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下面给大家分享17篇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篇1: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liuxue86.com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

(1)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2)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授课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首先以总结的方式呈现我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及时间,给学生一个整体性了解。

2、然后详细介绍三种文字的相关内容,(以图片为主)。

(1)甲骨文方面先显示两张图片,进而介绍甲骨文的数量和研究现况,以甲骨文中的舟和车为例,说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接下来让学生动起来,猜猜几个简单甲骨文字对应的文字,让学生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最后强调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方面,结合图片毛公鼎说明金文的概念,又名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3)大篆简略介绍,说明文字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从复杂到简单从形象到抽象。

3、完成以后提问(过渡):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刻或铸在器物上的,到了战国时期有何变化呢?(写下来)从而引出毛笔、竹书、帛书、电脑。

4、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请学生模仿握毛笔笔姿,找一下古人的感觉。

设问过渡:既然有了文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记载了哪些内容呢?从而引出古书记载的天文现象,过度到下一个目。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尽量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找一找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天文:

(1)让学生谈谈日食、月食现象(可结合最近一次日食)。教师讲述“扫把星” 即哈雷彗星。

(2)为加深理解,让学生结合小学里的自然科学,上黑板画出日食、月食现象中三大星球的位置变化的几何示意图,教师可用电脑操作演示其变化,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明白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从而过度到“历法”。

历法:

2、然后让学生辨别阴历与阳历、农历与公历的联系,结合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常说的“夏历”,指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提问:农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个产业关系最密切(农业)?人们总结经验规律,测定出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

3、学生动手加深理解和记忆

(1)、让学生背一背我国的24节气表或说说与节气有关的谚语;

(2)结合实际过渡:24节气——农业——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从而引出名医“扁鹊”及其“四诊法”。简介扁鹊其人。

4、让学生以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想象:

(1)让学生说一说“病入膏肓”的故事。

(2)教师在讲台模仿老中医把脉,也让底下的学生模仿老中医把脉,找找老中医的感觉,引发他们对古代传统的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过渡:名医扁鹊能医人,但在孙中山和鲁迅看来,医国更重要,引出战国时期对自己的祖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

(三)文学和音乐

1、首先联系现实生活提问你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吗?有什么纪念活动呢?

让学生说说我国与屈原有关的传统节日:如有关的端午节、粽子、赛龙舟。

2、然后,再次提问:想一想屈原为什么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从而让学生说说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于屈原的一生和其代表作《离骚》比较难懂,应解释《离骚》的含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和讲述屈原的生平,讨论屈原的死(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火花),得出2000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高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3、过渡:教师可提示赛龙舟需要击鼓,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yue),古人享受“钟鼓之乐”(le)。 从而导出下面要讲的“钟鼓之乐”。

4、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欣赏电脑里编钟的画面和一些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课后小结

首先回忆本课,进行知识结构梳理。本课所学的文字、历法、医学、文学、音乐都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该热爱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生活。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课后习题

制作一张表格,归纳本课内容。(学生答,多媒体显示答案)

板书

1、甲骨文 商朝 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2、金文 商周时期

3、西周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篇2:《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反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标考纲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特别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起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因为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在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时,我将课文内容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五大块进行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各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我采用了展示材料和设置相应问题来突破,检查效果还是蛮好的。同时,利用相应的思想,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其中:利于在分析孔子的“仁”和“礼”时,融入了“博爱”;从孟子的思想中高诉学生“保护环境”,我最满意的是课堂小结,既做到了总结本课知识,同时又含有情感教育。 在国学教学相对薄弱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以前就已经非常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今天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当然,这堂课有待完善。第一层意思是留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与诸子思想的结合作为课后探究,课虽结束,而意犹未尽。第二层意思是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节课同样如此,如对一些思想家观点主张的分析还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课前师生沟通还需加强等等。

篇3:中华文化的勃兴(2)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3-56完成以下问题

(一)孔子:

1._______晚期的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

2、教育上的贡献:

3.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__________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4._________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_晚期.

