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维翁大桥上》的教学反思(《在阿维翁大桥上》视唱)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7篇《在阿维翁大桥上》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在阿维翁大桥上》教学反思

《在阿维翁大桥上》是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表演的歌曲,节奏欢快优美,引发了孩子们的舞蹈欲,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得到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在学唱歌曲之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赏歌曲,不仅增强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有效性,而且为学生之后歌曲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比如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及情绪了解了,学生就知道用甜美的歌声、愉悦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歌曲的节奏比较规整,引导学生在唱歌前按节奏进行歌词、旋律的演唱,这样不仅掌握了构成全曲的骨架——节奏,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词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学生唱歌时咬字吐词的不清楚。

本课为二声部歌曲,演唱中牵涉到两个声部的配合,既要唱好本身的.声部,又要聆听另外一个声部,倾听合唱效果。由于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两个声部的歌曲,对于他们是有相当一定难度的。为突破难点,我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不仅要唱准自己的声部,还要学会倾听另一声部的音高,教师再配以手势来进行两个声部的指挥,学生容易掌握了。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两个声部合作的意识,使其深切地体会到合作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快乐。

一节课下来,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总体上说学生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老师在引导学生打空拍的时候,应该有强弱变化,提醒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注意强弱你,养成好的音乐习惯。强弱的感觉应该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只要点到,学生就能做到,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应该从点滴中引导学生了解强弱拍。

2、唱歌的方法没有在课堂渗透,应该在歌唱的时候讲解一些歌唱的方法,尤其在高音部分,应该提醒学生音虽然高但是不能扬脖子演唱。虽然我们的学生是小学生,但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比如小声唱,把嘴张开唱,用气唱等等,或许效果不会特别显著,但是养成一个好的歌唱习惯是很重要的。

3、在演唱和声的部分,学生不够放松,思想都集中在唱对唱准方面,忽略了演唱的心情和情绪。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我因为顾及课的完整性,每一个环节给的时间都比较短,尤其最后合唱的部分,学生刚刚学会,应该给与更多的巩固并加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匆匆合了几遍,学生明显唱的不够熟练,也唱的没有感情,只是为了唱而唱。

4、在老师范唱的部分,老师应该注意声音优美动听,体现音乐老师的素养。我以后还要在声乐方面多加练习,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篇2:《在阿维翁大桥上》的教学反思

《在阿维翁大桥上》是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表演的歌曲,节奏欢快优美,引发了孩子们的舞蹈欲,教学中我充分调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打击乐器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得到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这节课我的体会是:

一、激发兴趣,谜语导入。

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我改变了较枯燥的传统发声练习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把《音阶歌》变成了哼鸣、咪和喵等,使学生不觉得乏味。随后我给学生们讲述了关于阿维翁大桥的传说和故事,再一次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为歌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阿维翁大桥上》曲调简单易学,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掌握了歌曲的学习。

二、歌曲学唱,循序渐进。

歌曲学唱部分首先是听范唱,小声跟唱;其后跟琴唱,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其后欢快而完整的演唱歌曲。这是歌曲第一部分的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是一首简单的二声部歌曲,这节课重点和难点也是在唱二声部,但我想让孩子们更多的体会到二声部的和谐音响,以及声部间和作的.成就感,我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轮唱,为下面的合唱打基础;其次我呵呵学生合作,选几位同学当一声部,我担任二声部角色,进行配合表演,最后教唱二声部,并把两个声部合到了一起。两个声部合作很快的融合,孩子们在快乐,团结中学会了二声部。

三、放手创新,鼓励表演。

四年级的学生在表演方面已经开始显现出羞涩,但是我还是设计了以舞蹈、合唱、打击乐器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用仅仅四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了需要两个课时的歌曲。学生的表演很精彩,表演结束后听课的老师都忍不住给他们鼓起了掌,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表演真的是很棒,这也证明了我校提倡的先学后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在音乐课中要学会放手,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能做的更好。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爱上了音乐同时也提高了创编能力,使孩子在愉悦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四、广泛涉猎,注重整合。

“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这也是新课标对新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在本节课我将舞蹈、地理、历史,综合实践等学科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

通过这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本节课没能更好的表现出“通过学习歌曲中的二声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精神;加深彼此间的友谊。”这一教学情感目标,虽然也有所引导但到最后我还是没有让学生用语言总结出这一目标。

2、在教学中应多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评价语以及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的流畅性还不够,还有待于修炼。

总之,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成长与蜕变的机会,不管在什么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希望以后的课能一次比一次更好。

篇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学习培训结束,带着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心情走进了课堂。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我站在铁索桥上》,这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讲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红军战士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展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开课时,我尊崇孩子们学习的疑点出发,让孩子们质疑:

1、铁索桥在哪里?

