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基因畅想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2篇),方便大家学习。
基因畅想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技术.
(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三).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对基因金属的前景的`畅想
2.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三.课程难点:
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上交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基因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的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二).阅读
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心有余悸 憨态可掬 偌大 横亘 虔诚 前瞻 抱憾
2.通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畅想 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作了哪些畅想?根据提示语概括:再过几年.......更有趣的是......更有甚者.......
③.具体说说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究过程.
a.人体器官移植发展到现在已经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b.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
c.作者叙述这段历史的意图是什么呢?
d.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实验已"被迫暂停,人体应试也大大延期"这件事的?
④.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应该是什么呢?
(三).(四).品味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试举利品味,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从情感
修辞风格等品味。例如:文中第三段中用"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等词语来形容小猪很重情,不愿独处,非常生动形象.
1."猪还特别善解人意......从不暴躁"
2."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师"
3."再过几年......猪身人心"
4."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保质四十年"
(五).作业
《三维同步训练》本课相关内容。
基因畅想(语文版七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品,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试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教学中,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本文进行科学幻想的巨大意义,学习本文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激发并培荞学生的想像力、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宜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什么是基因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漆孝诗的《基因畅想》。
(二)通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
(2)文中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请分别找出来。
(要点提示:事实,第3段谈自己的工作,谈自己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展望,第6段对基因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畅想)
(3)文中提到“堪称20世纪最出神人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指的是哪一项研究成果?具体说说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要点提示:成果,科学家成功地将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到猪身上,制成了猪身人心原因,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很多,而心脏来源却很少;探索过程,19世纪,哈迪将黑猩猩的心脏移入病人身上。首开心脏移植先河。而后,贝利又将狒狒的心脏移植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身上,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
(4)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做了哪些畅想?
(要点提示:外科医生可以很简便地为心脏病人做换心手术。医学专家可以预先为病人准备好最合适的基因心脏。一些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将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
(三)品读课文
学生自由散读,并进行圈点,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生动吗?请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或者你认为足够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只要学生能找出语句说出一两点理由即可。
(要点提示:形容小猪不愿独处,第3段中,用了“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很有文采,很生动。有些语句写得很俏皮,充满着生活气息。如第6段中“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第3段中“猪还特别善解人意,它喜欢偎在你脚边,温厚恭良,从不暴躁。。第6段中”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的手法将胜过世界上最神奇的设计师。“)
[问题二]你认为作者的想像合乎情理吗?在文中你能找到依据吗?
(要点提示:不是空穴来风,有理论依据,第5段叙述的.事实)
[问题三]你认为作者对基因技术应用前景有信心吗?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看出?
(要点提示:开头第1段,第7段中的两个”肯定“)
(四)创读拓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能说出个所以然即可。
1第7段中,作者写道:”动物世界“节目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画面。请依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想像会有哪些具有强烈震憾力的画面呢?
2现代科学认为”破译生命密码,将是人类科学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创举。。你认为破译生命密码,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呢?假如后,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破译哪些生命密码呢?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请自由谈谈。
可从以下方面引导,答案不必统一,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即可。也可从其他方面回答。
(1)从作者认真对待科研的态度,你想到了什么?
(2)从作者敢于积极畅想方面,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3)从哈迪、贝利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示?
(4)一旦破译生命密码,除了给人类带来益处,你认为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五)总结
这是一篇生动的科学小品,读来亲切感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钟”等问题能得到攻克;我们也能够在超市买到抗感冒的苹果、防肝炎的梨。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知识,让知识绽开出灿烂鲜艳的花朵。
(六)作业
作者邮箱: ycf@txt.cn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课题 岳飞 第19教时
编制时间:3 月 24 日 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史学家。
[自主学习]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姬( ) 旰( ) 刍( ) 徇( ) 掳掠( ) 远戍( )
犒( ) 猝( ) 阙( ) 蹙( ) 恂(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 )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 )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 )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 )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 )
巩固训练:
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⑶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⑷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⑸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课后检测:
身处逆境,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即临安,今之杭州),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沃:浇)面,往往饘粥(饘,稠粥)不充,日昃(昃,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之南都(之: )
②或夜昏怠(或: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
16、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悲伤,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到临安去。)
B、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常常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
C、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终于精通六经,在天下慷慨得志。)
D、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常常自己高声说:“男子汉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17、下列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此文赞扬了范仲淹身处逆境、胸怀天下、发奋攻读的精神。
B、此文记述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的事迹。
C、此文介绍了范仲淹幼年而孤、母亲再适、发奋读书的情形。
D、此文用范仲淹的事迹告诫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有所作为。
张语晴
[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课前励志】
自信自立,尚德尚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准确的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情感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对人格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能力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基本特征。
难点:人物形象分析(语言、动作、肖像等审美感受) 。
【学法指导】
认真研读教材,讨论、合作完成导学案,及时收齐导学案,并上交。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几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高老头》也是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 选文之前的相关情节(及之后的相关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法郎)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吝啬 痴情 癖好 轻手蹑脚 撬开 箍桶匠 面面相觑
两讫 收讫 迄今 骇呆 诀窍 风瘫 莫名其妙
鞠躬尽瘁 老态龙钟
2、整体阅读,并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关键性语句等
【合作探究】
一、结合给出的时间、场景和人物,填写故事情节一栏来梳理小说情节。
时间 场景 人物 故事情节
1 黄昏时分 庄园 葛朗台
2 晚饭时分 葛朗台的家 葛朗台、欧也妮、 葛朗台夫人
3 葛朗台夫人的卧房外 医生裴日冷、葛朗台
4 晚饭以后 饭厅 欧也妮、葛朗台、克罗旭
5 葛朗台家中 葛朗台、欧也妮、神甫
二、分组讨论一下问题
1. 课文第一段中那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2.文中通过哪些片段表现了葛朗台的这些性格?请将故事情节概括一下。
一是 (夺财),二是 (骗财),
三是 (守财),四是 (殉财)
3.文中葛朗台的哪些语言体现了他是一个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的箍捅匠。
4.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是个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么认识?