1. 他的学说记录在______________里.

2. 他的思想主张:

(三)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背景是什么?

2、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______________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篇4:《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说评价、说开发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第5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大变革的时代“,下启统一国家的建立,属于社会人文的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但是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情: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我校是一所镇级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体会。

三、说模式:

以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探索信息,课上提出问题深化知识以及当堂同桌互助分层达标,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高效,也就是初中历史“学”――“问”――“帮”三环节教学法。

1、图文张贴,抛砖引玉,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当堂展示。(课前“学”)

2、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积分鼓励,质疑辩论,深入探究。(课中“问”)

3、同桌互助,双人双考,先开后闭(卷),分层达标,“捆绑”评价。(课中“帮”)

四、说设计: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六、说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我使用了评价量规,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评价方式。从基础知识的衔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收获与感悟四个要素来进行评价。

1、基础知识的衔接:主动参与,积极回顾之前的相关历史,联系旧知识,描述准确,语言精练;表达全面,重点突出,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形成连续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单元的重点、难点;能够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

3.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网络信息,对周边的老年人进行历史回顾性访问;态度积极,参与热情高,出勤率高。

4.收获与感悟:能从知识、思想方法、问题三个方面总结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说开发:

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首先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利用本教材的优势特色,挖掘教材内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分享这些资源,开阔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还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结合教学实际,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教学,比如本节课插播了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激发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以丰富历史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摸索的还有很多,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期待您的指导,谢谢大家。

篇5: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三、学法设计: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思想领域的内容,了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它们的主张和著作。

一、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领域

教师首先提问:孔子的姓名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所创立的什么学派。估计学生阅读教材后可归纳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仁”的学说,由于比较难理解,建议教师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仁”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减轻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所以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比的正统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2、教育领域的贡献

关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以归纳补充: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文化领域的贡献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内容,《诗经》的作者是谁?学生应当回答出:孔子。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诗经》之外,孔子还有哪些著作?我们所知道的《论语》一书,又和孔子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由学生总结出:孔子编订了《春秋》一书,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评价

儒家

荀子

庄子

篇6:《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二、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科目时间成果

天文夏朝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春秋(公元前6)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历法夏朝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商朝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

战国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医学商朝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

周朝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

春秋战国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1、《诗经》

教师总结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全集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2、屈原和《离骚》

教师提问: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3、钟鼓之乐

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篇7: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liuxue86.com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篇8:中华文化的勃兴初中历史教案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 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 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 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提问三)这些龟甲和和兽骨上都写的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P42自由阅读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提问四)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提问五)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

(请一位同学将王懿荣的故事)

(小结):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十年写育,衍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备了传统的所谓“六书”,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字,考释过的约两千字。

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现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此,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幻灯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问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一: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答案二: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

[教师总结]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游戏猜猜看>仔细观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比较与甲骨文有了哪些变化

(幻灯片,演示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于西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

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过渡):商人在占卜的时候,卜问吉凶都是向谁寻求答案呢?(天)。

小结:所以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对无边的天际,浩瀚的星空顶礼膜拜,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1、<指导阅读P39>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方向的成就?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优秀范文汇总二

教学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重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问:“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

2、讲仓颉造字的故事。

3、导入:这是个传说故事,但反映了古代的文字是从图画开始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所能考证的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呢?以后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文化展厅去看看,这里展示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成就等。

二、教授新课

展厅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3、甲骨文:

(1)展示一些龟甲。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3)小组一起动手、动脑,自己造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展示和介绍造字的意图,比比哪个组造的字合理,并和真正的甲骨文对照。

(4)学生通过实践后,总结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4、甲骨文以后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学生展示其他文字的探究成果。

比较金文、大篆与甲骨文的不同: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5、小结: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展厅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当一回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学家,看资料推断: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优秀范文汇总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liuxue86.com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篇9: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思想家老子。

百家争鸣。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表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自主学习: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15分钟

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

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

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

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

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三、合作探究:

1. 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2..我们班同学名字或你周围亲朋好友的名字中有没有带“子”的?

