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图书的教学反思(自制图书步骤图ppt)(自制图书的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4篇自制图书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自制图书的教学反思

自制图书的教学反思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班开辟了一个小“阅读区”。我们班上的孩子平时非常喜欢看图书,孩子们经常把自己心爱的图书从家中带来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班级的阅读资源,也为他们在阅读交往和阅读分享方面搭建了同伴互动平台。现在,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班开展了两次次美工活动——自制图书。

自己动手自制图书,能够体现每个孩子对图书结构的理解,促使他们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结合自己特有的想象力,通过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一次自制图书时,班上每个孩子都是把《幼儿画册》上的一个小故事补充完整,将自己续编的故事情节画下来,并设计封面和封底,剪下后排好顺序再装订成一本连环画。孩子们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同时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在剪、贴时,手部动作都不够灵活,因此我们还要要重视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平时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等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图书带回家,父母帮助他们把续编的`故事情节加上文字记录在图书上。这是一个家庭合作的过程,父母和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享受着亲情交融的美好情感。

通过第一次的操作,孩子们在基本掌握了制作图书的基本步骤,接着我们鼓励孩子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做好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一本图书。在第二次操作时,孩子对图书的整体结构和制作过程又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制作的图书有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事,例如《小鹿历险记》、《拔萝卜》;有的是类似自然界的动、植物不断生长变化的记录,例如《毛毛虫长大了》、《种豆豆》;有的则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例如《宝宝想长高》、《我的绘画作品集》等等,内容丰富多彩。

将孩子们做成的书放在班级“阅读区”后,我们观察发现自制图书的翻阅率非常高,孩子们对自己的图书爱不释手,他们也互相欣赏、互相交流,自制图书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讲述内容,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和交流兴趣,让大家受益匪浅。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老师也得到了启示:凡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就是教师值得努力去做的,应该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使孩子充分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都说“阅读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在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曾看到这样一句:“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真心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收获,在阅读中开始他人生美好旅程的第一步。

篇2:《自制乐器》教学反思

音乐课。临走时,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根据课本上给你提供的“沙子、黄豆、牛奶盒子、可乐瓶”自制沙球。下节课带来。”当时,因为快下课了匆匆一说也未来得及特别强调。原想:完成的人肯定寥寥无几。不想,过了几日又上课时,竟然发现那四班孩子手中都拿着自制的沙球。有的学生没带来课前还专门跑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当时,我的心头一热,真的很惊喜。看来,孩子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一上课,我就表扬了他们:“自制乐器――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我们课堂上乐器缺乏的问题,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课堂上,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使用着自制的乐器,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看到他们兴趣昂然的样子,我乘胜追击:课后再去动手自制碰铃和串铃等乐器。过了几天,他们带给了我更多的意外和惊喜。这就是低段的孩子。

再来看看高段的孩子:“请大家课后去搜查一下有关莫扎特的生平。”过了几日上音乐课,询问莫扎特的生平,只有极少数人举手,其余的都不吭声坐冷板凳。老师只好点将,点一个插一支蜡烛,再点再插,有几个凭着曾经课外书上看到过说上了那么一两句。询问原因,有的'说家里没电脑;有的说没查过;还有的说忘了。老师只好唱独角戏,你说不上来只有我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样子。

案例分析:针对此,我具体分析了原因:

其一、“年龄”的因素。

低段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童言无忌,想说就说,毫不掩饰,就像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描绘。而高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轻易表白自己,生怕自己的表现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

其二、“课程”的因素。

新课程带来了勃勃生机,沐浴在新课程中的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精美课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而老课程在许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

其三、“思想意识”问题。

新课程,家长重视,孩子喜欢。而老课程,尤其是“小三门”,仍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把它视作“副课”看待。我就曾经在和一个六年级调皮男孩谈话时得知:他爸爸这样教育孩子――“音乐课是副课,无所谓,随便上上。”家长不重视不说,还如此灌输孩子。难怪,他的孩子上课经常不带书,还随便讲话。

