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潘雅静》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篇1:《教学反思-潘雅静》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教学反思-潘雅静》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教学反思------潘雅静》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主要考核内容为教案和说课,经历了这次考核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不足,在进步的途中行进太过缓慢,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这一学期即将就要过去了,我一定利用好剩余的时间努力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弥补我的`不足,多请教老教师上课的经验,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中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争取在期末和假期的这段时间快速成长,让老师和领导看到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我

篇2:潘雅静,教学反思

潘雅静,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主题成长计划反思

我的成长计划主题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中等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本月已经接近尾声,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我收获最多的是同学们通过一个假期的显著变化,在本学期初我制定了“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和“促进中等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两项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在实施计划的同时我也在汲取经验,接受教训,并且在实际实行计划的过程中初见成效:首先我发现大部分中等生不像上等生和学困生那样受关注,他们大多数的态度是不捣乱也不参与,所以我首先从自身开始调节,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适合他们发挥的习题,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次计划的有效实施,少部分中等生在本月末已经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在下个月我将继续实行此计划,争取达到百分百。其次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很多顽固性问题,同学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比如经过一周的测验,我发现班级同学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就很基础的知识点出现错误,通过总结经验我采取的办法是:讲完全班共性问题后,让学优生利用剩余的十分钟消化吸收,知识归类,自行拓展,对于有小题型不扎实的同学,哪种类型题错了,就马上站起来听课,这样能够更加的集中注意力,强化知识点,只有讲到自己错的部分才站起来,然后利用老师讲其他题的时间马上消化吸收,有问题及时提出解决。但这种方法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是太显著,只对中等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于学困生,我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利用下午自习时间帮助学生筛题,尽量做到一对一讲解,主要是规范步骤,得到必须得到的分,慢慢的也逐渐的看到了成效,所以在后期的课堂教学中,整个班级的听课状态有了很大的.进步,多多表扬鼓励中下等学生,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信心。

在平衡了整个班级的课堂参与度后,同学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停留在“听命令学习”了,开始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慢慢跟上了课堂的节奏,更值得高兴的是,一部分中等生开始课下来办公室问题了,还有一部分同学,我允许他们回家后有不会的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大部分女生选择回家问,虽然这样的效果可能会减半,但这只是一个他们愿意接触数学的一个开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会继续表扬、鼓励这部分学生,争取让他们做到在学校就能够“当日知识,当日消化”。

篇3: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作文400字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作文400字

星期五上午第三节是音乐课,可是我却有点不喜欢,因为我的曲子还没练好。

到了第三节课,我拿着葫芦丝跟着同学们一起去楼上上音乐课,一进门,我就感到有一股危险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没想到还真是这样。

练了一会儿,老师要一个一个的过关练习的曲子,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我低着头躲避着老师的'目光,可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忽然,我听到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只好不知所措地站起来后,看着老师严厉的眼神,我感到腿开始发抖了起来,手也不由自主地抖了抖,差点就把葫芦丝摔了下来,我静静地站了一分钟,定了定神开始吹了起来,开始还算流畅,可第一小节过后,我开始越吹起难听,越吹越跑调,老师听我吹完以后,一脸严肃地说:“张梓钰,你下去以后,需要勤加练习,不会的话要问问同学和老师,记住只有勤加练习,你才能获得成功。”

下课后,我一边走,一边想着老师的话。对,老师说得对,努力是成功的基石,我要勤加练习,练好之后,下次上课时一定要给音乐老师好好瞧瞧。

篇4:《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学设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而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狂妄、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恰当的评价,增强自己的自信。学生只有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特别是在具体的授课班级,更要注意班级间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比如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多数有舞台经验和获奖经历,自信者多且自负;同时,每个班中也有一些因各种原因为部分学生排挤的个别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自卑、很敏感,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在分析实例时指向他们。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关注不同班级的整体自信心水平,更要留心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知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有助于树立自信,能对自己做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自信的心理品质,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

3.知识目标: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

四、教学重点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五、教学难点

1、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

2、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听老师讲故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透明的杯子里,开始,跳蚤一下子就从杯中跳了出来,几次以后,心理学家在杯子上盖上了透明的盖子,跳蚤仍继续往上跳,他碰击到盖子,可能是碰痛了吧,慢慢地它不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把盖子拿了去……

