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

这里给大家分享16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篇1:《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这也是他们进入初中后第二次接触的古诗,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课前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3、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环六步互动”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读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学法指导”这个环节,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其次,在学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利用“合作探究”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再次,结合学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信息反馈”,此环节按下列顺序操作: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诗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走近作者,让诗歌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4、本设计的特色:

(1)新课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环节的设计:“四环六步互动”。四环:“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六步: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互动(3分钟)

1、教师唱歌。

2、猜猜老师的'姓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三)、学法指导(2分钟)

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四)、合作探究(5分钟)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信息反馈。(25分钟)

(1)、解读。(3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2)、听读。(5分钟)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3)、译读。(3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5分钟)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光 鸟 潭影 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板书:环境(静)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3分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板书:寄情于景、远离尘世)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空)板书:心境(空)。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朗读)

(6)、赏读。(6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机动时间)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2、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望岳》和《观沧海》。

(八)、结束课堂(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希望你们从此以后会喜欢上诗歌,在诗歌的天地里找到无限乐趣。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篇2: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篇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

篇4:《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篇5:《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习王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篇6:《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无题》。

篇7: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篇8: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教学设想: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

4、品评赏析。

(1)开头两句点出了入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来到兴福寺。看到旭日初升,阳光照耀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5、品味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描写,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蜿蜒的竹林小径前行,只见浓荫蔽日,青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中的后禅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

三、小结。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篇9:《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4] [5]

篇10:《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篇11:《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

(一)明确目标

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文皆能。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有《东坡乐府》。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凄切。

3.教师范读(伴轻音乐)或听录音带。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开展朗读比赛。规则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5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给予一定的奖励。

准备阶段:

(1)正音

阙què 琼qióng 阁gé 绮q? 婵chán 重chóng 篱lí 盈yíng

(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按上述要求读这两首词。

4.讲读《水调歌头》

(1)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上阕讲析:

提问: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作者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创造出什么意境?抒发作者何种感想?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月色,而是从对月亮突发奇想人笔。这就不落俗套,写出了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妙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是有原因的,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时他自娱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3)下阕分析:

下阕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的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的享受。

5.讲读《醉花阴》。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在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色瘦。”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参考《宋词鉴赏》。)

6.关于宋词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

(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

(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篇12:《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

(一)明确目标

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文皆能。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有《东坡乐府》。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凄切。

3.教师范读(伴轻音乐)或听录音带。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开展朗读比赛。规则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5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给予一定的奖励。

准备阶段:

(1)正音

阙què 琼qióng 阁gé 绮q? 婵chán 重chóng 篱lí 盈yíng

(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按上述要求读这两首词。

4.讲读《水调歌头》

(1)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上阕讲析:

提问: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作者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创造出什么意境?抒发作者何种感想?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月色,而是从对月亮突发奇想人笔。这就不落俗套,写出了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妙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是有原因的,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时他自娱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3)下阕分析:

下阕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的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的享受。

5.讲读《醉花阴》。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在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色瘦。”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参考《宋词鉴赏》。)

6.关于宋词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

(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

(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篇13:《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 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 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 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 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 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 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 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 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 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 《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 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 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 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 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 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 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 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 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 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 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 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 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曲径”一 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 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 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 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 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 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 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 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 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 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往 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 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 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 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 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 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 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 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 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 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 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 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 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 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 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 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 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 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 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

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 —“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 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 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风格。)

(2)《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但字面上却未出现一个如“思”“忆”“盼”之类的词语. 只在结尾点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传达出了孤 单与怀念这一主题的?

天气的沉闷难受,白昼的漫长难消,夜半的凉透惊觉,这一切又恰逢重阳佳节,热闹喧腾的 节日气氛更增添了女词人的寂寞惆怅,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黄昏时节,东篱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难以慰藉这位 形影相吊的少妇。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结尾三句真 实地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推悴”的状况,相思之伤人正如西风吹落花。词句写尽了对丈夫的 深沉思念,满怀的离愁写得含蓄深婉。

(解说:学习词作中借环境烘托与人物行动来渲染、暗示心理的写法。)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 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我安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 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 性。) (2)对《醉花阴》首句中“薄雾浓云”的意思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天 气,“雾”与“云”都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有人说“雾”与“云”

实际是写焚香而生的烟气。你同意哪种说法,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解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不用统一的观点作限制。)

四、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将本文同《江城子》作比较阅读。

2.唐代金昌绪的《春怨》也写相思:“打起黄草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它写相思的方式与《醉花阴》有何不同?