其四、“教育方式”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容忽视。但我觉得它并不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我想还是“教育方式”问题。平时,有的老师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位置,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压抑,他们不敢说,不愿说,学习被动,积极性缺乏。如此教学,即使是再好的课程都会抹杀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另外,有的教师在实施老教材时,缺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只是一味的指责老教材的错,而不去研究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篇3:《自制乐器》的教学反思

《自制乐器》的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教的是四、五、六年级的音乐课。在四年级下课临走时,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自制乐器。下节课带来。”当时,因为快下课了匆匆一说也未来得及特别强调。原想:完成的人肯定寥寥无几。不想,过了几日又上课时,竟然发现那孩子手中都拿着自制的乐器。有的学生没带来课前还专门跑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当时,我的心头一热,真的很惊喜。看来,孩子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一上课,我就表扬了他们:“自制乐器——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我们课堂上乐器缺乏的问题,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课堂上,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使用着自制的`乐器,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看到他们兴趣昂然的样子,这是四年级的孩子。

然而过了几日我对六年级的孩子说:“请大家课后去搜查一下有关巴西国家的风土人情,为下节课的欣赏做好准备。”过了几日上音乐课,只有极少数人举手,其余的都不吭声坐冷板凳。我点一个插一支蜡烛,再点再插,有几个凭着曾经课外书上看到过说上了那么一两句。询问原因,有的说家里没电脑;有的说没查过;还有的说忘了。把我的心情也搞得很糟糕,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样子。

案例分析:针对此,我具体分析了原因:

其一、“年龄”的因素。

四年级的孩子还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童言无忌,想说就说,毫不掩饰,就像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描绘。而高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轻易表白自己,生怕自己的表现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

其二、“课本”的因素。

新课程带来了勃勃生机,沐浴在新课程中的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精美课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而六年级的课程在许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实际性,离学生生活太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

篇4:《自制滑坡车初体验》教学反思

“自制滑坡车”一课选自五年级综合实践教科书第二册。在王老师通知要进行“魁星杯”的新一轮课堂展示时,我内心很慌,虽然有教材作为载体,但能参考的资料很少,尤其对于我这样“慢热”的初学者来说,选材就很关键。尤其在第一次课堂展示《快乐称一称》后,让我觉得由复杂的材料,堆砌起来的活动过程,未必对探究有更好的引领,反而在活动操作中,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这一次的课堂展示内容,我力求材料简单,又很有探究意义,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开始翻阅小学三年到六年的综合实践教科书,看到技术制作类的课题进行圈注,然后把关注点,放在用材简单以及设计活动的梯度(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上。我最后选择了这一课题。

“自制滑坡车初体验”教学设计,以欣赏图片的视角,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然后通过汽车汽车简史,导入新课。又通过观看纸质滑坡车图片,活动步骤提示,展开小组制作。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梯度,一,根据提示首操作,并将制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写在黑板上,不限制几条,重复不用书写,以便于大家边做边参考,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二,针对黑板上的问题,交流经验,解决完一条擦掉一条。并根据提示尝试滑行,同样,将出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调试。三,分享经验,并通过比赛,选出冠军设计师,并根据冠军车辆探讨,哪些因素影响滑坡车的速度?最后分享本节课的活动心得,课下继续探究,如何给小车增强动力性(用气球或者皮筋)。但在课程实施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下面,我针对4月16日执教的《自制滑坡车初体验》一课,结合教学设计和学生活动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设计中,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

综合实践课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在进行活动时,能否尽快进入状态,并根据要求实施操作,有目的有效的完成阶段目标。那么这个要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设计的最初,为了控制时间,把制作提示的部分,由五条变成了两条,总认为繁冗的提示,容易降低兴趣,总觉得汽车在孩子的生活里常见,操作起来不会难度太大。却忽略了对学生认识的评价:学生只是对车的外观很熟悉,却对车的构造不了解,虽然在介绍车的结构环节,大多孩子能说对,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这是第二课时,没有任何前提,直接进入制作环节,孩子会无从下手,虽然孩子们小组也分工明确,可是具体的操作思路还不是神清晰,这些因素,都在于活动前的制作步骤提示,不够明确,不够具体。既耽误了时间,还让孩子走了弯路,影响了孩子活动兴趣。