3.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

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

活动安排:

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

四、精讲点拨: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

(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1)思想家老子

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2)百家争鸣

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课后习题

(一)、巩固基础: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

A.庄子 B.孙武 C.墨子 D.韩非

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 D.孙子的兵家学说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篇10: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1)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2)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授课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首先以总结的方式呈现我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及时间,给学生一个整体性了解。

2、然后详细介绍三种文字的相关内容,(以图片为主)。

(1)甲骨文方面先显示两张图片,进而介绍甲骨文的数量和研究现况,以甲骨文中的舟和车为例,说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接下来让学生动起来,猜猜几个简单甲骨文字对应的文字,让学生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最后强调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方面,结合图片毛公鼎说明金文的概念,又名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3)大篆简略介绍,说明文字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从复杂到简单从形象到抽象。

3、完成以后提问(过渡):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刻或铸在器物上的,到了战国时期有何变化呢?(写下来)从而引出毛笔、竹书、帛书、电脑。

4、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请学生模仿握毛笔笔姿,找一下古人的感觉。

设问过渡:既然有了文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记载了哪些内容呢?从而引出古书记载的天文现象,过度到下一个目。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尽量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找一找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天文:

(1)让学生谈谈日食、月食现象(可结合最近一次日食)。教师讲述“扫把星” 即哈雷彗星。

(2)为加深理解,让学生结合小学里的自然科学,上黑板画出日食、月食现象中三大星球的位置变化的几何示意图,教师可用电脑操作演示其变化,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明白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从而过度到“历法”。

历法:

2、然后让学生辨别阴历与阳历、农历与公历的联系,结合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常说的“夏历”,指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提问:农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个产业关系最密切(农业)?人们总结经验规律,测定出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

3、学生动手加深理解和记忆

(1)、让学生背一背我国的24节气表或说说与节气有关的谚语;

(2)结合实际过渡:24节气——农业——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从而引出名医“扁鹊”及其“四诊法”。简介扁鹊其人。

4、让学生以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想象:

(1)让学生说一说“病入膏肓”的故事。

(2)教师在讲台模仿老中医把脉,也让底下的学生模仿老中医把脉,找找老中医的感觉,引发他们对古代传统的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过渡:名医扁鹊能医人,但在孙中山和鲁迅看来,医国更重要,引出战国时期对自己的祖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

(三)文学和音乐

1、首先联系现实生活提问你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吗?有什么纪念活动呢?

让学生说说我国与屈原有关的传统节日:如有关的端午节、粽子、赛龙舟。

2、然后,再次提问:想一想屈原为什么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从而让学生说说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于屈原的一生和其代表作《离骚》比较难懂,应解释《离骚》的含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和讲述屈原的生平,讨论屈原的死(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火花),得出2000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高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3、过渡:教师可提示赛龙舟需要击鼓,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yue),古人享受“钟鼓之乐”(le)。 从而导出下面要讲的“钟鼓之乐”。

4、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欣赏电脑里编钟的画面和一些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课后小结

首先回忆本课,进行知识结构梳理。本课所学的文字、历法、医学、文学、音乐都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该热爱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生活。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课后习题

制作一张表格,归纳本课内容。(学生答,多媒体显示答案)

板书

1、甲骨文 商朝 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2、金文 商周时期

3、西周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篇11:《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学生表演、辩论、知识竞赛、讲故事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图表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3)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引导学生搜集孔子的生平事迹、讨论学习的言论 ,扩大对孔子认识的视野)

2、难点:能辩证的、通俗的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的内容,能把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迎新:师生共同回忆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显著特点?(屏幕上形象的展出春秋战国分裂动态示意图)

师总结:政治上各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导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

1、模拟历史——走进诸子百家(师放音乐、图片渲染气氛;四位学生上台:扮演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分别介绍各自学派的观点、主张,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提要有一个整体的概括)如:孔子的扮演者讲:“我就是主张”仁爱“(人与人之间友爱)反对压迫和剥削的孔子…

2、表格归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师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表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表格略见屏幕…..