2、我站在铁索桥上为什么心潮汹涌激荡?

3、为什么我要站在铁索桥上?

4、勇士们是怎样强渡大渡河的?

孩子们针对课题,针对诗句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应该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我们也往往这样认为,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无论是老师讲解历史背景,让学生看图讲述铁索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孩子们竟索然无趣,即使引导学生看图,也只寥寥几人举手。

为什么?这首诗一共四小节,让孩子们默读每一小节,写写每节写了什么,更有困难,有一、两个孩子还难以下笔。其他孩子呢?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课堂思维是核心,对有些孩子来说,比干什么都难)以孩子们这样的情绪,再来解决后面的三个问题,这不是难上加难吗?搞得我灰心丧气。

第一课时下来,回到办公室,我认真地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因为诗句是凝练了的语句,必须把凝练的诗句化作生动的画面,化成孩子们内心的共鸣,孩子们才能读得出情,感悟到情。决定让孩子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孩子们看完之后,我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体会到了红军战士虽身处险境,却能克服困难,英勇顽强,勇往直前。

同时在诗句的对比中体会到了我们对勇士们的敬重、崇敬。通过对诗句中的“攀着”“冒着”“冲破”等诗句画面在脑海中的再次重现,勇士们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对英雄的赞歌。让我体会到,质疑的问题虽然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离开了孩子们对问题探究的心理需要,离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共鸣,孩子们往往在两眼无神的状态中晕晕乎乎。正如教育大师说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篇4:《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

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我觉得,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篇5:《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关于《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

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想,我们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篇6:《卖油翁》教学反思

西安惠安中学 张静妮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体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这节课就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环节设置合理,效果好。学生喜欢诵读,我就采用多样的诵读形式,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读。在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性格及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体现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以读带学的特点。

能围绕本课重难点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做题能力得以提升,并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写作,比如文章详略的安排,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扩展延伸板块,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及相关名言警句,不仅达到对本课主旨的领会,还理解并积累了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节课字词句意落实到位。考试要的是精准,实词、虚词、固定词语、特殊句式,句意一定要落实到位,做到精准。此环节,我设计了PPT,重点字词读音、含义PPT展示。训练的目的是能准确流畅的翻译文章。

小结板块,我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以收获来见证本节课的意义,从学生的收获中我感到欣慰。因为学生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自我。

这节课我在诵读方面用时较多,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朗读点评,涉及学生参与较多,占用课堂不少时间。在诵读感知文意这一块我可以通过早读来完成,课堂检查即可,发现问题给学生予以修正,这样可节省不少时间。在教学中我安排两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因善射而自矜,盛气凌人,一个身怀绝技却从容冷静、谦虚沉着。分角色朗读的第一组学生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第二组情况就不是特别好了。其实,分角色朗读环节设计一组就行,让学生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进行方面评价,这样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节省时间。另外我总想兼顾到所有在语文课堂上想发言同学的情绪,不想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想让学生思想在自由的空间闪烁,以致于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最后课堂检测没有时间进行,我随机安排成课后作业,所以,达成教学目标和保护学生思想自由空间之间产生矛盾。这是我今后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篇7:卖油翁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一篇短而精的文言文。本文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道理。文章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的故事之中,手法相当高明。而且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陈尧咨是那么骄傲轻狂,夜郎自大;卖油翁却能做到从容稳重,循循善诱。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关键放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上。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求活、求实,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又讲究实效。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我也尝试作了一些改变:一方面没有沿用课文串译这个惯常环节,而主要通过学生对照注释以及我所制作的课件中相关画面自译,然后教师再强调重点;这样,总体感知课文依然存在,而且文中重点词句也都能一一突破。再方面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请两位同学分别表演文中两个人物,这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被点燃了,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这两位同学朗读。另方面我在分析这篇课文前还让学生观看了《卖油翁》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射箭和灌油》,学生看得不亦乐乎,自然而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多用一些另类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就不会厌倦文言文。在看完之后,我还让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则小故事,并能尽量做到形象生动。这样也就能更自然容易地引出文中所要揭示的道理。而且这样引出的道理比教师说出来要深刻很多,学生很容易记住,因为这是他们用心去体会和探察所得到的。重要的是,学生从这篇课文中能真正获得思想上的启示——熟能生巧,正如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它还需要我们今后能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改进。

篇8:卖油翁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节自读课为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卖油翁全文阅读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全文翻译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篇9: 卖油翁教学反思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效果。

今天早上恰好是六班的早读,我们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读背这篇课文,因为之前几次已经带读过,梳理过文章的大致内容,所以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在他们认真积极的努力下,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课文,即使不能流利完成背诵任务,也能够熟读。

