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20篇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是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差,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几或少几,求另一个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类问题间的相互转化,但也是低段孩子学习的难点,需要借助有效的数学策略使孩子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材呈现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曾预想的尴尬!主题图为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况,将此略加改变,变成自己学校卫生评比的主题图,增加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并引导孩子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决,但是在汇报交流阶段,问题略显得多了点:有的孩子没有一一对应,有的孩子求出问题再画图,有的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入手、、、、、、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景该怎么办?只能放慢速度,慢慢来!这也让我意识到,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在一年级并没有给孩子渗透,以至于成为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对于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孩子会无从下手。当务之急是教会孩子画图,以攻破难点!以画得好的孩子为契机在投影上进行展示讲解,望着台下,不时点头的样子,我终于平静了许多。看来他们有少许明白了,这就是一年级知识的延伸,有一一对应,有比多少,再让孩子修改时几乎通过,而且谁与谁同样多的部分孩子分析地很好,受益于一年级对这一难点的攻破。起起落落孩子对于解题策略的把握终于有了起色,可问题却又无情地来了:果园里有80棵苹果树,梨树比苹果是多14课,果园里有梨树多少课?(要求孩子用圆圈或者三角形代替数进行画图)”老师80太多了,什么时候画完啊?“”对啊,我怎么备课时没有想到呢!“顿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设计练习时只想着这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我就得把数字变大,顺便起到练习的作用,哪曾想到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像只无头的苍蝇,就用小长方形条代替80吧,说得时候心里不停地打颤,幸好可爱的孩子没并没有异议。伴随着下课铃声地逼近,心跳的异常厉害,匆匆奔出教师,只感觉脸火辣辣的、、、、、、
这堂课并未在脑海断片,相反蔓延得更深!埋头重读这堂课,重温课堂的一幕幕,懂了又懂了,我怎么这么笨呢?咋那么不会延伸利用教材呢?画图策略并非非得用图形啊,用线段不一样吗?况且线段图和一年级学得大括号的图文式解决问题很相似,这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而且这样省时省力,对于今后更加复杂解决问题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随即,总结出了第二种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叫做比多少四部分析法:
1、谁和谁比(分析时用——标注谁)
2、比……多还是比……少(用点标注)
3、谁多谁少(在谁下面标注多或少)
4、求谁多的还是少的(在谁下面画双横线)
用这样的分析孩子就能明确多与少的问题了,更有利于孩子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唉,为人师,好为人师,最终还得做好用心为人师,潜心读教材,用心读孩子!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的加减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加减法知识的`发展,也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习的基础。教材主要是以二年级卫生评比为主题活动,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知道已知数量关系及所求问题并正确解决。让学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求比已知数多就加,求比已知数少就减。本节课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比中建立数感。“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学生学习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节课,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为主线,形成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合理有效,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本学期得了几朵小红花,并与自己的好朋友或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再进入课本情境,让学生判断谁得的小红花多?谁的少?并说明如何知道的。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得花情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手脑并用,对学习保持较浓的兴趣,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分析、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培养学生数感,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反思
让学生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细节处理不够细腻。在重点突破谁比谁多或少的具体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更深入。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觉得这节课上得还不够完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第一,在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的意义不够透彻,求红花比蓝花多多少个,就是求13比8多多少个,要求13比8多多少个,就要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13比8多的个数。13-8=5(个)。虽然教参书上只是这样要求,但还是应该适当强调13是红花的个数,减去的8是红花与蓝花同样多的'个数。这样就能学生更加清楚理解用减法计算(13-8=5)的意义。
第二,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一方面,教学语言不够深动,没有带动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没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法和算理。
从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明确: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运用减法计算。能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的方法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点我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通过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之后,我进行了一个自我反思,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够好:
1、从教师引导角度来看,引导得不够到位,在讲授桃子比胡萝卜多几的地方,将自己都绕进去了,我想孩子们在这一块可能会比较疑惑。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不够,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审题能力、自我评价等能力不够。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们其实知道意思,但他们有的可能比较胆小,有的知道意思,却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造成的。
3、教师在教学中的激励、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问题设置、教学口令不够明确,以至于课堂掌控效果欠佳。
4、课件中的主题图不够清晰,练习题稍微过多,导致孩子们笔下练习得多,嘴上说得较少。
5、板书字迹比较潦草,工整度不够,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高度模仿期,这样可能导致孩子们写字不按规定比划,随意书写。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我觉得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深度研究教材、教参,研究教法,精心备好课。
2、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
3、选择适合教育、教学的书籍阅读,使自己的激励、评价语言更丰富。
4、加强自己基本功训练,(粉笔字,教学语言)。
5、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情况,争取因材施教。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教学反思
本课是数的运算系列中的一课,是第一次接触数量的比较,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是一节难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粗细、轻重等,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比较的思想,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重点是感知生活中两数相差的问题,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
本课教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量关系,从曾惜的12朵红花里去掉同样多的8朵,剩下的4朵就是比扬洋多的。联系运算含义,从12朵里去掉8朵,求剩下多少朵用12-8=4计算。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意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设计安排的教学策略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操作活动中探寻算理。通过创设比谁的红花多,找出多出的部分。这样能起两个作用,一是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二是很容易发现计算算理。