3、师生互动(男女生抢答)——问题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各家学派的思想进行分析、讲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师设计了有针对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的问题,突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的学习)问题如下:

①朗读理解《论语》十则中相关的内容(屏幕展示),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想想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道这句的含义吗?谁说的?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会讲这故事?并联系生活、学习谈感悟?(师总结:体现了辩证看问题的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变化的…)

④想一想:当时各派思想家都四处游说,孟子到处劝说诸候实行仁政,争取民心,但和孔子一样始终未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却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想一想,为什么?liuxue86.com

师生答;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和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三)历史与现实联系(师:放视频,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评“诸子百家”的一段思想主张…..)

师展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

A、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B、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学校、班级?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升华,达到学习历史的功用所在)

师在屏幕上展示: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四)师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

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五)课堂练习:(屏幕展示)

篇12: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2、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方法

例举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产生: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特点:

横向看:博大精深

纵向看: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的地位:

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5、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相承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2、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和对青年的要求

六、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通过歌曲中国话和中国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靠的是什么?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推进新课:

活动一:提起中华文化,除了上图中三个人提到的之外,你又会想到什么?

生:积极回答

之后展示一些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中国画、京剧、旗袍、瓷器、玉器、木雕等。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形象化。

想一想:那么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呢?

生:中华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老子

军事家:

孙武《孙子兵法》

孙斌《孙斌兵法》

文学家:

李白

苏轼

曹雪芹

鲁迅

科学家:

张衡

祖冲之

蔡伦

医药学家: 华佗

麻沸散

李时珍《本草纲目》

说一说:看了以上资料你认为中华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总结分析及朗读: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图片展示)

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放眼世界古代文明,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

生:回答

师:展示图片资料 你知道吗?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一直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 展示图片资料:河南省安阳县渔洋村

想一想: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感受总结:中华文化的总特征 生: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感受文化的力量: 活动三:畅所欲言:

列举谚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材料一: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材料二:《孙子兵法》一书被翻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刊印本。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被誉为中华千古奇书。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承的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活动四:讲故事

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

1、请说出上面三个历史故事

2、这些故事蕴含了哪些传统美德

以此引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生朗读)并让学生做书上的连线练习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渡:因而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不过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展示材料:南京路上好八连“三件宝”到“新三件”“五个一”到“五个一点”这些说明什么?

生:回答

说明了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而我们同学们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应该如何继承传统美德? 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

七、本课小结和堂上练习

八、结束语和播放歌曲龙文

九、教学反思

中华文化这个概念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模糊,课堂中借鉴一些图片资料、歌曲、格言警句等,唤起学生对她的了解和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也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尤其是在讲故事的环节,部分同学表现的非常好,效果不错。教学的基本要求基本达到,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列举格言谚语对为人做事的影响时,没能较好的调动学生,这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提高和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另外本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仍不够,教学目标体现的不够到位,以后应该更加注重目标教学。

篇13: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在全市属于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所以学习时需要从学生身边案例入手,举例要生动、具体、贴切,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他们勤思考、深分析的好习惯。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小组“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 165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中国潮”。 “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 “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与传教士。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 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夫子的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情,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提问:

(1)中国潮影响了欧洲各国哪些方面?

(2)这些影响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

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开平碉楼

[交流讨论] 1、开平碉楼和其他地方碉楼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回族服饰 饮食 歌舞

[问题探究](1)说说回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略)

九、随堂训练

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十、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十一、教学反思

在讲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又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回族文化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同时,课堂所选用教学材料典型丰富,在重要知识点中穿插适量练习,注重讲练结合,能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拨。 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教学略显仓促,因为在后面还有一个知识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由于时间不多,我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候未能深入透彻,也没作适度的延伸。另外,本节课件中还准备有一个课堂知识小结,由于时间不够,也没作总结。其实,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是足够的,主要是我在讲授我国民族文化的时候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相重复,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

篇14: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篇15: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教学方法