2.对于课堂呈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活动开始时,同学们有的在车身打孔,有的给轮胎扩孔(因为孔小)然后尝试连接,接下来就出现了问题,轮胎和轴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同学们开始发现问题了,轮胎总掉,有的小组也解决了问题,并写在黑板上,可是同学们都沉浸在制作中,没人再去关注黑板,等于这个问题还存在,有的小组还没突破,那么活动停滞不前了,我考虑到学生制作中不应该中断学生思路,却忽略了问题的存在,没有下一步的可行性了。因为要关注的是全体同学,所以制作持续了十五分钟,才完成一个,但时间来不及了,没时间让大家再去调试,所以就急匆匆的步入下一个环节。当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出现矛盾时,固守陈规,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目标的达成。

3.设计活动时,要把问题简单化。

在学生操作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梯度,这三个梯度问题,分别从车的制作,车的滑行和车的滑行速度着手,但忽略了车的制作部分,才是问题产生最多的环节。这个梯度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所以,在活动中前面的两个层次就衔接不上。太注意大方面,忽视一些客观因素的思考。把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的复杂了——不接地气。

4.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要适中。

在正式展示前,我在我自己的单位,尝试过,班级里至少有四五组可以正常滑行。只是我没有考虑到,在一个学校里,孩子们是可以互通有无的`。这就是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展示课中的孩子,在课堂中是第一次与我见面,第一次接触课题,陌生和兴趣点自然不同于我单位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要把任何可能降到最低。

改进措施:

1.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清晰,由浅入深

学生活动的设计,修改为初步尝试,解决问题,二次制作,尝试滑行,修改完善和比赛夺冠。主要调整小车制作过程,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梯度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由浅入深的探究,发现。最终能够有所收获。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中,都要遵循这一原则,由最初的尝试,到发现,验证,修正,再得出结论。增强活动的可实施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让孩子有所收获。

2.有效引导学生活动

课堂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样的引导从两方面实施:一,活动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简明扼要。尤其是孩子们比较陌生的领域,更是要把活动的要求或者规则,说清楚,否则,就成了孩子们探究路上的绊脚石了。活动要求的内容形式很多,例如放视频,语音播放等等避免过度的絮叨。二,增强课堂应激性。一名“火眼金睛”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课堂任何的呈现,都在教者的心理,并及时调整设计,俗话--没有更好的,只有更适合的。及时调整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多些预设,少些尴尬。

一份教学设计的呈现,是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所以,要考虑很多方面,把可能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作为课堂的脉络,思想,一定是排除万难的,那么这些难,是否都在设计中考虑到,是否进行了避免。或者采取了什么策略,这些都很关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所有可能降到最低。这也是一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还有课堂中,活动的梯度设计,要从小范围着手,不要跨度太大,环节衔接不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路,和课堂走向。因此缩小活动范围。

以上便是我对《自制滑坡车初体验》一课,课后的几点反思。这是教学之星的第三次课堂展示,每一次既是展示,也是观摩。就这一次,朱荣老师的《杯子舞》,立意新奇,真正“舞”进了孩子们的心里;高扬老师的《剪纸团花》,传承民间艺术,真正剪出了孩子心中最美的花;还有王玉老师的《与豆为乐》,真正的将制作的快乐带给了大家。

有“差距”,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总相信汗水的洗礼,能让你看清方向。总相信不断地累积,能缩短梦想的距离。加油,加油!

篇5: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的】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材料准备】

两个大一些的空饮料瓶(如雪碧瓶)、大头钉、水。

【制作方法】

(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个雪碧瓶的瓶盖上扎数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小孔。

【实验操作】

(1)让幼儿在第一个瓶子中装满水,。水会从瓶身的小孔中喷出来,且水喷射的距离不同。(见“自制喷泉图”)

(2)让幼儿在第二个瓶子中也装满水,并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挤压瓶身,水会象喷泉一样从上面喷出来。

【教师指导建议】

操作第一个瓶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远,哪一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近,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操作第二个瓶子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对形成喷泉大小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喷泉。

