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行》听课反思

篇1: 《教海探行》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教海探行的论文写作指导,了解了教海探行的历史,明确了论文的写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同时也为我今后做这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听了编辑的介绍和几位老师的故事,结合我的自身情况,我对今后教科研方面有了几点思考:

首次,我要多读书,厚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时候,我提起笔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总不能找到好的表达方式。参加了几次评课活动,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听到其他老师侃侃而谈时,我非常羡慕,同时也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就像这次上工作组的研讨课一样,我的课堂教学设计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试上,但是听完老师们的讲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我想如果我也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那我的课堂教学肯定要有底气多了。读书,一定是我走向成熟的基础。

从编辑老师讲解的几篇优秀论文案例中,我也明白了,理论要付诸于行动,小学生作文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我想做个有心人不是靠嘴上说,要从实际行动上表现。就像老师说的,要有素材,素材就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下来。特别是听了几位老师讲诉的成长故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写教学反思。记得刚工作那会,也听了一次讲座,也听到了写反思,但是后来,由于工作忙碌,加之自己的认知有限,教学反思有时候就成了任务,只有学校规定的才去完成。久而久之,反思就成了空谈。这一次,我要把这样的空谈落实到行动上。

从几位老师讲诉的成长故事中,我也树立了信心。虽然成功很难,但是只要有跨出去的勇气,就已经走在成长的路上了。我以此激励自己前行。

篇2: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细则

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细则

一、征文主题

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

二、参赛对象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不限年龄。

三、奖项设置

1、本次征文竞赛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2、本次征文竞赛另设先进集体奖、年度新人奖、杰出水手奖、优秀团队奖和感动“教海探航”人物奖等奖项。

四、征文要求

1、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2、篇幅在3000字以上6000字以下。

3、电脑A4纸打印。

五、报名方式

1、本次征文竞赛可由个人报名参加,也可由各市、县(市、区)有关部门或学校集体组织。

2、发文组织参赛的市、县(市、区)有资格参加先进集体奖的评选(请将相关文件寄送至《江苏教育》编辑部)。

3、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由有关部门与《江苏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地区一级的初赛。

4、对于集体组织报名参赛的`学校,可优先参加优秀团队奖的评选。

5、本次征文截止时间为2xxx年7月20日。

6、征文请用挂号或特快专递寄至:xx街133号(B楼)《xx教育》编辑部,邮编:xxx。并请在信封上注明:26届“教海探航”征文(小学组)或26届“教海探航”征文(中学组)。

7、小学组联系人:xx(xxx),中学组联系人:xx(xx)。

六、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必须网上报名,获取参赛论文编号,报名网址届时详见江苏教育新闻网。

2、完成网络报名后按要求逐项填写《“教海探航”参赛征文推荐与作者信息表》(分别刊登在《x教育》2xxx年4月教育管理版、小学教学版和中学教学版上),并加盖单位公章。请确保信息表内的信息与网络报名提交的信息一致。

3、无参赛表或复印、自制参赛表的论文均视为无效论文,不予参赛。

4、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不得参加评选;在评选结果揭晓前,不得将参赛论文向其他报刊投寄或参加其他征文比赛,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5、本次征文来稿将全部提交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如确认有抄袭行为,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向相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

6、本次征文不收报名(参赛)费等任何费用。

7、所有获奖论文版权归《x教育》编辑部所有。

篇3: 先学后教听课的反思

近日,我有幸听了韩德山和吴新军两位老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示范课,收益匪浅,从他们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每位学生会学,乐学、愿学,能与同学交流,能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听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口号,而是大家一丝不苟遵循的规则。在此,结合所听两堂课内容,谈谈自己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与各位老师交流。

一、对“先学”环节的理解认识:“先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去看书、理解。而是在教师给出的“自学指导”下,让学生先明确任务,在一定的时间下自学相关内容,完成相关检测题。自学指导一般包括自学时间、内容、学法,要达到的要求,验收办法等,并不是几句简单地提示语,或几道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这里要求老师要事先认真研读教材,切实把握好教材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好每节课的自学指导,要做到牵引学生顺利自学。