巧用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创设情境导学法、讲解法、联想法归纳法、图表法、纲要信号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引起共鸣。

放录像:“百家争鸣”使学生了解有哪些思想家及所属学派。

导语连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大思想家们的风采”。出示第9课课题。出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第一板块

孔子思想教育成就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⑴介绍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姓孔名丘因排行老二字仲尼。51岁前,主要以教书为业,后来做了鲁国的司寇,使鲁国强大起来。但因鲁定公听信齐国挑拨,孔子遭受冷落。55岁开始周游列国,XX年走访了7个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第一步:学习思想政治主张

1、讲故事:“苛政猛于虎也”什么意思?考查学生。

2、教师补充: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由此引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补充: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至今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我国XX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

1、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第三步知识拓展:

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回答已有知识。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渎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合作讨论集体探究

发挥群体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第二板块

老子思想

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引出老子。

第一步材料展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快速看书后回答:

①引文反映了谁的.学说?出自他的著作_____。

②引文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总结:这是朴素辨证的思想。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故事。

第二步展示老子主张“以柔克刚”。说成语“滴水穿石”。提问:老子辨证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

教师总结:老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在他思想基础上兴起的道教与儒教、佛教一起成为影响的我国三大宗教。但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会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提炼知识,快速记忆的能力。

开动脑筋

回答问题

加深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第三板块百家争鸣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还有哪些思想家呢?引出百家争鸣。

第一步学生活动:“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全班同学分为五组,每组代表其中的一个学派,抽签决定派别,后由小组推荐代表阐述本学派论点,其它小组可指出其不足之处,形成全班“百家争鸣”的局面

2、交流完成图表:时代/代表/学派/主张。(附后)。采取空当接龙形式,完成表格。

第二步学生活动:完成找对子

墨子改革法治

孟子知己知彼

庄子无为而治

韩非兼爱非攻

孙子仁政

第三步判断题。两种观点那个正确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完全是对立的,吵的可热闹啦!⑵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自读总结,小组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我探究的结果,提高记忆与分辨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纲要信号图表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附后)

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百家争鸣: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也可以辩论。

第二步:迁移应用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法?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学校、班级

结束语: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锻炼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活动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2、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16: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3.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今天,我们就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

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 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  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  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提问三)这些龟甲和和兽骨上都写的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p42自由阅读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提问四)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提问五)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

(请一位同学将王懿荣的故事)

(小结):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十年写育,衍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备了传统的所谓“六书”,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字,考释过的约两千字。

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现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此,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幻灯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问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一: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答案二: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

[教师总结]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游戏猜猜看>仔细观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比较与甲骨文有了哪些变化

(幻灯片,演示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于西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

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过渡):商人在占卜的时候,卜问吉凶都是向谁寻求答案呢?(天)。

小结:所以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对无边的天际,浩瀚的星空顶礼膜拜,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1、<指导阅读p39>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方向的成就?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科目

时间

成果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春秋(公元前6XX年)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夏朝

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

战国

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商朝

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

周朝

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

春秋战国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3、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上黑板画出日食、月食现象中三大星球的位置变化示意图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记录发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日、月食经证实都很可靠。西周末年出现了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另外,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讲到商朝甲骨文记录日、月食时,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记有日月食的甲骨文》的插图,

4、拿出准备好的一本挂历:问:什么是公历,什么是农历?

(播放fiash课件农历)

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世界通用,以耶酥诞生为公元元年。又称阳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又称阴历。在19xx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我国一直通用农历。农历又叫“夏历”。从其名称就可以知其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播放幻灯片>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制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教师讲解]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

目前见到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保存在甲骨文中的商朝历法,它是一种阴阳合历。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朔望月,它的长度是29.530588日,所以商朝人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为29天。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216日,称为一回归年。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称作阴阳合历。但是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11天。为了调整两者的差距,在 19个阴历年里加 7个闰月,平年 12个月,闰年 13个月,这样就使 19个阴历、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了。这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巧妙发明。