【科学小知识】

水的压力由水的深度决定,水越深,水压就越大;水越浅,水压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径相同的情l)下从瓶子底部喷出的水喷射得最远,顶部喷出的水射出的距离最近。此外,当用力挤压瓶身时,瓶子中的.水同时受到压力的影响,从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喷射出来。挤压越用力,水压越大,喷泉越大。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篇6:大班美术教案:自制连环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自制连环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接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

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6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3.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师幼共同跟着录音讲述故事。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2.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我们能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变成一本连环画吗?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选出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角色,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写上自己的名字。

④装订。

3.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助。

4.分享交流。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连环画到小班给弟弟妹妹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活动反思:

合作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交往时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大班期间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虽然有了合作的意识,但是在活动中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的参与,通过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引导幼儿讨论和同伴合作的具体方法----幼儿合作制作连环画书。整个过程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体验了合作的重要和合作制作图书的喜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效果好。

篇7:小班综合教案:自制声音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综合教案:自制声音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白纸、塑料纸、餐巾纸、纸杯、玻璃杯、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播放录音,让幼儿听一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说说是什么发出的声音。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二、声音可以制造。

1、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2、现在老师可以将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将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了吗?

3、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动动脑筋,许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来。

三、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三个区域内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可引导幼儿听听挥动纸、搓揉纸发出的声音;“杯子区”,引导幼儿敲敲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材料的`杯子口说话,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四、说说自己的发现

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进行操作演示。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篇8:小班图书区区域的教学反思

小班图书区区域的教学反思

下午到了区域时间,孩子们安静的坐在位置上等待着我,我分配了几个孩子进到图书区看书,只听到晨晨大声的对着荨荨说:“这本书是我的!不许你拿.”接着而来的就是一阵哇哇的哭声。我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晨晨把荨荨手上的书给抢走了,荨荨坐在图书区里大声哭了起来。我没有出声,只是在一旁看着,以前每次遇到这种状况,我都会第一个出面,可是这样他们永远都学不会自己处理事情,所以我想再等等,再看看。只见荨荨哭了大半天,见老师没有过来,她自己站起来选过了另外一本书,然后自己坐在角落上看,因为荨荨看的是一本有关喜羊羊的书籍,晨晨也饶有兴趣的凑了过去,荨荨把书盖起来不许他看,晨晨不好意思的说了声对不起,接着荨荨把书打开,两个孩子开心的.一起看书了。

看到这一连串的一幕,你还会觉得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吗?其实他们解决事情有自己的方法,教师或者是父母应该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提醒和引导,而不是把每件事情都揽给自己,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成长,还会阻止了他们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机会。

篇9:六年级美术上册《自制小相框》教学反思

六年级美术上册《自制小相框》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设计课,要充分发挥学生动手的能力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动手中感受美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设计时我适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如先择自己喜欢的照片,选择自已合得来的学习伙伴,这样都有利于激发孩子创造激情。这一课我在两个班上出了不同的效果。一个班的学生是独立制作完成的作品,一个班的多数学生是合作完成的。前一个班学生短时间内就做出了成品,后一个班学生一节课超时完成几个质量不太好的作品。此种状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效果?经过再三思量,我认为此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学生不充分,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后一个班的学生善于思考,但是动手能力差。他们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抓不住重点,把精力放在无关紧要之处。比如带来的'纸板却非要包上一层彩纸,筷子非要缠上彩纸。不懂得本色也是一种美,既浪费了时间,又因为做工粗糙影响效果。这个班的学生喜欢合作,因为能力差的学生有等、靠的思想,别人忙得热火朝天,他可以在那儿看热闹。如果课前预想到这一点,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许效果会好些。

二是指导学生不到位。

尽管我能够让小组学生都参与到制作中,但是却不能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完成作品。有的学生做支架纸板太薄,我只是提示学生注意,却不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有的学生能力强却把精力放在装饰物的制作上,由于其他组员动手能力差,相框制作的任务落实到他们头上后,半天做不出来,结果能力强的学生还得在这上面耗费时间。如果当时我能及时调配学生根据能力各司其职,就不会导致学生作品成形慢且质量差的恶果。

总之,我觉得自己今后还要多观察、了解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10: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制小食品》