二、对“后教”环节的理解认识: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提升能力的主阵地。“后教”并不是教师先教新知识,而是在学生通过先学检测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兵教兵,就相关问题先让大部分学生多说多练,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后让学生从中类比异同,寻求最好的方法、思路。多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了,使知识得

到细化,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便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该环节教师利用班级的中下学生,多让他们回答问题,尽量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也为突破难点找到突破口。教师注意的是凡是学生能讲明白的观点,教师绝对不讲,不重复,只做解释、更正。对于大多说都不能理解的要讲而且必须讲好。

三、对“当堂训练”环节的认识:该环节是巩固基础,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是建立在教师静心设计训练题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练习。教师在提出做题要求后,限时按时完成,像考试一样认真,并要求学生平时训练中一定做到有错必改,至于批改方式可以多样,比如老师对答案学生自改,同桌互相交换改等等,这样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训练应有的效果。

总之,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收获颇多。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 ,而且也让我的大脑得到了一次洗涤,它真的让我震撼了,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现在我明白了,我们需要的是解放思想,理解行动,将永威的经验做法结合我们学校、我们班级的情况用自身的实际,用学生的实际来辅助行动。

篇4: 课文《烟台的海》的教后反思

课文《烟台的海》的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课文最后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对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想,能不能尝试一下,将景与人分开来学习,也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那么一丝不舒服的'感觉,然后我扣紧这一丝感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从这一个角度尝试突破最后的难点。

但在上完课后,却发现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欠缺之处。首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即使是朗读,指导也显得呆板而单薄。其次,学生的思维含量不够,多是老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思维的火花没能得到激发,更谈不上多少提高了。

看来,这样的设计还是得好好地改上一改,我准备想好了以后,再到其他班里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篇5: 英语七组送教下乡听课反思

英语七组送教下乡听课反思

总之,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掌握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生活化教学能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在上每堂课之前,教师应该努力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创设各种师生互动的情景和形式,力求课堂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符合英语学科的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虽然每一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对教师都是挑战,但我认为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自我超越和突破。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更好地达到互动的目的,我还经常深入课堂,在听别的英语教师的教学中,让自己进入学生的角色,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在感爱,观察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喜爱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喜欢的`英语教师的教学特点,向学生学习,汲取他们的思想和体验他们的感受,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贴近他们。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互动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促进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选择适当的媒体,通过视频、图片、文本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并不断得到深化,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刻苦钻研教材和教法,敢于探索创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针对高三毕业班的教学特点,我调整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关于如何解决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这种现象,我从讲解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入手,和学生一起复习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帮助他们理清句子结构和成分,让他们觉得英语并不难学,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关键是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差异教学,精讲多练,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心理优势,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6: 《烟台的海》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今天看到《小学语文教师》中刊登了关于单元预习单的几篇文章,很受触动。一直以来,学生的预习就是一大难题。如果学生不能做好充分的预习,那无异于打仗时匆忙上阵,效果可想而知。

单元预习单的好处显而易见。据我个人一孔之见,单元预习单也有一大弱点:内容涉及整个单元,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每一课有具体的指导;相当多的内容聚合在一起,一来完成需要不少的时间;二来,学习该单元之前,就完成“单元预习单”,而学习某一个单元的内容,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如果不妥善地安排,就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学好后面的课文。

与其贪大求全,不如把着眼点放小一些,让学生完成《一课预习单》。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组成部分

具体项目

课题

对课题提出问题

圈出难写的'字,多写两遍

查词典,理解重点词

难读的句段

多读几遍,

主要内容

练习概括

重点句段

写一写批注

全文

提出问题

文后习题

给出自己的答案

写法

对应相应的课文归纳写作方法

不过,对于不同的课文,就对预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且,学习该课之前,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针对预习单的不同项目,作出必要的引导。如《烟台的海》一课,学生已经归纳出一定的写作方法,我们还可以激疑:课文中为什么先写冬天烟台的海?这个问题就涉及到选材,学生不一定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来探究一下。