5. 本文写葛郎台还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达标训练】
1.选出对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 )
A.恬退隐忍(安静) 悉心(尽、全) 贯注(连贯)
B.老态龙钟(身体衰老) 贤德(善良) 令尊(敬辞)
C.鞠躬尽瘁(过度劳累) 原委(未尾) 寄食(依附别人)
D.好高骛远(追求) 黜免(调任) 清冽(冷)
2.选词填空。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①)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②),使劲一(③),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A.①瞅②晃③碰 B.①盯②摆③推
C.①看②动③搡 D.①望②弯③拉
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了起来。
这里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而且西方人眼睛大多是黄色。
B.他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极不放心地把看他的人和装了铁皮的门,轮流瞧着。这里“看”读音kān,“看他的人”指守护他的人,表现葛朗台病魔缠身还对财产放心不下。
C.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
这里分号后边的话是对前边话的进一步阐述,具体表现他的专制所在和程度。
D.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儿,愣了一会儿。
前一句表现葛朗台内心在揣摩女儿决心的大小;后一句表现他在金子与女儿之间权衡得失。
4.对葛朗台夫妇各自遗言对比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②“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A.两者同是对话,都成功地表现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两者同是表示对女儿由衷的爱,只是内容不同而已。
C.两者不同的是母亲担心女儿受苦,父亲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
D.两者不同的是母亲对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亲对金钱依然迷恋。
【学后总结】
课后及时复习已学内容,并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课上探究后依然生疏的问题,
下课后组内互学,或小组之间探讨,做到查缺补漏,踏实稳固。
【布置作业】
整理本次导学案,完成《习题册》中有关习题,预习《我的空中楼阁》。
语文
[守财奴导学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新字词。
2、理清 《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3、抓住 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形象。
知识连接:
1、知识储备(解读背景)
《西游记》 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写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本文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是全书的开端,以后的故事 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走近作者:吴承恩,字汝 忠,别号射阳山人,代小说家,山阳人。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 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镌( ) 拱服( ) 山涧( )
2、解释词语:
喜不自胜:
造化:
瞑目:
天造地设:
顽劣: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开端(1):写石猴 。
发展(2--3):写石猴的 山间生活及发现
高潮、结局(4):石猴 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为王。
4、主旨概括:本文通过( ) 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的美猴王形象 , 歌颂了他( )的精神。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 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结合文中对美猴王 动作、语言的描写(各举出一例),说说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小 结提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感受?
当堂检测:
(一)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 镌( ) 拱服( ) 山涧( )
(二)、根据对联、诗文,写出文学名 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 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
(三)、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侯晓旭
[美猴王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资源】《春》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4图片展示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5生字词预习
水涨zhǎng起来 散sǎ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è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6文章整体感知
一 盼春 (第1段)
二 绘春(第 2-- 6 段)
先总写春回大地(第 2 段)
春草图(第 3 段)
春花图(第 4 段)
再具体描绘
春风图(第 5 段)
春雨图(第 6 段)
三 迎春(第 7 段)
四 颂春(第 8--10 段)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一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嫩嫩的,绿绿的. -- 新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侧面描写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多 细 密 柔 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美丽,令人喜爱)
像青年--力
(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自信)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2背诵四幅图中的任意一段。
《石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1、《石榴》
授课人:李颖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了解作者
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学习本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通过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设想
1. 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悟。
2. 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笔下石榴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图片,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猜谜活动 “大红面,麻加里。”(打一水果)
二、作者简介 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 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放背景音乐)
要求学生:勾点圈画
1、 听准字音。(大屏幕显示)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 ué) 枯瘠(jí) 犀(xī)利
琢(zhuó) 安普剌(lá) 金(léi) 盎(àng)然
皓(hào)齿 丰腴(yú)
思考:本文写了石榴那些方面?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大声读,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根据实情教师给以点拨)
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句子如:石榴树便是这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句)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因而我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的描绘。并交代“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四、默读课文,归纳主题。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通过问题设置给以启发。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描写石榴的特征吗?他对石榴有什么样的感情?他爱石榴的原因仅仅是它的外型独特美丽?