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制小食品》

活动目标

1、幼儿掌握搓、团、压、捏的技巧。

2、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两盘水饺。

2、橡皮泥、小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外面冷不冷啊?(幼儿说冷我们都穿上………)

老师要告诉你们外面这么冷是因为冬爷爷来了。在冬爷爷来了之后我们要和冬爷爷一起过一个热闹节日,是什么节日呢?请小朋友猜猜、(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讲述)。幼儿大胆猜测。(小朋友说的都很棒)。我们要和冬爷爷一起过的节日就是春节。那你们知道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吃什么呢?看这是什么?教师从背后拿出准备好的饺子。

2、小朋友想不想在过年的时候自己亲自做饺子给爸爸妈妈吃呢?(幼儿回答:想)好老师现在就交小朋友们怎么做饺子,但在做饺子前我们要先检查看看小朋友的小手干不干净呀?(哦,你们的.小手都太脏了,让我们去洗洗吧)还有老师还要说一下我们做的饺子不是真水饺而是用橡皮泥做的饺子,所以我们能不能吃啊?(幼儿,不能……)好,你们都很棒、还有我们在做饺子的过程中也不能用橡皮泥往别的小朋友的鼻孔和耳朵里塞也不能往自己的里面塞。

二、制作过程

1、请小朋友拿一块自己喜欢的橡皮泥,然后跟老师做团团…、拍拍…

咦!饺子皮做好了。

2、小朋友做好了饺子皮然后做什么呢?(幼儿,饺子馅……)老师想问小朋友都吃过什么馅的饺子?(幼儿答………)好,那你们就挑你们最喜欢的橡皮泥做饺子馅。

3、教师以一边讲解示范一边来回帮助孩子完成制作。

4、制作完成后,小朋友们做的饺子可真好呀!那我们抓紧时间把饺子给爸爸妈妈送去吧(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欣赏泥工作品,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泥工艺术,并练习泥工的基本技能:团和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掌握了怎样去和泥,由于小班孩子初次接触泥工活动,我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在团团捏捏的过程中体验到玩泥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较粗糙,但很可爱,有的还较有创意,虽然他们玩的手指黑黑的,但都很开心,而我陪着孩子们玩泥巴,也像回到了儿时快乐的感觉。

篇11: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爱护图书》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爱护图书》

教材分析:

通过儿歌这一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作为贯穿,在念读和讨论中认知爱护图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目标:

1、懂得要爱护图书。

2、初步学习正确的翻书动作,学习一页一页翻图书。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懂得要爱护图书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正确的翻书动作,学习一页一页翻图书

难点形成原因:手部小肌肉动作发展能力较弱

难点解决策略:层次递进地进行熟练练习

活动过程:

一、讨论图书破的原因

二、观察教师修补图书

1、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破图书

2、教师根据幼儿说的修补图书

三、讨论怎样避免弄破图书(结合幼儿实例进行讨论)

图书应该怎样拿,怎样放?自己看书时应该注意什么?打击一起看书时应注意什么?

四、欣赏儿歌《小图书》

五、幼儿看图书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正确的翻书动作

活动反思:

《爱护图书》是小班年龄段的社会活动。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

1.懂得要爱护图书。

2.初步学习正确的翻书动作,学习一页一页翻图书。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纲要》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指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来设计本教学活动。

这是一个社会活动,“爱护小图书”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但又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每次的图书阅读中似乎都会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注意点,如何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让小班的孩子情感产生共鸣,这是我对这个活动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在当我走进教室,进行活动时发现,孩子们情感不投入,有些孩子看见老师扮演书宝宝还在那边笑,所以我们调整了策略,通过播放录音、观察图书宝宝封面来了解书宝宝伤心的原因,进而导入课题,同时也提高孩子观察能力。

我觉得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

1.在最后可加入修补图书的环节。

2.在讨论的时候可引导幼儿多说说如何正确翻阅图书的方法。

3.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在图书架及每本图书上都做了相对应的颜色标志,让幼儿根据图书的颜色将放到相对应的位置。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孩子对图书宝宝都爱护有加,轻轻地,一页页的翻书。这个习惯还需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

篇12:小班社会教案:我会爱护图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社会教案:我会爱护图书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撕、抢、扔、会损坏图书。

2.知道图书是我的好朋友,懂得要爱护他们,并喜欢看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损坏图书一本好的图书人手一本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健康/社会/艺术/.怎样爱护图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书,了解撕、抢、扔会损坏图书。

提问:看一看,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讨论:如果、撕、抢、扔,书会怎么样?