篇7: 陈太丘与友期行听课反思

余**老师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余老师先朗读了这篇短文,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个课时完成,看看教师是设计怎样的板块训练:一块朗读训练,一块辨析训练,一块品评训练。

先看朗读训练,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朗读训练,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哪两个层次呢?一层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二层友人与陈太秋儿子的故事。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用朗读表现人物中的人物,这就是叫以声传情。一开始,友人很有礼貌,得知陈太丘已去,就发怒,元方就批评客人,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就是朗读训练。

第二块辨析词语,两个意思比较难与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与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就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智慧的训练,于是就有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完成词语辨析的`过程。接着就有师生的交流,带出对本文文章的翻译,这一块就是解决字词辨义的问题。

第三块品评训练,给学生话题,从文字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从文中的中句话读出了什么?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渗透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积累。

这个课,朗读、辨析、品评,三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训练任务,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就教师而言,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法。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清晰的语文课堂结构。

篇8: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听课反思

关于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听课反思

听了几节名师讲的课,对“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又有了一些更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从操作层面看,我很赞同“不仅仅只是学生先学,更重要的是老师先学”这一观点。尤其对备课来说,老师对文本教材的先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课堂上对学生的“导”。简单地说,要学生做什么,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老师通过自己的`“先学”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甚至是心中有数。要不然,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突如其来的意外弄得手足无措,又怎能“顺学而导”呢?

另外,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过程的调控也是很有实际意义一件事。假如老师只是布置预习要求而没有检查、指导,那很有可能就会导致这样的预习流于形式。对没有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或许在课堂上指导预习在开始阶段应该是比较有效的。因为是在课堂上,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调控,老师都比较方便操作。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自己将抓住备课和让学生学会预习两方面努力探索,把“先学后教,顺学而导”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篇9:《新型玻璃》听课有感(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语文,吕老师讲的《新型玻璃》;另一节是英语,赵老师讲得《Friends》。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我谈了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与对“八字”课模的理解。两位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疏忽遗漏,整理出来以备往后教学参考。

1、吕老师的课前互动,问学生:“你准备怎样上这节课?”学生积极发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2、学生的表现优秀,具体表现在朗读水平高,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强,可见教师在平时训练有素。

3、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阅读文本,自主读,快速读,展示读,品读……

4、生生互动到位、有效,在学生读文和回答问题之后让同伴评价,以学生的眼光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对此会更有参与的兴致。

5、不足之处是,在讲解“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句型是,没有讲透这句话正是对新型玻璃用途及其广泛的描述,以至于学生在用词练习说话时,思维单一,放不开想象的翅膀。第二点不足是教师对必要的知识点没有做必要的讲解,比如对过渡句作用的讲解据不甚细致,我个人认为,体会作者的写法应在点滴的学习中领会,而不是在学完课文后教师机械地告诉学生就算学到写法了。不可让“精讲”束缚知识的传授!

6、课前,教师一定要对课件进行恰当的整合处理,否则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可惜的很!

7、相比较而言,赵老师的英语课准备比较充分,从内容上说,图文音像资料样样齐全;从结构上讲,整节课环环相扣,准备(学生心理准备--听歌缓和气氛,知识准备--复习单词)--学习--巩固。值得听!

[《新型玻璃》听课有感(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10:《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文章很美,如果说以胡教研员“训练表达”为最终目的,我觉得这一课比16课《伯牙断琴》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上课思路,整合了《乐园六》P110页的“探究与发现”,不过重点还是放在了“品味排比段”和“拟人”的表达方法上,“我发现有了加点词(晴空万里时、大风吹来时、太阳西下时、月亮升起时),就……”作为《乐园》里出现的题目,提了一下。

另,针对期中检测中,我班“加标点”失分严重的现象,我有意在教学这个排比段前,先引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体会“有时文雅安静,有时平易亲切,有时变化多端”的排比句效果。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能不能换成“,”?