思考:还能跳出杯子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透明的盖子―以为没有―碰疼了―受到挫折了―认为自己不行了,失去自信和勇气,将目标定在了不及杯盖的高度。(帮助学生从透明盖子开始思考)

讲解: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平平坦坦的。相信自己,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强烈自信心的人,是很难赢得机会与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新课:

教师:跳蚤遇到挫折后,失去信心,不再尝试新目标了。那人遇到挫折会怎么样呢?……

(二)让我们走进同龄人小铭,看看他的烦心事。(教材:小铭的故事)

阅读与思考:

1) 小铭为什么没能当选?

(因为自负心理的影响)

2) 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变化?

这时的小铭还是自负吗?――“自卑”

3)进一步思考:什么是自负?什么是自卑? 为什么自负、自卑会导致人们远离成功?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观点、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

自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谁也看不起,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他;

自负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是不切实际的,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切实际的,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沮丧,半途而废,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

自卑:过低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

自卑的人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无能。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

小铭在评选前很自负,评选失败后又全盘否定自己走向了自卑。一个人为什么会走向两个极端?小铭开始是眼中只要自己没有别人,而后来是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其实自负与自卑的都是产生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都会使人远离成功。

学生活动:探索与发现――从小铭评选前后的变化来探究两个问题

①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共有心态?――“以自我为中心”

②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必然导致什么结果?――“远离成功”

4)大家帮助大家――续说《小铭的故事》

如何帮助小铭走出自卑的阴影,获得成功? 一起回顾我们在上学期学习到得认识自我的方法: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自信”,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

可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短处,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线,对一个成功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成功者风采展示(教师出示一些成功者的图片,学生可以做简单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众多的成功因素中自信所起的作用)

原本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邓亚萍正是由于自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我们看到的李阳总是充满了激情,在成千上万的人群前张口就喊他的疯狂英语。

有学者认为,W巴R吸引选民投他一票正是他一举手一投足间让人感受到力量和自信。

“我”眼中自信的成功者(关注了成功的名人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自信的普通人)

教师:无论是星光闪烁的成功人士,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每个人取得成功所走的道路不同,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同,但在成功道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拥有自信品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自信可以释放人的各种潜量,自信得人拥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让我们走近一些成功人士。

(四)走近自信者――探究自信者的哪些心里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谢坤山、原一平的成功事例”(学案)

对比分析:是什么样的“魔法’能够让他们走向成功?

他们共同拥有的良好心理品质是什么?

思考方向:面对问题或者遭遇失败时,他们的态度?他们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什么?他们又是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呢?(引导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分析)

乐观――谢坤山面对自己的残疾仍能笑对;原一平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对遇到的每一个人真诚的微笑。

教师讲解――乐观的优势:自信的人在艰苦环境中仍能沉住气,相信自己,使目标逐渐清晰,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与希望。面对问题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专注(持之以恒)――原一平能日复一日,长期保持这种微笑不变,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为了赢得一个大客户,他曾在3年8个月中登门拜访70次都扑空的情况下最终获得成功。

谢坤山说:如果要等伤口痊愈再画,那我岂不是一年要休息300天,那荒废的不只是我的画,更是我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教师讲解――专注:自信的人对人对事能保持客观,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不会感情用事,不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所干扰。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心无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这样的人就有希望成功。

好奇(不服输)――有一天,我无意间从家里破旧的黑白电视上看到介绍卢浮宫收藏的名画,我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美的画!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画出这么美的画,就算没有饭吃,我也心甘情愿!”

教师讲解――“好奇心”会推动人不断努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成绩和有所突破,而且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计较功劳的大小。他们的快乐是来自于攻克难关后的豁然开朗,这是一种精神的兴奋与喜悦。是激励自信者不断思考、不断奋斗的动力。至于其他东西例如成功后的荣誉与奖励,他们并不看重。比如,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

教师:自信使我们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没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就可能半途而废;没有专注的心理品质就不能全力以赴,因为各种干扰而失败;没有好奇的心理品质,对一件长期、枯燥、艰苦的工作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五)自信加油站(学方法、增自信)

正是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我们平凡有限的人生璀璨地延伸下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在点滴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进入自信加油站,发表自己的自信宣言……

学生活动:(发表自信宣言)

例如: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果!……

(六)结束语:

一旦拥有自信,你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做的的更好!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出发!