小组派代表发言。大家达成共识。
明确:作者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赏读课文,品析感悟。
问:本文之所以成为一篇美文,你认为它的成功之处有那些?
同学互相交流。准备发言。可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去思考。教师根据情况给以补充总结。
六、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七、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从下列事物中选一个写一段借物抒怀的话。准备下节课交流。
口技(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学习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后(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
(二)学习了解作者作品
(三)朗读课文
(1)小组为单位试读
(2)自读课文教师予以正音: 吠 叱 间 曳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翻译课文
1、自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
2、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统一意见
注意以下字词的意思
但 哗 乳 是 走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反复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复述课文故事
(六)整体感知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时用浪线画出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七)分析理解正面描写部分
A:讨论(1)第二段中模仿四口之家被大声吵醒的过程中声音变化的顺序是什么?
(2) 表示救火纷乱的词语有哪些?
B:讨论文中按时间推移展现了哪三个场面?
(八)分析理解侧面描写部分
讨论: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出繁杂声响的呢?听众的反应有哪些?
(九)学生朗读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
《勇气》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勇气》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纪录片和有关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自主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生生对话为主,师生对话为辅。教师只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2、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写法。
3、提高品读短篇小说的能力。
4、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学习法国妇女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幸福的理解。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鉴赏、点拨、总结。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规范地理性地阅读小说,教师在自读课文中的指导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品味作品中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请学生概述,描述纪录片的特点。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炮灰、硝烟、废墟,死亡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狄斯尼描写战争的小说《勇气》,它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二战前的有关背景资料[文字]。
课文《勇气》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
2、词语积累:
拘谨 拘束 颀长 健谈 熹微 发落 处置 悉意
毫不迟疑 毫不犹豫 寥寥可数 孔武有力 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3、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学生补充、评议。
教师总结。学法指导: 阅读小说,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节。
4、故事中最认你出平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评议。
教师点评。
三、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着手。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四、研讨
●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
学生发言、学生评议。
五、小结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精巧,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对文中人物勇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国作家米切尔曾说过---句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勇气,就不会毁灭”。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我认为大家应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附:板书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法国妇女 为和平 镇定、坚强、无私
美国伞兵 为求生 勇敢,智慧
设计亮点
根据阅读小说的要求,按照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这三步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及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整个课堂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本,关注阅读技巧和方法为线索,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构必要而正确的`信息获取途径,较好地使学生的意义结构与文本的意义结构在其相融点上相遇,为个性化阅读构筑对话平台。
专家点评
七年级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阅读过一些小说,但怎么阅读小说,阅读小说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与作者实现真正地对话,达到与作者的视界融合,获得心灵的提升、净化与陶冶,学生可能还是不那么明确、自觉的。在自读课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本节课中,教师提供了一定量的背景信息,呈现与课文完全一致的文化侧面,导引学生的内容体验、知识形态和情感价值向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否定“多解”,不用“他解”(他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否定“我解”。教师也是一名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同朗读,一同研究,弱化教师的垄断意义,体现了新型的课堂关系。
《包拯》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包拯》第一课时
[设计简说]《包拯》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是一篇传记,通过记叙包拯生平中的一些事迹,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记的知识、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传记的阅读上。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感受清官形象,加强思想教育(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主线]是“读”。导读环节,画片导入,激发读趣。初读环节,采取听听读读等形式,整体感知。品读环节,抓人物性格、品质。延读环节,总结探究。
[课前预习准备]:
1、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正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 搜集有关包拯的`图片、文章及音像资料。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感受包拯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包拯品行的景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重点]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读激趣,复习“传”,简介包拯其人
(出示图片)师:请同学们猜猜大屏幕上像哪位历史人物?(生:包拯)非常好,喜欢看电视剧的同学可能对画面上的人物造型非常熟悉,对了,他就是陆毅版的《少年包青天》,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师:好!非常好,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或出示大屏幕)。
二、简介作者、“传”及包拯其人(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作者简介:脱脱(1314-1355),元代史学家。蔑里乞氏,字大用。