分号的用法,不知道孩子们三年级接触过没有,反正混乱的鄂教版不教一次,是真不知道要求的。反正我接班以来,遇到这个标点,大家都说“认识”,实际使用起来很不规范。相信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的难点,

各班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首先有所悟能举手的只有3、4个孩子,我不急着让他们发言,而是请其中的两位,分别读第一段中的一个分句和第二段中的一个分句。这一读,又有几个孩子悟出来了,还不够!再读!又请几位这样对比着读。渐渐地,更多孩子开始有了朦朦胧胧的意识:大分号的句子长一些。接着指导他们数一数,含分号的分句中还有几个逗号。这下他们都感觉到了--分句很长时,里面本来就需要逗号隔开,如果排比的分句与分句之间再用逗号,就混淆不清了。

我随机在黑板一偶板书:“、,;。”并用“俄罗斯套娃”的形象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孩子们都“噢!”还有机灵鬼想到上个《乐园》中做过的排序题:“国画、图画、美术、艺术”,这说明他们懂了!

当然,“懂了”和“会用了”之间还存着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通过检测,找出知识点上的疏漏,从而在今后教学中有所针对的,至少也是有所倾斜的,去完成某一既定目标。相信,这就是检测真正的含义。

不管是老师、家长、或是学生,都不该把分数看的那么“值钱”,去把“一、二年级90分以上和四年级比,以此说明孩子成绩如何退步!以前总是甲+红旗,现在经常甲-甚至乙,就是老师或学生出问题了!”更是一叶障目的想法。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考核方式越来越复杂,分数又能代表什么?唯有在每个知识点上扎实、落实,查漏补缺,才是每一次检测真正的目的所在。当然,从本次期中检测,也要看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问题:出题偏难。以至于期中由育才本校统一阅卷的优秀率为66.7%,而平时自己出的单元检测优秀率都在30%左右,造成部分家长的不必要恐慌,给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还是老观点:平时抓紧,考难,多暴露问题,让学生有紧迫感;到了真正的大考才能让学生、家长、学校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看来,在这里行不通!老观念要改!

又说瞎话了!哈哈--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1:《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本文以独特的书信形式,写出了山和海互相景仰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真心的喜欢对方,欣赏对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课两个部分构段方式相似,我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个部分,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把导学与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畅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大海,谈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习第一个分句,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晴天的时候,白云倒映在海中的美丽倩影。第三、四个分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大海变成金色和银子,想象这两种不同的美。

在充分朗读这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大海在其他时候是什么样子,设计成练习的形式:

───────时,你───────,这时的你,看起来真───────;

───────时,你───────,这时的你,看起来真───────;

在课堂上落实读写训练,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语文能力。

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基础,所以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半扶半放,让学生合作学习。我用过渡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将这两封信对比着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找到它们的写法很相似。我让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节约了时间,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2: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

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

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后,要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今天听了两位李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大家又进行了评议,有几点感触:

时间与时刻

“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上40分”,这里的40分就是时间。“时刻”是指钟面上所指的刻度数,它是表示一天内某一个特定的时候。如“上午7时40分上课”,这里的“7时40分”就是时刻。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而这也是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最基础的知识。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方法:数一数、拨钟面、计算,而计算方法中也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相减(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而对于计算的两种方法在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易之分的,在第一节李老师的课上,先出示了在两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分别用数数、拨钟面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师也很好地进行了指导,但在之后出现一天内的经过时间时,学生反而不用直接相减的方法;在第二节李老师的课上,与第一课不同,她先出示了同一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明白了直接计算的方法,也尝试运用了分段计算的方法,但出现了情况是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分析两个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由具体到抽象,可让学生先数数、拨钟面,再向直接相减和分段计算的方法上进行引导,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对于分段计算的方法,需要让学生弄清楚如何找清楚时间的界点,如“正午12点”“晚上12点”等。

数学类知识的渗透

学生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成长,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对于往高年级去的孩子来说,适当的数学术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本节课中,学生用到了两种计算方法,为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教师可明确两种计算方法的名称,如“直接计算法”“分段计算法”,这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提高有帮助。

数学知识系统化,但在“点”上也要注意突破,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促进和提升。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