遵循课文的协作思路,先引导学生学习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桦林的关系,然后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为找准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重点语句,所以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 而看林人对白桦林的热爱,呵护之语。我对看林人的思念丶赞美之语。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平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故学课文时让同学们抓住“白桦林”、“看林人”、“林业工人”这样几个词语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能把握住本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上引导学生抓住这几方面来感悟:“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朴素的,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它是守林人的象征。
“看林人”为了这篇大森林的安宁,为了保护好“这厚厚的绿毯”,强忍烟瘾,严控酒量,瞪圆双眼,时刻观望,甚至拒听自己喜爱的歌曲,用一颗纯洁的心,经年累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做牺牲,这难道还不伟大,不可爱吗?“白桦林”象征“看林人”,“看林人”是林业工人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
所以说,本文写“看林人”就是写“林业工人”,赞颂“看林人”就是赞颂“林业工人”。赞颂林业工人苛求自己,牺牲自己的一切所爱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感情,蕴涵着作者对看林人的敬佩。句子看似浅显易懂,细读起来,却又能体会出另一种感情来,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其次,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本文的语言优美,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重点句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守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特别是对守林人的敬佩而引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学生更是直抒胸臆、热情讴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此时,水到渠成,老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深入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体会到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这节课结束了,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一、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三、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四、教师必须熟知xx,能从各个角度分析xx,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xx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五、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写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借物喻人、象征等手法,理解诗人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不过,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选准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讨论,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上了《白桦 林的低语》后的感受。
我遵循课文的协作思路,先引导学生学习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桦林的关系,然后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为找准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重点语句,所以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 而看林人对白桦林的热爱,呵护之语。我对看林人的思念丶赞美之语。
一、优点:
1、关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能够较全面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提问,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
3、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比较恰当。仔细读书,作批注,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长文短教。
4、学生汇报中的亮点,能够及时抓住。
5、教师适时引导,加深课文的理解,实现教师的“追”。
6、练习的设计比较有效。全面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品质,升华学生情感。
二、不足:
1、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每个问题仅仅局限一两个学生回答。
2、“白桦林的低语”“低语”些什么?开课的问题,最后没有收回来,虎头蛇尾。
3、教师板书字迹不够工整,不能体现指导性。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开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本节课遗憾的是少部分学困生不理解诗歌意思,不懂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没有过多介绍,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习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结束了,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一、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三、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四、教师必须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五、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写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借物喻人、象征等手法,理解诗人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习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开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本节课遗憾的是少部分学困生不理解诗歌意思,不懂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没有过多介绍,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习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