篇5:《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的磨课反思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的磨课反思

政治组进行了两天磨课,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二课第二框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经过两天的备课、讲课,有以下认识。

第一节课我是在七年三班上的,第二节课是在五班上的。导言是利用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请学生谈感受。很自然的`导入新课,没有什么异议。接下来我请学生分析了教材中23页的材料,分析了小明的心态、自卑与自负的共同点等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卑、自负都远离成功。接下来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由于自负、自卑而导致失败的事例,三班学生知识面很广,知道的特别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五班在老师的提示下,也完成了这一任务。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重点自信有助成功,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名人或伟人是谁,分析他们走向成功的原因。最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总结出这些成功人士他们共有的心理品质。在三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没把学生总结的共同品质板书到黑板上,听课老师给予指出,在第二节课板书到了黑板上,这样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再有就是第一节课,我是在导言后先分析了情景材料,然后再进行了对课本的独学、对学和群学,提出问题,划知识点这一环节等。有的老师听完课后提出了是否按教学顺序会更好些。于是在五班上第二节课时,我把这一环节提到了前面,请各位老师听评,同事的意见是针对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磨课我的收获是教师备课要详细,要多预设几种情况,不同的班级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参加集体备课,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有利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篇6:七年级政治下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学设计

七年级政治下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知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有助于树立自信,能对自己做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自信的心理品质,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

3.知识目标: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而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狂妄、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恰当的评价,增强自己的自信。学生只有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教学重点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教学难点

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

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导读单中的问题,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思路引领:

1、自负与自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2、自负者与自卑者的这种心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请说明原因。

3、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教学流程预设:

预习课:

1、教材研读(15分钟)

学生自己研读教材,边读边以问题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概括。

2、师生共同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5分钟)

自信者拥有的有助于成功的心理品质

3、学生群学,达成思想上的统一。(10分钟)

4、展示疑惑,,明确要反馈的内容。(10分钟)

5、整理预习笔记。(5分钟)

展示课:

1、课前检测(10分钟)

2、展示交流与汇报(15分钟)

围绕重点内容和预习有难度的问题展示、汇报;简单的和已解决问题可以不展示。

3、反馈与交流(15分钟)

(1)围绕“思路引领”中的问题进行板面自由汇报。

(2)分组合作交流重点内容。

4、达标测评(5分钟)

内容见知识点试卷。

●重难点预设

环节二、三的展示建议:

在预习环节二“心灵对对碰”和预习环节三“深入探究”时,不要有机地将其两环节分开,两环节可以共同研讨学习和展示,只不过环节三要比二探究的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什么是自信?

2、列举自信者与自负者、自卑者的一些表现,从中找出三者的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评追问:三者的区别很明显,只有自信才会有助于成功。请同学们想一想自负与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二、心灵对对碰

做一做:

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深入挖掘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并与自信者的心理进行对比,寻找三者的异同点。(要注意挖掘生活实际材料,合理利用书中的事例材料,最好能用多种方式表现出三者的心理活动。)

提示:要与上节课所学内容有所区别,上节课分析的是“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关注二者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本节要关注的是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

三、深入探究

想一想:

各组选择有对比性的典型事例,全班交流,从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1、自负者与自卑者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负者与自卑者失败的原因应该结合两课学习的内容来分析,要用全面分析的方法思考问题。

总结: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永远都会使他们远离成功。

2、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四、课堂盘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学习感受呢,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穿插巩固与达标测评

【要点归纳】

1、成功的基石——自信

2、自负与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3、自负与自卑远离成功的原因——

(1)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2)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

4、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1)乐观(2)好奇(3)专注

板书设计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和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为什么自负和自卑远离成功?

3、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篇7:突出主体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石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教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画图吗?大家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一个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竟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我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去掉,变成有一组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梯形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遗漏不加注意,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强化自查自评。如:教“倒数”时,有个同学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是小于1。” 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让大家想想,之后这位同学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他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同学顿时醒悟了:“我讲的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教师的长期地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得以提高了。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创造一个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反思和操作的机会,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