文学体裁:“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1062),北宋大理庐州合肥人,字希人。天圣进士。为官刚正、执法严峻。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三、 朗读感知
1、 听读(范读)
① 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读
鬻(Yù) 徙(xǐ) 砚(yàn) 率(shuài) 遗(yí)
耶(yé) 敛(liǎn) 惮(dàn) 恶(wù) 茔(yíng)
苟 (gǒu) 赃(zāng) 嫉恶( jí è )
② 推荐学生读(个别读)
2、 音读(自由读)
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情况。
3、 意读(译读)
①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适当参照工具书,二人小组共同进行,一人读原句,一人试着读出译文,中间自由交换角色,要求在译读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圈点好。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纠正。
② 检查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
A、 解释加点的字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使契丹:出使 不从吾志:听从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B、 翻译句子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4、 说读(变读)
学生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编成故事口述
5、 悟读(默读)
思考:文中记叙了包拯的哪些生平事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意思答到即可,初步了解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1)叙述了包拯在天长县审理盗割牛舌一案,表现包拯为官机智,明察秋毫;(2)叙述包拯在端州做官清廉,突出他为官廉洁;(3)叙述包拯出使契丹之事,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4)叙述了包拯在代理开封府府尹期间,一身正气,改革旧制,使贵戚宦官也因此畏惧,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6、 齐读
四大组分组朗读
(本环节朗读采取了范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适当地评点,使这一过程尽量体现层次和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一步一步接近“本色阅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和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了一下包拯生平事迹及其对人对己对生活的态度,展现了他为官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包拯及其他清官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制成读书卡片。。
《乡愁》(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家国之情。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体会。在导入新课时,播放台湾著名歌手费翔的《故乡的云》、引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思乡之作的佳句;教学过程中融入有关练习,用与思乡有关的歌和诗以及围绕乡愁展开的思维拓展练习将学生带入乡愁的情境之中。这首诗意象鲜明,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多点拨、多鼓励学生使其充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于今后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学习这首诗,以情为线索,以读为载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诵读技巧,让学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感情。学习本诗对陶冶学生情操,拓展思维,丰富文学素养,大有好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四个“意象”的内涵;
2、品味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
3、掌握读诗的技巧;
能力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生活,培养其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四个意象,诵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诱发情感
播放〈〈故乡的云〉〉
刚才同学们课前欣赏了一段歌曲,感觉怎样,好听吗?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歌名和演唱者吗?(学生回忆,教师适当补充)明确:这是我国台湾著名的歌手费翔倾情演唱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这唱出了歌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啊,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心中总有一份难以排遣的乡愁。歌者用歌声来表达,诗人则诉诸于笔端,古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更有“浮云游子意,隔海思乡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思乡之作--《乡愁》,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的世界。
二、品读诗文 增进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整体感知。
2、结合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四个意象
⑴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情感,《故乡的云》借漂泊的云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的诗人是借什么东西来表达乡愁的呢?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为什么作者会用这种事物来表达乡愁呢?它们和乡愁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小活动: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分别来谈这四个事物和乡愁的联系,教师适当点拨、点评。明确:让学生理解这四个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了解作者借物寄情的写法,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学生分析此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点拨让其感受本诗情感的变化过程--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交融在一起,情感逐步升华。
⑶思维发散练习。
现实生活中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寄托乡愁呢?能否仿照诗作中“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话一话乡愁呢?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讨论。让学生围绕乡愁充分的展开联想,更深一步体会乡愁。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中国结、风筝、藕等,关键是学生能将事物与乡愁联系起来。3、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通过高度凝练语言表达诗人充沛的情感,本诗中作者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乡愁的呢?
明确: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古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愁之多。而作者却正语反说,反衬出乡愁之浓烈4、指导学生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
⑵教师指导
A、朗读这首诗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明确:低沉缓慢
B、读诗应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教师示范。如轻读、重读、慢读等
C、学生掌握体会,请学生示范,教师针对性的指导
D、读诗要正确处理停顿
划分停顿要求(通常情况下):a、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划分;
b、根据情感、内容表达的需要划分
E、学生划分本诗的节奏,教师指导
⑶结合多媒体,投影出诗的节奏,学生齐读全诗。
⑷结合多媒体,放映相关图片,学生试背全诗。
⑸指导学生配合身体语言(手势)读诗
5、布置作业
以“童年是……”为话题,写一两句优美的句子,长短不限
三、总结
这首诗语言精练却内涵丰富,抽象的情感却有着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看似平凡的词句却道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同学们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有着丰富的情感,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写出优美的诗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