2.注重学生表象思维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摆红花、说算理的活动,使操作活动迁移到计算方法的理解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利用摆红花,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渗透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在观察红花说算理中,将大数12分成两个部分。从12朵里去掉8朵,求剩下多少朵?用12-8=4计算。这样把求相差转化为求剩余,渗透了转化思想,实现了比较关系与去掉方法的链接和迁移,明确数量关系及问题的本质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1、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中,相差数改变成了已知条件,把其中较大的一个数变成了要解答的问题,解题时要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少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联系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因此,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动手也很感兴趣,因此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的能力,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掌握知识。2、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坐姿、口语表达、操作前的要求、学生起来时的站姿、书写的姿势等方面,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堂课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小棒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还应体现线段图的优越性,把文字题与线段图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它的好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老师与学生一起玩鼓掌的游戏导入
学校进行着一场比赛,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引出人数不一样.哪队要多一些?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动手摆.多的在哪里? 2只与剩下的4只分别表示的意义. 6-4=2(只)的意义
根据要求摆弄学具,第一行种黄花,第二行种红花,比黄花多2朵. 指名演示操作?并说明原因
出示例题,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请学生回答并回答为什么.
休息:唱一首英文歌
检验大家学得怎么样?刚刚我们跳舞时,有一群小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出示)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说明意义,列出算式,并计算\\答题.
练习:出示应用题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个。
◇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xx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夺取了32枚金牌。
师:在20xx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三位;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的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仅次于美国队。(学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地议论开了)
师:当你再一次看到中国队这喜人的成绩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中国队真棒!
生2:中国队一定会在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过美国队!
生3:到了20xx年,我要去北京为中国队加油!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4:20xx年的比20xx年的多多少枚?
生5:20xx年的比20xx年的少多少枚?
生6:20xx年和20xx年一共有多少枚?
生7:20xx年的比20xx年的多几分之几?
生8:20xx年的比20xx年的少几分之几?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答吗?
生:能!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9:20xx年的金牌数比20xx年的金牌数多百分之几?(师板书:20xx年的32枚金牌比20xx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与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如下)
提示:(1)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3)要求20xx年的32枚金牌比20xx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或你们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2:我是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得到启发的,先把问题的“百分之几”想像成“几分之几”,然后列出算式:(32-28)÷28。
生3: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差不多,但我的算式与他的不同,列式为:32÷28-1。
生:要求32比28多百分之几,就是求32比28多的4是28的百分之几,所以列式为:(32-28)÷28。
师:算式与第一位同学的相同。
生:我觉得32÷28-1这种方法也对。
师:说一说理由。
生4:它是先求出32是28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也就是1。
生:他们的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的得数时要化成百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认真思考了,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得数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有学生小声嘀咕:怎么会除不尽呢?
师:遇到除不尽时,可以……
有学生快速抢答: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板演:
师:20xx年的32枚金牌比20xx年的28枚金牌多14.3%,能不能说20xx年的28枚金牌比20xx年的32枚金牌少14.3%?
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则说不能,激烈地争论着。
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知道了。(学生列式)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不能。因为(32-28)÷32=0.125=12.5%,所以20xx年的28枚金牌比20xx年的32枚金牌少12.5%,而不是14.3%。
师:是这样吗?
生(高兴地):是!
师:看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确实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交流心得。
师:你认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6:找准单位“1”的量。
生7:要注意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
生8:要弄清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生9:可以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清楚。(板书: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三、巩固新知
1.奥运畅想。
师: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了,你希望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把你的希望与20xx年的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声说:40枚、42枚、56枚、38枚、72枚、100枚……)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愿望非常好,都希望中国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都希望祖国更加强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中国队“加油”!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充满激情的“加油”声)
师:把你对20xx年的希望与20xx年的32枚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展示自己的算法)
师:为了把20xx年奥运会办好,北京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
出示:北京去年造林12公顷,今年造林14公顷,今年造林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现场调查统计。
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1:知道“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用“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生2:就是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生3: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单位“1”的量,再减去100%。
师:说得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外实践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能做一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统计完成下表,并想一想: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或者能想到些什么?
