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教学开始我动情的范读了课文,我满含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室里静悄悄的,真的是连跟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于情动处写出精彩。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如果你离开家几天了,每当夜幕降临,你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的时候,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此时此刻,你的母亲会在灯下做什么?回顾课文《怀念母亲》,我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感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吧。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
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
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三、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四、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朱丽琴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待;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望……我更愿意说,教育是老师播洒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一方自留地。在执教《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纵观整堂课,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节课民主、活泼、快乐、充满亲情,学生、教师之间自然而真实的情感融合带来的美好教学氛围,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体验和领悟。如果说我们从前过于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的话,那么今天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是完全不可能单方面实现的。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真实和触手可摸,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播洒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自留地,民主、充满个性、思维活跃而又快乐的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和母亲的心灵一定亲近了许多,细腻了许多,也升华了许多。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之后,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那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用心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就应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透过学习,孩子们必须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必须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