最后,同样是两节课,六班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还可以进行深入研讨,而九班直到下课才能匆匆地蜻蜓点水般略过写作手法分析。半个小时的早读看似没什么关系,但是对整堂课的效果却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预习的时间预设,还要注意预习的内容安排和效果监测。

二、关于第一环节故事复述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我一直努力想让自己的教学有趣起来,而不拘泥于字词句的翻译。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在学生已经读熟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安排了故事再现环节。这个过程中,九班的莫浩伦、袁凯康和梁瀚升一组采用表演的形式,冯进彦和六班的陈钲洋、冯旭华也分别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为大家带来很多笑声。但是同时,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要思考一下问题:首先,有趣夸张的表演可能会脱离文本,规范约束的要求他们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演绎会不会又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因为准备时间比较仓促,莫浩伦、梁瀚升和袁凯康他们几个人再有几个地方配合的不是那么默契,但是也正是这种临场发挥,他们的机智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表演性的充分准备和语文课堂的隋唐机智又该如何协调?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想到的第二个问题。

三、关于第二环节疏通文意的思考:

文言文词汇积累毫无疑问的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每一次学习文言文时,我都会借助平板教学这一工具,要求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先圈画出来,尽量的用好云平台这个工具,最大限度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跟踪。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借助语文课本下面的注解之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对初中重点要考察的实词反而没有多大问题,大部分同学的困难都集中在虚词上。例如:六班的黄雨翼同学对“以”字的几个用法、彭静煊同学对“而”字的几个用法,九班很多同学对“之”字的几个用法,都存在着困惑。一方面,这不是初中的考察范围,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困难。怎么处理好这种学生问题和教学难度、教学时间、教学范围的关系,又成了我在这节课之后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四、关于第三个环节比较阅读的思考

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所以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字斟句酌,用词十分的讲究。我在借鉴优秀教案的基础上,先采用“动词见性格”、“代词显身份”、“虚词来助力”、“神态现心理”这四个环节中,通过对文中几个重点动词、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和“忿然”“笑”的变动,让学生在比较诵读中揣摩欧阳修如何塑造人物的同时领悟作者用词的巧妙。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但是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有点困难。“君”与“尔”的区别,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后敬辞与谦辞的区别也很容易就明白了,欧阳修所用的“尔”后所体现的陈康肃公的狂傲和其对卖油翁的蔑视。但是“吾”与“我”的区别,学生就比较难于理解。在他们讨论无果之后,我借助常见的“母亲”与“妈妈”的区别,在提示学生联系卖油翁身份,学生这才明白了作者从人物身份出发选词的精妙。

在对课后第四题的处理时,我也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原文,选择不同的角度,再出示增加了“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的原文,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其写作意图,并由此引出欧阳修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这几个步骤不仅可以紧密相连,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地表示,“原来这么一点小改动,文章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原来这样简单的一篇文章中可以读出这么多东西呀!”……

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我也不由地陷入沉思,《卖油翁》这是一篇很精彩的“寓理于事”的小短文,因此借助自己广泛查阅的资料,我可以很好的找到这个切合点,但是下一次遇到别的文言文的时候,我又该如何处理,如何寻找这个切入点呢?

无论多么优秀的语文老师,都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那么精彩,那么优秀。这两节《卖油翁》上下来,我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想今天的收获也许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今天的思考也许就是我前进的方向吧!

篇10: 卖油翁教学反思

首先我按照作者,重点字词,文义的顺序进行课文梳理。重点字词为加深印象,我将主要的字写在黑板上,文章意思我并没有逐句逐句梳理,而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消化,再进行逐句学生翻译。

这样做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可能关注下一句而没有关注发言学生说了什么。所以我安排了课后翻译作业。接着,我让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从陈尧咨的态度和卖油老人的态度对比,分析二人的形象。得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课文并没有到此结束,我引导学生思考“熟能真的能生巧吗?”

在引导学生思考前,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班上同学的一技之长,这时候要多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同时,我让有一技之长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他们会有一技之长?得出:拥有一技之长,需要方法,需要“巧”,其次是刻苦练习,做到“熟”,方可熟能生巧。同时我们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拥有一技之长也不能骄傲自满

篇11:《独木桥上双人位置互换》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小学三年级(水平二)《独木桥上双人位置互换》。

本案例预期目标: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体验成功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合作精神。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体操凳四张

操作过程:

1、情境导入:

故事导入“两只山羊”,(从前,有两只山羊要过一座独木桥,在桥中间相遇时,它们又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入桥下身亡。今天的“山羊们”觉得这个故事简直是对他们智慧的侮辱,他们打算练就“桥上互换位置,安全过桥的本领”,来改变这个故事的结局。)于是,他们将体操凳摆放好成纵“桥”。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教学比赛。(游戏方法:各小组将队伍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站在“独木桥“的两头,甲和乙组同时往”桥“上走一人,然后在”桥“上进行位置互换后继续走完”桥“。)游戏规则:(1)、桥上的两人都不能掉下桥去;(2)、组内的同学不能搀扶桥上的同学进行换位。教师观看学生的练习情况,让成功的同学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下达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桥上位置互换”练习。比比哪一组想出既快速,又安全的方法最多。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练习。请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大家所用的好办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学生明白同学间进行精诚合作,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案例片段:

学生接到学习任务后便分组进行练习。

片段一:只见俩学生站在长“桥”上,背对着背,想交换位置,但由于臀部太厚,过了一半身体便过不去了。在这进退两难之即,“桥”下的学生伸手扶着他们,让他们过了这一关。

片段二:两个学生采用面对面,他们紧紧地拽着对方,一个侧过身保持不动,另一个移动双脚,转个身,便顺利地过了去。“桥”下的学生开心地为他们鼓掌;

片段三:只见站在这端的这个男生突然跪在“桥”的中间,抬头笑呵呵地对另一端的男生说“你从我身上跨过去”,说完自已尽量将身子缩成团。另一男生见此状况,先将一只脚跨过他的身体,然后稳了稳重心,再将另一只脚跨过。“桥”下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真玄呢,看到他们成功了,我提到嗓门的心也乐开了花,真想去拥抱那个聪明的小子。)

片段四:一组学生竟然在“桥”上玩起了“移泰山”的游戏,个头大的学生抱起块头小的学生,然后做了个180度转身,也成功地换了位。

……“桥”上的学生在练习,“桥”下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有的在做保护工作,有的在做指挥工作,也有的在尝试着新的方法进行平地的练习,真是热闹。四分钟练习下来,我发现每一对练习者,都已经掌握一种以上“桥上互换位置”的方法了。

教后反思: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告诉学生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这个道理。教育的过程便是学生体验生活,掌握真理的过程。

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 教师力求在本次案例教学中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本次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一次或几次成功的喜悦。

篇12:《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六年级下册二单元“遗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想,我们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篇13: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批评,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不好,其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因此,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批评语言的温度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善待每一个犯错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贴切、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

1、语言要“简捷精练,醍醐灌顶”

有些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当你啰哩啰嗦地说一堆话时,一开始学生还能认真地倾听着,就在你漫无边际地展开来说时,学生没有了耐性,也不知道你说的重点是什么?没能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向背而行,得不偿失。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班主任的语言只有简明扼要、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2、语言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

批评时“极尽挖苦”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善解人意,化‘冷’为‘热’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能很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还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帐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认为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痛心疾首地认识自己错了,才会彻头彻尾地改过自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班主任最遭学生的反感,反而让学生觉得你老师无能,除了翻一些老账之外,没有任何能耐,从他的心底里已经把你瞧扁了,已经看不起你了,这怎么可能让他亲其师而信其道呢?笔者认为,批评、教育学生,千万不能将“事”与“人”或“此事”与“彼事”搅缠在一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评中,不要侮辱学生的人格。例如“上课都迟到了,你还能干什么好事?”倘若对一位途中帮助他人的学生,只因为迟到,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还会干出什么好事?”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那就不仅仅是“甚于刀戟”了!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不妨将上面这句话稍作修改:“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今天迟到,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同样的教育学生,不同的说法,修改后的语言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了。

篇14:《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篇15:《阿西里西》教学反思

《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歌曲,在这一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本单元的“快乐游戏”出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为了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实践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才艺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释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充分展示才艺,挖掘潜力、得到成功体验。

1.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尽情表现音乐,使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2.我设计了一个以音乐游戏,让学生分组讨论音乐游戏活动,然后各个小组展示,音乐游戏在教学环节中轻松愉快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3.这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以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让学生读、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同事也给我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当看到学生们表现好的时候,没有做到随时巩固同学们的自信心。我应该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教师应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

2.在歌曲的艺术处理的时侯,仓促了些,不精细。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缺少打击乐器的使用。

篇16: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教学设计经过修改之后,本课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现代文学作品。本课教学设计正是通过《阿Q正传》这一篇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并深刻理解鲁迅作品内涵与时代意义。

此外,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更加聚焦于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精神胜利法内涵的挖掘,也给学生留足思考与探究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趁热打铁完成当堂习作。

篇17: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人物本身既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又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就是寄寓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一个载体。阅读小说,分析鉴赏小说,正如朱光潜在《谈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说的,“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正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了他对中国国民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关照。因此教学设计中,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始,以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终,从而体会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