……
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选择了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并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想到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思考,获得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且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4.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巧妙。
在“奥运畅想”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在“班级现场调查”、“课外调查”这两个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与“求另一个数比一个数少几”问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红花等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能表现得好吗?钟老师相信你们会表现得很棒,看,我们班后面的“数学果园”果实累累,这是大家表现好得来的成果。
师:我们也看看其他班小朋友们的表现,这是书本72页的图,请你翻到这一页。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师:看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会回答:
生1:我知道了小雪得了12朵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华得了9朵,小东得了9朵。
生2:我知道了小雪得的红花最多,有12朵;小磊最少,只有8朵。
生3:我知道了小华和小东同样多,都得了9朵红花。
……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能很多,只要合理、正确的,教师应给予肯定,对于能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出示问题:
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 (生齐读一遍)
2.明确“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问题。
师:这个数学问题告诉了我们谁与谁比(生:小雪与小磊比),谁多、谁少(生:小雪多,小磊少),小雪得了……
(学生回答后板书“12”),小磊得了……
(学生回答后板书“8”),要求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就是求12比8多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学习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问题。
出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学生齐读一遍。)
3.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a、让学生用摆学具的方式摆出12朵比8朵多4朵。
全班交流,请学生演示并陈述摆的过程,最后师结合学生的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在大数里面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小数多的。
b、引导学生用减法直接算出答案的解决方法。
4.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问题的练习――教科书72页的“做一做”。
师:看,小松鼠也来比一比,下面请同学们先同桌互相说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然后独立完成填空。
最后全班交流。
5.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a、引导学生提出“小磊比小雪少得几朵红花”的问题。(补充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b、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问的解题过程去探索第二问的解决方法。
c、同桌讨论“和第一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d、集体交流,师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6.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练习――教科书73页的“做一做”。
先说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然后独立完成填空,最后全班交流。
7.看书质疑。
8.引导学生从作业评比红花表中再发掘别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口头解答。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练习十三第1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芳和小清要代表班参加跳绳比赛,她们正在练习,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点名回答,课件出示:
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46-40=6(下)
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46-40=6(下)
求出2个问题以后让学生说一说两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规律。
2. 练习十三第3题
师:我们看看校园的另一个角落,这两个小朋友正在数花,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点名回答,课件出示: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44-40=4(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44-40=4(盆)
3. 练习十三第11题
师:小猫看到小朋友们正为“六一”儿童节准备得红红火火的,它们也来比一比,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互相说说,看谁的问题多。
最后集体交流。
4. 游戏――交朋友。
四、与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说说这节课你们的表现怎么样?老师呢?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 小磊比小雪少得几朵红花?
12比8多几? 8比12少几?
12―8=4(朵) 12―8=4(朵)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 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想当冠军吗?下面我们就做个夹豆比赛的游戏好不好?同桌的两个人一组,看谁能够获胜.
2.老师记时,学生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夹的豆多)
3.比赛结束后,各组汇报比赛结果,老师在表中记录.
4.教师出示成绩表,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数据,哪组数据不分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分胜负.)
哪组数据可以分出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不同,数量多的获胜)
5.要知道比赛的结果,就要把每组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1步】
学生看图摆学具:
问:△的个数和○的个数相比,谁多?(△多)
△中的哪一部分和○同样多?请你用小棒把△分成两部分.(学生摆小棒)
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中和○同样多的部分有几个?(6个)
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哪部分是△比○多的?(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找学生到前面来指)
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学生在自己摆的学具上加手势边说边比△和○的个数.
(△和○比,△多,我们可以把△看成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
问:△比○多几个?(4个)请你把结果填在书上.
2、做一做【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哪种碗的数量多?我们可以把蓝碗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自己看图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蓝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花碗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花碗多的)
问:蓝碗比花碗多几个?(3个)请你把结果填在书上.
师:刚才我们是看着图比较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那么怎样用计算的方法算出这个结果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3、教学例3
(1)了解题意
板书: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自己读题,然后指定一名同学读.
请一位同学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随着贴出12只白兔图(画在两张白纸条上,一张上画7只,另一张上画5只.)和7只黑兔图.两幅图的背面(白色)朝外.