<读一读,背一背>阴历里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背诵24节气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教师引导]关于24个节气。它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三要素(即朔、闰、节气)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这二十四个节气是根据太阳一周年运动中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确定的。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规律。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它编成歌谣。

[幻灯片显示]

《二十四节气歌》(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教师解释]每个月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一年十二个月,正好二十四个节气。上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六、廿一,下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八、廿三。即使有出入,最多相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事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很多关于节气指导农事的谚语。例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对理解课文大有好处。

(参考谚语:春打河开,南雁北来。(江苏)

立春天气晴,百谷好收成。

惊蜇点瓜,夏至开花。(四川)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

清明刮了坟头土,一旱四十五。(河北)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山西))

<放幻灯片>扁鹊

5、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

看病: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

治病: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

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教师讲解]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群鄚(今河北任丘)人。为客舍舍长时遇隐士长桑君,得授异术,自此医术大进,曾经为晋大夫赵简子、齐桓公、虢国太子等治病(这与事实有些不符,扁鹊行医时间过长,可能是后人把许多事迹都附益到他身上了)、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由于医术高明,处处受到时人欢迎。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在治疗技术上,有砭石、针灸、按摩、汤药、手术等多种方式,而且汤药不是只用一种药物。而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中医基本的内容和特点,当时可以说已都有了。扁鹊主张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他发明的“导引”术类似今日的体操,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他还根据他的治病实践,总结出病有“六不治”。一是荒淫无度,二是轻身重财,三是衣食无节,四是阴阳已乱,内脏功能严重失调,五是形体瘦弱,不胜药力,六是信巫不信医。

结合其他史书上的记载,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扁鹊的事迹是可信的,战国时代中国的医学完全可能达到那种水平。但前面已提到过,扁鹊行医的时间太长了一些,可能是把其他的人的事迹也加到他头上了。而且很明显赵简子和齐桓公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二人相差一百多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可以通过传说的扁鹊事迹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成就。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导入下一问题)扁鹊治病医人,而还有一种人医术更高尚,他治病的对象是国家、社会,屈原就是这种医国的人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播放屈原幻灯片

教师提问: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2、指导学生阅读p40—41

⑴、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楚)

⑵、其代表作是什么?(《离骚》)

⑶、41页《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兮)

教师引导: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谁能讲一讲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

继续提问: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诗中愤怒谴责王室的昏庸和贵族的腐败,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作品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教师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他活动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宏伟绚丽的“楚辞”之作。这些辞作与《诗经》中的“国风”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风骚”二字也成了诗歌创作的代称。

3、放幻灯片《编钟》。

⑴、现今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钟鼓之乐)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出土的战国编钟)

⑵、欣赏《编钟》音乐。

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内容比较艰深、抽象。教师应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地讲解

学习情景的构建,障碍的设置,一步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答案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通过辨认甲骨文,使学生认识到,史书的编写都是有根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篇17:其他教案-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其他教案-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_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习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孔子的'主张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做导学练习: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的言行记载在《 》,他提出的“仁”的学说的内容有( )民情( )民力;反对( )和任意(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轻( )治国;笼统地反对( );不滥用( )资源。

2、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学说是( )家。

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不亦说乎”;“三人行,( )”;“知之为知之,( )”。

4、孙武是( )时期的军事家,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5、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反对( )战争;主张“( )”、“( )”希望人们( )。

6、老子的思想主张有:一切事物都有( ),事物对立的双方能够( ),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

7、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学派是( ),代表人物是( )。

8、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倡“因材施教”是( )。

9、思考动脑筋P47、P48。

二、学生互动讨论:

1、讨论完成导学练习;

2、找出文中的主要知识点,提出疑问难点;

3、讨论动脑筋。

三、师生互动讨论:

1、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导学练习完成的情况。

2、讨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点;

②师适当点拨、讲述、归纳;

③P47讨论动脑筋题目。

3、讨论思想家老子

①指名学生说出知识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归纳;

③讨论动脑筋P48。

4、讨论百家争鸣

①指名学生简述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

③讨论活动与研究。

四、小结。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