篇14: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

清晨,天空泛着鱼肚白。春风吹在身上,让人感到无比惬意。我趁着大好时光,准备去古寺游玩。

走在路上,两边的树木,绿油油的,青翠欲滴。树木直挺着,像坚挺不屈的将军。太阳仿佛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带着一脸红晕。阳光温柔地照在高高的古树上,就像一位母亲,正叫孩子们起床呢!叶子们也睡醒了,精神抖擞起来。

弯弯曲曲的小路,像条丝带伸向远方。我沿着幽静的林荫小路向前走着。小路边长着许多小花小草。花瓣像一个个小勺子,勺子里盛着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正悠闲地睡在摇篮里。微风一来,它们喜欢到地上去玩,只见他们像坐滑滑梯一样,从花瓣上一划而过。

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走,就看见一座古禅房,墙壁上的爬山虎,正努力地向上爬着,一步又一步,渐渐地爬满了整面墙。古禅房周围的小草正贪婪地吸着露水,努力地向上探着头。

天渐渐亮了,太阳也从淡红变成了金黄色,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亮得我睁不开眼。太阳也顺便给云朵大地换上了金色的衣裳,远处的青山更清晰了。突然叽叽喳喳的鸟叫,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宁静。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在天空中嬉戏,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还有的在树枝上卖弄着歌喉,多么自由自在啊!

禅房的潭是幽静的,潭水碧绿碧绿的,如一块绿宝石。潭清澈见底,清澈得能看见水中那丝线般的水草,清澈得能看见水中光滑的小石头,清澈得能看见水中穿梭的小鱼。鱼儿正欢快地游着,时而从水面跃起,划出一条条弧线,又迅速落了下来,湖面立刻荡起一圈圈小圆晕。有时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层层波纹,波光粼粼的。这小潭虽然比不上奔流不息的河流,也比不上无边无垠的大海,但此时这小潭仿佛洗尽了我心中的杂念和烦恼,让我感到无比愉悦。

此时此刻,我陶醉在这美景中,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了,恍惚之中,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钟声,正“咚咚”的响着,让人心静空明。

篇15: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600字

清晨,天空泛着鱼肚白。春风吹在身上,让人感到无比惬意。我趁着大好时光,准备去古寺游玩。

走在路上,两边的树木,绿油油的,青翠欲滴。树木直挺着,像坚挺不屈的将军。太阳仿佛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带着一脸红晕。阳光温柔地照在高高的古树上,就像一位母亲,正叫孩子们起床呢!叶子们也睡醒了,精神抖擞起来。

弯弯曲曲的小路,像条丝带伸向远方。我沿着幽静的林荫小路向前走着。小路边长着许多小花小草。花瓣像一个个小勺子,勺子里盛着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正悠闲地睡在摇篮里。微风一来,它们喜欢到地上去玩,只见他们像坐滑滑梯一样,从花瓣上一划而过。

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走,就看见一座古禅房,墙壁上的爬山虎,正努力地向上爬着,一步又一步,渐渐地爬满了整面墙。古禅房周围的小草正贪婪地吸着露水,努力地向上探着头。

天渐渐亮了,太阳也从淡红变成了金黄色,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亮得我睁不开眼。太阳也顺便给云朵大地换上了金色的衣裳,远处的青山更清晰了。突然叽叽喳喳的.鸟叫,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宁静。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在天空中嬉戏,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还有的在树枝上卖弄着歌喉,多么自由自在啊!

禅房的潭是幽静的,潭水碧绿碧绿的,如一块绿宝石。潭清澈见底,清澈得能看见水中那丝线般的水草,清澈得能看见水中光滑的小石头,清澈得能看见水中穿梭的小鱼。鱼儿正欢快地游着,时而从水面跃起,划出一条条弧线,又迅速落了下来,湖面立刻荡起一圈圈小圆晕。有时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层层波纹,波光粼粼的。这小潭虽然比不上奔流不息的河流,也比不上无边无垠的大海,但此时这小潭仿佛洗尽了我心中的杂念和烦恼,让我感到无比愉悦。

此时此刻,我陶醉在这美景中,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了,恍惚之中,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钟声,正“咚咚”的响着,让人心静空明。

【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600字】

篇16: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

一个晴空万里的清晨,一阵阵鸟鸣回响在虞山间。这时一个中年人从山下气喘吁吁地走了上来,他边用手打里散乱的头发边走进了山北麓路的一座寺院。

刚一进寺庙,他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他眼前是一大片高高的树林,清晨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空隙洒在地上,多么一副令人陶醉的景象。他又向前走去,眼前一条小路在林间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四周的密林使它多了几分幽静,忽然小路一下汇入了一片空场,使这位中年人眼前一亮,只见一座座禅房与一潭清澈的泉水,禅房四周花木盛开,绿意盎然,使其平增了一丝自然之美,而它不远处的那潭碧水,倒映着天地,却又清澈见底,更使人心中倍感空灵。这时不知哪里的鸟儿见了明媚的阳光,欢快地鸣叫起来,又快速地向远方飞去了。

这一切都静谧而空灵,使他陶醉其中,此时此刻,万物也都沉静了下来,似乎也为之动情。只有一阵阵轻轻的钟磬之声,仍在从古寺深处传出。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