上面的一张表示12只白兔(在白纸条的左面写上“白兔:”,白纸条的上面画上括号并注明“12只”)
下面的一张表示7只黑兔(纸条左面写上“黑兔:”纸条下面画上括号并注明“7只”)
在表示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的纸条下面画上括号并注明“多?只”
(2)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问:怎样求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怎样解答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问:白兔和黑兔比,谁的只数多?(白兔只数多)
白兔的只数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
黑兔是几只?(“7只”,老师把黑兔的纸条翻过来.)
白兔的哪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学生来指,老师把7只白兔图翻过来并在7只白兔图的下面写上“和黑兔同样多”)
哪部分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学生来指)
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么想?(从12只白兔里面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应该用减法计算.)
怎样列式?
板书:12-7=5(只)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看图加手势说明)
指定一个学生答题,老师板书.
答:白兔比黑兔多5只.
老师把表示5只白兔的纸条翻过来,以次验证计算结果正确.
问:刚才这道题我们是怎样分析的呢?
学生随老师复述分析过程.
(从题中可以看出,白兔和黑兔比,白兔的只数多,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从白兔的只数里面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3)质疑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图片“做一做”.
学生自己读题(两遍),指定一名学生说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互相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最后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指定一名学生说答案,集体复述分析过程.
2、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1)公园里有18盆红花,10盆黄花.红花比黄花多几盆?
(2)王村小学一年级有26个男同学和20个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个?
(3)一年级展览作业.第一行摆9本,第二行摆12本.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多少本?
3、计算各组夹豆的个数相差多少.
出示课前各组夹豆情况统计表
学生分别计算本组的两个同学夹豆的数量相差多少,然后分别进行汇报.(夹豆多的同学比夹豆少的同学多夹了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解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进行分析?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回忆分析思路.
板书设计:
省略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
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
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老师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
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
其特征是:
①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
②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求“相差率”,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实际上这种问题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原来比较量是一个具体的量,而现在比较量变成了两数的相差量(即多或少的量)。
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知识时,我认为有效分析数量关系是必要的,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出示例题时,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思考:
1、谁是单位“1”
2、哪个量与单位“1”做比较
3、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运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老师提供的三个问题,初步构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接着通过线段图、讨论、比较等多种形式,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数量关系: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新授完成,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问题说一说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在做比较,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这种数量关系得到深化、巩固。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学习困难:
(1)能够找到数学信息,但小部分学生认知数学信息误以为就是把题目读一遍,没有从中有选择性的选取跟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能找到数学信息,但是我一反问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数据跟所给信息无法对号入座,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彻底读懂题目。
(2)本课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因此找清楚谁多谁少和相差数非常重要,二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故做题表现出看到“多”就用加,看到“少”就用减的情况。有几个学生不理解题意,但是能列对算式。
上课不是演戏,没有重来,所以我要把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放在课前预设,让学生经历再创数学的过程,能够真正能爱上数学课。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指名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时,我出示了以下思考题:
1、把看做单位“1”;
2、()比()多()公顷;
3、多出的公顷数相当于()的()%;
4、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把问题理解为“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是“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
在列式解答后,我又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所以题目中以谁作单位“1”就有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
教学中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寻合适的突破口,让新旧知识之间有效的连接,并能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在这节课中设计比较的复习环节,目的有三个:
1、是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三角形和圆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圆比三角形多2个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学具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有效的利用摆学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摆一摆之后,再指一指多出来的部分,教师特别通过课件展示,用虚线将多出的5个与前面的7个分开,并让学生也用分一分,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多出的部分。说算理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体验,从而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和叙述。在想一想多出的5个是怎样求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摆的小棒,一边指一指,一边说一说,理解是从12个小棒中去掉同样多的7个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是李博比陈琳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手脑并用,让操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理解算式含义的“阶梯”。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由操作到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由此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实际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从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明确: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运用减法计算。能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的方法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点我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中的提问不够精炼。有些问题我反复问而且反复用同一种表达显得不够生动也缺少启发性。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本次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的比较片面。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不够,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审题能力、自我评价等能力不够。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们其实知道意思,但他们有的可能比较胆小,有的知道意思,却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造成的。
3、教师在教学中的激励、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问题设置、教学口令不够明确,以至于课堂掌控效果欠佳。
4、细节处理不够细腻。在处理教学重点时,学生交流的过少,在重点突破谁比谁多或少的具体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我觉得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深度研究教材、教参,研究教法,精心备好课。
2、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
3、选择适合教育、教学的书籍阅读,使自己的激励、评价语言更丰富。
4、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情况,争取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