出示损坏的图书,引导幼儿说一说图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2.学习正确的拿书、翻书的方法。

3.示范拿书、翻书的方法。;轻轻拿书,慢慢翻书,想与别人交换,要说:请你把书借给我看看好吗?我们换书看好吗?

幼儿拿书练习、翻书。

小结: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出示操作材料《怎样爱护图书》,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中学习怎样爱护图书。

活动延伸:

幼儿练习整理图书角。

活动反思:

《爱护图书》是小班年龄段的社会活动。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1.懂得要爱护图书。2.初步学习正确的翻书动作,学习一页一页翻图书。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纲要》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指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来设计本教学活动。

这是一个社会活动,“爱护小图书”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但又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每次的图书阅读中似乎都会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注意点,如何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让小班的孩子情感产生共鸣,这是我对这个活动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在当我走进教室,进行活动时发现,孩子们情感不投入,有些孩子看见老师扮演书宝宝还在那边笑,所以我们调整了策略,通过播放录音、观察图书宝宝封面来了解书宝宝伤心的原因,进而导入课题,同时也提高孩子观察能力。

我觉得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1.在最后可加入修补图书的环节。2.在讨论的时候可引导幼儿多说说如何正确翻阅图书的方法。3.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在图书架及每本图书上都做了相对应的颜色标志,让幼儿根据图书的颜色将放到相对应的位置。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孩子对图书宝宝都爱护有加,轻轻地,一页页的翻书。这个习惯还需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

篇13: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图书生病了》

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图书生病了》

活动目标:

1.知道损害图书的行为是错误的。

2.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收集图书角的图书,检查破损的情况。

2.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剪刀等工具。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图书“生病了”。

1.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活动。

教师:图书角上的图书怎么都不见了呢?(它们生病了,都去医院了。)

2.教师:图书怎么会生病呢?生了什么病?

3.教师出示破损的图书,引导幼儿观察。

4.教师:大家说一说图书为什么会生病的?

幼儿自由讨论。(引导幼儿说“因为有人不爱护图书等”)

(二)为图书治病。

1.教师:请小朋友来做医生,我们一起为图书治病。

2.教师出示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剪刀等,介绍修补图书的方法。

3.教师和幼儿共同修补图书。

(三)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

1.个别幼儿示范取书、看书,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他们看书的方法对不对?

2.教师演示正确的方法:取书时动作要轻,不能硬扯,避免将书撕坏;看书时将书平放在桌上或双腿上,一页一页翻动时动作要轻,不要将书页弄皱或折痕,也不要将书或书页卷成筒状;放书时要将书合上,轻轻插入图书架。这样图书就不会生病了。

3.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取、放和看图书。

活动延伸:

语言区整理图书。

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会和老师一起做,并认识到损害图书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有少数的孩子觉得不以为然,可以让妈妈重新买一本,所以,还要请家长配合,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修补家中破损的图书等。一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常规和习惯。不仅仅是图书,还有玩具,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渗透爱护物品的常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堂课!

篇14: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自制小相框》教学反思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自制小相框》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实物导入,揭示课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分小组研究相框的用途、外型、色彩、图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想要马上自己动手实践的创造欲。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了相框的组成部分和材料类型,让学生觉得其实做一个相框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相框图案,涉及更广泛的材料,为学生后面的创作开拓思路帮助更大。

本课第三个环节就是小组研究制作什么样相框?怎么样来制作?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开始觉得完成相框的.制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相框的大小和相片的大小的联系和区别,到底怎样设计相框的外形才能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照片,背板的材料选择,还有支架的固定等等。这时候学生觉得完成相框难度太大,针对他们产生的畏难情绪,应该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我觉得这时候教师如果也参与和同学们一起制作相框,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学生听到老师要一起动手制作相框积极性也更高了,也会继续地把作业完成了,而不是知难而退。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